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西省大同市元代冯道真、王青墓清理简报

2022-01-19 09:12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山西省大同市元代冯道真、王青墓清理简报

《文物》 1962年10期 大同市文物陈列馆 山西云冈文物管理所

宋家庄在大同城西北五里,同蒲铁路的南侧,北靠雷公山,南临十里河北岸之广阔平原。1958年,我们在宋家庄附近进行过钻探,发现古墓较多。冯道真墓是同年10月上旬发现的,位于宋家庄西南约一里许。

一、墓的结构

为砖砌单室墓,方向南偏西八度,由墓室、甬道、墓道三部分组成。墓室平面为方形,墓顶为四角攒尖的圆锥形。墓室南北长2.64、东西宽2.84、高3.30米(图1)。墓室四壁用长38、宽19、厚7厘米的单面沟纹靑色条砖错缝平砌,幷用褐色粘泥钩缝。在砖壁上,先抹1厘米厚的褐色粘泥,再抹1厘米厚的白灰,幷将白灰面打抹光滑,.然后在白灰面上绘制墨色及彩色壁画。墓室后部砌长方形平面棺床,长2.84、宽1.10、高15厘米。棺床及墓底均用长30、宽30、厚5厘米的方砖平铺:棺床上从南往北铺方砖三行,每行九块,第四行用靑色条砖补缺,棺床前墓底铺方砖五行,每行九块。墓室南面正中有甬道,两壁用条砖错缝平砌,长1.48、宽0.95、高1.21米,顶作拱形。甬道外端为墓门,有两层封门砖:外层用单面沟纹靑色条砖封堵;里层用一层靑砖垒砌。门顶上的外边沿垒砌条砖一列,至墓道底通高2.32米。墓门外接连斜坡墓道。墓道全长去57,宽1.42米(图2)。

二、葬具和葬式

在砖砌的棺床上,有一块东西横放的大靑石板,长1.88、宽0.95、厚0.20米,当是尸床(封三图7)。尸床上置棺罩(上绘有仙鹤、卷云纹图案),罩前面垂吊丝织帷帘。棺罩内停放男性尸体一具,头向东,面向南,屈肢而卧;头上束发、戴元宝形道冠一顶,枕黑砂玉元宝形枕头;面复黑乌纱一块,残长35、宽32厘米;身穿黄色丝织大领棉道袍,腰系如意玉环丝带,里面穿丝织棉衣裳;脚置丝织平口短鞋;尸体上盖黄色丝织棉被;头部南侧复置一件漆衣鉢。

三、出土遗物

墓内出土遗物,共计四十五件,现将这些遗物分类记述于后:

(1)瓷器:共计十一件,均为元代钧瓷。

1.瓷香炉一件:敞口,短颈,圆腹(内盛香灰),双耳,三蹄足,通高16.8、腹径17.1、口径14.6厘米(图7)。

2.豆靑长颈瓶一件:卷口,长颈,鼓腹,平底,圈足,胎质砂白坚硬,浅豆靑色釉,通高26.7、腹径-12.5、口径5.3、底径7.5厘米。口沿略残(图8)。

3.豆靑瓷罐一件:圆口,圆腹,平底,圈足,胎质、釉色细腻,表里施浅豆靑色釉,釉层较厚,口沿呈黄色,通高14、口径8.7、腹径13.8厘米。罐口有莲瓣纹盖,釉面有细碎冰裂纹,釉色豆靑,其中绿的成分较大。此盖不似原物,可能是后配的(图8)。

4.豆靑釉里红大瓷碗一件:敞口,深腹,圏足,胎质砂白,釉为深豆靑色,紫色较浓,有冰裂纹,碗内有两块红色斑片,呈靑紫色,口沿呈黄色,高.8.6、口径18.4厘米(图9)。

5.豆靑小瓷碗三件,已残破一件。胎质砂白坚硬,浅豆靑色釉,带有黄色,釉里有细碎冰裂纹,口沿呈黄色,敞口,深腹,小底,圈足,其中一件高5.4、口径12.4厘米(图9)。

