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东亚新石器早期“华夏古文化”“两类型”说

2022-06-01 21:00 作者:007日月丽天  | 我要投稿

  靖伟    102300


本文已发表于《大经贸.创业圈》期刊2020年1月版



一、缘起

       Bc7500以来,东亚大陆便出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几种能代表并影响以后东亚各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特色考古学文化,其中包括最早富有华夏特色的文化类型,如上山文化和“小南山”文化;日本文化的“绳文文化”;影响朝鲜半岛的远东和西伯利亚新石器文化和“小珠山”文化;影响越南和老挝甚至南岛语系地区(包括台湾、菲律宾和东南亚地区)的壳丘头文化,咸头领文化和昙石山文化;影响并和新石器时期中印双方的文化类型互相交融的西藏卡若文化等等。种种迹象表明,东亚地区在距今9500以后便开始进入各自区域的古文化圈的形成期,符有独自区域文化特色的新石器考古学文化逐渐出现并发展。东亚考古学文化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便继承人类自早期智人开始便拥有的不断在生产工具制作,种植狩猎技术和文化符号使用上的沟通与交流。由于东亚地区地理位置,水文气候,地质地貌,人种多样性等特殊的区位条件,使得东亚地区的新石器文化类型,乃至东亚地区历史时期的各种文化,保持此类传统,即在不断与外来考古学和历史上的文化开放交流的同时,始终能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

 


 

早期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分期

 

二、东亚新石器早期华夏古文化两类型:

 

      1985年10月7日,苏秉琦大师在辽宁兴城座谈会中,讲座《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一题,突出“古文化,古城,古国”,这一概念,其中,苏公对中华文化的特点,指出:“我们的中华民族、我们的中华国家,原有她自己的特色,自成一系”。又次,“古文化是指原始文化”依笔者浅见,即富有区域特点的独立较成熟的聚落文化。东亚华夏文化圈在新石器时期早期,各类富有华夏文化特色的考古学文化,如上山文化,城头山文化,后李文化,皂市下层文化,贾湖-裴李岗文化,小南山-双塔一期文化,兴隆洼文化等等,追索其源头,窃以为,可归纳为两类为最早代表华夏文化特色的文化类型:南方的上山-贾湖-裴李岗文化系统和北方的小南山-双塔一期文化系统,此两类文化类型,就目前为止(2020)是中国大陆,乃至东亚地区的最早带有区域文化特色的考古学文化,其大约出现于BC7500年左右,并且影响其他周边地区文化类型的出现和发展,促进“新石器时代早期华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甚至影响东亚地区其他国家同时代或后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如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等。

 

1、上山文化(bc7400)、贾湖裴李岗文化(bc7000)、彭头山文化(bc7000)、后李文化(bc6000)

 

上山遗址  

 

      “上山文化”即是以上山遗址和小黄山遗址为代表的位于浙江西南部山区向浙东平原地区过渡的丘陵、河谷地带,属于一种华东地区新石器早期地域文化,就目前而言,上山文化的界定可能是中国乃至东亚大陆新石器时代最早的呈环濠村落文化类型遗址。以大口盆、平底盘、双耳罐为典型代表的陶器为主。上山遗址发现于2000年。2001年、2004年、2005—2006年先后进行三期考古发掘,面积约2.5万平方米,距今9400年。2005年在嵊州小黄山遗址发现了相同类型的文化遗存,进一步证明上山文化存在的可能性。

       具体就聚落而言,上山遗址处在钱塘江的一级支流浦阳江上游河谷盆地的中心,附近地势平坦,海拔约50米。遗址坐落在两个小山丘上,相对高度约3—5米,南丘为上山,北丘为石山头,两丘间距几十米,文化内涵联系紧密,分别为上山遗址的南区和北区。

       遗 址中发现了不同形式的灰坑、灰沟、建筑遗迹。晚期有一处编号为F1的遗迹,由三列平行柱洞构成,柱洞间的对应程度较好,证明了上山文化已经进入较为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阶段。遗物以陶器、石器为主。陶器以夹炭红衣陶为主,器形比较单调,以大口平底盆为主。装饰方法多为素面红衣,多角沿、沿部的锯齿状刻划纹的装饰方式已出现。陶器烧制的一大特征是陶胎呈外红内黑的“夹心饼干”状,并掺和大量的有机质。遗址发现了长江下游地区迄今所见最早的稻作遗存。在出土的夹灰陶陶胎中普遍发现了稻壳、稻叶及稻茎,遗址还出土了稻米遗存。这些稻作遗存为农业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自2014年发掘以来,出土了成千上百的上山文化中晚期彩陶,数量和完整度都令考古界震惊。碗、盆、瓶、罐,应有尽有,比如双耳壶、大口盆、平底盘、圈足盘等。这些彩陶,陶衣鲜亮,以红衣为主,也有乳白衣,在目前发掘的上山文化遗址中,数量明显居于首位。

