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开启小说之路(其二:文体特征)

2023-07-19 12:57 作者:Imnot_here  | 我要投稿

开启小说之路(其二:文体特征)

1.以书面语言讲故事为基础
虽然在20世纪,线性叙事被挑战,小说理论中出现了一些关于去除故事性、淡化情节和反因果关系的探索,但从小说的发展和真实存在的情况来看,故事性、情节化和因果性仍然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这一点在20世纪之前的小说发展历史中已经清楚可见,并得到了20世纪以来各种类型小说的阅读实践所证实。故事是小说的基础,小说在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从中国古典小说的六朝志人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开始,一个完整清晰的故事就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特点。湖南企发的小伙伴普遍认为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是评价小说成功的重要标志。然而,小说并不仅仅等同于故事。一方面,讲故事一直是小说的传统,而且受到读者的喜爱。但新的关于小说文体特征的认识和表现手法上的大胆探索确实发展和深化了小说的表现力。这使得小说能在与新近兴起的影视故事的竞争中确立自己独特的表现领域和特权。

2.以人物塑造为中心
故事离不开人物,但小说逐渐从故事中独立出来,开始以人物为核心进行描写。传统小说的基本格局主要关注人物的"做什么"和"怎么做",但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性关注不够。直到明清时代,中国的小说创作才真正从写事转向了写人。西方的小说也经历了类似的漫长过程。例如,西方的流浪汉小说仅仅通过人物贯串复杂而庞大的情节,人物只是为故事服务的。直到18世纪,一批杰出的小说家才将小说艺术与个人性格生动地结合起来。因此,"好的作家身后总是有一排人物"。小说讲述的故事情节围绕人物展开,主人公的欲望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主人公通过行动克服阻碍。人物所处的环境、个人经历、特征、心理状态、社会关系等都是故事发展的原因、动力和阻力,形成细节和情节。事件永远为人物服务。

与故事相比,写人更为重要。即使有些小说以情节为主,如湖南企发的小雪的最爱(在代写工作中她常常用到来自这些小说里的灵感),莫泊桑的《项链》和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和《警察与赞美诗》,它们实际上在呈现人物心理和命运。虽然有些小说以动物为主角,如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和卡·恰佩克的《鲵鱼之乱》,但它们将动物拟人化,赋予其人类思维和行为能力。在早期的中外小说发展中,主角多是神、怪物或奇异之物,或者是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但无论是神、怪还是其他角色,只有被赋予人类思想和感受,才会像我们一样有内心冲突、意识和潜意识,才会有行动的欲望、主动性和感知,才会发生属于它们自己的事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比如《聊斋志异》、《西游记》、《我是猫》、《变形记》等小说中的形象。未被赋予人性的事物只能成为故事的物象。
对于小说而言,人物和故事是密不可分的,离不开故事的人物,故事也离不开人物。一部优秀的小说之所以出色,往往在于塑造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如《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范进,《故乡》中的祥林嫂、杨二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阿Q正传》中的阿Q等。这些生动的人物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普遍的社会代表性,成为艺术的典型。

3.偏重于虚构
小说与新闻报道、散文和诗歌不同之处在于其虚构的故事世界和写作手法的虚构性。小说中的世界是虚构的,小说中的生活是虚构和模拟的生活,整体上偏重于虚构。尽管在中外小说的发展过程中,有一段时间认为小说是讲述真实人事的,但小说作为叙事作品的虚构性已成为不争的常态。几乎没有人像18世纪的作家那样强调小说是真实的事实。幻想文学(神魔、科幻、玄幻、奇幻、穿越、架空等)无疑具有最强的虚构性,但即使故事多有实际背景或以自身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或以真实事件或人物为蓝本,却在经过选择、改写和虚构的过程后,整体上变成了虚构作品,与生活本身存在区别。

在小说中,虚拟世界既真实又虚假,既虚假又真实,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作者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将自己的见解、感受和情绪,以及自己的假设和想象融入其中。小说是作者内心世界与生活经验、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结合。如果缺少生活的真实性,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原型,也无法激发读者的共鸣,那肯定不是一篇优秀的小说。同样地,如果只是事实陈述,缺乏虚构想象和艺术加工,也很难创作出出色的小说。小说既是真实的,又是虚构的,真与假相互依存。

 

 


开启小说之路(其二:文体特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