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压缩《学习方法》
压缩学习法
核心扩充
一台笔记本电脑是必要的
安装WPS办公软件,使用云文档功能
根据学习目标,建立对应核心word
借助网络工具,百度,知乎等
适当挑选后复制到核心word中
直到字数达到一万字左右
比如你想要学习如何养猫
首先建立核心word,命名为《如何养猫》
可以知乎搜索对应知识,适当挑选后复制到其中
核心压缩
文件的字数达到一万字左右
就可以进行整理和压缩
目标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删减字数到5000字
对知识进行对比压缩
特别是到了最后,都是有用知识点时
每次强迫自己删减,都会权衡再三
循环
核心扩充到一万字,然后压缩到五千字
先扩充,后压缩的循环可以不断重复
要在争取时感性,在放弃时理性
压缩删减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价值对比
会让人难以取舍,不知道放弃那个的感觉
第一次压缩是以复制网上资料为主,进行压缩删减
第二次压缩的时候,可以用自己语言进行整理归纳
资料来源
百度,知乎,豆瓣都文字类软件
优点
人们为什么会对一样事物上瘾呢?
关键之处就在于正向激励和反馈
通俗一点说,就是让你在做这件事时
越做越爽,越感到爽就越想继续做下去
如果你给学习也建立一种正向反馈呢?会怎么样?
核心学习法最大优点就是如此
word文档的下面会显示字数
所以在删减的时候,会看到字数不断降低
可以让人快速得到多巴胺反馈
就和打游戏boss,看到血条下降一样
字数控制到5000
是因为每个人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都是有限的
不在多而在精
追求完美的结果往往是一事无成
不如学会放弃,把握重点,吃透核心
慢即是快
学习就是重复、重复、重复
细节,细节,细节
知识记在脑子里才是学习
适用性广
压缩学习法并不局限于课本知识
比如恋爱,社交,职场,创业
智商,情商,财商,逆商
任何文字类知识都可以使用此方法学习
综合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
案例
一个农民让自己的大儿子,每天把学校的内容,回家再讲解一遍给小儿子听
就这么一个单纯的做法,让他的大儿子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
关键是“输出倒逼输入!”
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复述给别人听,越容易理解越好
如果说了半天,别人都听不懂,那就证明你还没掌握
假如别人一听就明白了,说明你已经理解到位
听课是被动学习,教是主动学习
听课是所有学习方式中效率最低的,吸收率低于30%
主动学习,例如小组讨论,吸收率可以达到50%
最高的是费曼学习法,吸收率达到了90%
日常学习中,我们没办法“教授给他人”,但可以教自己
通过自言自语的方式说出来(一定要说出声来)
可以边说边问自己为什么,就像老师讲课、学生提问一样
刚开始很痛苦,很难坚持下去,大脑会抵抗
改变是痛苦的,说不出来也要坚持每天说
联想类比法
小学里上过英语课吧
还记得那时候老师教你的口诀不?
“我用am,你用are,is连着他、她、它”;
还有化学,“钾钙钠镁铝(嫁给那美女)”
再比如 ,历史老师教如何记甲午战争的时间
我们痛恨日本人,应该一把揪死,所以是1894
在学习的时候运用比喻和类比的技巧
把新概念和已有的神经结构联系在一起
记忆宫殿
我带你来到一个新的房子,带你进去逛一圈出来,
你会很快对房子里的家具摆放、房间布局有一个印象
没错,短短几分钟,你的大脑就会保留上千条新信息
相比于文字,大脑天生就更擅长留存空间地点信息
尝试回想一个你熟悉的空间画面
比如你自己家的布局,然后把它当成视觉笔记本
用来存储你想要记住的概念
比如,你可以想象门前有一条狗(dog),
进门之后看见猫咪(cat)在桌子上(table)准备偷吃你的面包(bead)
而这几个单词,就是你今天学的要背的
常规书本学习
挑选一本好的讲义/教辅资料
覆盖了90%以上考点,通俗易懂,要有大白话解析
善于提取关键信息
书上的内容很详实。但是不需要我们全部记忆,提取知识点中的关键
过关型考试大胆舍弃,不求甚解
考到什么深度就学到什么深度,不求全懂,必须学会舍弃考点外的知识
不要奢求一遍就能全部学懂
循序渐进,知识点往往是前后联系的,第一遍学习能学懂50%就行,还有第二遍
切忌在某一个节点死抠和纠结
遇到一些难懂的知识点,没有必要死缠硬磨,做好标记,继续往下学
多向自己提问,少向别人提问
很多问题不是我们真不懂,只是没有思考罢了,实在不行就过段时间再回头思考
多对比,多总结
知识点是对比出来的,不对比永远不知道差异在哪里
做一个会做笔记的人
笔记是给自己看的,不需要工整好看,任何人的笔记都不适合你,要用自己的
早读
对于文字性的科目,开始学习阶段坚持早读,形成语感
作文——从模仿到创作;厚积薄发
我一直提倡要超前学习,如果你上小学,请购买《中考满分作文》
提笔之前先想想,文章的角度如何选取
第一个想到的立意,请避开它,因为这可能是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的
关注一下社会热点,切忌用被用滥的例子(阅卷老师一天要见600多次屈原)
练习和复习
记忆
我们大脑主要有两种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对正在处理的信息进行瞬时加工的,叫做工作记忆
简单来说,就是我现在让你背一个英语单词“cat”,
你就会用中文对它加工,先记为“凯特”
如果你不把它变为长期记忆,你就会忘记
如何把工作记忆变为长期记忆呢?
