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电力系统通信-PCM设备
现在来认识一下电力通信的最常用设备:脉冲编码调制设备。如果用电力系统的概念来解释这个名词为PCM。 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由A.里弗斯于1937年提出的,这一概念为数字通信奠定了基础,60年代它开始应用于市内电话网以扩充容量,使已有音频电缆的大部分芯线的传输容量扩大24~48倍。到70年代中、末期,各国相继把脉码调制成功地应用于同轴电缆通信、微波接力通信、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等中、大容量传输系统。80年代初,脉冲编码调制已用于市话中继传输和大容量干线传输以及数字程控交换机,并在用户话机中采用。 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光纤中传输的是二进制光脉冲"0"码和"1"码,它由二进制数字信号对光源进行通断调制而产生。而数字信号是对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进行抽样、量化和编码产生的,称为PCM(Pulse-code modulation),即脉冲编码调制。这种电的数字信号称为数字基带信号,由PCM电端机产生。现在的数字传输系统都是采用脉码调制(Pulse-code modulation)体制。PCM最初并非传输计算机数据用的,而是使交换机之间有一条中继线不是只传送一条电话信号。PCM有两个标准(表现形式)即E1和T1。 中国采用的是欧洲的E1标准。T1的速率是1.544Mbit/s,E1的速率是2.048Mbit/s。 脉冲编码调制可以向用户提供多种业务,既可以提供从2M到155M速率的数字数据专线业务,也可以提供话音、图象传送、远程教学等其他业务。特别适用于对数据传输速率要求较高,需要更高带宽的用户使用。 通过以上原理性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其实PCM是实现了64k音频传输和2M数字传输的互相转换,在其内部是通过时隙的一一对应而完成的通信,一个2M方向可以分出32个时隙,其中0和16时隙是设备专用,不可用于业务传输。其它剩余的30个时隙可用于话路业务和自动化设备的业务传输。具体调整业务的时隙,视设备的要求,用设备自带的手持终端或是通过特有的串口线连接至电脑进行调整。 脉冲编码调制就是把一个时间连续,取值连续的模拟信号变换成时间离散,取值离散的数字信号后在信道中传输。脉冲编码调制就是对模拟信号先抽样,再对样值幅度量化,编码的过程。 简而言之,PCM在通信中的作用就是,将站内的自动化设备信号及话路信号进行中转,变为2M信号,通过一对2M收发线通过DDF连接至SDH传输设备。常用的维护操作就是依据方式的制定,登录设备内部进行修改时隙的操作,从而改变业务的走向。 具体就是,PCM为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提供通信业务支撑,如调度和站用内线电话、传输模拟数字远动、数据监控通信等。其主要作用是为保护、自动化等设备提供优质可用的通道,供站与站之间的设备进行通信,并将站内信号上传到局端。 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