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结合具体病例谈谈“成人慢性假性肠梗阻”诊治的几点思考

2021-11-13 12:51 作者:小肠移植朱长真  | 我要投稿

慢性假性肠梗阻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肠梗阻类型:由肠壁本身(肠壁神经、肌肉和间质)病变造成的肠动力障碍,无机械性梗阻,具有典型肠梗阻临床表现,且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一般病程超过6个月。由于该病发病率低,临床医师鲜有了解。本文结合具体病例,总结了慢性假性肠梗阻的详细的临床经过、发病特征、临床表现,以增加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病例一

患者47岁,男性,诊断“成人慢性假性肠梗阻,肌肉病变型”。病史3年,BMI:16.85kg/m2。患者2018-06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腹痛、腹胀,伴排气、排便停止,反复发作,可自行缓解。2019-01-09症状加重,当地医院诊断为“肠梗阻”,行剖腹探查+回肠切开减压术,术中见,小肠、结肠广泛扩张,未见明显机械性梗阻。遂关腹。术后腹胀不缓解。2019-02-18因肠梗阻反复且逐步加重,在我院行“肠粘连松解术”。术中见,距回盲部100cm小肠与乙状结肠粘连并形成扭转,近端肠管扩张明显(直径10-12cm),给予松解。术后仍间断、反复肠梗阻。2020-05肠梗阻再次加重,我院影像检查未见肠管机械性梗阻,2020-05-26再次行开腹探查术,术中见,结肠空虚,蠕动差,小肠广泛扩张,直径约10cm,内含大量气-液体。综合患者病史及影像学表现,考虑“成人慢性假性肠梗阻”可能性大,遂行末端回肠袢式造口,同时末端回肠全层取检。术后造口排便、排气通畅,腹胀明显缓解。消化道测压提示,进食后食管体部收缩缺失,液体食团无法传输,十二指肠蠕动缺失。消化道动力测定提示:食物通过食管缓慢;小肠传输障碍。末端回肠病理提示,肠壁固有内环肌层肥厚变性,肌间可见胶原纤维增生,部分胞浆呈空泡状,外纵肌层萎缩,浆膜层胶原纤维增生,肌间神经丛及Cajal细胞存在。综合考虑诊断为,成人慢性假性梗阻,肌肉病变型。食管体部、十二指肠、全小肠、结肠受累。患者经过术后2月余肠康复治疗,完全摆脱肠外营养,重新经口进食。目前每日进食量恢复正常,腹胀较前极大缓解,造口排便、排气正常。偶有腹胀。随访1年,患者营养状况良好,已经回归正常生活。

 

病例二

患者22岁,男性,诊断“成人慢性假性肠梗阻,肌肉病变型”。病史5年,BMI:15.62kg/m2。患者于2016-06进食后出现腹胀、腹痛、呕吐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反复发作,逐步加重,保守治疗效果差。2016-10-20在外院行“开腹探查术”,术中见:小肠广泛扩张,未见机械性梗阻。结肠未见明显异常。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遂关腹。术后肠梗阻仍然反复发作,逐步加重。全腹部CT提示,食管下端扩张、胃、十二指肠、全小肠扩张,结肠未见明显扩张。结合患者病史及影像学检查,考虑慢性假性肠梗阻可能。2016-11-15 行“消化道全层取检+胃造瘘+空肠造瘘+末端回肠袢式造口术+肠道菌群移植”,术后病理提示,粘膜下纤维组织增生,肌层可见神经节细胞,考虑“成人慢性假性肠梗阻”。术后腹胀较前无明显变化,肠梗阻仍频繁发作,故2017年全年,患者均住院治疗。2018-2019年,患者仍不能经口进食,居家全肠外营养支持,造口量500-800ml/d,肠梗阻每周发作一次。患者因长时间携带造口,逐步产生厌烦情绪。虽然医生不建议,但患者强烈要求造口还纳。2020-12-02行“回肠造口还纳术,保留胃造瘘”,术后反复出现严重肠梗阻,持续不缓解。2021-05-28再次行“小肠袢式造口术”。考虑到2016-11-15末端回肠袢式造口减压效果不佳,故将此次袢式造口肠段上移60cm,造口肠段距离Treitizs韧带3m。术后腹胀明显缓解,但仍不能经口进食,主要表现为,进食后腹胀、恶心、呕吐。肠内营养极其不耐受,主要表现为目前全肠外营养支持。上消化道造影提示,造影剂通过胃、十二指肠、近段空肠顺利,十二指肠蠕动稍差,近段小肠蠕动良好。经袢式造口远端小肠造影提示,小肠无蠕动波,造影剂明显滞留。我院病理会诊提示,胃全层、空肠全层、回肠全层、乙状结肠全层均表现为,粘膜下纤维组织增生,固有肌层平滑肌变性,纤维组织增生,可见肌间神经丛及神经节细胞,综合考虑诊断为,成人慢性假性肠梗阻,肌肉病变型。食管下段、十二指肠、全小肠受累。鉴于患者目前诊断明确,完全不能经口进食,长期全肠外营养丧失静脉通路,决定行“改良腹腔器官簇移植手术”。

