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德不孤必有邻”,看商鞅、吕不韦、赵高是如何让秦嬴断子绝孙的(完)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子曰:“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这就是佛家常说的 “依报随着正报转”。
人弃常则妖兴。秦国之所以滋生出赵高这类巨妖,是离不开嬴政的扶持和栽培提携的。商鞅变法倡导教化百姓“务之所加,存战而已矣。”壮者务于战,老弱者务于守,死者不悔,生者务劝。民之欲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而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变法后秦国的国策就是一个字“战 战 战”,如果还能换一个字的话就是“杀 杀 杀”。秦国可以一次坑杀长平三十万赵国降卒,天下还有生气可言乎?!
“战国”之所以称之为“战国”因其延续于春秋争霸,而形成你死我活的兼并之势。这种弥漫天下的腾腾杀气,连绵二百五十多年,广袤数千里。就是文王周公在世,亦无法力挽狂澜。孔子周游列国十五年,诸侯们亦然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后人可以从吴起身上窥其一斑。在商鞅变法三十多年前有著名的楚国吴起变法。《史记·吴起列》记载: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於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人恶吴起之为人,其少时,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其母死,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但就是吴起这种如此刻薄歹毒嗜杀成性的人却被任命为楚国的令尹,变法改革。以刻暴少恩亡其躯。吴起终被乱箭穿身,将死之瞬间,还能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馀家。吴起杀人的技巧可谓登峰造极,无人可比。以至于到了楚汉战争时期,项羽在巨鹿之战因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可见战国时期杀伐之气严酷的什么程度。
商鞅嗅着杀气中的血腥而亢奋。秦孝公闻着战马的嘶鸣而激昂。一切仁爱道德成为了他们前进的绊脚石。商鞅立下史册上的盖世之功,秦孝公也圆了强国称雄之梦。这种业力如溃坝的洪水如饥饿的猛兽,要寻求他们的水平点和安息窝。看到商鞅如饕餮巨兽虎视眈眈看着秦国基业,秦孝公死后会甘心吗?!商鞅被车裂,商鞅甘心吗?!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历史就演绎成,商鞅鸣鹤,吕不韦和之。子曰:“行发乎迩,见乎远”。同样历史演绎出,变法之功发乎迩,吕政乱秦见乎远。 四十六年后,在商鞅的家乡卫国,吕不韦诞生。凭靠其卓越的经商头脑,不用一刀一枪,就让其子吕政夺取了秦朝的统治,美其名曰秦始皇。子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不其然吗?!
子曰,“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战国时期是对外用杀伐,而对内是酷法。《左传》记载齐景公时期“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姜齐国的结局就是崔杼弑君,田氏代齐。《史记 李斯列传》“二世然高之言,乃更为法律。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於杜,财物入於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高自知权重,乃献鹿,谓之马。二世问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马也”。二世惊,自以为惑,”吕秦国的结局就是阉人治国,赵高亡秦。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败德者必失命!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完)
孔了凡 孔元2573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