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五十讲》(21~30)
第二十一讲:温尼科特的五个治疗要点
Note:
1. 逆反心理是父母亲的问题,而非孩子的问题;
2. 父母对孩子不好,孩子就越来越离不开父母;
3. 温尼科特:心理治疗就像游戏;--治疗师要具备的能力:
邀请来访者进入“游戏”的能力;
与来访者进行长时间游戏的能力—即抱持关系的能力;
4. 对“玩”、“游戏”的反感:内心有一个过于严厉的超我,潜意识里太想自己成为一个好玩的人;费了好大力气把自己变成不好玩的人,治疗师说“好玩”时,会诱导来访者“好玩”的部分,而其超我觉得受到了威胁;
5. 温尼科特:所有的文化都始于创造性的生活,所有的创造性的生活在最开始都是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没有游戏就没有文化,也不可能有单个的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6. 温尼科特:五个治疗要点:
6.1 治疗师要有足够的耐心;
P.S. 对不耐烦的人的基于经典精神分析与心理动力学解释:在人际关系中,他在别人对他进行某种刺激的时候,潜意识里会把这样的与性无关的刺激转换成与性有关的刺激,而这关系又是不允许满足性的需要的,所以他通过不耐烦的表现把别人推得远一点以免自己产生性唤起;耐烦或耐性就是有足够独立的人格,不轻易被“撩拨”;
6.2 专业化的设置:不详;包括稳定的咨访关系;
6.3 安全的、便于退行的环境和气氛;--除了环境“硬件”,更重要的是治疗师的人格特质和气质所营造的“场”,让来访者感到足够安全,没有隐藏的攻击性,能够与治疗师“再度过一次童年”;
6.4 允许来访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创伤:来访者在向治疗师表达自己的情感创伤时,一般会有羞耻感,即“我怎么可以这样子”的感觉;治疗师要提供足够的抱持性环境,才能在来访者在感到如此深的羞耻感的时候还能够有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允许来访者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治疗师不必即时地给自己辩解,可以先察觉自己的反移情);在攻击性表达后观察来访者的攻击性背后的东西,是移情(靠反移情觉察)还是“应得”的(靠督导反思);
P.S. 对创伤的处理:
a. 小的创伤,即使是早期的,如果没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都不难处理;
b. 急性、巨大的创伤,治疗师需要专业的急性创伤治疗的训练才能受理,急性的巨大创伤的病人不能接受精神分析治疗,应该用心理学会或美国心理学会制定的急性创伤的处理规则来处理;
6.5 重建来访者的自恋的那种“无所不能感”;
7. 因为随着婴儿(孩子)的成长,他自己越来越需要自己,为自己做些事,所以母亲需要面对自己不再那么被需要的挫败感,“好妈妈”就是能够忍受孩子(心理上而不是现实时空上的)抛弃自己的焦虑,这对母亲和孩子都有好处;
8. 把自己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不一定永远都是好事情。在一个新的自我出现时,人们第一感觉往往是恐惧,会有一个几乎威胁到生存的疑问出现:“我还是我吗?”
