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李世民的一些个人看法(1)

2022-09-08 23:48 作者:吹雪随风  | 我要投稿

昨天看了个剪辑版的开创盛世,突然又想起了李世民。那是个年龄跨度巨大的角色,大概跨了快二十年,从一个连戴冠的年纪都不够的小孩子演到一国之君,表现了一代明君的成长过程。有很多场面还是很让人震撼的,现在只能挑几个场面来分享一下了。

场面一:就是永丰仓外面,他被一群难民包围,要求给粮食。

其实这里他也是很为难的,这么多难民求他赏口饭吃,而且还答应来年还他们好粮食,只要些陈年烂米。年轻人(某些没养好的就算了)都是善良的,小孩子都是单纯的,难民们瞬间把年轻人悲天悯人的恻隐之心勾出来了。

但是这些粮食是皇上屯的,自己虽然也能放赈,但是私自放赈是个什么罪名他心里清楚。于是,在眼珠转了好几圈之后,他一抿嘴才下令放赈,支持他这个举动的原因只是年轻人心里一个单纯的信念:皇上不会放着他的子民挨饿受冻。

年轻人还是太年轻、太单纯了,如果皇上真的不会放着他的子民挨饿受冻的话,就不会有这些难民了。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意识到现在的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一心还相信着自己的皇上一定会一心向善,还完全没有反叛的意思。

场面二:雁门关,哥哥和老爹都想要保住河东的势力,不愿意派太多兵,哥哥寻死觅活,想要保住河东的势力。

但是,他的想法是现在只有保住了皇上,才能保住河东、保住天下百姓的生命,于是,从自己哥哥和老爹手里抠出了五千精锐带走了。

李世民真的是他的家里眼光最长远的人,只是太年轻,暂时对这个局势还没有完全的认识,等他慢慢反应过来,才是他真正成长的时候。

场面三:疑兵之计。带着五千精锐来到大帐,自信满满地献上了疑兵之计被所有人认可,其实他心里是非常自豪的,脸上的笑很自然,眼神也特别坚定。

但是当屈突通让他留在帅帐指挥八万五千大军的时候,他是从心里感到发虚的,眼睛不停地往下看,笑得稍稍有点儿心虚,指望着自己说句不行就糊弄过去了。

可是屈突通搬出自己父亲的信的时候,他微微叹了口气,最后还是答应了,他是真的感到不安,毕竟是八万五千大军,万一因为自己发生个什么闪失,自己该怎么交代,这是个很重的责任。

在坐镇帅帐的时候,因为消息太慢,他几次认为自己的计策可能考虑不周,甚至还冲动地想要带兵出去看看,疑兵之计本身就是个吓唬人的计策,万一他冲出去,整个计策就毁了,多亏被屈突通一把拉住,叫去喝好酒。年轻人还是很冲动的,这是第一次坐帅帐,还是有点儿生疏和不安的。

场面四:雁门关大捷,皇上赏识李世民,留他在京城,等待安排官职。其实我觉得这里并不是皇上赏识他才把他留下的,是因为皇上也看出他是李家最能干的儿子,想要把他困在京城,拿他做人质,好牵制河东。

他自己好像也明白这件事,站在河边,看着河水的表情特别忧伤。

一是年轻人想要回家,想老爹和哥哥兄弟;二是他想要摆脱现在的这个境况,可是却没办法,如果自顾自跑了的话,一家人都会跟着自己受牵连,他不想要给家里人添麻烦。

场面五:皇上宣布自己要去南边玩儿,造龙船、修南都,消息传到了李世民的耳中,他盛怒之下,大发脾气,收拾包袱皮就直接回家了,骑着马出城的时候,那个一回头的眼神非常凌厉,带着怒气和一种下定了决定的果决。

这个时候,他意识到一个问题:皇上是真的不把自己的子民放在心上!皇上已经变了,不是以前他心里的那个皇上。之前他觉得只有保住皇上才能保住天下,现在已经走上另一个极端了,只有推翻皇上才能保住天下。

对于皇上的表现他心里憋着一口气,这次回去是为了造反的,于是他也不怕反抗皇上会受牵累了,于是才公然返回家里的。

因为实在太长了,只能分段来说明,明日继续,嘻嘻!


关于李世民的一些个人看法(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