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种田文】如若阮籍行济世 第二十六章

2021-08-14 23:41 作者:馥存song  | 我要投稿

阮籍将《大宗师》翻完,发觉都是前几篇分篇讲过的内容,在这一篇糅合起来,着重于讲述天地大道,为师为尊。而这个在讲赤子之心的时候已经顺带讲过了,翻过全篇,阮籍发觉竟然没有什么更新的东西可讲,不免觉得索然无味。

自从开始给太傅读《庄子》,似乎就是随着太傅的提问发展,了悟也罢,疑问也罢,好像都走的顺顺利利,虽然不知道所悟到的道理是否全面,但是自己心中的许多心结和不解却是渐渐解开,身心轻松,谁知到今日竟然出现了未有可论之题的情况,真是出乎意料。阮籍不由的怀疑自己道,难不成是自己悟性有限,竟然悟不出其他的东西来了?

正当阮籍发愁时,突然传来了太傅的问话:“我以为你会对《庄子》之中竟然提及礼,刑等事惊疑不已,谁知你竟然提也没提。前几篇时还为礼义之事痛惜哀叹,怎么今日了悟了?”

阮籍张了张嘴发不出声来,自己倒没想起来这事虽然已经暗自理清了道理,却还没和太傅大人讨论过。于是咳了一声又缓了一口气对太傅道:“在《人间世》中就已经提到过礼义与道的事情,说的是‘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而后后文又说‘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其实本来不该批驳儒墨礼义,庄周的本意也并非有意贬低儒墨两家,只是拿来比喻罢了。《齐物论》中所说与《大宗师》中的两者用意不同,都有一番道理。”

“《齐物论》之中所论的礼仪道德,不过是告诫众人不必拿这些东西障碍自己,后面所论礼仪道德,则是让人知晓世事发展不可转移,万事皆要有容,福祸本来随心。正是层层递进而来,与我的解析并没有什么矛盾之处。”

阮籍说完这句,突然想起《齐物论》中所说的大道亏损的问题,当时因为是非之论分辨过,如今想起这个发觉又有了另一种解释。

“《齐物论》里提到了大道亏损与否的问题,现在想来,亏与不亏都在于心,心生怨怼,自然以为世道不公,含有成见自然习惯以偏概全,实际大道从初始一来便是一样,藏天下于天下,不多什么,也不少什么,更没有亏损一说了。”

“再说礼义,礼义所生,本来从心。祭祀天地,本是敬畏天地,父母孝道,本是感恩养育,兄友弟恭,本是避免冲突……。种种规则,皆是人情善道。尧舜时便是用这些真心实意选择贤良,实质为爱人,只是后来渐渐成了评判人高下的工具与利益牵连,人人本性不同,根本不需被评判,却不得已被世俗利益捆绑,导致礼义纯粹的本意不在,所以扭曲到如今的地步。礼义本来没错,还是在于心罢了。子桑户死,子贡往弔,见孟子反,子琴张鼓琴而歌,以为无礼,孟子反两人谓子贡道:‘是恶知礼意!’何为礼?真心实意,便是礼。所以纵是礼制规则不周也非大事,心诚意满才是根本。《大宗师》里还举了孟孙氏为例,说到迎合世俗。说的就是在人世间寻求平衡中庸之道,这是可以寻求到的安定无害的有用之用。”

司马懿听了阮籍的话,偏着头看着他,问道:“你所说的礼义本意没错,前面说的不给自己设限这事也不错,但是却有一个难处:不设礼制规则你怎么知道所作所为是人之本性还是放纵自身呢?”

阮籍一时哑口无言,心道,果然在太傅这里不缺论点。

然后只能思索。

这要从何想起?若是以身体的感受来看,当然是想要舒适自在的,只是这个自在的界限如何把控确实是个问题。

如果整日在外闲逛,身体没有什么忧虑可言,自然也是舒适自在的,但这就属于放纵。任何事物都在乎一张一弛平衡安定,注重礼仪规章会失了自在,随心所欲又会失之放纵,不能从左不能从右,尺度拿捏实在成问题。

恐怕太傅大人是想到了自己对文坛的祸害所以今日才有此一问。

这就要细想想了……

放纵与否是不是可以在自己平日里的琐碎里找寻找寻?