第二十二讲:比昂的临床思想
Note:
1. 说出对病人的诊断就是对病人进行贴标签暗示;
2. 好的精神分析师必须具备保持沉默的能力,坚决不先说第一句话;
3. 比昂,群体动力学先驱,《思想等待思想者—比昂的临床思想》、《群体中的经验》;
4. 比昂的思想具有前后一致的统一性,且他的人格上有一种很难得的单纯,这种单纯可能源于博大精深的心理;
5. 比昂对精神分析的“颠覆”—没有过多的决定论色彩,深究一个问题的前因后果;理解问题的产生,可以帮助解决问题,但不一定就能解决问题;
6. “颠覆”之二:意识—潜意识作有限—无限解;精神分析师的工作就是“使有限的事情停留在有限的层面,而不是往无限(潜意识)的方向发展”—就事论事;
7. “颠覆”之三:传统精分认为人的心理机制是趋乐避苦的;比昂认为除此之外还有面对和承受痛苦的机制;
8. 曾奇峰谈母亲的病情:把一个人自己应该承担的东西交给她本人,我觉得这是对一个人的最高级别的尊重;
9. “颠覆”之--释梦:
9.1 弗洛伊德:梦是愿望的满足;
9.2 比昂:梦是心理整合心理碎片的过程;
10. 比昂不在意来访者以前和治疗以后的样子,更在乎与来访者50分钟内的一切内容包括气氛、双方情绪、分析师的感受和愿望;
P.S. Quote:
10.1 比昂:“当来访者来见分治疗师时,治疗师最好的状态就是忘记这个病人的所有过去,也不管他的未来是什么,只关注当下。”
10.2 “治疗师永远不要问问题,因为问题的答案总在那里等着,问问题有可能会由治疗师来诱导这一次的治疗方向,而这时治疗师的需要,不是病人的需要。”
11. 一个好的治疗师要遏制自己问问题的习惯或好奇心,等待来访者在治疗师面前自由地开放内心世界;不管是开放内心世界的哪个方面,还是以什么样的速度来开放,这个都取决于来访者自己;问问题有可能是治疗师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
12. “颠覆”之五—“0”的概念;
12.1 比昂:“你如果要了解0的话,就要成为0。”
13. 某个为比昂辩护的说法:某一个新的领域,在开始的时候,是一群有非凡的创造力和智力的人进去,然后把该领域搞得非常热闹辉煌,之后一群平庸的人进去了,他们进去以后,为了使他们的智力跟得上,为了维护他们自身的小利益,他们就会反对对这个系统进行任何变革,只要有人提出变革,他们就会非常生气,慢慢的,这个理论和系统就会变得非常僵化和狭小,甚至死掉;
14. 比昂—精神分析领域思想最深刻的思想家;
第二十三讲:阿尔法功能与链接
Note:
1. 决定一个母亲的阿尔法功能的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她对婴儿的爱以及对丈夫的爱;
2. 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链接是引发情感体验的催化剂;
3. (比昂)α功能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心智功能;

4. 图解
4.1 左边—孩子、来访者、心理素质较弱的人;
4.2 右边—“容器”—母亲、治疗师、心理素质较强的人;
4.3 以孩子与母亲为例:孩子—将自己心理不可承受的情感体验传递给母亲(“容器”),再由母亲将其转化为可承受的“返还”给孩子—这样,母亲好比孩子的“外挂设备”;最糟糕的情况就是两者颠倒;
5. 比昂对“情感”的实用主义分类:可承受的情感—α元素和不可承受的情感—β元素;
6. α功能:即把β元素转换为α元素的功能;
6.1 梦(据比昂的理解—整合)也是α功能的表现;
6.2 “命名”:母亲把孩子不能承受的情感概念化,或者说使之更有逻辑、更加理性再返还给孩子的过程;即给孩子的情绪体验命名,在以后孩子再面对这种难以承受的情绪时,孩子会模仿妈妈这种命名的方式,使这种情感通过概念化而变得可以承受;没有被概念化的东西一般都难以捉摸和控制,如“无明业火”;
7. 根据比昂的理论说人与人关系的本质:谁向谁投射焦虑,或谁为谁承担焦虑;
8. 治疗的过程就是忍受的过程—治疗师作为来访者的“外挂容器”用自己的α功能帮助来访者;
9. “链接”—比昂认为既没有主体,也没有客体,有的是他们之间的链接;比如:既没有母亲和孩子,也没有治疗师和来访者,既没有你,也没有我,有的只是他们之间的链接;“链接”理论也与治疗师中立的立场符合;
10. 链接包括三对内容:love、hate、knowledge(特指与心理活动有关的知识)
11. 我爱你=我L你?
12. 对链接内容的解释:
12.1 负爱-- -L:也是爱,但害怕自己爱上另一个人的时候,另一个人没有足够的爱的回应,这样会让自己自恋受伤(的这种爱),如暗恋;负爱≠恨;
12.2 负恨-- -H:也是恨,但害怕自己的恨自然流露后遭到对方的报复,所以自己使自己的恨处于压抑的状态(的这种恨),如婴儿害怕母亲的报复而渐渐压抑自己的攻击性的冲动
12.3 负(有关心理的)知识:这个人掌握了知识,但没有用来探索自己内心的世界,而是用来与他人竞争而回避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讨;
13. 一个有太多的负爱、负恨的人属于活得非常不舒服的人,爱也迟疑,恨也迟疑;(生命力被高度压制的状态)
14. 对糖尿病的心理动力学解释-- -L太多?
