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少的家庭用“红白脸”教育了?
不知道屏幕前的你们还是孩子的时候,长辈的教育方式是不是“一人唱红脸,一人唱白脸”?
当我们长大后父母的这份育儿“宝典”也会自然而然地传递给我们,这种方式也仿佛成为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标配。
比如,孩子刚刚跑完步出了一身汗,刚想要举起冰水打算一饮而尽。
妈妈一般会先严厉禁止“刚刚出完汗不要喝冷水,不要身体啦?”
爸爸马上出来打圆场“喝一点没事的,刚刚跑完步也很渴”。
虽然不知道父母的这种一唱一和,是提前商量好的遇到类似事情就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还是无意间展现出的一种教育方式,一方严厉,另一方就帮孩子打圆场。
但这种方式看起来两个人刚好平衡住了这个天平,避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过于教条或是溺爱,也能够让孩子不会太过拘束也不会太过松弛。
充分表现出了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折中调和的处事方式。
但是为什么现在这种方式越来越被家长和专家们诟病了呢?
“红脸白脸”是为了问孩子要东西
Educational mode
有些父母⌈唱白脸⌋或⌈唱红脸⌋是为了向孩子要东西。
比如,父亲唱白脸,对孩子总是非常严肃,是希望用这部分严厉把孩子吓住,在孩子那里树立自己的威严,孩子就会听自己的话。
比如,母亲唱红脸,对孩子没有应有的原则,总是顺着孩子的意思来管理孩子,希望去讨好孩子,让孩子对自己有好感。
那么不论是白脸还是红脸,如果带着问孩子要东西的想法,对孩子的管理都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和效果,相反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和创伤。

“红脸白脸” 的不一致
Educational mode
红脸白脸的育儿方式违反了父母教育的⌈一致性⌋原则。
而想要孩子的行为发生改变,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双方的教育保持一致,同时这种一致性也会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孩子绝对的榜样,他们在模仿过程中不仅会用眼睛学习父母的处事方式,也会用耳朵听取父母给他们的指令,当父母的指令不同时,孩子也会产生困惑。
/ 在父母身上常见有三种不一致:
① 父母给孩子的养育方式有时候是慈父严母,有时候慈母严父。
比如,原本孩子遇到了困难想要找到父亲撒娇让父亲帮忙解决,但是原本温柔的父亲突然变得严厉,孩子心中的支持者也随之消失不见,
而原本严厉的妈妈突然变得温柔,询问孩子发生了什么。
这种方式会导致孩子产生不安全感,因为他们不确定哪个才是可以帮助他们的人,两个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会让孩子产生混乱。
② 同一个父母在不同时间对同一事件反应不同
就像一个孩子说的“我妈的情绪就是家里的规则”,心情好日子就好过,心情不好就不好过。
孩子的一致性会受到伤害,也会因此缺乏安全感、责任感和自信心。
③ 父母双方对同一件事不同反应
这种情况就是我们这次要说的“红脸与白脸”,面对父母的不一致时,孩子首先会想“我该听谁的?”。
尤其是父母在以“孩子听谁的”而争输赢的时候,孩子就会更加混乱,听了爸爸的就要背叛妈妈,听了妈妈的就要背叛爸爸。
除此之外,
——
• 孩子会利用父母的不一致,找到有利于自己的一方,来突破原本规则的设定。
也就是“谁答应我的要求,我就听谁的”,长此以往家庭教育就会在孩子身上失灵。
• 孩子会在父母面前有不同的表现,在严厉的一方面前乖巧听话,在溺爱的一方面前调皮蛮横,也很难形成孩子的规则意识。
• 在孩子那里父母的话就是权威,但是如果父母因为教育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争吵,甚至彼此否定对方的教育方式,会破坏双方在孩子眼里的威信,从而影响对孩子教育的效果。
孩子还有可能学习一方的方式,来反驳另一方的教育,让父母不得不听从孩子。
• 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当孩子出现一行为,父母的肯定或者否定会是孩子判断这件事情是否正确,或是下次能否继续做的标准,从而发展出自我控制的能力。
而如果父母的不一致可能会让孩子难以判断一件事是对还是错,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更别说有意识地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 容易让孩子不会明辨是非,就像上条所说孩子判断是非的标准是来源于自己的父母的,而当父母因为谁对谁错而产生分歧的时候,孩子常常会认为吵架赢了的那一方就是正确的。
但是有时候也并非如此,如果孩子吸收了这部分知识是非观就会受到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唱红脸与唱白脸”的教育方式,虽然可能暂时平息家庭中的战火,但是背后对孩子的影响却大着呢!