       距今7000-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彩陶分乳白色的厚彩和红色的薄彩两种,桥头遗址的彩陶的多样性虽不及跨湖桥文化,但已经具备了两种类型的彩陶特征,桥头遗址的太阳纹图案也与跨湖桥遗址中的太阳纹图案一脉相承,充分说明上山文化是跨湖桥文化的重要源头。

        桥头遗址位于浙江省义乌市城西街道桥头村,义乌江支流桐溪在其东侧50米处由北向南流过。自2004年9月以来,桥头遗址考古发掘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证实这是一处上山文化遗址,最早年代距今约9000年。

        发掘表明,桥头遗址为一处相对独立的环壕台地聚落,遗址虽然遭受一定程度破坏,但环壕遗迹完整性基本确立。以环壕的内沿为界限,中心台地的边长约40米。上山文化层分布在中心台地范围,揭露的遗迹包括房址、灰坑和墓葬等。遗迹整体特征较为一致,缺少堆积废弃生活垃圾的灰坑等遗迹,大量的“器物坑”内均堆积有大量保存较为完好的陶器,这些陶器还存在一定的叠压层次,可能是多次活动行为所形成。

     桥头遗址出土陶器类型包括大口盆、平底盘、陶罐、陶壶、圈足盘等,陶衣鲜亮,以红衣为主,也有乳白衣,体现出陶器装饰的高超。一定数量的彩陶,分乳白彩和红彩两种。红彩以条带纹为主。乳白彩纹比较复杂,出现了太阳纹、短线组合纹等图案。这些彩陶具备了跨湖桥文化彩陶的基本因子,充分说明上山文化是跨湖桥文化的重要源头。桥头遗址的中央台地,周长约200米。参会的许多专家提出,应该往遗址东面继续试探性发掘,因为也不能够排除,这个台地只是整个聚住地的一个公共性质的空间而已,根据出土文物判断,这里极有可能是一个祭祀场所。

 

桥头遗址    陶器

 



 

 

 

 

桥头遗址    类似“八卦”,“太阳纹”纹饰




贾湖-裴李岗文化

         贾湖类型是以舞阳贾湖遗址为代表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文化类型,属于裴李岗文化的一个分支,也是裴李岗文化的主要源头,年代范围为BC7000—BC5800年,主要分布在淮河上游的支流沙河和洪河流域,最北可达颍河、汝河流域。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其七声音阶贾湖骨笛、9000年酿酒技术、成组随葬内装石子的龟甲及其契刻符号、动物训化家养、具有原始形态的栽培梗稻尤为引人注意,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反响。

         贾湖遗址并称为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具体年代BC7000—BC5800年。发掘出的窑穴370座,陶窑13座,陶器有陶鼎、陶罐、陶壶、陶碗、陶杯、陶豆、陶觚。其中还有盛酒陶器,舞阳贾湖红陶、舞阳大岗彩陶、舞阳阿岗寺亮黑蛋壳陶、舞阳善德灰陶等,被科学界统称“贾湖陶瓷”。这里出土的8000年前的骨笛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此处发现的龟甲上的契刻符号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龟灵崇拜则是原始的宗教信仰;稻作遗存、狩猎、捕捞和聚落布局反映了当时人类社会生活的情况。8000年前,生活在中国淮河流域的贾湖人创造出的文化,其音乐文化、稻种文化和宗教文化已相当发达,表明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摇篮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驰老师在《论贾湖一期文化遗存》对早期贾胡文化的陶器所反映质地、色彩和形状与上宅文化的相关陶器进行对比,并有独到见解:“认为在贾湖三个时期文化的遗存中 ,“一 、二期之间的变化要大于二 、三期之间的变化 ,一 、二期之间有不少器形的变化似较突然”,说明贾湖一期遗存还有较二 、三期更独特的特征 。近年来 ,随着发掘的类似贾湖一期遗存的增多和资料的披露 ,以及相关发现的不断出现 ,更加深了我们对这类遗存的认识 。贾湖一期遗存在淮河上游和汉水中游地区的出现应当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 但目前在北方地区还没有找到或者没有能够确认与贾湖一期同时的遗存 。在南方地区 , 与贾湖一期遗存明显有相似性的则有钱塘江流域的小黄山早 、中期遗存 和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  。尽管目前所见这三种文化遗存的分布相隔较远 , 但它们的陶器群都相对简单 ,应当具有相同的时代特征 。颜色鲜明的红衣罐形壶是这三种遗存均有的器类 。贾湖一期的罐形壶与小黄山的壶相似 , 小黄山也有竖孔横 盆 , 只是 手在盆的中部 。小黄山早 、中期的年代为7000 ~ 6000 BC(校正后数据)。彭头山文化的陶器主要是釜 、钵 ,贾湖一期的陶器则以角把罐 、方口盆(四角盆)为主 ,这两种器物实际也就是釜 、钵一类 , 在两种遗存的陶器群中均占所有器物的 80%~ 90 %。彭头山文化的测年数据主要为 6500 BC前后 。”文中作者也分析了贾胡一期影响跨湖桥文化的可能性,但是,就目前发现而言,上山文化-井头山遗址-跨湖桥文化是完整并继承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考古学文化,因而,很可能是上山文化影响当地的贾湖-裴李岗文化,演变成为相互影响的上山文化-贾湖-裴李岗文化-城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的文化圈。

