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元一颗手机芯片被卡脖子!900万一颗北斗芯片:我们却能国产化
【8月30日讯】一提及芯片产品,对于很多网友们而言,最为熟悉或许就是手机芯片以及PC芯片,但实际上在全球芯片市场上,由于芯片产品种类繁多,所以也分为消费级、工业级、军工级和宇航级等类别,随着我国华为、中兴等科技巨头相继被列入到“实体清单”,遭受到一系列“断供”,这也让我国的消费级芯片受到“卡脖子”威胁,其实在此之前,我国的宇航级、军工级芯片就早已被“断供”,所以我国如今在宇航级、军工级领域的芯片均实现了自主研发、自主生产,实现了全面自主可控,对此也有很多网友们关心,为何售价几百元的手机芯片会被卡脖子,而售价高达千万的北斗等芯片,却可以实现国产化呢?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北斗卫星、玉兔号等所采用的宇航级芯片,每颗芯片价值都高达上百万元,其中世界最贵的芯片便是北斗卫星导航所搭载的航天芯片,其售价更是高达900万元/每颗,一举打破了此前由美国赛灵思公司生产的宇航级FPGA芯片,一颗芯片500万元售价记录,北斗卫星和玉兔号上的芯片都是宇航级芯片,每块都价值上百万。有人会好奇为何上百万一颗的北斗宇航级芯片都能研发,却被几百元的手机芯片给卡脖子了?

其实对于宇航级芯片和普通消费级芯片而言,这二者之间最大的差别或许就在于宇航级芯片需要非常强的可靠性、稳定性,尤其是在抗辐射能力方面,让其可以轻松应对宇宙中极端环境,不能够因为芯片出现故障而无法运行,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仅在1971年-1986年,全球仅有40颗卫星,就出现了高达1589次故障,其中有超过1128次故障是因为空间辐射引起,因为对于很多宇宙射线、高能粒子等会直接穿透卫星屏蔽层,对芯片造成辐射反应,从而形成永久性不可逆的伤害,甚至出现功能异常。所以对于宇航级芯片而言,则更加注重抗辐射、抗干扰、抗温差,性能方面只需要能够满足功能运算能力需求即可,这对于芯片制造工艺要求不高,宇航级、军工级芯片一般都会使用更加成熟的芯片制造工艺,目前主流的便是48nm工艺,而我国早已经可以实现纯国产化量产,而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所使用的消费级芯片而言,由于功能繁多,则更加注重手机芯片性能;目前更是迈入到了5nm工艺时代。而我国实力最强的芯片代工巨头—中芯国际,目前也只能生产7nm芯片,纯国产化技术更是只能够达到28nm工艺。

通俗点讲,对于我们国内目前已经解决的宇航级、军工级芯片,可靠性稳定性要求最高,性能其次,而对于消费级别芯片而言,则性能要求最高,可靠性、稳定性其次,看到这里,或许很多网友们就已经可以理解,为何我们可以搞定售价近千万元的宇航级、军工级芯片,却无法搞定售价几百元的手机芯片产品,因为二者芯片的侧重点有着本质区别。

最后:各位小伙伴们,你们觉得我国是否有能力解决芯片被“卡脖子”威胁呢?欢迎在评论区中留言讨论,期待你们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