6.豆靑大瓷碟三件:敞口,平底,圈足浅碟,胎质砂白,深豆靑色釉,口沿为棕黄色,釉里有细碎冰裂纹,釉层较厚,其中二件圈足底均有墨市"正”字。其中一件高4.1、口径16.5厘米。图10左起后排第一件,釉为豆靑色,稍带紫色,碟内有一块靑莲色斑片,高3.3、口径16.4厘米。

7.靑瓷莲瓣小碟一件:敞口,平底,圈足浅碟,胎质砂白,豆靑色釉,有八个莲花瓣,黄色较多。高2.6、口径8.4厘米。(图10)

(2)木器:

1.木棺罩一件:长方形,长1.88、宽0.89、高0.73米,顶有收分,收分处绘有云纹图案。罩前面置有云头花牙子,罩的左右两侧各绘一幅“二鹤卷云图",二鹤翱翔于云层,鹤首均向罩的前侧(封三图10)。罩背面在百合叶上绘有一幅“凤尾图"(封三图11),罩的顶盖与收分板相接处用铁制大头钉钉住,顶板长1.78、宽0.75、厚0.02米。

2.木房屋一座:形体结构似一个长方形木箱子,亦好似一个棺匣,长0.98、宽0.64、高0.60米,顶有收分。房的正面有彩画,面宽三间,其明间设朱绘大门,上有二十二个梅花钉,门中间绘有梅花门环,两次间上端设置直瘻窗,墙下部绘裙肩,条砖垒砌。门两侧绘二侍者(道人),侧面相对,左者发梳双髻,身穿斜领、宽袖黄色道袍,拱手执鹰毛扇,右者发髻及服饰与左者完全相同,作拱手状。上部绘有阑额、普柏纺,斗拱为一斗三升把头绞项造,计有柱头铺作、补间铺作二种,明间用补间铺作三朵,两次间皆用补间铺作二朵,,斗拱之间绘有拱眼壁,斗拱之上和房的四周均绘卷云纹图案。房顶盖长0.87、宽0.61、厚0.02米,上绘一幅"四鹤卷云纹"图(封三图8、9、12)。

3.木牌位一件:由底座及牌身二部分组成。底座用杆木制,长23、宽7、高6厘米。牌身为柏木质,长43、宽7.5、厚1.3厘米,上刻楷书阴字“淸虚德政助国真人”八个字,底涂紫红色,阴字涂金色,外罩桐油(图11)。

4.戒板一件:杨木质,长条形,上抹楞,下齐头,底涂土黄色,'外罩桐油,长43、中宽6厘米(图12)。

5.木影屛一件:杆木质,由底座及屛身两部分组成,底座已朽,从残存的痕迹看:为云头座。屛身上部中间刻小方格窗,长45、宽32厘米,四围嵌有四块装板,上下两块装板以一撑挡间隔,屛下部用两块装板装制,中间用二根撑档间成三格。屛身长77、宽64厘米,座残长17、宽3.5、高4.5厘米。手工制作,先粘合卯棒,底涂深棕色颜料,外罩桐油(图13)。

6.木巾架一件:楡木质,形如“工”字,上大,下小,由十字云头座、立杆、横杆三部分组成,立杆与横杆之间装饰有莲花形摆档。通高53厘米,立杆长48、宽2厘米,横杆长65、宽2厘米。在云头横杆上搭置平纹布手巾一块,因年久已腐朽变成茶黑色。手工制作,合卯禅,底涂桔黄色颜料,外罩桐油(图14)。

7.盆座一件,松木质,高36.9厘米,由罗汉腿、下衬、围板、座圏四部分组成,围板上、下均饰有线条,围板与罗汉腿中间用云纹花牙装饰,起美观、巩固的作用。罗汉腿与座圈相连接,座圈直径37、边宽3厘米,座圈下部有六块弧形围板,刻有“万”字及大头鱼形状的两种花纹图案;罗汉腿的中部由十字衬档支撑。手工制作,先粘合卯禅,底涂桔黄色颜料,外罩桐油(图15)。