重复
一晚上的重复50次不如每天重复5次
这样才是真的有助于长期记忆
思维导图
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表达中心思想的概念
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使知识系统化
可以自己动手动笔,在草稿纸上画
既是回顾复习,也是梳理总结
学习的过程就好像拼拼图的过程
构建信息碎片,知识点打包成组块,再重新拼装成一个图形
可以下载工具「 X-MIND 」
错题本
在word文档中记录错题
一科一错题本
学习资料基本都有电子版的
题干直接复制,手抄严重浪费时间
答案和解析不能复制
自己手动把答案输入word文档中
不仅要记录正确思路,还要记录错误思路
由于人具有思维惯性
所以,错题往往还会错第二次,甚至更多次
通过对比错误思路和正确思路,可以加深印象
每周至少复习一次,制定学习计划时加入
连续多次做对的题可以去掉,仍然做错的进行标记
分析题目涉及到哪些知识点,如何考查
实践练习
每学完一个章节,一定及时做配套练习,知道知识点是如何应用的
平时练习不是为了对与错,而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通过做题获得正向反馈,证明自己学习是有效果的
专攻薄弱环节,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更要及早解决
历年真题是首选。真题是出题老师的结晶
身临其境的感受成套真题,提前习惯考试的压迫感
事物的主要结果只取决于一小部分因素
你取得的80%的成绩很可能是是来自你20%的学习
所以你需要优先安排的那20%学习内容
比如从前的试题以及巩固和总结课堂笔记
番茄工作法
基本理念
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创立了番茄工作法。
他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是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
他在大学生活的头几年,曾一度苦于学习效率低下,
于是他做了个简单的实验:我就不信我不能专注10分钟。
他找来形状像番茄的厨房定时器,调到10分钟来督促自己专注。
一般情况下,一个番茄是30分钟:25分钟工作加上5分钟的休息。
在每天开始的时候,从待办列表中选出当天需要做的事情
按照优先级排序,写入TODO TODAY
工作时需要能够随时查看倒计时还剩多长时间
一个番茄的工作是不能中断的:
25分钟只做一件事情
如果中途被人或者事物打扰中断、
当前番茄必须作废,从头开始这个番茄
计划表
一张待办任务清单表
待办任务清单上记录下脑海中所有要做的任务,清空大脑。
一张是番茄钟任务表
而番茄种工作表就是专门列出今天要完成的任务
黄色顺序排列,红色表示紧急
一张突发事件记录表
这张表是用来记录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任何番茄组计划之外的事情
非番茄工作,或者其他杂项
一张新增待办列表
待办列表用来记录当天发生新的待办事件
用绿色代表新生
遇到一件工作需要较长时间,那么可以按照番茄时钟来分解,
比如做饭需要两个番茄时钟、暑假作业需要100个番茄时钟等等。
明天做什么、下周做什么、下个月又做什么。
做计划的好处太多,无论对个人还是团队而言,计划都是至关重要
让你的生活、工作具有条理,不在浑浑噩噩的过日子
番茄组和时间表
每个番茄的开头 3 到 5 分钟可以用
来简单回顾一下在事情开始之后我们的所学所感
对于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方面的思考
请在每天结尾,用一个番茄去专门处理
每 4 个番茄组成的番茄组中
我们可以用第一个番茄,来回顾之前的工作。
最后一个番茄的一部分时间,可以用来总结成果
回顾和总结如果是和其他人沟通交流的方式
或者是在团队中表达的方式的话,会更加奏效
每天,我们需要划分出一个或者多个时间段,组成一个工作时间表
专门用来进行番茄工作法。时间表的作用和意义不容忽视
时间表定义了工作时间和自由时间的边界线。
自由时间是用来做一些和目标无关,不涉及难度思考的事情。
我们需要正视时间表
一个时间表可以由多个时间段组成,每个时间段可以拿来做不同类型的事情。
重视时间表的一个方式就是“时间一到,立马停止,一秒也不拖延”:
当一个时间段结束的时候,就像一个番茄结束一样,所有工作立即停止,
不管当前的番茄还剩下多少时间,时间段一结束,番茄即结束。
时间表可以设成 8:30 ~ 12:30, 13:30 ~ 17:30。
该时间表由两个时间段组成。上午的时间段包含两个番茄组
(4个番茄 + 3 个番茄),下午一样是两个相同的番茄组 -
[4],[3] :[4],[3],番茄组的组成决定了休息时间的总时。
目前来说,一组包含 4 个番茄的番茄组最常用,因为实践证明 4 个是最高效的。
但是我们可以使用更多或者更少番茄的番茄组,比如 3 个或者 5 个。
专门为包含 4 个番茄的番茄组进行优化。
专注工作
专注需要不被打扰,不被打扰需要的是合理拖延
要保证在25分钟的时间内专注做同一件事情
设置deadline,保持专注
番茄工作法的原理是为每件事设置deadline,
让我们在做每件任务之前都有一个预估的截止时间:
洗衣服30分钟完成、做作业40分钟完成等等。
这样倒逼我们精神更加专注,相应的提升效率。
内部打断: 被自己的念头和想法所打断
解决方法是将这些想法列入待办清单,不立即去做
外部打断:被外界因素打断。用告知、协商、计划、答复去解决。
告知:“我手上有事,正忙。”
协商:“我过会再做,可以吗?”
计划:把这件事放到自己的计划里,另外安排时间完成它。
处理了之后,快速的回到当前的番茄钟,依然专注于当前任务
如果一个同事或者同学过来找你,
你可以用恰当的语气和方式告诉他们你现在很忙,不能被打扰。
然后告诉他们,过25分钟去找他们,或者过几个小时,
实际经验告诉我,真正需要被立马解决的事情不是很多。
休息
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
磨刀不误砍柴工
在你身体感觉到疲惫之前就主动休息
这样才能持续保持番茄时间的效率
当前的工作要暂时停止,一定不能再接着工作下去,哪怕是短短的几分钟,
就算这几分钟能够把剩下的事情全部做完也要放在一边,在下一个番茄中再去做。
3 到 5 分钟的短暂休息能够让自己从工作中抽离出来,
让自己的大脑充分处理过去25分钟学到的东西,
同时自己也可以做一些对自己身体有好处的事情,
走动一会儿,喝点水,做深呼吸或者活动筋骨。
但是休息的时候千万不要去做一些费脑子的事情。
上网、打个小游戏、处理一下杂事
这些其实都是在接收新的信息,都不是好的休息方式
我们需要将这些脑力劳动的事情放进我们的“待办事项”表中,
之后额外安排番茄去完成它们。
每完成 4 个番茄之后,停下手中的工作,
开始一个较长时间的休息,大概 15 到 30 分钟。
在这个长时间的休息过程中,可以做很多事情,
事情必须是简单轻松的;否则的话,我们的大脑无法处理我们过去所学的,
造成信息堆积,就会影响我们下一个番茄的工作。
记录
自我评估与调整。认真去做分析
特别是在刚开始使用番茄学习法的时候
我发现我总共用了10个番茄完成一篇音乐鉴赏。
我感觉太慢了,我想用9个番茄完成同样的工作量
如何才能做到?
我在哪里需要加速一下?
哪些工作内容是可以简化或者去掉的?
思考上述问题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的尝试。
记住,记录的过程(和对结果的思考)最多只能花费1个番茄的时间。
预测必须是整数量的番茄数目,所以类似于5½个番茄是不允许的,
这种情况下,应该算成 6 个番茄。
如果预测量大于 5 个番茄,这意味着工作量太大了。
最好将其切分成多件小事情
拆分开来的事情能够循序渐进,还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预测达不到一个番茄的时间(比如给某人打一个电话什么的),
那么一些小的事情就需要拼凑起来直到占据一个番茄的时间为止。
所以原则是:如果事情简单到用不了一个番茄,
那就将一个个简单的事情组成一个番茄的工作量。
记住待办列表的一个作用是辅助 TODO TODAY 表上的事情安排。
待办列表中的事情越多,策略的选择和事情的安排就更加简单。
我们最多只能多添加 3 个额外的番茄,
如果我们添加了番茄之后还是觉得需要做调整,
那么我们就需要思考一下,事情是不是太复杂了。
“实践→总结→找问题→解决”
你会发现工作、学习效率会有明显提升。
最为重要的是:当你解决一个任务的时候,你会有很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有收获的一天”肯定要比浑浑噩噩的感觉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