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盐城市2022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解读及下水作文
2022届盐城南京一模作文试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典籍里的中国》以主持人穿越千古时空和先贤对话的新颖方式,拉近观众和民族经典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了心灵共鸣;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一路开挂,惊艳全网,其中刺绣、剪纸、皮影等非遗元素亮点纷呈;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风生水起,朝服布包、彩绘陶人俑晴雨伞、故宫建筑微雕等很多“爆款”潮品早已名声在外……中国风搭配时尚感的“潮”式表现,让中国故事融入各种当代元素,在年轻人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借以表达自我的方式。
学校校刊举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题的材料给出当下一种社会现象,校刊征文的主题是确立了评说这一社会现象的角度。
把握现象特点和明确主题方向,是审题必须重视的两点。
现象特点
材料所列举的电视节目,我们可能只在网络上看过一两段截取的视频,但对文创产品总该存有印象。即使平时毫无关注,也可以抓住材料省略号后的总结语来理解材料意图传达的传统文化表达手段的特点:“潮”和“融”。
结合举例,可以知道“潮”式表现包括几种手段:
1.求新:形式“新颖”,把传统文化用现代戏剧的表现形式进行演绎;
2.求多:组合大量“奇妙”的传统文化元素,形成集中的感官刺激,达到“惊艳”的效果;
3.求拥有:让传统文化化为可以购买、保存、使用的实物。
各种手段都包含一个“融”字:
1.传统文化与现代影视技术的融合;
2.传统文化元素按主题相互融合;
3.传统文化与现代日常生活的融合。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的概括用了“融合”,材料说的是“融入”。“融入”有一个谁主谁次的问题。材料说“让中国故事融入各种当代元素”,在语法上是有些模糊的,可以理解为当代需要为主,传统融入当代,让传统为当代所用;也可以理解为传统文化为主,当代融入传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材料既然说一个是“中国故事”一个是“当代元素”,“故事”比“元素”大,那么试题还是认为以上“潮”手段是旨在表达传统文化,当代元素的加入是起到辅助作用。我们的写作大可按此思路,顺势而为。
以上抽象出6个特点(应该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抽象),写作时只要把握住一两点就可以,不必面面俱到。保险起见,“潮”和“融入”这两个关键词要出现在文章开头甚至标题里。

主题方向
材料最后一句“在年轻人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借以表达自我的方式”,说的不是传统文化表达手段的特点,而是效果。这关系到作文的主题方向。
本题不能光叙述或赞扬一些“潮”或“融入”手段,而要放到“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这个尺度中去衡量手段的得失。也就是说,要给出一个判断:上面那些电视节目、文创产品等能否加强当代人对文化的认同。
总体看,试题是正面评价各种新式手段的。“拉近……距离”“产生……心灵共鸣”“惊艳”“亮点纷呈”“名声在外”……都是好话。材料结尾直接说“在年轻人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借以表达自我的方式”,等于亮明了态度。校刊主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虽是中性措辞,但承接上文,可以被理解为校刊要人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是如何实现被大家的认同的。
逻辑建构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认同”的概念。这里的“认同”可以解释为“认为自己与之同一”,即认为某物与自己有共同之处而觉得亲切。这比简单的“接触”多出两个步骤:认出相同点——感到亲切。
中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有“中国”这个连接点。但时代距离又容易遮盖相同点。所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首要就是拉近时空,这是上述时尚感的“潮”式表现和古今融合的手段得以成立的根本。但距离近了,也可能熟视无睹,所以打动心灵是另一个关键。
所以我们写文章时,要在当下传统文化的“入时”“入心”两点上用力,要从而现代手段中的某一特征(“潮”“融入”)与对传统文化“认同”这一结果进行逻辑连接。比如说:
1.新形式符合现代人欣赏习惯,把人们带入古今对话的情境,既见古又见今,让我们发现了古今共通的之处,在理解古人用心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感召,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认同;
2.按现代需求重组传统文化元素,让现代人以传统节日为主轴接触大量传统文化,既见源又见流,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获得传承文化的使命感,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认同;
3.把传统文化元素化为具象之物、随身之物,在日常中使用,既好看又好用,让我们与传统文化朝夕相处,培养出感情,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认同;
……
搁置争议
立意切忌过度拔高。“心动”也算“入心”,不是非要“刻骨铭心”或者“心领神会”,因为“认同”无需达到“理解”的程度。没读过《史记》,不知道司马迁的生平,但看了《典籍里的中国》里对司马迁发愤著史的戏剧表演,也可以知道司马迁与我们一样有个人的追求,一样在寻找把个人融入大时代的方式。即使关掉视频后没有买本《史记》读读,也不妨碍我们在看视频时为司马迁叹息流泪,已产生了的对传统文化认同。
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专业人士,或许对那些“潮”式表现嗤之以鼻,认为一味求新求奇而流于表面,没深入到文化实质,这就是提出了过高的“理解”的要求。本题只要讨论到“认同”就可以了。材料最后说的年轻人借传统文化元素来“自我表达”,虽然目的是表达自我,但这种借用本身,就说明了传统和自我的链接,就是一种认同。
不过那些“潮”式表现并非尽善尽美,仅依赖那些手段,形成的认同可能是短暂甚至虚妄的。这就回到了上面说的谁融入谁的问题。当节目收视率或者文创售卖量成为第一目的,那么只会是以传统迎合今人的趣味,实现的只是对当下的认同。这点追究下去,就是“传统文化”是否有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的问题,谁拥有“传统文化”的解释权的问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是否是实现国家、民族认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就不是考场上可以完成的了。