15. 生命力更不被压抑的状态—“快意恩仇”(借这个词表达但不等于这个词的含义);
16. 比昂认为所有的心理治疗都要涉及来访者的爱、恨、屈辱感等基本情绪体验;
第二十四讲: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
Note:
1. 古典精神分析的治疗是三个人的俄狄浦斯问题;
客体关系理论的治疗是两个人的客体关系单元;
自体心理学则是针对一个人的自体;
2. 中和的心理结构是心灵不可二分的部分,它的形成来自无数恰到好处的挫折经验的内化;
3. 关于自恋
3.1 作为心理学概念来自弗洛伊德,借古希腊神话来说明一个人自己爱上自己的心理现象;
3.2 “自恋”作为中文心理学概念来自对弗洛伊德的理论的意译所生;
3.3 “自恋”一词来自古希腊神话--Echo—水仙花的神话—Narcissus—纳西斯;
3.4 Narcissus—弗洛伊德用来指力比多投注的方向的词;
3.5 曾奇峰:在传统的中文的语境中没有“自恋”或相应的词,而其意思非常对应的词就是—“面子”—包含了精神分析所谓的“自恋”的内涵和外延;
3.6 自恋的产生:力比多既不可能投注到母亲,又不可能投注到其他替代物,而撤回投向自己;
3.7 古典精神分析认为,一个人的力比多不是无限的,过多地投向自身会导致孤独和抑郁;
3.8 现代精神分析不注重力比多的数量,而是投注的质量,即一个人的自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恋的心理)的心理状态的健康程度在于他本来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是和谐的还是冲突的;
3.9 极端的恶性的自恋可能会导致自杀行为—自恋的“最高境界”;
3.10 在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理论中,“自恋”作为古典精神分析的二级词汇成了自体心理学—研究自恋的一级词汇
4. 某评价:如果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科胡特研究自恋的自体心理学出现,那么精神分析学派有可能会被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行为主义学派淹没;
5. 科胡特对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补充:
5.1 经典理论(弗洛伊德):一个人的人格或心理的发展就是他性心理—力比多和攻击性的发展;
5.2 科胡特认为:自恋是与性心理平行发展的;两者同样重要但本质上不相交虽然有相互地影响;
5.3 区分了健康的自恋和病理的自恋;
5.4
6. 两种自恋心理状态
6.1 健康的自恋:一个人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并能通过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需要;即自己的能力配得上自恋;
6.2 病理性自恋:一个人的自恋是“吹大”的,即自己自吹自擂或通过幻想把自己弄得非常强大,在自己的能力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的时候,就会变得抑郁;
7. 台湾作家李敖:如果我想找一个我自己佩服的人,我就照镜子;我这辈子活着,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够作为读者读李敖的书,不能够作为听众,听李敖演讲;
8. 另类的自恋,e.g. “全世界的人都不喜欢我”,其本质上在精神分析看来是与“全世界的人都喜欢我”是一样的,两者的难度对同一个人来说也是一样的;前者为负性的夸大自己;
9. 自恋现象的背后包含两个完全相反的内容—自大与自卑;
10. 自卑—在心理动力学上指一个人喜欢自我攻击和自己跟自己玩;
11.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的治疗:神经症(指内心冲突,而不是精神科上的神经症)—转化为移情性神经症(即与治疗师建立关系来把内心的冲突转化为与治疗师关系的冲突)—治疗移情性神经症;不具备移情能力的人是不能够得到治疗的,如自恋的人;
12. 科胡特认为自恋的人也有移情能力,而移情的对象是自己,把自己作为了“客体”—所谓的“自体客体”;
13. 自体—self—指自己,客体—object—指别人,“自体客体”— self – object 、 selfobject;可与中文的构词方式类比:前后、东西、天地等;
14. 自体客体—“自己的别人”:即别人被我体验为自己的一部分,并且能够为我发挥某些重要的心理功能;比如:如果某某人是我会怎么做这件事呢,然后就按自己这样所想到的去做了;因偶像崇拜而持续一段时间地振奋、励志;等,我们有能力把这些人物(在心理上)变成自体—自己的一部分;
15. 自体心理学的核心也是精神分析,但在治疗模式上和精神分析不同:
15.1 精神分析理论的治疗模式中,精神分析师与来访者保持情感上的距离,以便客观地分析从来访者那里得到的信息;
15.2 自体心理学理论的治疗模式是治疗师通过共情来获得来访者的信任,一旦来访者信任治疗师,来访者会陈述过多的信息,从而让治疗师接收更多更好的信息来做出分析;
第二十五讲:自恋型人格障碍
Note:
1. 正常的心理生活发展特征是自体与自体客体间关系本质的概念,而不是自体抛弃自体客体的过程;-- The charactistic in norm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s a concept about the fundament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and self – object, but is not a process that self gives up self – object.
