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自在独行》:孤独与安宁的演唱
《自在独行》是贾平凹先生四十年来散文的精选集,书中共选七十三篇散文,无不深沉地演唱、诉说着贾平凹的内心。四十年的风雨是贾平凹的伴侣,它们伴着他的孤独共同演唱着人生的波澜壮阔。读《自在独行》,走进贾平凹的内心世界。
扉页写着:写给每个孤独的行路人。

第一章是贾平凹的成长记,着重凸现的是他生命的成熟过程,是记录,却不单单在表现,还有诉说。贾平凹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校长,在文革期间饱经磨难,这给年幼的贾平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文革的残暴仿佛在蔑视一切人权,只要是成分不纯的工人、“劳动人民”,都会被批判,要接受改造。改造父亲的那片林海像巨兽一样朝着年少的贾平凹呼啸、怒吼,他年少,无可奈何。“在刺刀的监督下,伐木,运木,运木,伐木;即便是偶尔逃出来,也走不出这林海就会饿死的。”父亲一去七年,这期间全依母亲苦苦支撑,让贾平凹成熟了很多。亲人们对他的谆谆教导让他在求学的路上一往直前,“家族的指望”,这是他在书中所写。后来他进入大学,热爱读书,热爱写作,通过不断创作投稿,他走上作家之路。第一章对应他的人生,描写了他至今为止的生命线。通过讲述,他将自己六十多年来的人生状态娓娓道来,向我们介绍了一个真实的作家贾平凹。第一章名为孤独地走向未来,贾平凹讲述了生命的睿智—从容是真。这生命不仅仅是他自己,还有旁人。

第二章是贾平凹的思索记,记录的是他对各类事物的看法与思考。日常,如“说花钱”,“说请客”;新趣,如“说美容”,“说打扮”;实在,如“吃烟”,“闲人”;严肃,如“关于父子”;更有尖锐者如“长舌男”篇。这章贾先生“口没遮拦”,说尽天下事,表达了他看世界的立场—宽释是福。
“惜饭有饭吃,惜衣有衣穿。”这是父亲当年的家训,贾平凹从未忘记。所以直到现在,他对衣食住行的要求都是:从简。穿衣不挑剔,只要合身、舒服就行;吃饭不讲究,不贪吃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就爱吃家乡的浆水面。六十多载的浮光掠影,世界早已沧海桑田,而他的习惯还一如从前。他很怕父亲,但却记住了父亲的每一句教导,并用父亲传授的思想去看世界。文章被批评,他害怕告诉贾父,但贾父对他说:“你是要做大事的人,做大事不得有沟沟坎坎,不能害怕,得跨过去。”此后他再未遭难,外人说他变强了,其实他是看开了。
第二章名为默默看世界,贾平凹讲述了他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他直言不讳,语气里带着几分狂野之气,他想表达的极为朴实,那便是他看人世的悲心—宽释是福。

第三章名为独自走一走,他通过游历四方以崇敬之心去刻画大地的魂灵。
第四章名为独处的安宁,他像是在跟人聊天,静静地向人们讲述他对万物的情怀—乐以忘忧。
第三章、第四章是写“外物”,外物与人是分不开的,所以要常怀敬畏之心,这是他看世界的态度。作为中国文坛久负盛名的“独行者”,贾平凹素爱独处、独游,他不爱说话,打小便与沉默为伍,“在那种生存环境中,你只有沉默寡言,但好处是让你对外界的世态炎凉体会得特别深。”他喜欢乡村,热爱那种野蛮的文明特性,在这种热爱驱使下,他写就了《商州》。这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他对这个城市的热爱。他独自游走,大的如高原(黄土高原),小的如白浪街;实的如清涧石板,虚的如秦腔;若深得其心,则无不品记。
“五味巷里的人工资都少,而开销甚多,上养老,下育小,两个钱顶一个钱花;地位都低,而心性甚高,家家看中孩子学习,巷内有一位老教师,人人器重。”
说的是家里五味巷,老教师是贾平凹父亲。贾家家族里,父亲是个文化人,德望很高,以至大家分为小家,小家再分为小家,甚至村里别姓人家,大到红白喜丧之事,小到婆媳兄妹纠纷,都要找贾父解决。父亲对家里人都十分严厉,“从上大学一直到父亲去世前,漫长的20年中,只要我回去,哪怕明天早上要走了,父亲前一天晚上肯定要开一个家庭会议,把妈妈弟弟妹妹都叫上,有时开到半夜一两点,跟孩子们讲人情世故,讲单位的事情怎么好好干,对人家长辈怎么尊敬等等。”就是说这些事情。这些老话,今天说了明天可能还说,每次都这样,长长短短几个小时。父亲不散会,大家不休息。
威严所在,贾平凹很怕父亲,父亲说什么,赶紧听完,听完就想跑。在父亲面前,他似乎一直长不大。即使结婚之后,他都一直不敢在父亲面前吸烟,直到自己的孩子上学了,有一次回家父亲递给他一支纸烟,贾平凹才一下子觉得:“在父亲心目中咱也是个大人了!”
贾平凹看万物的态度都带着父亲的影子,那种安详、敬畏的姿态,是父亲一遍遍教给他的。何时何地都要冷静,冷静、独处,享受安宁,便是从容。对万物的情感,他还怀着一种淡淡的怜爱。比如关于佛,他先后写了三篇文章:“残佛”、“树佛”、“坐佛”;关于石,有“狐石”、“三目石”、“丑石”。怜爱尘世,所以乐于欣赏万物;那欣赏的眼光,有几分孩子气。

第五章讲的是心境—禅。就像这本书一样,对于匆匆的路人,这部文集只是用来附庸风雅的玩物。但这本书却是写给生命的行者。“慢”是禅的真义。贾平凹从来都是如此。他慢慢读书慢慢思索,独守一份安宁。
这本书表现的是贾平凹的独行世界。如扉页所写:
“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
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