 

病例三

患者54岁,女性,诊断“成人慢性假性肠梗阻,*****”。 病史6年,BMI:13.8kg/m2。2015-08进食年糕后,出现腹胀、腹痛、排便、排气停止,于当地医院就诊,考虑肠梗阻,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肠梗阻症状不断反复、呈逐步加重趋势。2016-02-25行“剖腹探查术、肠粘连松解术”,术中见,小肠、结肠肠管广泛扩张,未见明显机械性梗阻,遂关腹。术后患者症状始终不缓解,并呈逐步加重趋势。患者一直禁食水、全肠外营养支持状态。2016-12年再次因“肠梗阻”于外院行两次手术,术中所见同第一次手术。结合患者病史及影像学检查,考虑慢性假性肠梗阻可能。遂给予“消化道全层取检+胃造瘘+末端回肠造瘘+结肠营养管置入术(回输消化液用)”。术中病理提示,粘膜轻-中度炎症,粘膜下血管增生,粘膜下层充血、水肿。术后腹胀消失,仍不能经口进食,全肠外营养支持状态,造口量1000-1500ml,过滤后经结肠造瘘管回输。曾尝试肠内营养,但极其不耐受,主要表现为,肠内营养相关性腹胀,难以缓解。2019年,曾尝试行“连续横向肠管成型术(STEP术)”,但开腹后因“肠管严重纤维化”未实施该手术。目前患者一直全肠外营养支持状态。我院全腹部CT提示,患者全小肠、结肠广泛扩张,直径8-10cm。患者左侧肾盂、输尿管、膀胱扩张。膀胱残余尿量B超测定显示,388ml。临床表现为,尿频、单次排尿量少(50ml)、遗尿(充盈性尿失禁),考虑泌尿系统受累。上消化道造影提示,食道下段扩张,胃、十二指肠、小肠无蠕动。我院病理会诊提示,*****************。胃、十二指肠、全小肠、结肠、泌尿系统受累。鉴于患者目前诊断明确,完全不能经口进食,丧失肠外营养营养通路,决定行“改良腹腔器官簇移植手术”。 


 

讨论

慢性假性肠梗阻(chronic intestinal pseudo-obstruction,CIPO)是一组临床上具有异质性,壁神经肌肉和(或)自主神经异常引起,以无机械性梗阻存在为特征表现的肠蠕动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典型的肠梗阻症状,最早是由Dudley于1958年首次提出。该病诊断具有排他性,要在明确无机械性梗阻后才能出具该诊断。因其临床表现特异性差且发病罕见,此类患者误诊率极高,需多次重复、有创性检查方可确诊。

CIPO发病罕见。据估计,美国每年出生即诊断CIPO新生儿不足百人。2014年日本CIPO发病率为3.7/1,000,000。

CIPO一般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部分CIPO患者因无明确病因而被定为特发性。组织病理分型主要为3种:1)神经病变型,为CIPO最常见、也是预后最好的类型。主要包括: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多发性跳跃型先天性巨结肠、弥漫性小肠节细胞神经瘤病、肠神经节细胞减少症。2)肌肉病变型,主要表现为肠壁肌层弥漫性异常和节段性异位平滑肌增多。3)间质病变型,主要表现为Cajal细胞及肠壁结缔组织异常。同一病例可同时包含1种以上病理改变。本组3例患者均属于单纯肌肉病变型,主要表现为黏膜下纤维组织增生,肌纤维萎缩、变性。3例患者均后天、无明显诱因发病,属于特发性病例。

CIPO发病年龄2岁-59岁,中位年龄17岁,临床表现主要与消化道受累位置、范围有关。最常见症状包括腹痛(80%)、恶心、呕吐(75%)、便秘(40%)、腹泻(20%)。食管受累表现为吞咽困难,胸痛,烧心,反胃。3例患者发病年龄与文献报道相符。病变范围广泛,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直肠均有不同程度受累。表现为典型的肠梗阻症状。胃镜表现为,十二指肠内可见大量粪水样液体。肠镜均表现为,结肠扩张,大便粘附于扩张结肠壁上。虽然均累及食管(******),病例2、3主诉进食后,存在明显一过性噎嗝感,胃镜提示,食管下段糜烂灶融合,重度反流性食管炎(LA-D)。其中,病例2因自幼存在不同程度的噎嗝感,习惯性将全部唾液吐出。病例1无明显吞咽障碍主诉。泌尿系统为CIPO最常累及的器官,主要表现为膀胱、输尿管扩张。病例3即表现为严重的尿频、充盈性尿失禁、严重的泌尿系感染,影像学提示,患者左侧肾盂、输尿管及膀胱明显扩张(图****)。B超测定膀胱残余尿388ml。给予放置尿管、通畅引流、控制感染。

