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铁牛的传说——有感于山西永济蒲津渡铁牛的修复

2023-06-12 09:12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铁牛的传说——有感于山西永济蒲津渡铁牛的修复

王萍

《东南文化》 2000年

永济古称“蒲坂”。位于山西省的西南端,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据《蒲州府志》记载,永济原为“蒲反”,是魏国的领地。秦国压取后,又还给了魏国。魏人喜蒲之返还,就把此地称为“蒲返”。《汉书·地理志》上说,本为蒲,秦始皇东巡,见长坂加土于坂,所以叫“蒲坂”(此为传载。蒲坂古时即称为蒲反。古时坂反相通,反即为坂也)。

黄河从西北高原倾泻而下,冲击黄土高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绕在这九曲十八弯的断层地带,自然形成了一块肥美富饶的盆地,这就是如今的永济县。据《蒲州府志》记载:“汉置蒲坂县”,隋后,蒲坂并入河东县。北周武成元年(559年)改为蒲州,清朝雍正六年(1728年)始为永济县。相传远古时代的舜王就出生于此地,并在这里“淘河滨”为民治水。尧舜帝王都曾在此建都,辛勤耕耘。这里历史悠久,得天独厚,豪杰辈出,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是中华民族发源地的中心,是炎黄子孙最早繁衍生息之地。至今,在群众中还广泛流传着“一巷三阁才,对门九尚书”的歌谣。

一、蒲津渡遗址

蒲津渡遗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城西15公里的古蒲州城西门外,西北方向110米处,面积为2000余平方米。这个渡口有座桥,名曰“蒲津浮桥”;是横跨在黄河上最早、最长、最大的第一座浮桥,始建于春秋时期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秦公子钺出奔于晋,就在此造舟为梁,比其船而渡,从而开始了秦晋交往的大门。到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为统一大业,曾在此两次造桥。东魏齐献王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也都在此造桥。汉高祖刘邦定关中,曹孟德西征马超,还有隋文帝、唐太宗等都在此维修浮桥,兴师济渡。历代许多帝王将相,都十分关注它的兴修、改造、使用。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履行了它的历史使命。断断续续、兴兴衰衰延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共延续了1900余年,在我国桥史年代上居第一位。因此,我国史学家,在《春秋》、《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巨著中记下了蒲津桥的丰功业绩。

从春秋到北魏的900年间,它是不固定性的浮桥;从北魏到唐开元300年间,为竹缆连舟固定式的浮桥;从开元十二年到金末的500年间,是铁索连舟。地锚是铁牛、铁人、铁山、铁柱,也就是说铁牛负铁索桥的使命是500余年。自元兵烧桥后,桥废渡绝,而铁牛存之如故。到明初又借这个地锚造桥。

二、蒲津桥的重要组成部分:铁牛、铁人、铁山、铁柱

唐开元时,蒲州城由当时全国六大雄城之一升为中都,继又升为四辅之一的上辅,蒲津桥的使命在这个时候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而桥却还是竹缆连舟,破败不堪。兵部尚书张说于开元十二年向唐明皇禀报:“蒲津渡绠断船破,无岁不有,虽残渭南之竹,仆陇坻之松,败辄更之,不罄供费。津吏成罪,县徒告劳,以办常矣!"皇帝听罢,双手一合:“嘻!我岂虑哉!”为何他听了张说的禀报,马上拍板定案。理由有三:

一是唐玄宗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时逢盛世,国家富强,史有“开元盛世”之称;

二是当时国家铁产量较高,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三是加固蒲津桥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自古君无戏言,话一出口,就必照办。这是一件大事,工程非常浩大,究竟怎样加固连他也有不少担忧,于是,他"乃思索其极,敕祜于下",“始下群议”。意思是让满朝文武出主意想办法,集思广益。当时主要从三方面加固:一是改竹索为铁索;二是加固石堤;三是铸铁牛加固桥墩。决策定了,就干起来了,当事人张说是这样纪实的:“冶铁伐竹,取坚易脆,图其始而可久,抒其终而就逸。大匠藏事,百工献艺。赋晋国之一鼓,法周官司之介齐。飞廉煽炭,视融理炉,是炼是烹,亦错亦锻。结而为连锁,熔而为伏牛,偶介于两岸,襟束于中漳,锁以持航,牛以执缆"。

