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好的人,比吃过苦的人更渴望成功
见过好的人,比吃过苦的人更渴望成功
“见过好的人比吃过苦的人更渴望成功”,记不清了是从哪看见过的这句话了,在经历了一些事后,我对这句话似乎又有了新的感悟,所以决定记录下来,来提醒自己要时刻充满斗志!
我出生在农村,一个不算富裕的家庭,但也能吃饱穿暖。在离家去市里上初中之前,每天早上都会跟着父亲看《净土大经科注讲记住》、《了凡四训》、《俞静意公遇灶神记》这些影片,也是这样经历决定了我的思维注定和同龄人不同,也在一定的年龄段形成了特立独行的性格。虽然这一性格在某些时候给我带来了很多麻烦,但总的来说,也要感谢这些经历,否则我就活成“平常人”了。
最初的我饱含激情,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感兴趣,也有心去争取。可一次次的失败,也在打击着我的热情。而有些事情终将成为我一生的遗憾,这样的遗憾以后也会有,不过我对它也淡然了。
偶然的一次危机,也是一次机遇:我们学校出现新冠感染者,我们被转运到济南市钢城区小庙方舱,进行集中隔离。十一天的闭门,成为了悟道的奇迹。在此之前,我也逐渐厌倦了浑浑噩噩的日子。在隔离的第四天左右,早上,等待模拟实验系统响应的时候,我打开了抖音,刷到了“一人之下”中张怀艺对张楚岚讲“西游记”的视频,一向对传统学说感兴趣的我开始了追剧。到隔离结束,回到老家,因为各种原因,我又被隔离了,在隔离点追“一人之下”的某一天,我躺到床上,打开抖音,不自主的打开搜索框,输入了“太上老君”然后点击了显示出来的“太上老君将常清静经”。
这是一个关键的契机,我开始体悟“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并在回到家后拿起了桌子上的《素书》。最初拿起《素书》时,我想的应该是学一些成事的手段和技巧,而且书封面上也是这么宣传的。但当我设身处地的去读这本书时,发现里面讲的真正的内容却是“道德仁义礼”。
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广泛的阅读,也是疫情让我足不出户,给了我读书的必备条件。在那段时间内,我读了《素书》、《鬼谷子》、《春秋战国很有趣》,又读了《曾国潘冰鉴》、《中庸》、《大学》、《老人言》、《乌合之众》等等的很多书,加之之前在B站上看的《周易》等视频。在读书的期间还在B站上刷到了术澄的视频,又由此发现了渤海小吏等许多的对我的思维产生多次震撼的up主。后来,我开始看《三国演义》电视剧。这一件件的事似乎在冥冥之中将我推向一个充满光景的思维天地,我的思维得到了一次次的洗礼,性格似乎也变了许多。
真正说第一次让我“见过好”的经历,似乎是在小庙隔离后,学校将我们转运到了汉峪金谷,在那里我住了两夜三天。我亲眼见识到——这个世界上居然有我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对过去的我来说是神仙一般的生活方式。重点是,我知道,我可以通过努力达到那个目标。当然,我也见识了对面楼上的员工加班开会到半夜的状态,这一切就像是默剧一样,在与我相隔咫尺的对面上演着。那时我对心中“此生不为别人打工”的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大二那年的四月份,我去到了洪家楼教堂,但因为某些原因,教堂不对外开放了。因此,我见到了很多在教堂铁门口拍照打卡的人,现实中的他们和网络上的他们可绝对不是同一个人。外貌、氛围尚且可以通过P图改变,富贵亦可以拼搏夺得。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我看见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我看见了你的好,当天命裹挟着我倾入一切去拼搏时,我会磨平这巨大的距离。
天命似乎开始眷顾我了,她无时无刻不在给我思维进步的机会。感谢天命,我将不负卿。
现在,我的目标依旧若隐若现,但我深刻的知道:我的未来,绝对不要再回到那种苟且的状态。我不要像我爷爷一样,一辈子耕种,一辈子清贫。不要像我爸爸一样,对工作有诸多的不如意,却也只能忍。我不要把精神寄托于奇门异术、宗教礼法,我的精神要寄托于时刻充满着的斗志,即使是被同化,我也要给我的后代留下更大的可能性去实现阶级的跃迁。
我不要毕业后被生活磨平棱角,我要自己,用思维、用书去一刀刀的改造自己。我不管他人如何怎样,我要让我、我的上一代、我的下一代获得他们本来获得不了的生活。人生亦有命,了凡先生可以改,俞静意公可以改,皮五可以改,我也可以改。
或许是因为我很幸运,遇见了这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塑造了我的思维。但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或许这也是你的一次机遇。不妨多读读书,读书确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