 

 

贾湖遗址    龟甲骨器卜筮工具


 

 

 

 

 

贾湖遗址     骨笛

 


贾湖遗址     “规矩”骨制品

 


贾湖遗址   龟甲刻符


 

2、小南山文化(bc7000)、磁山文化(bc6000)、兴隆洼、查海文化(bc6000)、双塔文化(10000bp)

 

小南山

 

       小南山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饶河县饶河镇的乌苏里江岸边。据最新发现和研究(至2021年),明确小南山遗址包含五期不同考古学文化。第一期文化遗存距今约17000-13000年;第二期文化遗存距今约9200-8600年;第三期文化遗存约距今4700-4500年;第四期和第五期文化遗存分别属于西周中期和西汉时期。就有关新石器早期阶段和相关古文化来说, 2015-2017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弄清小南山遗址的文化内涵,进行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1050平方米,主要是发现了距今9000年前后第二期的墓地。

     第二期文化遗存以相距75米的两片墓区、总计50余座的土坑竖穴墓为代表。依据本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结合获得的7个碳十四测年数据(其中2个为人骨样品),确定该期遗存为距今约9200-8600年。墓坑大小不一,长250-70厘米不等,人骨保存不佳,随葬石、玉、陶器。墓葬上方均有封土积石,其积石的方式有所不同:南部以单体封石为主,即每座墓葬各有自己的积石封墓;北部则以整体封石为特点,所有的墓葬都被压在同一石堆之下,仅直径5厘米以上的石块就有13000余个,最大者近200公斤,总重量达14余吨。巨大而持久的劳动力投入,反映出小南山先民充盈的社会能量和生生不息的传承魅力。墓葬中出土的筒形穿孔石器极具特点,在2015-2017年发掘的墓葬中也有发现。因此,综合来看,本年度新发现的墓地年代不会晚于小南山文化时期(距今约9000年)。

      至2020年,小南山遗址发掘出土玉器120余件,加上以往发现总数超过200件。种类包括玉玦、环、管、珠、扁珠、璧饰、锛形坠饰和玉斧等,可能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玉文化组合面貌,尤其玦饰、玉管、璧饰等,对其后的东亚玉器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玉器上多见砂绳切割技术留下的弯曲条形痕迹,此为目前世界最早的发现,比中美洲同类技术早6000多年。砂绳切割技术后来成为红山、良渚玉工的主打工艺,奠定了中华玉器文化早期蓬勃发展的技术基础。小南山遗址出土的饰物中,软玉占半数以上,在玦、环、匕等重器中比率更高。小南山人对温润而泽软玉的重视跃然于物上,将其赋予了巨大的象征性意味,其第二期陶器与周边地区俄罗斯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早期的亚米赫塔文化(距今约9000年)相似,其玉器与俄罗斯外西伯利亚新石器同期玉石装饰品相似。因此,小南山遗址第二期的积石墓葬和早期玉石祭祀装饰品,极有可能是新石器早期北方,包括俄罗斯外西伯利亚,海参崴,以及外蒙古等地区史前宗教萨满文化的最早期遗存之一。

 

 


小南山遗址     玉器饰品

 


 

兴隆洼、查海遗址

        1983~1993年,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先后经过了7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揭露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期别的兴隆洼遗址半地穴式房址170余座、窑穴400余座、居室墓葬30余座,同时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等文物及动物骨骼、植物遗骸,由此提出了兴隆洼文化的命名。通过对房址内出土的木炭标本进行碳14年代测定,得出了村落距今8000年左右的结论。这是目前国内北方经过全面考古发掘、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原始环壕遗址村落。