2. 我们不能用爱之客体取代自体客体或从自恋过渡到客体爱等等这些观点来理解此一进程;-- We can’t substitute self – object for love object, and we can’t reach objective love from narcissism, and so on. These viewpoints are useless to understand this process of development.
3. 科胡特关于病理性自恋的四种分类:
3.1 以人格障碍为临床表现特征—深度的障碍:
3.1.1 抑郁;
3.1.2 对微不足道的事过于敏感;
3.1.3 有疑病的抱怨—负性地夸大自己的方式;
3.1.4 缺乏生活风趣—没有任何愉悦自己或愉悦他人的爱好,在人际关系中以利用他人为前提,没有在人际关系中获得纯粹快乐的愿望;
3.2 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病理性自恋:
3.2.1 性倒错;
3.2.2 反社会;
3.2.3 成瘾行为;
3.3 “融合饥渴型人格”:
3.3.1 即倾向于与他人共生:在人际关系中要求有高度融合的关系,并且要求他人处在一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距离上;
3.4 逃避接触型人格:
3.4.1 即非常需要建立亲密关系,但在亲密关系中,如果有一点点受伤,就会以完全的逃避和自我隔离来避免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中可能面临的危险;
4. 以上四种分类代表四个层面的病理性自恋的归类:人格层面、行为层面、对关系的融合、对关系的逃避;
5. 对自恋的简单地理解:我做某事,并且把它做得很漂亮,并随之产生一种较高的自我价值感;同时也是一种“自己值得被珍惜,值得被保护”的感真实觉;--健康的自恋
6. 有一些是“集体自恋”的或健康或虚弱的病态表现,如爱国、民族自豪感,种族优越感;
7. 科胡特关于自恋的理论基于大量对新生儿的研究;
8. 作为一个好的精神分析师,对婴儿的长时间观察是必不可少的;
9. 比昂与科胡特晚年抛弃弗洛伊德的“本我 – 自我 – 超我”人格理论;
10. “自我”- ego 与“自体”- self 的区别:
10.1 自我:对应ego,指“本我 – 自我 – 超我”人格结构的层次;
10.2 自体:对应self,指整个人(一个人整体);
11. 自恋型人格障碍诊断 – DSM – IV:四个特征 – 持续性夸大、过度敏感、缺乏共情能力、自我夸大感;换句话说是“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唯一的,而且这个问题只能够被特定的人所了解”
12. 心理治疗师的荣誉不是治疗师的治疗水平和效果的标志,心理治疗的效果取决于来访者和治疗师的关系构建的质量,荣誉加身的治疗师不一定能和任何来访者构建起匹配的关系;
13. 对从业20年的心理治疗师和从业3、5年的治疗师的某实证研究对比显示他们的治疗效果几乎差不多,前者见多识广但工作热情褪减,后者经验有限但对工作高度热情;
14. 某研究显示:不同学派的高手的差别 要 小于 同一个学派里高手和低手之间的差别;-- 学派之分在临床上的差别显得不太重要;从业时间越长,学派特征越淡;
15.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15.1 夸大的自我:自己的能力没那么大,被想象得很大,同时也包括了对自己的缺陷和疾病的夸大;即夸大的方向可能是非常好的或非常糟糕的方向;
15.2 “唯我独尊”感或“一无所是”感;P.S. 日常中的害怕撞衫也是害怕自恋受损的表现;
15.3 对赞美成瘾:在人际关系中随时都需要他人赞美,如果他人没有机会赞美他,他可能隔几分钟就会吹嘘自己一番,如果没有这样的赞美会觉得活不下去;-- 赞美对他来说如空气一般重要;由于对现实中这种赞美的“供给”的不足的认识,他可能会选择远离人群来回避遇到批评的可能;
16. 自恋程度较高的特征:
16.1 对权力或无限成功的潜意识的幻想;
16.2 对巨大的理想的幻想,有可能对应着低价值感;
16.3 被批评时候的暴怒—因为持续处在力比多和攻击性过多地指向自己的状态,本身已处于攻击性激活的状态;
16.4 严重的见诸行动的攻击社会和杀人放火来平息愤怒的反应;
第二十六讲:自体客体
Note:
1. The children change their internal emotional experiences by reflecting their parents’ emotion.
2. 真正起作用的可能不全部是那些诠释的内容,而是诠释内容时候的气氛和治疗师的方式;
3. 克尔凯郭尔的疑问:人啊,你到底是有罪,还是有病?
4. 自恋程度比较严重的特征—经常有比较重的(跟现实情况不协调的)羞耻或屈辱的感受;但一个完全没有羞耻或屈辱感的人—有严重的超我缺陷—不可被心理治疗的人--在生活中可能做出非常糟糕的事情,而没有丝毫的自责和内疚;
5. 自恋程度比较严重的特征—与别人打交道就要想着利用别人来处理自己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6. 特征之三—缺乏同情心;
7. 特征之四—对他人过度的羡慕或嫉妒;
8. 特征之五—对某人或某事过度理想化的偏见或感受,即把别人高度理想化并通过使自己与别人接近来使自己遗忘自己因为不完美所导致的屈辱感;
9.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把他人理想化是为了攻击他而做准备的,因为他人永远都没办法满足自恋者自恋心理的完美要求,如果他人不能满足又离自恋者太近的话就可能使自恋者自恋受挫;
10. 以吃罕见的动物为荣、购买限量版产品也是常见的满足自恋的表现,弥补自卑的空洞和低自尊感;
11. 成人的所有行为都可以在婴儿的行为上观察到,没有什么东西是成人独有的;在对人的发展有连贯的认识后,可以发现有很多成人的行为是来自婴儿的;比如:失恋—婴儿被抛弃后的感觉(残留);
12. 曾奇峰:恋爱这种“游戏”只有(心理或人格)健康的人才能玩,如果(心理或人格)不健康的话,可能在游戏中要么让别人遍体鳞伤,要么让自己痛不欲生,这是需要强大的人格垫底的;
13. (科胡特)三种自体客体:
13.1 镜像的自体客体:即在孩子与双亲的关系中,父母对孩子有正性的反应;这种反应使孩子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完美的、可爱的、有活力的,这个会逐渐变成自己对自己的尊重;
13.2 理想化客体:即把所有美好的特质如卓越、美丽、完美、全能、全知、永不失败、共情、不偏离的爱、无比的信任等投射给另一个人,或客体,甚至投射给自己; 理性化指需要去满足人想要融合或接近会让自己觉得安全、舒适、平静的需求; 如果能够将父母理想化,并能够从这种理想化中间感到充满力量或舒适,孩子会发展出客体的方向,并能够获得面对挑战且有实际功利价值的能力;在孩子的成长中(孩子)需要能够把父母亲想象得完美无缺;若父母经常吵架或打架、或生活上不自律、或打骂孩子,孩子就无法把父母理想化—对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极大破坏力—父母不一定就是十分完美的,但不能过分地在孩子面前展现不完美的地方;
13.3 (科胡特)镜像自体和理想化自体的作用组合即“张力弧”:镜像自体的作用=推力,理想化自体—对父母理想化=引力,使人过上被未来指引的生活的“引力”,“推力”和“引力”的组合是和谐的动力系统,可以是人即使在比较崎岖的情况下也能够顺利成长;
13.4 他我人格--第三种自体客体,见第二十七讲;
14. 笼统地说,人格上健康的父母能够接受孩子(在心理上)的远走高飞(所带来的那种“被抛弃感”),能够接受孩子像一条自由的鱼一样(在心理上)离开自己,去大海的更远处和更深处生活;
第二十七讲:自体的发展
1. The therapists should empathy patients’ self as self – object in the interaction of optimal frustration; So patients’ self obtains better self – object function or self - coordinate function.