8.木蜡台二件:杨木质,由底座、蜡签、蜡盘、蜡座四部分组成,通高37.5、蜡盘径10.2、底座径10.5厘米,蜡座用红铜制。手工轮制,巍后粘合卯棒,除底座涂深棕色颜料外,其余底部均涂桔黄,色颜料,然后罩桐油(图16)。根据蜡盘及座上贱存'的油渣子痕迹,推测在封墓时,其上燃有蜡烛照

9.木瓶二件:杨木质,有座,卷口,长颈,圆腹,小底,通高27.3、口径3.7、分巳朽,制作方法与木蜡台相同

10.木碗托子二件:杨木质,沿三部分组成,巳朽,残高4.2、涂深棕色颜料,外罩桐油。

11.木镜架一件:已朽,高50厘米,托镜板为正方形,每边长33厘米。

12.木砚台盒一件:出土时已朽,楡木质,有座及盖,残长24、宽18、高6厘米。盒内置有石砚台、龙纹墨,玉把小刀。

13.残木供桌板一块:楡木质,长42、宽13、厚1.5厘米,板背面有暗带,是桌面装板之一块,根据朽木痕迹估计:桌长73、宽49厘米。

(3)铜器:

1.大铜盆一件:口径40、高8.4、盆沿边宽3.3厘米,红铜制,外镀锡皮。敞口,宽边,浅腹,弧底(图17)。

2.缠枝牡丹纹大铜镜一面:形体厚重,铜质较好,圆形,径38.2厘米。背面宽厚边,边宽2.2厘米,边上刻“泽州役水县官医"七个字,半圆钮,上穿有铜环,已残缺,钮四围为宝相座,座围有缠枝牡丹图案花纹。置于木镜架之上,陈设在尸床前侧、棺床的中间;由于木镜架已朽,倒置于木房的前侧。(图3、4)

3.小铜镜一面:在木房内,形体小而厚重,铜质较好,圆形,径11厘米,背面边宽0.7、厚0.6厘米。半圆钮,镜中心有海兽葡萄图案花纹,出土时装于丝面毡底袋内(图18)。

(4)漆器:

1.元宝形道冠一顶:形如元宝,戴在死者的头-上,以束发髻。冠的前后面各镶嵌七个金色小圆片,布局如北斗星座,冠的下端用一骨簪串通前后面,冠顶镶嵌三个金色小圆片,冠两侧绘两个金色云头纹,中间嵌小圆片一个,如状,冠长19.9、宽9.5、高8.8厘米(图19)。

2.衣鉢一件:口径17、底径11.5、高6厘米,纸金泥胎,外罩漆(图20)。

(5)丝织品:

1.丝织鞋一只:圆口短鞋,树棕底,长23:2、宽7.5、高8厘米(图21.)。

2.丝织帷帘一件:廿土时垂吊在棺罩的前面,已腐朽,残长60、宽44厘米。帘上有飘带,长32、宽9厘米(图25)。

3.丝织道袍,上下衣,已朽的被子十几块,只拣了一部分。

(6)其它:

L藤制草帽一顶:上小、下大,高19.5厘米,顶和口均为正方形,顶每边长12、口每边长23厘米。顶部四周腐朽较严重,出于棺床的东北墙角处(图26)。

2玉环丝带一件:系于死者腰部,由玉环、丝带、铜钩三,部分组成,丝带长55厘米,铜钩长5、宽5厘米,玉环长11.2、宽7.6、厚1.6厘米(图24)。

3.螺钿花绘圆漆盒一件:木胎,外罩途,用鱼骨镶嵌。圆径11.5厘米,盖残高2.5厘米。已朽(图27)。

4.大陶碗一件:口径24、高9、底径8厘米,敞口,深腹,圈足,胎质灰色、坚硬。口沿残缺。腹部破裂,有四个铁钉巴(图22)。

5.黑砂玉元宝形枕头一件:形如元宝,用黑靑石磨制,甚光滑。高15.4、长24.6、中宽13.3厘米(图23)。 、

6.石砚台一件:平面呈梯形,畚窄后宽,前低后高,前端雕凿葫芦形盛水池,后端下面凿成凹槽。长19.5、前宽12、后宽13.5、前高2、后髙2.5厘米(图28)。

7.龙纹墨一件:长24.8、宽5.5、厚0.7厘米,模制。正面印有龙纹,形态生动;背面为串圈花纹(图28)。

8.鎭纸铁尺一件:长条形,压纸用,长14.5、宽2.5、厚0.7厘米。

9.石墓碑一通(图29):有碑座及碑身二部分,通高59.5厘米,碑身长47、宽34、厚8.3厘米,碑座长36.5、中宽19.5、高12.5厘米。碑身正面为墓志铭(图30),背面为买地契(图31)。墓志铭文共十二行,行字不等,共一百五十五字,录文如下:

西京创建龙翔万寿宫宗主淸虚德政助国真人乃淸虚之三祖也道号靑云子姓冯讳道真西京大同县玉龙洞七峯山人氏壮岁出家从敎主岳公道易真人传授法录礼宗主

王玄庆为师生于大定二十九年己酉 .

十二月二十三日申时升于

大朝乙丑年六月初八日春秋七十有七嗣法门人杨志祥乔志通李志常等谨卜宅兆安葬于此

至元二年六月初八日门人杨志祥等建

门人乔志通书

买地契文共十四行,行字不等,录文如下:城西祖师坟买地契西京刘宣差下武君福

今为要银使用别无所得遂将本户下宋家在村西南地壹段南北畛记地贰拾伍亩东至韩老地南至官道西至韩大地北至小道其地四至立契出卖与本京龙翔观冯大师永远为主两议定价银贰拾伍两立契日各交分付讫如日后但有诸般违碍有人争占卖地主武君福一面代当无词一定已后各不番悔如有先番悔者罚银壹拾两恐人无信故立此文字为凭乙巳年九月二十八日卖地人武君福押同卖地母阿贾押 邻人韩老押

邻人韩大押见人王贞押西京都税使司给年月同使押

四、墓室壁画

(1)墓门内东西两侧,墨绘两鹤,其姿雄壮,两者东西相对,作守门状。东侧仙鹤屹立于毛竹之下,面向墓门,高84厘米,右足垂直着地,布足挑起,爪向内收(封三图1);西侧仙鹤,两足着地屹立于松树下,上壁灰面剥落严重,从残存痕迹姿态看,亦知面向墓门(封三图2)。

(2)东壁南端绘一幅“道童”图,画面南北长.1.52,宽1.18米。道童面带喜悦,右手托碗,左手捧物置于胸前,立于草坪之中。道童身髙73、腰宽14厘米,发梳双髻,身穿大斜领宽袖土黄色道袍,

内穿短布水裤,脚穿云履,腰系丝带,垂于袍外。道童背后绘有毛竹,竹前有形式古朴的八仙桌,桌腿及装板为深土黄色,桌面深棕色,上置复碗三件,大盆一件(下置圆形座),带盖罐一件,罐腹部斜画一长条方块,上用墨写楷书“茶末”二字,碗托子三叠放于左,其旁置勺一件,另外还有小苕帚一仙桃一盘,“仙品”一盘。桌高46、宽44.5厘.道童前侧绘有虎眼石及牡丹花(封面图版)。

(3)东壁北端绘“观鱼图”一幅:水墨画,画面南北长0.96、高0.90*o其景秀雅,河水淸彻,游鱼可数。河床左侧,翠柏下一老者盘膝坐于岩石上,身穿斜领宽袖长袍,俯身凝视"鱼跃”,老者身侧绘一侍者,侍者左臂挟一物(其状似琴),对岸隐约可以看到几株树木(46页图2)。为墓室壁画的主题之

(4)正中(北壁)绘“山水画”一幅,水墨画,画面东西长2.70、高0.91米。右上题“疎林晩照”四字。风景幽美,远望丛山峻岭,群峰迭翠,林木秦秦,云雾缭绕着山腰,山峰秀丽,有的直上直下,仿佛剑似的插入云霄3山脚处,松柏常靑,河水淸彻,远处有舟,近处有茅屋,屋的左侧绘有三个人拉帆的景况(45页图1)。为墓室壁画的主题之

