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常识|电影工业美学


上次知识分享系统梳理了“共同体美学”的相关知识点,作为电影学考研重要的本土电影理论,提起“共同体美学”就不得不提起“电影工业美学”,今天本文将系统的梳理”电影工业美学“相关的知识点。
“工业美学”与“共同体美学”都是电影“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诞生的本土中层理论,具备较强实践品格,在崇和思想与观众美学上有相似内涵。在理论分野上,前者强调“类型化策略”,后者偏重“共同体智慧”。
在中国电影的宏观背景下拼合二者,可寻得建构中国本土电影理论的两种路径:一是借鉴外来,从世界观察中国;二是不忘本来,从中国放眼世界。还能发现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两个重点:浪漫想象型电影和现实主义类电影。同时还能看到两种理论对“电影强国”蓝图的共同描画和使命担当。

简介
brief introduction
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由著名学者陈旭光提出,电影工业美学是在开阔的中西电影学术理论背景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和摸索实践中,也就是在中国现实和电影产业的本土“土壤”中“生长”的,是“中国式”、本土化的电影理论体系。应该说,电影工业美学的学术建构,坚持立足中国本土,直面电影生产创作、体制运作、格局生态、工业化程度等境况与问题。

提出背景
Propose context
1、“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一判断的核心意思其实指向于东升西降、中国崛起、科技革命等核心意涵。在电影领域,同样发生着这样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电影格局也出现了“东升西降”的趋势。从世界电影市场来看,“一战后,美国成为电影世界霸主,但近年来这种霸主地位有所松动、降格和改变,中国电影市场自 2012 年起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在 2020 及 2021 年还连续两年超越北美市场位居第一。国产电影无论是口碑还是市场表现,近年来均处于上升状态。显然,中国已经崛起为“电影大国”,并且正在迈向“电影强国”的征程中。
2、新技术革命
另外,电影再一次面临技术革命带来的生存问题。在虚拟现实技术、5G 技术、AI 技术等种种新技术的强力合力影响之下,电影的生存环境迎来剧变,技术化生存、产业化生存、网络化生存三种生存模式叠加,网络电影、影院电影、电视电影、平板电影、手机电影等多终端形式共存,电影、电视、短视频等多种“活动影像”形式共存。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影院电影面临生存危机,电影泛化了,电影变得难以定义,“电影之死”的问题重新浮出水面。

电影领域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给中国电影几个亟待回答的关键问题:
(1)在“东升西降”的背景下,中国电影如何乘势而上继续完成“未竟的现代化”,进行“再现代化”“新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真正的“电影强国”梦想?
(2)是在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中国电影如何求新求变,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复杂生存模式?
(3)是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电影如何建构起自己的文化自信?如何建构起本土化的话语体 系和理论体系?
“电影工业美学”与“电影共同体美学”都在尝试回答上述问题,建构中国电影的理论自信,探索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特点
characteristic
电影工业美学是立足“他者思维”基础上的“我者思维”,立足世界,观察本土。它以成熟的好莱坞电影工业为参照对象,将好莱坞经验作为观察中国电影当下实践的透镜,梳理出本土化的中国电影管理美学、商业美学、技术美学和叙事美学。由世观我,从世界到中国,电影工业美学并没有全盘机械照搬西方经验,而是进行了拿来主义式的选择性借鉴与批判性吸收,进行了本土化的提炼和改造。
比如“体制内作者”的提法就是一例,它要求尽量节制导演的个性化发挥,以体制理性进行类型化管理;同时也不否定艺术美学的规律,适当尊重导演的创造性,“力图达成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的统筹协调、张力平衡而追求美学的统一”。这样的“体制内作者”工业美学内涵显然既是对好莱坞商业体制管理经验的借鉴,也是对中国国情和电影产业环境的主动适应,更是基于新力量导演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的本土化经验。

电影工业美学是美学原理与工业生产结合,是一门将美学原理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学科。无疑,工业品的风格受生产的物质材料、生产条件以及标准化、规范化等的制约,工业品不可能完全发挥个人的创造个性,如果说工业产品也是“美”,这种“美”也是特殊的、广义的、新的美。
电影工业美学理论是对于现实电影艺术与产业问题的深度思考,是对电影产业之“保障和护航”使命的努力践行——直面、抓取、剖析中国电影向“高峰”发展遭遇的“瓶颈”问题和深层症结,为中国电影强国建设和可持续良性发展建言献策,既有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中观层面的制度法规、体制机制模式,也涉及微观层面的具体运作和举措。

电影工业美学植根于中国本土,是对中国电影创作、产业呈露的新问题的直面,也是对新型电影观念和生产原则的总结和提升。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建构,既有哲学、艺术学、美学、电影学等学科、学术、学理的依托,也有基于电影发展的现实问题及电影人创作、生产和工业、产业状况,具有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以丰富多元的中外理论资源为参照借鉴,并坚持中国主体精神和文化自信力。
近年来,广大电影理论工作者在中国电影学派建设和理论建构上做的努力、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电影工业美学理论也在理论/实践、继承/创新、传统/当下、外来/本土、工业/美学、艺术/商业等“二元张力”间丰富、重构着中国电影理论,庶几体现了中国学者在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孜孜不倦的努力,进而得到共鸣,成为中国电影学派的有机组成。

内容参考:
“电影工业美学”与“电影共同体美学”: 交集、分野与拼图:张经武
电影工业美学:当代中国特色电影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与实践:陈旭光
“以道驭技”:电影工业美学的技术伦理路径:韩贵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