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火州 丝路风采:新疆吐鲁番文物特展
2017年9月15日,由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与吐鲁番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汉唐火洲 丝路风采——新疆吐鲁番文物特展”在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考古陈列馆的临展厅正式开展。11月18日,我专程前往参观——
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始于长安,途经新疆,通往中亚,所以长安和新疆自古以来就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成为眼下的热词,博物馆结合自己的文物,举行以丝路为主题的展览,也是非常应景的事情。
展览分为“汉代吐鲁番”“唐代吐鲁番”和“吐鲁番与丝绸之路”三个部分,展品均为当地汉唐时期遗址和墓葬出土的生活用品和随葬器物,包括丝织物、纸质文书、陶器、木器、兵器、陶俑、货币等。
1、汉代吐鲁番
西汉时期,吐鲁番盆地的居民以车师人为主,原本从事游牧业,在汉人影响下,开始兼营农业。当时,匈奴控制着西域,不断侵扰汉朝。“文景之治”以后,西汉国力逐渐强盛,汉武帝遂派兵与匈奴展开斗争。
从汉武帝到汉宣帝之际,汉朝和匈奴围绕车师进行过多次战斗,史称“五争车师”。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车师之地终于归属汉朝,并且先后在交河城和高昌城设置戊已校尉进行管理。
东汉以后,交河城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吐鲁番地区形成以高昌和柳中为中心的汉人生活区,以交河为中心的车师人生活区。这里展出的文物,出土于洋海、金胜店和三个桥古墓,生动地反应了当时车师人的农牧业生活状况。
三足陶盆
皮刀鞘
木盆
牛角杯
2、唐代吐鲁番
唐朝的贞观年间,麴氏高昌背叛唐朝,转而投靠向西突厥。唐派吏部尚书候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师镇压叛乱,高昌国从此消失。唐朝在这里设立西州,治所在高昌城。
唐朝还在交河城设置安西都护府治所,统辖吐鲁番在内的广大西域地区,后来安西都护府的治所迁至高昌城,与西州州府“合署办公”。从此以后,吐鲁番在整个西域的地位更加重要,中原的儒家文化和传统习俗,在西域也得以广泛传播。
这里展出的文物,大多出土于巴达木村和阿斯塔纳古墓群,鲜艳的色彩在其他地方的唐墓中难得一见。陶俑身上艳丽的衣物和清晰地五官,让人感觉好像是用橡皮泥刚刚捏出来似的!
3、吐鲁番与丝绸之路
吐鲁番是新疆古代文化的缩影,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文明在这里相遇,此地从古至今都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也是我们研究东西方不同文明的窗口。
这里曾经生活过车师、匈奴、汉、柔然、鲜卑、粟特、突厥、回鹘、蒙古等多个民族,流行过25种语言和18种文字,汇聚萨满教、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也是中原丝织品、西方香料、北方马匹交易的集散地,亦是东西方贸易的必经之路,乃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随着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吐鲁番的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们与同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和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以及雄伟的西汉帝王陵墓一起,讲述着“丝绸之路”的千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