根据这幅山水画观察,与现今大同市口泉玉龙洞七峰山的风景相似。又结合墓志铭文叙述死者'‘道号靑云子,姓冯讳道真,西京大同县玉龙洞七峰山人氏……”,推知这幅壁画可能是描绘死者的故居所在。

(5)西壁北端绘“论道图”一幅,画面南北长0.92、宽0.95米。翠柏下一老者盘膝坐于檀台上,头梳发髻,身穿斜领宽袖道袍,背后立一隐屛,上有诗文,'西邻乙口口,不口个老口,贫乐有余白,酒酸来延行,客罗口口口,为收口口口。”左侧直立一个三腿炉座,上置似香炉,左下另一老者,身穿长袍,腰系带,坐于石墩上,两手抚膝与正中老者交谈道义。坐石墩上的老者之后,立一侍者,右臂挟一物(看不淸楚),顶端绘有三个小雁翱翔于天空(46页图3)。水墨画,为壁画的主题之一。

(6)西壁南端一幅,画面南北长1.54、宽1.23米。上壁灰面剥落较严重,从下部残存的痕迹看,只看到一个人的下肢,根据站立的位置,面向四足炉座,此幅画与东壁道童图相对称。从两者服饰上看,大致相同,推知可能是一个道童立于翠松之下,正在焚香。炉座左侧有虎眼石块等(封三图3)。

(7)墓室内券顶处的南面、东北侧、西北侧的壁面绘三鹤,成三角形,姿态雄壮,翱翔于云层。这幅画反映了死者“驾鹤云游",或''云归"之意境。三鹤的头顶姑均着土黄色一块,卷云头纹着土黄或者蓝色。南面之鹤,全长96.2、展翅宽90.5厘米(封三图4)。东北侧之鹤,颈弯曲,长72、展翅宽83厘米(封三图5)。西北侧之鹤,全长1.15、展翅宽0.88米(封主图6)。

五、结语

(1)从此墓墓室结构、规模及设有棺床等看,和大同发现的一般辽、金、元墓(单券式,平面作圆或方形,有壁画,顶为四角攒尖圆锥形)的形制大致相同。但是,其壁画绘制之精,遗物之丰富多采,又保存得比较完整,实为罕见,是硏究金末元初文化艺术的重要文物资料。

(2)根据墓志铭文叙述:“西京创建龙翔万寿宫宗主,淸虚德政助国真人,仍淸虚之三祖也,道号靑云子姓冯讳道真……”,说明了死者冯道真不是一般的道人,曾被封为“淸虚德政助国真人",是全真敎的道官,龙翔万寿宫的宗主,属于上层统治阶级。

(3)墓室整个布局严整、朴素。壁画作者以,鹤来追念死者的精神万年长存,松鹤延年。从壁画的主题即“观鱼图”及“论道图”“山水画”等三幅画,象征着死者所谓淸高的"性格”和高贵的“品质”,以及热心宣敎的情形,同时也表示道徒门对死者的怀念和敬仰。

(4)此墓出土亠批珍贵精美的元代钧瓷,为我们硏究元代制瓷工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5)关于墓的年代:根据墓志铭文:冯道真“生于大定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申时,升于大朝乙丑年六月初八日”,墓葬年代当为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

王青墓

白马城位于大同北郊孤山山麓,同蒲铁路之北侧,距城约十里,西南临十里河北岸的平原,附近一带地下古墓较多,亦为大同市蕴藏文物较丰富的一个地区。1957年7月中旬,发现了这座墓葬,当地工人即将墓内较完整的文物取出,大部文物已被翻乱。事后山西云冈文物管理所派人进行了淸理,现将简单情况记述于后:

一、墓室结构

墓室平面呈方形,顶作迭涩圆锥状。座北向南,偏东八度。墓室南北长2.5米,宽2.10米,由.底至顶全高3.2米,用长39、宽19、厚7厘米的单面沟纹靑色条砖叠砌,室底后部,倚东、北、西三壁砌长方形棺床,长2.10、宽1.80、高0.16米,占室之三分之二,棺床及墓底均用方砖平铺。墓门圆拱形,门券洞用条砖砌成人字形封闭。接连墓门的土墓道,未进行发掘。

