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被讨厌的勇气,解读3

2022-05-10 11:14 作者:LTN小跟班  | 我要投稿

其实我们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

 

人唯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有勇气。

 

原来,我们一直缺乏勇气让自己过得更好。

 

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住在主观的世界)

 

面对喜不喜欢自己这个问题,能够坦然回答“喜欢”的人几乎没有。

 

问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解决方法:“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可以有所发展)

 

青年特征:缺乏自信、强烈的自卑感、在意他人的目光、无法衷心祝福他人、自我嫌恶。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我们大家都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事例一:咖啡店看书,服务员不小心将咖啡洒到了我的衣服上。

青年:大发雷霆。

 

哲人: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

 

事例二:母亲和女儿在大声争吵,电话铃响,母亲带着一丝怒气拿起话筒,发现是老师,母亲语气马上变得彬彬有礼。

青年:这很正常。

 

哲人: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

 

青年:愤怒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

 

哲人:所谓“目的论”就是如此。

 

 

 

【弗洛伊德说错了】

 

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这就是哲人的主张。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

 

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的得到的,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

 

 

 

【你想“变成别人”吗?】

 

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而不幸。

 

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大约在10岁左右的时候)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阿德勒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为什么讨厌自己】

 

思考:因为自卑才会心安理得的接受现在不改变的自己?

 

 

解决办法:

 

① 让其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做“鼓励”)

 

之所以只看到缺点是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

 

因为不去喜欢自己是一种对你而言的“善”。

 

青年性格:没自信、悲观态度、太过固执、注重别人看法、活在别人怀疑之中、活得不自然、觉得在演戏、对长相和身材不满意

 

事例一:女学生,苦恼是害怕见人,一到人前就脸红。希望治好脸红症,就和喜欢的男孩告白。

哲人:她自己“需要脸红这一症状”。因为她是靠着脸红恐惧症才能让自

 

接受对自我或者社会的不满以及不顺利的人生。

 

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承认就是很了不起的态度。

 

在人际关系中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

 

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哲人如是说:你由于太惧怕人际关系所以才会变得讨厌自己,你是在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

 

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劣等感的意思就是价值更少的“感觉”。也就是说,劣等感是一个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

 

劣等感是一种“自己没有价值或者只有一点儿价值”之类的感觉。

 

事例一:哲人身材矮小 -- 矮小的我却能让对方放下警惕的心理。

哲人:问题在于我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思考:学会价值的转换

 

 

青年: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哲人:主观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选择。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

 

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是可以通过显示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

 

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意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自卑情结 例:自卑感越强,人就会变得越消极。“因为有A所以才走不到B”这样的理论,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

 

问题在于你如何去面对这种社会现实。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自卑情结优势会发展成另外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 - - 优越情结

 

阿德勒明确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夸耀不幸: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

 

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

 

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例如:婴儿)

 

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当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思考:现在的不开心是因为人际关系的烦恼?我一直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中?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

 

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

 

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人际关系中的“权利斗争”与复仇】

 

因私愤而流露的发怒只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屈服的一种工具而已。

 

公愤超越了自身利害。

 

事例一:如果遭人当面辱骂,先生您也会生气的吧?

哲人:考虑下那个人隐藏的“目的”。当被对方激怒时,也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力之争”。

 

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为了避免人际关系进入复仇阶段,在受到争权挑衅时绝对不可以上当。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

 

相信具有逻辑性的语言。

 

思考: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利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为什么把别人看成“敌人”而不能认为是“伙伴”呢?

 

那是因为勇气受挫的你在逃避“人生的课题”。

 

明确目标:

 

行为方面:“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

 

心理方面:“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如何实现:直面“人生课题”。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

 

关于朋友,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爱之课题恐怕是最难的课题。

 

如果对方过得幸福,那就能够真诚地去祝福,这就是爱。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

 

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要去炫耀优越性, 能够保持一种宁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子的。

 

无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必须勇敢去面对。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

 

正因为如此,世界才随时可能变成危险的所在,人们也就有可能把所有他人都看成“敌人”。

 

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

 

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

 

这是“勇气”的问题。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自卑感就是价值判断的问题。

 

人究竟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认可呢?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受赏罚教育的影响。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自己而活呢?”

 

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正是为了克服无神世界的虚无主义才更有必要否定他人的认可。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一、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二、不干涉他人的课题。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如何辨别:“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事例一:孩子选择“不学习”。

哲人: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青年:“学习”或许是孩子的课题,但“让孩子学习”却是父母的课题。

 

哲人: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推崇放任主义,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

 

护。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青年:怎么能有那么不负责任的态度呢?