        查海遗址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乡查海村西五里当地称为'泉水沟'北坡的向阳扇面台地上,距阜新市区25公里。1982年发现,到目前已进行过7次发掘,发掘7600平方米。揭露出遗迹、遗物有房址、陶器、石器、玉器等。经测定,这个遗址,年代为距今7600±95年,加树轮较正,已超过8000年,是目前东北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与查海遗址同时代、面貌相近的文化遗存分布于邻近的内蒙东南部、河北承德、北京北部。其中著名的主要是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这些文化类型通称为兴隆洼文化。专家们认为,查海遗址与兴隆洼遗址虽同属一个时代、一个文化区中,但却是有差异的文化类型。前者的房址柱洞分布有序,内外一般两层;后者则柱洞无序且柱洞很少。在陶器纹饰上,学者以压印之字文为主;后者则以划花、交叉线纹和席纹为主。前者陶器多为敞口罐;后者为敛口筒形罐。专家们认定,两遗址是同时代、同一文化区中两个并存、相互依存的文化类型。所以,把以查海遗址为代表的遗存称做'查海文化'。查海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玉文化和龙文化,又称'玉•龙文化'。 苏秉琦先生欣然命笔:'玉龙故乡,文明发端'。

        次之,兴隆洼文化亦有浅浮雕人面像为主,圆雕女性全身像偶有发现,雕刻简练,人面趋于图案化,仅以圆圈或圆孔表现眼、鼻、口,个别刻划出牙齿。圆雕女性半身像,人物面部突显心形构图意识;雕像生动写实,而装饰在陶器表面的雕像则极具抽象化、图案化;人像造型趋于一致,出现独立供奉神像的房屋,并使用专门的祭祀器具。与之比较,可能与俄罗斯沃兹涅谢诺夫卡文化和马雷舍沃文化以陶容器为载体的人像雕塑反映出祭祀场景,可能与原始萨满教有关的情况相似,应为性质相似但文化独立的萨满仪式文化。其影响后来,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珠山下层文化和后洼上层文化,而兴隆洼文化中的“女神雕塑”似是以上文化女神萨满的祖源。

 

俄罗斯海参崴地区黑龙江下游新石器时代人像雕塑

1、14.加夏遗址2~9、11、12.苏丘岛遗址10、13.孔东遗址15~17.沃兹涅谢诺夫卡遗址18.马雷舍沃2号遗址

 


辽东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人像雕塑

1、3、6、9、10.白音长汗遗址(AT27②∶7AF14①∶5AF19②∶4AF14①∶6-1AF14①∶7)2、4、8.兴隆沟第一地点F22 5、7.兴隆洼遗址(M117∶2M118∶5)11、12.赵宝沟遗址(F103①∶5、6)13.小山遗址(F2②∶10)14.西水泉遗址(H1∶3)15.牛河梁第五地点(Z2∶4)16、17.东山嘴遗址(TD9②∶7TD8②∶5)18、19.牛河梁遗址(J1B∶1H3∶7)20.牛河梁第十六地点(M4∶4)21.南宝力皋吐遗址(CM15∶4)(引自: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人像雕塑研究刘伟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刊于:《北方文物》,2018年,第2期,p24-31.)



 

查海遗址   龙形雕塑



塔尺营子遗址疑似龙石雕(属于兴隆洼文化查海类型)


 

 

 

 

双塔一期遗址

       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在距今10000年左右,陶器的情况似乎可以分为两期,即以夹注细石英粉,较细腻的红褐色疑似素面深腹尖底釜,蛇纹或斜之字纹深腹尖底釜的河北阳原于家沟遗址,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一期,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为代表;以粗陶器,夹沙灰褐色浅腹罐,折纹罐为代表的转年遗存,东胡林遗址二期,小南山遗址二期和双塔遗址一期为代表。

         双塔遗址位于白城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双塔村三社北侧一条东西向延伸的漫岗上,范围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200米。海拔高程149米,遗址高于周围地表约5-6米。其中,双塔一期遗存是此次发掘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收获。从目前来看,该期遗存陶器群的面貌特征不同于以往嫩江中下游地区所辨识出来的任何一种新石器时代遗存。所发现的灰沟ⅡG3位于第Ⅱ地点发掘区的东部,分南、北两段。以柱洞为代表的第一期居住性质的遗存主要分布在此沟以东,表明此沟很可能是第一期遗存所属聚落的一条防御性的围沟。