自己平日里日旦便起,春日里早上便要披散着头发在庭院里散步,散步两刻之后才拿起剑来耍弄一遍,这时江莺已经做好了饭食,吃了早饭才要在做日常里安排的事情……

对了!顺应四时变化。

不过这是大的方面,若要详细体味其中的平衡之道,恐怕还是要看细微的地方。

到了这种时候总是会想起庖丁来,近乎道的技巧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可以参考的地方。

阮籍在脑海里又回顾了一遍庖丁解牛却出乎意料的一无所获。

竟然不是往这方面想的……

阮籍茫然的坐在那儿,一时间因为没有头绪而出神起来。身心都停摆了。

停滞之中,突然间脑中闪出了自己与妻子争吵的情形。

争吵?

阮籍回过神来。

争吵就是双方不和而冲突了。

冲突?

为什么会冲突?

是因为情绪波动波及他人。

阮籍想到这儿,似有所悟。

……在乎心。

……放纵与否在乎心。

祸福成败人心所想,是故放纵与否在于是否衍及他人。

突然就想起了一句话:‘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葛玄的《常清静经》。

“放纵与否在于扰人。天地与人阴阳两道,故而相互影响,以至于喜怒哀乐生之于心。只是心动生情本在自身,不在他人,是故若是搅扰他人,必生碰撞。人生来也独,所生所长秉性不同,人心所思,喜怒不同,伯牙子期知心知性者少,胡乱拿自身情绪拉扯他人,若非会起冲突,必然要结伴坠于恶趣。”

“礼仪制定之初,意为相互尊重,爱己爱人。守丧者不可登嫁娶门,礼仪所指,不过是以己度人,喜悦事不愿冲于悲痛事而已。自来爱己者不愿冒犯他人,礼仪进退度心度情。喜悦张扬者,在人易为旁人所嫉恨,在己易于轻心自满;怒气纵横者,在人易为旁人所怨怼,在己易于冲动行事;哀怨太过者,在人易为旁人嫌恶,在己易于积郁损身;乐于声色者,在人易为旁人耻笑,在己易于耽于玩乐。人与人之间亦是一阴一阳,与他人若要平和无波,便要对人心绪喜怒亲疏有别。而在自身,情绪不知收敛便是放纵自身,而不知收敛往往波及他人。”

父母亲眷,好友亲朋,心绪动静,往往最先波及于身。

这边司马懿听到阮籍所说,脸上露出笑意。

“圣人以礼为翼,以德为盾,不过出于爱己,清净自然无所欲求。是故礼仪条框所为,实际为阻止百姓放纵心绪而设,与真人圣人则是阻碍自在的。”

所以若要远离放纵恶果,保持清净才是正途。

如何才能保持清净呢?

能够承认礼义所设出于好意,那阮籍对礼义的非议之心应该已经消减。只是……

“圣人出于爱己?”阮籍没有能顺着自己的思维思索下去,猛地被太傅打断。

阮籍这才想起,被称为圣人的孔夫子是因为爱人而推行礼制被封圣的。

他说的这话可真是为世人不容。

“圣人爱己,故而无我,无我故而无私,无私故而仁爱。”阮籍赶忙解释道。

“因为爱己所以不愿七情六欲扰乱于心平白增添苦痛,而摒除欲求就能平静无我,无我之后自然无己无私,无私而后才有大仁大爱。只是世人皆知圣人无私,并不知无私之前,先要爱己。”

司马懿略一思索,点了点头 。

“我记得在讲《逍遥游》时,你提到想像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一般逍遥,便是要达到不死不生的境界,是吧。”

阮籍心想,自己连到达真人的程度都没有,更何谈不死不生?不过这修身的最高境界,说自己没有想做到这样也是假话:“是。”

“想来达到这种境界免不了要在人世间修心,既然修心,就不可将自身禁锢与尘世之外,既如此,不妨早日动起来。”

司马懿所想的,不过是让阮籍早日人尽其才,远离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阮籍却不知道太傅大人的用心,心中只是想着,人在尘世已久,不知道身上有多少尚不知觉的阻碍要破除,忧思恐惧这些不遇事怎么能发觉,不发觉怎么能克服,不克服怎么内心清净,是故定然要走出去遇遇事的。已经动了去边疆的念头,只是这两日犹豫不决,忧虑于动乱可能危及生死,如今看来,不经些事是不成的,如果说要在安稳的地方待着还不如就处在动乱的边缘,就算不参军,边境生存也不会很好过的。再说以自己的才干,哪里活不下去呢。

“是。”

 

坐在马车上,阮籍才渐渐想起来自己被太傅大人打断的疑虑。

如何才能保持清净?

阮籍双手交握端坐在车里,安静的沉思了片刻,一个念头一闪而过。

打坐!


【种田文】如若阮籍行济世 第二十六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