在2016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Thomas J. Schofielda,* 等人进行过一项研究《严格的教养方式,身体健康状况以及温暖的父母对青少年的保护作用》 。
他们跟踪调查了451个七岁孩子的家庭,对这些孩子进行多次随访,并通过BMI值来确定孩子们的健康状况。
研究结果发现:如果父母一方严厉一方温暖时,孩子的健康状况会非常糟糕。

注:温暖指数-2SD, 0 SD, 2SD分别代表温暖程度低于、等于、高于平均值。
严厉指数-2SD, 0 SD, 2SD分别代表严厉程度低于、等于、高于平均值。
研究发现,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如果父亲是严厉的,那么孩子的BMI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线性增长,孩子的健康状况明显下降,而这种关联被母亲的温暖所缓和,但并没有被抵消。
严厉的母亲也预示着青少年的体重指数BMI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线性增长,而这种关联也同样被父亲的温暖所调节。
但是当我们看到第三张图能够发现,当父亲严厉指数最高(2SD),母亲的温暖指数也最高的时候(2SD),这条线的斜率最大,也就是说对孩子的健康的影响最大。
孩子们健康的表现就是最明显的证据。
该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
Educational mode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维度——要求、温暖,根据这两部分可以把养育方式分成4块。

• 如果只有要求没有温暖,是专制型,这类父母会对孩子有着很多的规则和命令,而且很少给孩子解释这些要求的原因,对孩子的要求不敏感。
• 如果只有温暖没有要求,是溺爱型,这类父母会对孩子过度纵容,没有什么规则和要求,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
• 要求和温暖都没有,是忽略型,对孩子的教育完全放任,属于“放养式教育”,对孩子的需求也不敏感。
• 既有要求又温暖,是权威型,是一种民主的教育方式,父母对孩子有比较高的要求,同时对孩子也有比较高的回应。
那么扮演白脸的一方父母在养育方式中属于专制型,而扮演红脸的另一方父母在养育方式中属于溺爱型。
所以从养育方式来讲,白脸与红脸都不是合适的养育方式,比较好的方式是父母双方都是一半白脸,一半红脸,也就是⌈权威型⌋的养育方式。
在要求孩子的同时要带着温暖,在给孩子温暖的时候也要有要求。
就像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所说“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不带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
这句话是说当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或是不要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不要带有敌意。
比如说孩子做作业磨蹭,父母一般会说“抓紧做作业!不要东张西望!”
这句话里面就带有情绪,这时父母的眼神、语气里面可能就带有敌意了。
“你怎么总是这么磨蹭,这样能做成事情吗?”
父母会立马从行为上升到对人的评判,并且“总是”这两个字已经给孩子贴上了标签。
父母在要求孩子的时候需要做到不带敌意,在给孩子温暖的时候需要做到不带诱惑。
刚刚说完了敌意,那么什么是诱惑?
有些父母会给孩子说
“我给你好吃的好喝的好穿的,你在学校里要好好学习”
“现在我对你好,将来了我老了,你要对我好”
当父母为孩子做一些事情是为了问孩子要东西,这个“温暖”里面就带有诱惑。
父母正确的做法是:“带着温情的坚决,带着原则的深情”
如果是带着敌意的坚决,这么坚决就会变成创伤,如果带着温情的坚决,这份坚决就会带来力量。
整理、编辑:溪溪子
审核:彭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