         双塔遗址陶片遗存碳十四年代大约为公元前8000—7500前年。均有夹粗砂黄褐色陶片和细石器。与双塔一期文化类似的,以素面、平底为突出特征,口部有简单附加堆纹装饰的陶器,以往也见于西辽河流域,最初被命名为小河西文化。 所不同的是,小河西文化的陶器是以夹粗砂陶为主,器表基本不见泥圈套接法制作所遗留的凸棱,而且其条形附加堆纹装饰较之双塔一期文化的陶器要更为简单。再者,从器形上看,小河西文化目前所见的陶器种类也远不如双塔一期文化丰富。这表明二者虽都具有早期陶器的一些特征,但确已分属不同性质的考古学文化。根据白音长汗遗址的层位关系,可知小河西文化出现的相对年代应早于兴隆洼文化,但是被划归小河西文化的敖汉旗榆树山和西梁遗址,所采的1 例木炭和2 例兽骨的碳十四年代数据均为距今5 000 多年。即使经树轮校正后,此年代值也会比预想的小河西文化的年代范围要晚得多。所以又有学者提出,小河西文化其实就是兴隆洼文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或类型。联系到查海遗址中的素面陶筒形罐在兴隆洼文化房址中仍可见到的情况,似不能认为凡是以素面为特征的筒形罐的年代就一定会早于兴隆洼文化。

      此外,在白城双塔一期文化中发现有3件陶质人面像雕塑,分别采用线刻和浅浮雕的技法。线刻技法,2件,灰褐陶,在经过简单修整的陶器残片表面上进行刻划,以多重圆圈展现眼睛,鼻孔和口部雕刻出凹坑。ⅡT416②∶3,有胡须,宽7.6、高8.7厘米(图二,1)。ⅡT109②∶6,宽5.2、高5厘米(图二,2)。浅浮雕技法,1件,在陶器表面以减底雕刻表现眼部,利用细窄泥条贴塑鼻梁、口部、胡须,并且在泥条上戳压出连续凹窝。ⅡT127②∶6,黄褐陶,宽5.1、高7.5厘米(图二,3)

 

 

嫩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人像雕塑

1.双塔ⅡT416②∶3 2.双塔ⅡT109②∶6 3.双塔ⅡT127②∶6

2.西流松花江流域



      人像雕刻艺术是人类社会文化行为和精神意识提升到一定社会发展和演变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的是一种基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社会关系。双塔遗址雕塑同黑龙江流域类同,多以男性为主,与此伴随出土的是极具代表性的狩猎工具——石镞、捕鱼工具——鱼镖以及大量用于肢解猎物的加工工具。由此可见在渔猎型生业模式的社会,男性在经济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双塔遗址人面雕塑多见于房址内,这可能为公共集会或祭祀场所。从人像雕塑的文化内涵上看,黑龙江流域人像雕塑多为原始宗教祭祀器具或巫术用品,与祖先崇拜、神祇崇拜相关。其中多重圆圈展现眼睛、夸张刻画胡须的黥面人像与非洲、中东、美洲等地民族在面部彩绘图腾或者符号借以通神的萨满形象相近;其与俄罗斯孔东遗址以陶容器为载体的人像雕塑功能类似,反映出祭祀场景,可能与原始萨满教有关。

        就目前为止,中国新时期时代早期玉器使用在东北地区,小南山文化发现,之后的兴隆洼,裕民,哈克,双塔一期等文化类型纷纷发现玉器的使用,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淮中淮南的顺吉山文化-凌家滩文化,以及长江中下游的跨湖桥-崧泽-马家邦文化,两湖地区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等地,玉器作为理气与试用期的使用分别滥觞,而日本的玉器可能在新石器早期和中期很大程度上亦受东北地区新石器早期玉器传播的影响,如日本本洲福井县桑野遗址出土的玉器,距今约6500年。是绳文文化晚期前段翡翠勾玉,展现浑石玉的翠绿如生命萌发,是东亚早期崇尚绿色的共同信仰。考古学家杨虎在兴隆洼遗址墓葬中,从一些保存良好人头骨两侧的耳部,检出了成对环状玉饰物。显而易见,这种在两耳侧紧贴出土的玉环状饰,就是穿戴在耳垂上的饰物。考古学界一般称之为玦饰。8000年前双耳戴玉玦的风俗,是科学发掘揭露的事实。进一步深入玦饰的探索,我们发现更多令人兴奋的事实。玦饰分布的范围,超乎想像的广袤:大陆从俄罗斯雅库特至滨海地区沿海南下横跨中国的东边,以至中南半岛的泰国湾、西面波及印度的东边;岛屿从日本至加里曼岛及新几内亚岛,都曾出土过玦饰,牵涉现今十多个以上国家的疆域。迄今东南亚及海南岛,也有少数民族穿戴金属的玦饰。
        东亚地区8000多年来连绵不断玦饰的历史,文化沉淀之深厚。从清末吴大澄考证玦饰开始,一百多年来玦饰起源的论争,一元多元说此起彼伏。2004年日本出版《绳文化时代的玉文化》专集中(《季刊考古学》89号),有关玉玦饰起源问题上,土肥孝的日本自生说与藤田富士夫的大陆渡来说。

