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道口 | 道是什么(三)

从“道”所呈现的“象”来看,一般人只看到“表象”,变化无穷,因此热衷于求新求变。
稍微深入一些,可以看出“实象”。亲眼看到的,还错得了?没错,但这不过是实象,未必就是真的。
一般人都相信“眼见为实”,直到一天,才明白真象并非如此,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所以心里经常怀疑:“到底是不是真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当我们说“眼见为真”的时候,同时也含有“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只好勉强当作真的看待。
至于各人的反应,还是看各人的福德”这样微妙的感觉。真象大部分是“锁码”的,并非一般人可以看见,否则又有什么玄妙可言?
可见“道”是三合一的,“可以说”“很难说”“不可说”原本是通的,随时都在切换。
“道”太大了!如果不是这样,又怎么能够四通八达、毫无障碍?
我们一生当中,先摒弃先天带来的婴儿无邪,经由努力学习,才能长大成人,明白何谓“人禽之辨”、培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判断力与实践力。
若能做到识神退位而元神复位,千万不要得意忘形,否则反而害人害己。
这时候应该更加谦卑,尽量回归到婴儿的天真无邪——什么都清楚,却好像什么都不明白。
那就是我们常说的:“马马虎虎不马虎,糊里糊涂不糊涂,随随便便不随便。”
真的是三界合一,达到《易经》所提示:“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孔子所说:“无可无不可”;老子所导:“道可道非常道”的破道境界。
连“道”也要破?岂不是很奇怪?一点也不。实际上,已经有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执着于“道”,却成了实实在在的“假道学”,令人心酸!
司马迁说:“数始于一,终于十,而成于三。”
“道”只有“一”个,那就是宇宙大道,内涵十分丰富。“十”代表全,所以说“十全”,但是大致可分为三界、三类、三时或三层次,也就是“成于三”。
大道是整全的,不可分割的、互通的。
不论三界、三类、三时、三层次,都是合一的。
居于不同的时、空背景,站在不一样的立场,当然要有不同的说法。
因此“名可名非常名”,符合《易经》所说“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也就是孔门所秉持“无可无不可”的总原则。
我们为了方便起见,把“道”分成“变易”的(可变的),以及“不易”的(不可变的)两大部分。
前者称为“权宜应变”,后者则是“经常坚持”。
做人做事,依循“经常坚持”的“经”,便是“持经”;然后衡量当时的各种变数,包括“人、时、地、物、事”而“权宜应变”。
即为“达权”或“应变”——合起来称为“持经达变”,或者“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变的经,因应万变的情境),成为中华民族最高的处世智慧,必须随时练习,务求得心应手,恰到好处。
“道”是用来实践的,叫作“行道”,在实践中学习,称为“做中学”。
光是用嘴巴说,只凭看、读、写,并不能够真正的领悟。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熟背经典,却依然食古不化,实在令人惋惜。
但是,有一些基本认识,相当于打地基,还是有必要的。
所以,我们接下来要先探究一下:“道从哪里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