二、葬具和葬式

在墓室后部砖砌棺床上,东西停有木棺两具。靠肢北的木棺内置有男尸体一具,头西脚东,仰面直肢葬,在复衾上放有一个四愣平顶藤帽,取其复衾,在骨架的南侧出有一件较长之藤制拐杖,长1.29、宽0.03米,骨架下铺凉席。另在靠南之木棺内有女尸体一具,葬式与男尸体相同,上复衾,下铺凉席,头部有铜簪四件及一残破圆形草帽,在骨架南侧有一细长拐杖,较小,其胸部出有铜盘、鉢、盅三件,在腰部岀有丝织腰包一件,彩桃绳一包,木梳子三个(均已残缺),木念珠一串、料珠二串。

三、出土遗物

墓内出土遗物丰富,共计五十四件。随葬品以.灰陶明器为主,大部分置于墓室西侧相床上,均已被翻乱,但经过调查整理,将收集来的葬品,根据当时取物者谈的情况设置起来,可看出原来排列的很有次序:随葬品置于两棺大头之前,作供奉之状,为死者享用,从东向西,整齐的排列成三行:从东第一行放有陶椅,及方形供桌,桌上置陶碗、碟、洗三件;第二行置有长方供桌二件,桌上置有灰陶瓶三件、带座碗三件、碗二件、碟三件(内放有核桃),圆盒一件,香炉、蜡台一套三件;第三行置有长条供桌二件,在靠南桌上有碗、碟二件,在第二、三供桌前侧出有陶影屛、陶巾架二件。在墓室西侧棺床下,置有墓志铭(带龟座)一通,在棺床西端边沿放有长明灯一件,长明灯是用一件白瓷大碗,碗内的香油早已凝固变成黑色,、可能在封墓时'点燃起来。在墓室中部有一件大铜镜,可能是悬挂于墓顶上的。现将这些遗物槪路记述于后。

(一)灰陶器类

1.陶椅一件:高27.6厘米,椅面见方17.2厘米,形如太师椅,陶质灰色坚硬,椅面与腿之间,四蔺雕有云纹花牙子八块(图32)。

2.陶巾架一件:由三角形座及架二部分组'成,横杆两头为卷云头,横、立杆之间,雕有卷云纹花牙两块。通高38.4、座髙7厘米(图33)。

3.陶影屛一件:全高52.7、厚2.7厘米。胎质灰色、坚硬,左上角已残缺,由二块活动底座及屛身二部分组成,屛身上部中间雕刻有串钱花纹及装板、撑挡,下部雕刻有桃形花纹。背面为光面。(图34)

4.陶长方供桌四件:其中两件为云头足,高•16.5厘米,桌面长49.9、宽26.3厘米。另二件在桌面与足之间装饰有云纹花牙子,高14.8、桌面长54、宽17.5厘米。

5.陶方供桌一件:前后两面对称,雕刻有罗汉腿、云纹花牙、莲花图案、桌面四部分。两侧面未雕图案。高21.8、桌面见方14厘米(图35)。

6.陶小供桌一件:雕刻简单,由蹄足及桌面组成。高14.4、长28.6、宽18厘米。左后端角已残缺(图35)。

7.陶洗一件:髙2.5、口径7.5、底径3.8厘米,口沿处有流(图35)。

8.大陶碗一件:高6、口径14.2、底径5.9厘米,敞口,深腹,小底,圈足,口沿外有弦纹(图35)。

9.陶盅一件:高2.3、口径5.3、底径2.1厘米,器形与大陶碗相同(图35)。

10.陶碟五件:敞口,平底,圈足浅碟。其中一件高2.3、口径9.9、底径4厘米。有一件为卷唇宽边(图35)。

11.陶圆盒一件:由盖及座合成,高4.8、口径5.6、底径5厘米(图37)。

12.带座陶碗六件,由托碗及碗合成。碗托分托座、托盘、托沿三部分,碗为卷唇,深腹,圈足,高9.4、口径」1.6厘米,碗托子高5厘米(图36)。

13.陶瓶三件:两件带座,其中一扁高14.8、口径3.9、腹径7.5厘米,瓶为卷唇,小口,长颈,大腹。另一件瓶不带座,高14、口径4.1、腹径6.5厘米,器形与带座的相同,圈足。(图37)

14.陶香炉一件:高13厘米,形成双直耳,短颈,圆腹,蹄足(图38)。.

