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弃长安》

2023-11-15 10:09 作者:厉害的饼干  | 我要投稿


记录+碎碎碎念

11.13~14 P1~P118

(拖延)

  长安城最大的特点就是所谓的“里坊制”。整座城市被纵横交错的街道划分为一百多个长方形的街区,称作“里坊”,被白居易形容为“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城中最重要的一条道路是南北向的中央大街——朱雀大街,据说宽达一百五十五米,纵贯全城,当时也称天街,是全城的中轴线。(有一种课本照进书本的感觉)

  此时李林甫看出了皇上的心意,在退朝时假装一瘸一拐,李隆基果然就问李林甫“何故脚疾”,李林甫此时就坦承自己是假装脚有毛病,其实是为了单独向皇上奏事,密奏已成了李林甫的经典套路。

  李林甫再次暗中进言:“只要有才识,何必满腹经纶?天子用人,有何不可?”(有点好笑了,有那种纯粹小人的感觉了)

11.17 P118~P142

  颜杲卿此时仍骂不绝口,行刑人钩断了他的舌头,说:“现在你还能骂吗?”颜杲卿在含糊不清的骂声中一直骂到了气绝身亡。与颜杲卿一起,颜氏一门这一天一共被杀掉了三十多人。

五百多年后,颜杲卿就义的这个瞬间被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定格为“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颜杲卿的舌头从此垂照青史。

  颜氏兄弟相约起兵时正值叛军刚刚攻陷洛阳时,叛军势力如日中天,但他们还是在李唐国运最晦暗的时刻,对强大的安史叛军拔刀相向,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

  河北诸郡当时降得有多快,此时反正得就有多快。据说在一天之内,河北十七个郡“杀贼守将,远近响应”,同归朝廷,共推颜真卿为盟主,各路联军人数加起来号称二十余万。正可谓: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有点莫名好笑)

11.19 P142~P198

  一年后,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在兵败弃守洛阳之前,随手杀掉了哥舒翰。这一次,哥舒翰连一个跪地乞活的机会都没有,就毫无声息地死去了。死亡是一面镜子,反射出生命在它面前做的各种姿态是如此的徒劳。

11.22 P198~P240

11.25 P240~P309(完

  至德二载十月十八日,洛阳光复。广平王率军入城时,还在操心着如何兑现“金帛、奴婢皆归回纥”的约定,却惊喜地发现洛阳百姓已提前为回纥人准备好了一万匹锦缎,回纥人笑纳后也就没再纠缠到底。以上这个暖心的说法出自《资治通鉴》,但《旧唐书·回纥传》的版本是,回纥人还是在洛阳开抢了,而且一抢就是三天,抢完府库,抢商铺、民居,“财物不可胜计”。比较合理的推论是,回纥人的确先自行抢了,然后广平王从洛阳民众那里凑了一大笔赎城费,给了回纥人,才停止了抢掠。(确实暖心)

  宗夫人醉心隐逸,李白暮年壮心不已。送别宗夫人后没多久,六十一岁的李白听说李光弼出镇临淮,便又动了从军之念,投军途中,因病半道而还金陵。李白在诗中自比鲁仲连、李左车和剧孟等古代名将豪杰,欲以从军一雪永王案之耻:“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

  一出长安、二出长安、附逆永王……这么多的困蹙悲泣,都无法湮灭李白的用世之心。(很难评价)


碎碎念

评分              8.3 /10

  看的时候有一种在看历史记录的感觉,看到结尾恍然大悟我确实在看安史之乱这段历史进展,只是比历史记录更好读,从各个人物作为切口,讲述了这段历史的变更,源起和结束的契机。

  正式碎碎念,很明显读这本书当然是对历史有所兴趣,但我就是那种只是了解一点点说不出一二三的人,看完这本书我很难说我对这段历史理解更深刻(这样很有负担),但确实知道了更多同时带着怀疑,读的时候里面有一些对《资治通鉴》的描述,知道不畏生死的司马迁写得内容也会有立场(虽然早就明白),几个字的偏差就会让人物走向不同的看法(其他史记也是一样吧)

  看这本书的时候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当我看到沈王妃失陷于城中,我脑海里好像蹦出了什么电视剧,还有李白加入叛王(是真的毫无政治敏感)也是一样。就只是我们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段内容真的能衍化好多故事出来。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也是这样的类型(惭愧),我应该会把另一本书《入关》也去读一下,我还挺喜欢这样的风格,读起来没什么压力(不了解也读的下去)


读书进度                                                  17.5/20(好像加把劲真能完成)

             (这本书没有音乐推荐,因为看这本书的时候很难联想到什么音乐,同时也有着历史的厚重。)







《弃长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