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内》学习思维导图分享:中国学生的“经济学毕业课”
我是一个经济学学生,这一点看过我文章的人应该都有所耳闻了。(如果你还没有耳闻,请回顾这篇文章:)

但是今天我不讨论我研究方向的问题,而是给大家推心置腹的荐一本书:
兰小欢教授2021年新作《置身事内》。
并且,这一次附有一个福利:将我在学习本书时候的一个全套的思维导图送给大家(最后告诉大家如何获取)。希望大家看了这本书能够觉得它确实是一个财富,也希望此文可以激发交流,特别是和经济学的同学们请教、交流。本文比较短,只是以推广本书,并免费赠送这个导图作为目的。大家如果真心喜欢本书,建议购买正版,读正版。这本书的纸质版阅读体验很好。(声明:此文攥写时,我并未和兰小欢教授取得联系,写本文纯属个人爱好,荐书也是个人行为。如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本人。)

我浸淫在经济学的范畴里有几年了,对此保持着一些热爱(甚至某种信仰)。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在学习期间,绝大部分的时间里我都使用着外国教授攥写的课本,学习着外国人提出的理论。有大量的研究者直接把外国的模型套用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上。我们的论文,要发表在国外的期刊上,才被旁人竖大拇指。——事实上,我隐约感到,我们的经济学研究体系,不是中国的,不是东方的,“不是我们的”。
我后来感到很大的迷茫:我知道美联储利率的变动代表着什么,但是中国央行干了什么我居然就不懂了。我知道美国大选意味着什么,居然不知道中国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着什么样的作用。我知道互联网泡沫,2008年金融危机,但不知道中国都发生过什么经济上的大事件。我好像学了一点东西,但好像和我的生活却一点关系都没有,和这片土壤也毫不相关。(p.s.,这也和我的学习方向有关,本来我就是做应用微观实证的,对宏观几乎是一无所知。但是,你在中国做研究,怎么可能一点中国的事情都不懂呢?!)
我也想嘲笑自己,但是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经济学学习的事实:学了一大通,发现学的都是别人的,你没有外国人了解外国,你也不了解中国,你只了解怎么解理论,做实证,play with math,形成很尴尬的局面。所以绝大部分经济、金融学生,最后都是在毕业之后,在社会里,在工作中和前辈、同事重新学习这些知识的。或许,我们一辈子都无法系统性的学习一次这样的知识。
这当然也好,毕竟“干中学”是更有效率的学习方法。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里,不先去开设这样的“中国经济学”课程呢?经济学史的学习非常关键,无论对于西方经济学还是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而言。经济学常识的学习也非常关键,特别是在中国的路上,就得懂得看中国的指示牌。说到底,有一个问题:没有这样的一些教授站出来,做出这样深入浅出的课程,告诉学生现实和书本上的理论有何差距,告诉学生将要面对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直到有《置身事内》这样的书出现。其实我不想介绍这本书写它的人有多么厉害,它拿了多少奖,卖出去了多少,这些都很空洞,大家自己去搜索一下就好了。我只是想说它为什么好,是因为它是一本“毕业课”。学完4年的经济学,再读完这本书,读透了,你就可以从经济学专业毕业了,大概是这么一个味道。
这本书有几个特点,我着重讲一下。
第一,它告诉你一个道理:你以为的经济学的假设,很有可能是问题本身,而且是关键的问题。经济学是一个模型学科,模型就要讲究假设。比如,讲到一些中国的经济问题,人们就说,在市场化的前提下,巴拉巴拉。但是大家忘记了一个条件:中国有市场化吗?或者说和西方的市场化相同(或相似)的市场化吗?事实上,中国如何打通市场化,本身就是问题的关键了。所以在考虑一个问题,建立一个模型的时候,首先棘手的其实是,这模型的假设是不是能够在现实中成立!经济学不是物理学,大厦不是凭空起的,是从现实中抽象的。记住这一点,大有裨益。
第二,它大量使用案例分析,而不是研究理论来讲事情,虽然本书有大量的理论,但是兰小欢教授不用这种东西来吓唬大家,而是用来抽象经济问题,从而辅佐我们对于经济学的直觉。很多人进入研究阶段,会发现自己很难开题,归根结底,可能就是对现实、对经济学没有敏感性,没有一种找到问题并且抽象它的直觉。事实上,当代经济学(甚至管理学)在逐渐走向计量化,很多人对案例分析嗤之以鼻。殊不知一个优秀的案例,或者一张非常有突破性的图表,或许就是经济学发展的一个“直觉性证据”。请看下图。

你能从这张图里找到两个发表顶刊的直觉性证据吗?真是一张图吃遍天。
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两篇刊物分别是:
Chen S, Lan X. There will be killing: Collectivization and death of draft animals[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2017, 9(4): 58-77.
Chen S, Lan X. Tractor vs. animal: Rural reforms and technology adop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20, 147: 102536.
(插句嘴,我真觉得上海经济学者真的都是卧虎藏龙,比如一作这位陈硕也是复旦的顶级学者。复旦——上交系的教授个顶个的牛。而且他们研究品味是很高的。)
这就是直觉的力量。如果我们拿到数据就去run,是不会从底层,从经济学本身去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细腻之处的。所以兰小欢教授的这本书,从方法论的角度为大家补充了这种经济学的美感。
第三,其实是这本书很少有人意识到的一个好处,是兰小欢教授推荐了大量的拓展阅读书和论文供我们参考。毕竟,薄薄一本书是很难把所有事情讲清楚的,而在每章的最后,兰小欢教授都附上一个拓展阅读,告诉大家这个方向上还有什么好书可以读,这样就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书中提到的所有论文,也都在最后有参考文献(不得不说给读者提供参考文献是非常有意义并且方便的事情,虽然作者累一点,但我以后可能也可以这么做)。这样的话看了一本书,等于看了好多本,有了一个书单。好的文献综述或者文献推荐可是不好找的呀,这对于经济学学生来说真是个好消息。
最近听了几个牛教授的讲座和webinar,才发现能深入浅出讲事情,而不故作玄虚的才是厉害的学者。因此,我已经不止一次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这本书,不管是经济学学生还是社科学生,乃至希望了解中国经济的人们,这本书都有它的优势。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你毕业季最后的收获。

最后为大家献福利。在学习本书期间我做了一份思维导图,囊括了本书的全部内容。如果在阅读本书前后看一下这个大纲,或许会让你受益匪浅。既然已经制作出来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分享给大家是更好的。以下是获取方法:
首先,给本文点赞。其次,发表一个你对于经济学的评论(内容不限,长度不限,与之相关即可)。
经济学同学应该知道,免费的午餐不好吃。动动手可以体现自己有多需要一个商品,对自己是一个激励。每天我会翻阅一下点赞和评论区,然后给各位私信发送链接。

如果对经济学研究有任何问题,也欢迎互相请教、交流。希望大家学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