15.陶蜡烛台二件,由底座、杆、盘三部分组成,其中一件,高15.2、底径6.7厘米(图38)。

16.墓志碑一通(图5):由龟座及碑身组成,碑身已残破严重,全高66.2、碑身长'60、宽27、厚2厘米。墓志铭文如下:

王靑墓记

大同府录事司赞德坊居住口祖父实平阳府汾西县口 口父因兵革而至西京自幼亡其父口 口后改王成为妻随与继父王成同口 口庄附藉签充军户世为农商同母兄第四人寿年六十五岁于元贞二年八月十九日亡化妻高氏卫氏长男仲璧次男仲信次男仲诚幼男金刚奴孙男典驴次刊'帖疙疸次孙伴哥次孙回光奴孙女妙哥大德元年八月末旬吉日男王仲璧志

(二)铜器类

1.大铜镜一面:形体厚重,铜质较好,圆形,径26.3厘米,背面镜心有半圆钮,其上穿有铁环,已残缺(图40左)。

2.铜鉢一件:复置后形如小铜帽子,圆形,径9.5厘米,上有半圆形鉢沿,长9.3、宽2.3、高3厘米。黄铜制,胎薄而軽,鉢内刻有精美的莲花纹。(图39)

3.铜盘一件黄铜制,胎薄而轻,盘内刻有莲底径9.5、高1厘米(图39)

4.铜盅一件,径5.2、高2.3厘米,胎薄而轻。

5.铜簪四件∶女尸体头部装简品,辑簪、挖膏各二件∶蛔簪两件均琖,其中一件残长10.7、宽0.6原米∶挖资形如按耳勺,弯曲状,共中一作完整长17.2、宽1厘米(图39)。各二件:铜簪两件均残,其中一件残长10.7、宽0.6厘米|挖簪形如挖耳勺,弯曲状,其中一件完整长17.2、宽1厘米(图39)。

(三) 丝织类

1.丝织包一件:丝织品,长19.5、宽12.5厘米(图41下)。

2.丝桃绳一包,已残(图41上)。

(四) 藤、木类

1.藤帽一顶:形如复置的“大升”,上小下大,成四楞平顶状,顶上放一块料孔石。高18.9、下沿见方22、上顶见方12厘米,已残。(图42)

2.藤制拐杖:大小两件,大者长1.29、宽0.03米,小者长L07,宽0.02米,两件均断为两截(图44)。

3.木梳三件:均残缺,其中一件较完整,形如马蹄状,长9.8、宽4.7厘米(图43右)。

4.木念珠一串,质紫檀木,分佛头、间珠、念珠三部分。形体小而轻,黑色,圆形,中间有孔可串连,现有10。颗。原为108颗(图45)。

(五)其他类

1.料珠二串:质为烧料,光而发亮,其中一串

珠为圆球状,共47颗,大部为白珠,其中有三颗

紫红色珠。另一串珠为扁圆形,共43颗。(图46)

2.白瓷大碗一件:胎质砂白,敞口,深腹,圈足,口径22、底径7.1、高7.7厘米(图40右)。

3.草帽一顶:下大上小,四楞,尖顶状,巳残破(图47)。

4.凉席数块:用草编织成人字纹,腐朽严重(图43左)。

四、结 语

此墓从墓室结构、规模及棺床等情况看,和大同一般元代砖室墓(单券式、平面作方形、顶为攒尖圆锥形)相同,但是出土器物较丰富,特别是以大量的灰陶明器为主,为硏究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资料。关于此墓的年代问题,根据墓志铭记载,系元代大德年间,墓主王靑系平阳府汾西县人。

执笔者:解廷琦

山西省大同市元代冯道真、王青墓清理简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