中国风的“潮”式表现
韦宏芳
中华传统文化是历经数千年而积淀下来的精神瑰宝,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节日、诗词曲赋、民间工艺等等,无一不彰显着民族的历史厚度与智慧深度。
但传统的普及方式似乎没能让传统文化牢固地扎根在年轻人的记忆里。曾经有一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调查,其中,“二泉映月是什么曲子”的问卷中,竟然有15.5%的大学生选择了唢呐、笛子或钢琴曲,而不是二胡。
大家可曾记得2005年的“韩国抢注端午节”事件?尽管后来我们知道是讹传,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发现在全力加快经济发展时,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以致不少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只知道万圣节、圣诞节,却对祖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中秋节等所知甚少。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任重道远。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很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传承是历史与当代的双重使命,如何在继承文脉的同时,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表现形式,以新颖的形式展示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以赢得年轻人的认同与接纳,鼓励年轻人自觉实现文脉传承,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实业兴国、科技强国脚步,我国踏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必然之举措。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中,我国逐渐诞生了以传统文化为底蕴、兼具时尚趣味元素“潮”式表达,《典籍里的中国》带动了对中华典籍解读的热潮,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非遗元素吸睛无数,故宫文创品开发的潮品名声在外,临沂春季祭孔大典,“成人礼”走进校园,各地定期举办汉服文化节等国风活动,“复兴大道100号”创意体验馆开馆等等,我们看到,当下国风、国潮早已经成为大众特别是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也引发国人文化同脉的情感共鸣,民族自信与自豪感油然而生。
刚刚结束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中,同学们展示的精美的书法作品深深打动了我,那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不正是同学们在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块字记录我们当下新时代新生活吗?这也是一种“国潮”!
有人说,“国潮”不在“潮”,而在“国”。诚然,国家强大是永远的“潮”,而强大的国家如果有数千年传统文化的自信来作底蕴是否显得更“潮”呢?
让经典永流传
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仇玲丽
当古筝遇上钢琴,当二胡遇上小提琴,当竹笛遇上萨克斯,你期待这样的演奏吗?肯德基早餐卖上了小笼包,必胜客披萨上铺满了小龙虾,你不会垂涎欲滴吗?当中国元素在世界舞台上显示出独特的气质时,我们会倍感骄傲和自信。
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并没有退出我们的视线,而是被创新地继承着,且看李子柒唯美的中国传统美食,《唐宫夜宴》里那一群装扮可爱俏皮的唐朝舞偶,《七夕奇妙游》水下梦幻的飞红惊舞……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效果,它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互联网下成长的一代青年,在快餐文化肆意裹挟的我们更应该懂得欣赏我们传统文化的美,并有责任和义务把它传承和发展下去。(观点)
《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又新推出的一档旨在宣传和推广中国经典史籍的综艺节目,形式比较创新,采用穿越对话的方式,让观众能深入到情境之中去感悟经典的魅力;《河南卫视》从去年春晚火爆出圈的舞蹈《唐宫夜宴》之后,一直致力于推陈出新,打造属于中国人的文艺节目,一年推出几档容中国传统文化中非遗元素的舞蹈节目,惊艳全网,让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品的开发更是中国风搭配时尚感的混搭引领了时尚的潮流,吸引了年轻人的眼球,让国人产生更多的自信,让中国风火便了全球,中国元素跟日本的动漫、欧美的科幻同样光芒万丈。(利用材料中的素材丰富自己的论据)
以创新的方式发展并深入人心,深入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还能走出国门引领世界潮流,这是当下传统文化的特点,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体现。国家从上到下都致力于创新地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让青年一代对传统有了新的认识,我相信他们肯定愿意传播并继承下去,也能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让传统走向世界。(分析论证)
我们的文化我们做主,我们年轻一代应该如何传承我们的文化和经典呢?记得语文老师在教唐诗宋词的时候,曾经和我们说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春江花月夜》如果能全诗一字不差的背上,并且能有感情的诵读给家人听,这不是最好对经典的传承吗?未来如果能有感情地背给自己的孩子听,那不是最接地气的传承吗?我们可能做不了轰轰烈烈的大传承,但最经典的诗文我们可以用自己最朴实的行动接过传承的接力棒,让经典可以永远的流传下去。(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思考)青年人,认同并传播传统的方式有很多,央视主推的文化类节目我们要关注,关注以后我们还要认真学习,史书典籍平时有还要再去品读;一些优秀的剧目我们不能象刷小视频一刷而过,我们除了点赞还要有主动宣传的意识;引领时尚的混搭中国风元素绝不能象流行歌曲一样一阵风吹过,要常推陈出新。(提出具体的传承方式)
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我们要让它在全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要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一抹红。(总结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