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连载二)

2021-05-14 14:13 作者:嘻嘻杂货铺  | 我要投稿

[美]戴维·迈尔斯 著        侯玉波 乐国安 张智勇等 译

第二章 社会中的自我

世上有三样东西及其坚硬:钢铁,钻石,以及认识自己。

1.焦点和错觉:对了解我们自己的启示

焦点效应即人们往往将自己当作他人关注的焦点,总是会去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表现,在意自己给他人留下的印象,实际上,这也导致了一种错觉,即透明度错觉(实际上,他人并没有很关注我们,我们给他人留下的印象深度往往只有自己设想的一半,甚至更低)。


2.自我概念:我是谁?

2.1 我们世界的核心:自我概念

我是谁,这个问题,从心理学上的解释便是自我概念,它包含了关于自己的方方面面。

自我概念具有生理基础,在大脑中,有一块部分主要负责这一块的思考和记忆。

自我图式构成了自我概念:自我图式实际上是每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会影响我们的每一步思考和反应,自己也会下意识地根据自我图式对外界作出反应,例如对和自己相关的信息较为敏感。

可能自我:包含了我们希望成为的自我以及害怕成为的自我,这些会激励我们追求自己想要的自我,避开害怕的自我。

2.2 社会自我的发展

基因对自我概念有很重要的影响,社会经验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2.2.1我们扮演的角色

当我们扮演一个社会角色,比如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我们会把自己带入这个角色,从而这个角色的特质也就成为了自我感觉的一部分。

2.2.2社会比较

要形成自我概念,就要将自己同他人区别开来,这就需要进行社会比较来定位自我,我们生活的大部分都存在社会比较。我们倾向于将自己同更好的人比较,不断提升标准。当比较对象不顺时,我们难免会一丝丝开心。

2.2.3其他人的评价

人们往往会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塑造自我感觉,但是我们倾向于赞美别人,这也会导致我们收到偏高的评价从而自我膨胀。

2.3 自我与文化

一个人所处的文化环境会影响自我认知,就比如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两者导致的自我评价是不同的(从个人角度或者集体角度评价自己)

2.3.1个人主义在文化内的滋长

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文化趋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特色,独一无二。

2.3.2文化与认知

文化环境会潜移默化的改变影响一个人的认知方式,个人主义聚焦个体特性,而集体主义聚焦群体特征;我们的自我概念会适应我们所处的环境,从而影响认知。

2.3.3文化与自尊

集体主义中与自尊相关的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自己的集体,集体主义看重集体的利益,个人会以在集体中承担更多,创造更多价值来得到他人的认可。

个人主义中,自尊与每个人的个体有关。个人主义看重个人的成就,所以个人主义倾向于专注自我,成就自我。

2.4 自我认识

我们往往认为,我们自己知道的关于自己的信息远远多于外界,但是,某种角度上来说,并不是,因为我们知道的很多关于自己的信息,实际上是错的。

2.4.1解释我们的行为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生气或者喜欢一个人。我们往往会用一些看似合理的理由去想当然地解释,但是往往这些理由实际上是错误的,这个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同我们认识地这个世界相比,我们可能认识自己更少。主观并不等于客观。

2.4.2预测我们的行为

我们在预测自己的行为的时候也往往会犯错,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预测还不如别人的看法,我们对待自己是会多几分主观,而他人会多一点客观。比如预测自己恋情的长短,完成任务的时间,一个月花的钱。

2.4.3预测我们的感受

做一件事之前,想一下,我们将会开心或者难过?实际上,我们很多时间都会猜错,事情实际发生后我们的感受往往和预测的有区别,比如感觉某种东西特别好吃,实际吃到则没有。

影响偏差:高估情绪时间的持久性影响,一件觉得十分快乐的事往往并没有想象的带来那么久的快乐,而一件觉得难过的事,往往也难过不了多久。

免疫忽视现象:重大消极事件引发的痛苦时间比小事引发的更短,我们比预期更容易接受恋人分手,失去双手等事。

2.4.4自我分析的智慧和错觉

当行为原因很明显,而正确的解释又符合我们的直觉时,自我分析是对的。而很多时候,实际上的行为和认知往往有差别。

双重态度系统:受我们意识控制的态度与内心无意识的态度往往是两个不干涉的系统,比如常识中,我们应该对伟大,极其优秀的人保持尊敬,但是实际上我们往往潜意识上去避开和他们交往,甚至有一些恐惧。


3.自尊的实质及其动机力量

自尊实际上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综合评价认为自己是一个或者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对自己的评价高即拥有高自尊,人们有可能会由于做得好而产生自尊,也可能由于有自尊或者在某一个方面相信自会做得很好而实际上做得很好。

3.1自尊动机

人们之所以去维护自己的自尊,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为了迎合社会的标准寻求他人的认同,即他人也认同我们对自己评价。