 

哲人: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倘若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其“改变”,那结果只会是日后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

 

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

 

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

 

减轻人生负担第一步:为自己的人生苦恼 - - - 源于人际关系 - - - 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 - - - 丢开别人的课题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

 

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像这样盘综错节的绳结也就是人际关系中的“羁绊”,已经无法用普通方法解开了,必须用全新的手段将其切断。

 

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

 

无论对方做什么,决定自己应该如何做的都应该是自己。(仅仅是受回报思想的束缚)

 

有时候,不进行课题分离而干涉别人的课题会更加容易。

 

阿德勒说:“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会比较轻松,因为那是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了别人。

 

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这是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 - - 不想被任何人讨厌)

 

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抵抗倾向性)

 

思考:对抗本能和冲动便是自由?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人际关系“王牌”,我在你自己手里】

 

“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把改变自己当成操纵他人的手段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想法。

 

人际关系 - - -首先是自己。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叫作“整体论”。

 

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直面“人生课题”。

 

“我能给这个人什么”。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行动原则:“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

 

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

 

经济地位跟人的价值毫无关系。

 

虽不同但平等。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

 

 

 

【有鼓励才有勇气】

 

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

 

思考:援助和干涉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人会因为被表扬而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

 

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做作出的评价”。

 

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① 课题分离

 

② 接受双方差异,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方法:鼓励)

 

 

 

【有价值就有勇气】

 

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

 

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他人有所贡献。

 

被表扬,判定某种行为的好坏,是以他人的标准。如果希望得到他人的表扬,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作出贡献”。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

 

必须得有人开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关系。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来开始。不必去考虑他人是否合作。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首先与他人之间,只有一方面也可以,要建立起横向关系来。 - - - 那就是生活方式的大转变。

 

如果你与某人建立起了纵向关系,那你就会不自觉地从“纵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

 

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共同体感觉中会有幸福。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

 

“自我接纳” “他者信赖” “他者贡献”

 

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来改变对“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

 

肯定性的达观(看明白):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着两者的区别。”(尼布尔的祈祷文)

 

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

 

 

 

【信用和信赖有何区别?】

 

信赖: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

 

如果不敢去信赖他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阿德勒把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并对此给予警告。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其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

 

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

 

在视他人为“敌人”的状态下所作出的贡献也许是伪善的。

 

有人说要想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学直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

 

可以迷路也可以走偏,只要不在从属于纵向关系,不畏惧惹人讨厌地自由前行就可以。

 

无论在什么年龄,人都可以改变。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任何情况下都只是攻击我的“那个人”有问题,而绝不是“大家”的错。

 

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一种只凭事物的一部分就来判断整体的生活方式。 - - - 只关注讨厌自己的那个人来判断“世界”。

 

将焦点聚焦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

 

工作狂则是只关注人生特定的侧面。- - - 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不敢正视人生课题的生活方式。)

 

只能靠“行为标准”来认可自己的价值。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思考:自己如何能够获得幸福?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他者贡献也可以是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受即“贡献感”也可以。

 

幸福即贡献感。

 

幸福得以自由为前提。

 

只要有了共同体感觉认可欲求就会消失。 - - - 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

 

 

 

【追求理想者面前的两条路】

 

陷入问题行为的孩子却可以在不付出这种健全努力的情况下也获得他人的关注。

 

阿德勒心理学称之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甘于平凡的勇气】

 

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思考:这个观点是否会扼杀天才?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舞动人生】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

 

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并不存在目的地。 - - - 现实性的人生。

 

把过程本身也看作结果的运动。跳舞是如此,旅行等本身亦是如此。

 

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已经开始,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

 

事例一:如果登山的目的是登上山顶 - - -潜在性行为

结果:没能登上山顶,登山活动失败。

 

如果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顶而是登山本身 - - - 现实性的活动

 

结果:最终能不能登上山顶都没有关系。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思考:人生不再需要故事,只关注在“此时此刻”就够了么?

 

 

【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

 

不要用线的方式去看其到达了哪里,而是应该去关注其如何度过这一刹那。

 

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

 

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请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认真但不深刻)

 

站在现实性角度的时候,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

 

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阿德勒的回答是:“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并不存在可以作为常识来讲的意义。)

 

更应该思考“今后能够做些什么?”

 

阿德勒:“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人想要选择自由的时候当然就有可能会迷路。

 

只要不迷失这个指针就可以,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就可以获得幸福。 - - - 他者贡献。

 

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可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

 

“我的力量无穷大”。

 

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


被讨厌的勇气,解读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