2. 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的最重要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内驱力需求的能力;--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in functiona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is parent’s personality, especially, parents have the ability of no hostile insistence and no attractive love to feedback children’s need from drive.
3. 他我人格— other ego – otherego —第三种自体客体:又名“孪生的自我”:即一个人寻求一种与某个人的关系,可以发展到像孪生兄弟姐妹关系一样的状态,通过对方的存在可以确立自己的价值而且能够确立自己的真实性;-- 我们成长的某个阶段都有个像兄弟姐妹一样亲的人给我们提供那种真实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即哥们、闺蜜、姐们这类人;
4. 从关系的角度说,友谊所提供的支持可能是最无害的,因为基于血缘关系的亲密关系往往因为“浓度”过高而使深处其中的人感到伤害,而友谊没有血缘这类型的不可中断的关系基础,所以我们在友谊中会表现得有节制(不会爱得“浓度过高”),而这样(有节制的爱)可以使我们深处一个既能够被滋养又不会被“高浓度”(的爱)的关系所陷害的(可进可退的)处境;-- 友谊的治愈意义;
5. 两种爱的形式:
5.1 婴儿般的爱—自恋的爱:即母婴关系中婴儿体会到的像压榨、索取般的爱,一个人成年的亲密关系中还保留这种婴儿般的爱的话,他对所爱的对象的要求是—你必须满足我的所有要求;这种亲密关系迟早会被自己亲自破坏;要么自己离开,要么让对方离开,破坏这种关系就是使一方“死”--消失;
5.2 客体之爱:即在亲密关系中,我既能够接受来自对方的爱,同时也能提供对方以满足对方的需求的爱,即相互的爱的给予;
6. 自恋的两种表现:
6.1 夸大(自大):
6.2 自卑:
7. (科胡特)用两个分裂描述自恋的两种表现:
7.1 分裂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知、情、意不协调的分裂;
7.2 指水平分裂和垂直分裂:自我需要分成两部分(像细胞分裂一样),一部分是本来的那个我,另一部分是观察的我,即在旁边评判、观察或陪伴我的那个我;
7.3 自我的“分裂”不足,可能导致羞辱感的缺失—病理性的人格;
7.4 水平分裂:本来的自我分裂后,两个“自我”在同一水平上,分裂出的自我能够打压原来的自我;自恋表现为自卑、猥琐、低价值感;
7.5 垂直分裂:分裂出的自我高于原来的自我,不会导致本来的自我被打压,而导致某种向外的自大的感觉;
8. 论自我意识范围—对他人的感受和周围环境或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的觉察,太窄会“目中无人”,有意无意地骚扰或麻烦别人;
9. 科胡特:(parents)Who they ar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they do – 父母亲是什么样的人格比他们在某件事上怎么做更重要;(貌似有道理到没道理的程度的一句话)
10. 培养孩子需要父母更多地注意到自己的表现,而不是孩子的表现;父母倾向于健康则孩子也会变得健康;
11. 在很多日常事情中,所谓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就是:如果我是孩子,我会希望父母在这件事上怎么做;(不知道或想不到就问孩子);
12. 所谓帮助孩子就是:作为父母,应该问孩子在这个事情上,你觉得爸爸妈妈应该给你帮什么忙,怎么做;(信任孩子对他、她自己是了解的);
13. 厌世的表现:厌学、远离人际交往等,最高程度是自杀;
14. (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的两个治疗技术:
14.1 替代性内省:在治疗关系中,治疗师能分裂出一部分自我去体察、共情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像成了来访者的一部分一样,以更好地被来访者当成自体客体的一部分来帮助来访者完成某些自我功能;--主要是共情;
14.2 转换性内化:治疗师作为来访者的自体客体与来访者充分共情,被来访者借用自我功能的作用,过了一段长时间,这部分自我功能成了来访者人格的一部分并持续陪伴来访者远离治疗前的痛苦;--“有借不还”;