       8000多年前原生玦饰玉文化在辽海一带已经形成,在距今8000~7000年间,玦饰范围已突破辽海地区进入河海平原及山东丘陵一带,是东亚最早玦饰的分布圈。距今7000~6000年间,玦饰的次生集团向南已扩散到长江中下游;向北越过三江平原与俄滨海地区,又跨过日本海,直接渗透至日本列岛。距今5000年以后,南方岭南及俄罗斯北部雅库特相继出现了玦饰。东南亚大陆如越南、泰国;岛屿如台湾、菲律宾和印尼等的玦饰,大约都在距今4000年前以后出现。早期玦饰的传播,是玉玉组合的扩散。往东北方向,如玦、匕形器、弯条形器与管珠等是同步扩散,由辽海地区北至三江平原,跨过俄罗斯滨海地区,横渡日本海登陆北陆。往南方向,玉器组合上逐步脱漏及变异较明显。辽海地区玉器南传到天津河海平原一带,玉玦与匕形器组合沿能稳定出现。又往南传至山东丘陵地区,可能因闪石玉资源的问题,而改用滑石和贝壳制作玦与匕形器。再南传到了长江下游平原,匕形器已失传。马家滨文化中还是管状及环状玦并存,但管状玦又分化成梯形、贝形、腰鼓形、台形等几种亚式。到了河姆渡文化,就连管状玦都消失不见,一些环状玦又转化成坠饰。看来由于生态环境相近的原因,兴隆洼文化北传的渗透力显得更强大。从兴隆洼遗址向外伸展,至日本北陆桑野和杭州河姆渡遗址的直线距离相约。然而前者桑野和三引遗址出土玉玦、匕形器、管珠和弯条形器等,更能保存兴隆洼玉文化的原貌。

       此外,姜寅虎在2004年的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明确指出:兴隆洼文化的之字纹筒形陶罐是整个东北亚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个典型文化特征。在韩国,韩国学术界称为“篦齿纹土器” 或“栉纹土器”。 这种陶器分为平底直筒形陶罐、 圆底半卵形陶罐和尖底半卵形陶罐。 其类别、 器形和纹样, 随不同地区而稍有差异。 另外, 在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筒形陶罐上, 还发现了浮雕式类龙纹和蛇蛙纹。 这种以施之字纹为主的筒形陶罐的分布范围极其广泛, 东起日本列岛、 朝鲜( 韩)半岛, 西达冀中、 北京地区, 北至芬兰、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韩国学者认为, 这种陶器文化最初是由北欧发祥的, 然后经西伯利亚、蒙古共和国、 中国东北三省, 最后传播到朝鲜( 韩)半岛乃至日本列岛的。 这种结论似乎从考古学上为朝鲜( 韩)半岛文化源于西伯利亚的观点, 提供了较有说服力的依据。有了上述这些依据, 朝鲜( 韩)半岛的史前文化起源于西伯利亚的观点, 便无可争议地形成了韩国学术界的主流。 但是, 无论从年代上还是从器形、 纹饰上讲, 这种“之字纹陶罐文化” 的传播方向是由北向南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查海遗址以压印之字纹陶器为主, 而兴隆洼遗址多为刻划线纹陶器, 之字纹在兴隆洼遗址二期已经出现, 数量较少。在北欧的芬兰、 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蒙古国境内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之字纹筒形罐, 其上限一般在距今7 0 0 0 年左右。 虽然, 有些陶片的年代可能更久远些, 但这些陶片大都无花纹, 即使有花纹也无法得出“之字纹陶罐文化” 起源于北欧或西伯利亚地区的结论。 而在兴隆洼文化诸遗址出土的之字纹筒形罐, 其年代大都在距今7 0 0 0 年以远。 很显然, 兴隆洼文化时期的之字纹陶罐, 不仅要早于西伯利亚、 蒙古国境内出土的之字纹陶罐, 而且其文化发达的程度更是远胜于上述地区。兴隆洼文化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陶器为夹砂红褐陶, 方唇, 多为素面,少量为单体纹饰, 多为网纹和杂乱划纹, 器形单一, 只有陶罐; 第二阶段, 陶器为夹砂红褐陶, 除陶罐外, 还有少量钵、 碗一类的陶器, 罐唇除方唇外还大量出现了圆唇、 厚圆唇, 纹饰以两段、 三段式细密组合纹饰为主, 自上而下依次为弦纹、 附加堆纹、 网格纹或划纹; 第三阶段, 陶器为夹砂黄褐陶, 罐唇种类在二期基础上又增加了尖圆唇, 组合纹饰的下部基本不见网格纹, 而被越来越多的之字纹所替代; 第四阶段, 陶器除夹砂黄褐陶外, 还有少量黑色泥质陶, 罐唇种类在三期基础上又增加了方圆唇, 组合纹饰以两段式为主, 上段纹饰中不见二、 三段中常见的纹饰, 代之出现的是之字纹、 三角纹、窝点纹, 下段纹饰为细密尖细的之字纹和划纹。综上所述, 东北亚地区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之字纹筒形陶器始自兴隆洼文化中期,在西辽河上游地区一直延续至红山文化晚期, 并从渤海沿岸由南向北、 由西向东传播和辐射出去。 显然, 朝鲜半岛的史前之字纹筒形陶器因素也是由渤海北岸传播过去的, 那种从西伯利亚由北向南传播说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三、结论与反思

