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拖延+焦虑=恶性循环?

2022-08-08 14:41 作者:心理咨询师蓝娅  | 我要投稿


深圳优眠心理咨询师蓝娅

拖延与焦虑已经是当代人的标配,这不是自嘲。

中国青年报曾经做过一项调查,调查对象为全国199所高校大学生。

结果显示,其中97%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拖延症。

而新华网则对职场人做过调查,结果86%的在职人员称自己有拖延症。

什么是拖延症呢?

简而言之,就是能马上做的事情,一定要拖到非做不可才动手实施。

所以,拖延症总是给人慢慢悠悠、没有时间观念、没上进心的感觉。

很多媒体渲染,拖延症可以毁掉一个人。

但是,仔细想想,拖延症有那么恐怖吗?

人的任何行为其实都是在对外界进行自我表达。

只不过有时候我们无法解读这些行为到底是什么意思。

而拖延就是这样一种表达和状态,是一种个性行为,是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

例如,上大学要写论文,打开浏览器找资料的时候,我们也总是被各种无关的新闻吸引住,进入时间黑洞,晃过神来,已经过了一个小时。

好不容易意识到要开始码字了,冲个咖啡,上厕所的念头就又跑了出来。

然后,就开始安慰自己,花不了几分钟,结果又一个小时磨蹭过去了。

如此拖延的我们,按理说,生活应该有很多不赶趟儿的时刻。

但是,并没有!

因为不论是作业还是论文,即便拖到最后一刻,我们也没有超过时限,完成了。

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身患拖延症却不影响生活,是因为我们的拖延都在可控范围内。

有时,我们敢于拖延,是因为对自己足够信任,信任我们能够在时限内完成任务。

所以,拖延,并不是洪水猛兽。但是,焦虑有毒,是真的。

拖延+焦虑=恶性循环?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若要将拖延与焦虑扯上关系,那便是拖延行为会给自身带来焦虑的情绪。

殊不知二者之间并非只有单方面的影响,而是相互作用、互成因果的:

拖延行为导致了焦虑,同时拖延行为也是为了应对焦虑。

换句话说,我们因为“焦虑”,而开始“拖延”,而那些“拖延”行为又会反过来使我们更“焦虑”,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陷入拖延状态的人在意识上往往是非常想努力,但行动上却迟迟无法做出反应。

也就是所谓的拖延的现实和执行力强的主观愿望发生冲突。

社会上有很多研究表明拖延原因包括了短期和长期之间的权衡和取舍、完美主义等等。

只要任何一个因素的产生都会将人们推向焦虑的漩涡中。

人们被困在这种似乎南辕北辙的痛苦里,使不上劲,又无法坦然地不上进。

于是一边放纵一边内疚自责,通过这样一种情绪刺激来逃避情绪焦虑。

掌控感+WOOP思维=核心治疗?

若要想根除拖延症的祸根,首先,努力获得一种掌控感。

因为焦虑的特点便是对未来无知性的恐慌,不知一切会变成什么样。

所以需要关注和理解当下的状态,不对它做任何的评价以及设想的障碍。

同时还需要身心合一,把我们的精神从未来拉到现在。

把注意力集中于具体任务执行阶段,最终获得平静的心情和高效率工作。

另外心理学家厄廷根给出了一个药方叫做WOOP思维

W:愿望(wish)——将它放在思考的中心。

O:结果(outcome)——实现愿望的最佳结果是?

O:障碍(obstacle)——找到那个妨碍你达成愿望的最关键的内心障碍。

P:计划(plan)——要克服或规避这个障碍,你能怎么做?

假设你的愿望是下课后去练舞,但是你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阻碍了自己。

例如朋友聚餐、练舞后的疲惫....最终造成的后果是等你下课后,往往没有动力去练舞了。

所以你就应该针对这个障碍,拟定相应的行动方案。

用一个“心理比对”就完成了,再用“如果……就……”来描述计划。

这时大脑就会自动反应出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是一味地滋生焦虑的情绪了。

其实无论是天才还是普通人,拖延已经成为我们人性的一部分,但绝对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我们和拖延症说我要干掉它,它却回我说明天吧的时候,我们肯定要毫不犹豫地说不行!现在!立刻!马上!

拖延+焦虑=恶性循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