为什么要铸铁牛呢?铸铁牛的作用是对拽铁索作河桥的地锚。同时也体现了我们祖先对治理黄河的希冀。《易经》讲:“牛为坤,坤为土,土胜水”。古人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为治理黄河泛滥,铸铁牛卧河边以镇之,象征着高山峻岭拦巨澜,起到掩挡洪水漫流,造福于人类的作用。古人最讲究的是阴阳对错、阴阳并存。因而在铸造铁牛时,也铸造了七星柱,仿天上的北斗星布局代表天,这样天地全有(铁牛为土,代表地)。七星柱实际作用是栓船的桩,与铁牛、铁山、铁人融为一体作为浮桥的地锚。从铁牛、铁人的布局,看桥的位置:

按发掘出土顺序,给四个牛编号。1号牛在西北方位,2号牛东北方位,与1号牛成行。3号牛在西南方位,与1号牛成前排。3号牛与4号牛成行。4号牛与2号牛并成后排。1、3号牛在石堤之东,距堤1.30米。2、4号牛尾距现存的蒲州古城东墙51米。3、4牛距现存的蒲州古西城门110米,这样就能较准确地判断出蒲津桥的位置。从牛的布局,看桥的宽度。1、3号牛相距10.30米,2、4号牛相距10.30米。每牛尾下有一根大铁轴,作拎桥索用,各轴长2.3米,直径0.5米,轴上有图案花纹。每轴系两根桥索,共系8根。这样就能较准确地计算出桥的宽度大概为10.30--10.40米。

黄河古道东岸的四尊铁牛、铁人,历史之久,数目之多,工艺之精、份量之重,体积之大,铁质之坚,实用之值诸方面,与全国同类文物相比,都是空前的。如此壮观的铁牛、铁人、铁山,是桥的重要组成部分。铁牛对桥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永济县志·开元铁牛铭》一文中对铁牛的功绩作了评论,“桥如长虹,笮如游龙;缆之维之,如砥如墉。将使元鱼失其怒,阳候敛其雄,属非斯牛之力,而又谁主其庸哉?"这虽然把铁牛的功绩描写得较为神奇。但真正的作用是代替了旧地锚,起到了固桥的作用。

1号牛在西北方位,属牡性(雄);2号牛在东北方位,属黄毛黑唇牛;3号牛在西南方位,属犍牛;4号牛在东南方位,属抠牛(犊)。

铁牛都坐东向西,皆伏卧,各铸于长3.5米,宽2.3米,厚9.7厘米的铁板之上。形态各异,膘肥体实,肌肉隆起,圆目似怒,竖耳倾听,尾巾后股各向外,肩负桥粱的重任。每牛下有六根大铁柱,入地丈余,坚固不拔。

四牛外侧各布一铁人。1号牛外侧的是维吾尔族,这一民族古称“回纥”、“畏兀儿”等,主要居住在新疆一带。这尊铁人,体健壮,个头高,鼻翼大,已露出地面高1.75

米,身宽0.79米,作叱牛之状;2号铁人是蒙古族,矗立牛旁,昂首挺胸,作牵引状,从面部细看,心中蕴藏着浩浩壮志,不外乎是牵好自己的牛,完成固桥的神圣职责;3号铁人是藏族,农牧两兼,唐时吐蕃王朝即和中原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唐曾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驸马列都尉,由此可知藏民族和唐王朝的关系,藏族作为一个民族代表是理所当然的;4号铁人是汉族,曲肱双手握拳状,习惯地放于右胸旁,时刻准备作隐而待发的样子,上身穿大翻领上衣,类似西服,这说明“西服”是从我国唐朝服装发展而来的,这可是一千多年前的铁证。这四人代表着四个民族,表示了唐朝当时各民族间的团结友好,表示着中华民族处于一个大团结的家族。

蒲津渡浮桥是一个有实际功能的艺术珍品,是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的典型,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铁牛的传说——有感于山西永济蒲津渡铁牛的修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