3.2自尊的阴暗面

低自尊并不会直接一个人的困难生活而高自尊虽然有众多优势,但是实际上,高自尊也会导致一些负面的影响,他们往往自以为是,缺少对他人的共情能力。

3.2.1自恋:当自尊变成了自负

高自尊且高自恋的 人往往具有比较强度的进攻性,他们往往在内心认为自己极好,会因为他人不好的评价而报复他人。

3.2.2自恋的人数在增加

年轻一代往往更加自恋

3.2.3低自尊与安全型自尊

低自尊的人往往以一种略带敌意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他人,他们很难用积极的目光看待世界。

安全型自尊是一种健康的状态,他们的自尊建立在内部因素上,例如自己的正直,上进,诚实。


4.“知觉到的自我控制”的意义

4.1 自我的能量

努力控制自己去做一件事不想做的事会消耗自己的能量,精力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让自己自愿地去做一些事情,会减少对自我能量的消耗。

4.2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一件事情,这往往可以让自己更出色的完成一件事情,或者完成一件更有难度的事情。

4.3 控制点

认为自己生活的控制点是外部因素还是自己的内部因素,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己的生活实际事实上人为自己能控制自己的人生的人往往会取得更多的成功(当然这依然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

4.4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

当我们在面对自己认为无法控制的事情(即自己的努力没有了作用),会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助,只会被动的退缩。而当我们可以利用自我控制去决定自己的生过时这会让我们产生满足感以及愉悦的心情。

4.4.1过多选择的代价

过多的选择往往会带来更低的满足感,它给了人们更多的后悔理由,人们在面对一些无法后悔的选择(唯一的选择)时往往比那些多选题有更高的满意度,因为前者人们会聚焦该选择的好处而后者则会权衡各种利弊。


5.自我服务偏差

每个人都倾向于给自己更好的评价,起码高于客观事实。

5.1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人们通常将成功归结于自己,将失败归结于外部因素,以此来获得良好的自我感知。因此自我服务偏差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偏见。

甚至,我们会认为自己避免了自我服务偏差,而他人无法避免这也是一种偏见。

5.2我们所有人是否都高于平均水平

一方面,当人们在对待一些自己熟悉的事情时热门往往会觉的自己比一般人优秀,他们通常用自己某一时刻的高光形象或者想象中的形象来定义自己。

另一方面当人们面对自己很不擅长的事情时,人们会觉得别人没有自己那么极端,因为我们对于自己的了解多余对他人。

5.3盲目乐观

大多数人都是天生的乐观主义者,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未来都会比现在好,但是盲目的乐观会让自己忽视潜在的苦难,实际表现更差。而过分乐观定下的高目标失败时也会更有挫败感。

防御性的悲观主义是有益的,他会让我们对潜在的事物保持紧惕,并做好准备。

5.4虚假普遍性和独特性

当我们持有观点或者失误时,我们会觉大多数人都和我们一样,从而让自己获得认同或者心安理得一些。

当我们拥有优点时我们会觉得我们是独特的,以此来获得更好的自我形象。

这两者实际上都是自我服务偏差的体现。

5.5对自我服务偏差的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自我服务偏差是我们处理自己同他人对比信息时的错误;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偏差是自我服务的需要,我们寻求、自我认知、自我确认并希望提升自己的形象,自尊的动机也促进了偏差的出现。

5.6对自尊和自我服务偏差的反思

5.6.1自我服务偏差的适应性

自我服务偏差并非一无是处,它可以在我们失败时减少挫败感,提高自我效能,缓解压力并从困难中复原在绝境中保持希望。

5.6.2自我服务偏差的不良适应

在群体活动中人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贡献,导致认为自己得到的报酬过少甚至最终导致组织的解体。人们同时也倾向于夸奖自己的群体。

如果将傲慢归结于自我服务偏差,那么真正的谦逊则是一方面为人们公认的自己的专长而兴奋,另一方面可以认可他人的专长(没必要表面否认自己的专长,反而内心觉得自己更加优秀,这是虚伪的谦卑)。


6.自我表露的管理

自我表露实际上是我们向外界传递的自我信息

6.1自我表露

人们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往往会进行自我妨碍,比如不尽全力,或者强调某些困难,这实际上是害怕自己拼尽全力后依然失败,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6.2 印象管理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其实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自我表露,尤其是在陌生人面前,会有意识地表现最好的自己,因为我们渴望被他人认可,留下最好的印象,这也能让我们感到快乐。

自我监控:注意观察他人的反应,并随着他人的反应改变自己的行为,高自我监控的人很少会按照自己的态度行动,即变色龙。

展示自己,给别人留下我们有才华又谦逊,是一件不容易的,很微妙的事。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连载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