15. 科胡特的著作《自体的分裂》、《自体的重建》、《精神分析的治愈之道》
16. 自体心理学的课程:徐钧、韩岩;
第二十八讲:防御机制综述与情感隔离
曾氏语录:
1. 情感隔离是成熟的防御机制,也是神经症性的防御,如果一个人使用压抑、情感隔离、反向形成这类防御机制的时候,可以认为他处在人格发展的高级阶段;
2. 汶川地震对我们民族的情感隔离是一次非常好的治疗,但我们宁可不需要这样的治疗宁可通过别的更小的损失的方式,来治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隔离;
3. 我们先天的或与生俱来的条件都是差不多的,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因为早年的时候我们跟父母的关系,就可能使我们学会了某些防御机制,或者没学会某些防御机制,或者是在我们应该学习更高级的防御机制的时候,我们丧失了机会,而仍然处在一个使用早年的(即婴儿的)防御机制的状态;成人的防御机制比婴儿的防御机制更成熟;
4. 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这个专业(行业),是通过语言的力量来制造改变,而不是通过改变某些基因片段来制造改变;
5. 在世界范围,特别在中国,常见的情形是在多子女家庭中,往往是女孩发展得比较好,而男孩虽然受到很多重视,但相比之下发展的不太好,即在成年后,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的的,或说有更高的世俗成就的,往往是女孩,这跟我们文化中对男孩的打压也有关;
6. 成大事者心狠手辣,成更大事者要柔情似水;
Note:
1. 词语、成语中的防御机制的表现:自欺欺人、隔靴搔痒、阿Q精神胜利法等等;
2. 防御机制:在自己有一段痛苦的经历或情绪的时候,自己调动自己的自我功能把它排除在意识的范围之外,即有使自己的痛苦的东西在而感觉不到它;
3. 情感隔离的例子:诊断—治疗师对来访者,笑着说悲伤的事、理性化思考;
4. 防御机制也是我们对一个人的人格,或者是这个精神状态作出诊断的标准之一,一个成年人如果还使用婴儿般的防御机制,可能是神经症或人格障碍或精神分裂症其中的一种;
5. 防御机制可能是意识层面的,也可能是潜意识层面的;
6. 所谓“天生的乐观心态”可能是在面对创伤性事件时已学会使用更有利的防御机制或更成熟的防御机制;所谓“天生的悲观心态”则相反;
7. 即使是在相似的生活环境中,对于个人—作为体验者来说,每个人的心理发展也是不一样的,如多子女家庭中,年长的和年幼的,男孩和女孩,生活在在同一个家庭里体验也不一样;
8. 防御机制的分类 – 原始的和成熟的,但不作健康的和不健康之分;
9. 即使某种防御机制是成熟的,但如果部分场合一贯地不自觉地使用,也是不可取的;-- 防御机制的转化需要人格具有适应的灵活性;
第二十九讲:防御的适应性与情感隔离
曾氏语录:
1. 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是在人际关系中形成的;
2. 情感隔离实际上跟我们说的情感麻木是一回事,就是我们对某些人或事不再有感觉;
3. 在中国,最大的情感隔离可能发生在父母与孩子之间;
Note:
1. 一个人的人格成长:
1.1 看心理医生,做很多次的自我体验;
1.2 在生活中接触很多人,然后受这些人的影响,慢慢地成熟起来;
1.3 经历过很多创伤性事件,但自己没有垮,变得越来越成熟;
2. 食物中情感隔离的例子:猪手 – 猪脚、鸡爪 – 凤爪;
3. 心理防御机制不是我们知道后就可以主动地使用的机制,而是我们一直在使用但不知道的机制;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个人潜意识地使用的防御机制意识化,让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样可以给他提供一个使用更加成熟的防御机制的机会;
4. 情绪≠情感(抑郁、恐惧、焦虑);
第三十讲:父母潜意识的愿望与情感隔离
曾氏语录:
1. 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学习是人与人之间的学习;
2. 任何竞争到最后都是人格层面的竞争;
3. 精神分析为人类作出的最伟大贡献就是让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人格是怎样在早年跟父母亲的关系中形成的,而这个人格又怎样构成自己的命运以及多大程度上和多长时间里决定这个人的幸福和成就;
Note:
1. 从心理防御的角度说,一个人格更加健康的人,他会允许自己接触到自己的更多情感,如果我们的人格有问题的话,就没办法享受我们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