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这几天被各种开学讲座洗脑,发现自己没有稳定的三观,于是乎决定做一波阅读以寻觅属于自己的大脑 早晨是钱七虎院士的讲座,启发学生立志,其间提及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我想,循着这位跨国界的伟人思维的脚步,恰好开启一个理科学生(蒟蒻)的探索。
#以下一本不正经的正文# •人是为他人而生存的 海德格尔:“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我们降临于世时并不能选择自我的存在,更不知道我们存在的意义。若从个人的一生赜寻,人的存在是无意义的——一切的喜怒哀乐、功名利禄都将在我们咽气蹬腿的一刹那失去价值。若从更大尺度考量,人的存在更是无意义的——亿年地质迭变、生物更替中,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文明终将毁灭;百亿年星尘寰宇生生灭灭中,万物都在熵增的定律中走向不可逆的寂灭。 所以,如若为人的存在赋予意义,我以为只能在社会这个适中尺度探寻。我们获取与给予,关爱与被关爱,我们的存在与更多人紧密相连,反之我们的喜怒哀乐也受他人存在的影响。奔赴战场的士兵最最牵挂的可能是他/她的家人,奥斯维辛受难者最后的信念可能是他/她深爱着的人。爱因斯坦还提及“the ties of sympathy”,在我的理解中,这指代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共情力让我们关照更广泛的人类。这一点在我们中的佼佼者身上体现得更加鲜明,比如司马迁忍辱苟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比如Edith Louisa Cavell平等地救治战场上各国伤兵乃至被叛死刑。 而我以为在此之外,我们即便是为了功利利益而非情感良知,也是与人类命运与共的,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就民众而言,经济萧条局势紧张的时期,大家都过得不舒心。 •利他是一种义务 这一点是这篇文章给我最大思考的——利他不是一种美德,而是一种义务。人之生存必须享受人类文明的成果,不论物质抑或精神。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来自他人的劳动,我们简简单单的衣食住行是几十个世纪千亿个体发展创造,我们调用文字、阅读书籍、享受着智者的思维成果。所以人之一生若不创造价值,便是人类社会运转的负担。也许,这可以勉强作为我们存在的意义吧。 •群众的思想与孤独的旅者 爱因斯坦似乎认为群众的思维不如个人且干扰个人,他认为自己是个“lone traveller”。对于这一点我部分认同。我相信每个人的思维都不同,我们都终究是“lone traveller”,在人生的旅途中终逃不过靠自己的思维走自己的道路。但是,在这时或那时,在生活这个或那个方面,我个人是十分依赖同行者的。至少作为我这样愚钝脆弱的个体,我十分需要他人的陪伴与鼓励,也十分需要他人的思想作为我疏漏之处的补充。不过爱因斯坦提醒我,要把判决权留在自己手中,保持思想的独立性。
暂且如此吧。 我不能不说我尚未摆脱浙江高考议论文的影响……希望这种烙印能随阅读量的增加而淡化,好让我自由地捡回我的大脑,而不用每写两行字嘲弄一下自己(┯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