 

      上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彭头山文化的原生性体现在:以红陶褐陶,特殊的类似甲骨文和八卦的符号,双耳罐,大口盘等元素,在建筑技术上出现最早的木结构柱础和榫卯结构,再加上现存最早的木船遗存,龟甲蚌壳等富有东方宗教祭祀色彩的卜筮工具;兴隆洼-双塔一期-小南山与西伯利亚远东陶器的联系和交流,影响兴隆洼,查海等文化中厚葬玉器,玉雕饰品和北方特色的之子纹,蛇纹甚至龙形纹陶器,龙形纹祭祀品的产生;磁山文化是小南山文化-双塔一期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的交流影响下产生,并影响后李文化的形成;东北小南山文化类型,放置于东亚地区亦影响(双塔一期,兴隆洼)俄罗斯远东及朝鲜半岛,日本群岛诸文化如绳文文化的形成,其是文化交流的过渡带。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可能出现中亚-西伯利亚-东亚大陆-远东-朝鲜半岛-日本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东亚华夏圈文化交通的“三岔口”。东亚地区考古学文化虽然各自独立存在,但受周边文化及外来文化影响,就东亚华夏文化圈来说,新石器文化早期便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产生影响至今的华夏文化元素的考古学文化,并且向周围扩散传播,演变成大陆特色的文化类型,北部蒙古高原,华北平原和东北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受俄罗斯、滨海、西伯利亚地区的外来文化影响,如孔东文化,滨海文化等,与当地文化结合形成特色的北方早期文化类型,并影响今后的其他考古学文化和地区如,朝鲜半岛,日本等。此点现象,类似新石器中晚期西亚及罗马尼亚彩陶之路的假说,即当时欧洲东南部和西亚,及中亚是否同中国西部彩陶有所交流。韩建业先生的“彩陶之路”认为“公元前4000左右,中西方彩陶文化在格局和内容方面都有重大变化……东欧地区进入特里波列—库库泰尼(Tripolje-Cucuteni)文化的兴盛期,中亚南部发展为安诺—纳马兹加一期(Anau-NamzgaI)文化,这都是与西亚传统相关,且彩陶发达的文化。早在近百年前,安特生就注意到仰韶文化彩陶与安诺、特里波列彩陶的相似性。现在看来,它们的圆点、勾叶、三角纹彩陶不但彼此类似,而且还大体同时,我们不得不佩服安特生的远见卓识!但至今仍然没有发现它们彼此存在联系的直接证据。不过,如果考虑到陕西临潼姜寨房屋(F29)房基面上发现的黄铜性状的铜片属于第一期,绝对年代在公元前4200年稍前,比西亚铜器的出现晚四千多年,比西亚和欧洲人工冶炼铜器的出现晚上千年,也就不能完全排除中西方之间存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可见,自新石器时代伊始,人类在生产生活、狩猎采集和农作物耕种的过程中,可能出现陶器,生产工具,农业动植物及技术的交流,新石器时代早期进入氏族社会的东亚华夏文化圈在起传递和促进交流的作用。

(韩建业,《再论丝绸之路前的彩陶之路》,《文博学刊》,2018年第1期)