由于CIPO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确诊极其困难。一般患者病程较长,从首次发病到确诊中位时间一般为8年,诊断性手术次数平均为3次。该组病例病程分别2、6、6年,平均4.67年。确诊前手术次数为3、4、4次,平均3.67年。

另外,该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存在如下特点,供大家参考:病例2消化道造影(泛影葡胺)显示肠动力正常,但进食普通饮食后,出现明显腹胀表现。即消化道造影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消化道动力正常的依据。

 

除少数(11%)CIPO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无需治疗外,大部分患者病情进行性加重。本组病例病程也呈现该趋势,但分为两种表现:1)无缓解期,持续、进行性加重趋势。2)病情反复,时好时坏,好转时间1-5年不等,但总体仍呈进行性加重趋势。后期病变肠管纤维化严重,彻底丧失蠕动功能。对继发性病例,积极治疗原发病。

首先是营养支持。严格、系统的营养评估及及时、合理的营养支持对CIPO患者症状控制及远期预后至关重要。由于长时间不能正常进食,3例患者就诊时,均处于严重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状态。入院时BMI分别为16.85kg/m2、15.62 kg/m2、13.8 kg/m2。按照临床营养的阶梯支持治疗原则,从经口进食、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支持的顺序逐步尝试。患者就诊时,均不能经口进食。肠内营养支持方面,病例2、3出现严重的肠内营养不耐受,即便持续低速、滴灌方式,腹胀仍十分严重,最后采用全肠外营养支持。病例1采用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文献报道,约30%-50%成人患者需要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支持,其中,家庭肠外营养(Home Parenteral Nutrition, HPN)约占20%。先天性、特发性CIPO患儿PN使用率高达60%-80%。由于CIPO患者病情较长,尤其重症患者需长期依靠全肠外营养支持,总能量宜按20-25 kcal/kg/d计, 脂肪供能约占总能量30%,蛋白质按1.0-1.5g/kg/d计,剩余能量由葡萄糖提供。热量过高,容易损伤肝功能,加速肝功能恶化。3例患者均采用上述肠外营养配方供能。且病例2在家进行2年的HPN。

结合3例的病例的诊治经验,对于临床高度怀疑CIPO患者,建议采用如下术式:1)消化道多点全层取检,明确诊断。建议胃部、空肠、回肠、结肠、直肠均全层取材;跟病理科充分沟通患者临床表现,明确诊断及病理类型。为后期移植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2)诊断性末端回肠袢式造口,消化道减压,缓解腹胀;3)胃造瘘术,消化道减压,缓解腹胀。主要针对高度可疑胃受累病例实施。4)空肠营养管置入术 :建立肠内营养通道,可采取持续、低速的滴灌方式进行,同时可保护肝功能。

上述术式可达到如下目的:1)解决患者肠梗阻导致的腹胀、腹痛;2)明确诊断及病理类型;3)明确病变范围;4)不能经口进食者,可采用全或部分肠内营养,极大节省费用;5)一定程度保护肝功能。

但因患者病灶范围及严重程度不同,采取上述治疗后,对于梗阻的缓解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极大缓解。消化道压力骤减后,使病变肠管肠功能逐步恢复,患者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完全脱离肠内、肠外营养;2)暂时缓解。可相对正常进食,维持体重不变。一段时间后,疾病复发,即造口状态下,仍出现肠梗阻表现。这可能与CIPO进行性加重的疾病特征有关;是否所有诊断性造口后,病情缓解的病例均会再次出现造口状态下的疾病复发,目前仍难以给出确切答案。3)不缓解,仍不能正常进食,可尝试上移袢式造口位置。

    对于经过上述治疗,病情仍不能缓解的CIPO患者:肠动力消失,无任何蠕动迹象;丧失肠外营养静脉通路;肠外营养相关的肝功能损害,可考虑进行小肠移植。根据受累消化道位置、范围,肝功能损害情况,可行单独小肠移植、改良腹腔器官簇移植、腹腔器官簇移植手术。

结合具体病例谈谈“成人慢性假性肠梗阻”诊治的几点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