        此外,以上山文化和小南山文化为代表的两类东亚新石器文化早期环壕(或环濠)聚落华夏古文化圈,是东亚地区狩猎采集和农业农耕文化聚落在距今9500-9000年左右,其能够与其他世界上新石器文化早期文化圈并列出现的较早进入成熟村镇环壕或城邑的考古学文化之一。如埃及的哈夫拉文化,西亚的耶利哥遗址,哥贝利克遗址,恰塔霍裕克遗址,伊朗的萨德文化,印度南亚的扎萨兰遗址等等。处于东亚地区的上山-小南山华夏古文化圈正好在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出现,填补了东亚新石器文化早期没有早段人类创造成熟环壕聚落文化遗址被发现的空白。其中,上山-小南山文化圈中早期富有华夏文化元素:如红陶纹饰,八卦符号,萨满仪式玉器,石刻雕塑,人面雕塑,积石墓葬和类似龙形图案,为以后的华夏文化在新石器时代的酝酿提供种子,恰好符合苏秉琦大师之言,如“华夏文明起步一万年”;早期华夏文化可以概括为“古文化”,“古城”,“古国”的特征(苏秉琦:《中华文明起源新探》之中在1985年10月7日论述《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一文)。其与华夏古史传说中的,“伏羲造八卦”;“女娲人首蛇身”相似,好像能为其找到可能的文化祖源。要之,自旧石器时代以来,欧亚大陆桥的交通要道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亦赋予新的使命,如“彩陶之路”的双向沟通交流;石器技术和玉器制作与文化符号使用的沟通;早期陶器制作的交流以及东亚地区新石器早期个文化圈之间狩猎采集和农业耕作的交流等等,均与此两类“文化圈”产生联系并影响今后相关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即此,以“上山-小南山文化圈”为代表的两个新石器早期东亚华夏古文化类型,应得到学界的进一步重视。笔者不才,偶发奇想,借近两年(2019-2021)国内重要考古发现(上山文化和小南山遗址),仅作为业余爱好,再次赘言,拼凑诸家成果,引各位一笑尔。

新石器早期华夏古文化两类型说概括分布图



 

附:关于中国新石器早期,疑似鸟纹饰符号元素的文化内涵表达

 

 

        本文笔者就中国新石器早期bc7000以后至bc5000,南方地区出现的疑似鸟元素的符号与纹饰的现象未然给予关注和阐述,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在学界内研究蔚然成深入之势。本人能力有限,才疏学浅,对此未给予一定的关注,但是结合进来(2020-2021),李新伟先生和王仁湘先生对于高庙,彭头山,河姆渡,崧泽文化凌家滩类型以及良渚文化中关于鸟元素文化内涵的解读,十分有见地,因此,笔者在此狗尾续貂,稍稍谈及此种鸟崇拜的文化内涵以及可能的最早来源。

      目前发现最早的鸟元素文化符号的表达为高庙文化,距今7800年,其为带翅膀并有獠牙的神兽,其类似于后来,崧泽文化凌家滩类型以及良渚文化的玉面神兽,至于他们三者之间是否有明确的继承关系,尚且值得进一步研究。明确的是,肯定是受早期文化因素很大的影响,在南方地区,鸟文化的崇拜十分广泛,甚至影响到了大汶口-龙山文化以及大溪-屈家岭-石家河-肖家屋脊文化。

        高庙文化除鸟元素的表达之外,还包含大量太阳,对称8字符号如:∞,这个符号,在上山文化的红陶白彩绘画纹饰当中也出现在类似墓葬以及祭祀遗迹当中,彭头山文化亦然。类似太阳的符号纹饰在以上文化遗迹中也能发现,对于太阳和鸟之间的关系,在史前文化中,可谓影响甚深。鸟可以作为太阳崇拜的象征,同时鸟还有天极,即所谓最高神“天”的代表,后世为太一,而太阳亦有表达太一的概念内涵,可能为其之间相互混肴使用的结果。上山文化的桥头遗址既有太阳纹亦有字纹符号,对于字纹,仰韶文化庙底沟;大河村;大司空类型,距今6000年,就有红陶或黄陶黑彩的“对鸟”样貌符号:▶◀。那么,起最早的源头,应来自上山文化、彭头山文化以及高庙文化这一系列南方新石器早期的“圜底釜-平底盆-壶”系统对于日崇拜和天极,即宇宙的天文观察形成天的概念,来表达太阳、鸟文化相关的文化内涵。这样,南方有“鸟-太阳纹-八卦-八角星”符号系统与北方“女神(女祖)雕像-玉崇拜-龙”形成对比,交相呼应,在大概庙底沟时代bc4000年以后,中国以及东亚地区,两种系统之间的文化符号开始交融整合,渗透在各个区域类型文化之中,奠定以后华夏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内涵。

 

上山文化桥头遗址的“太阳纹”“▶◀”纹饰

 

 


 

高庙文化白陶疑似鸟纹饰符号陶盘

 


 

高庙文化白陶疑似鸟纹饰符号

 

 

凌家滩文化鸟猪符号组合玉器

 

 

河姆渡文化丹凤朝阳图案玉器

 

 


 

参考资料:

 

1、苏秉琦:《中华文明起源新探》,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10.

2、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09.

3、刘莉:“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文物出版社,2007

4、张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 (2002),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09.

5、严文明:“炎黄传说与炎黄文化”,  协商论坛. 2006;(3):13-19.

6、许悼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12-1

7、韩建业:《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04.

8、刘莉:《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09-01

9、[美] 埃尔曼•塞维斯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5.

10、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 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4.


东亚新石器早期“华夏古文化”“两类型”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