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04期《诗经》观影札记
〇、山话嵓语
2023年1月24日晚,央视更新“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4期,这一期是关于《诗经》的。 我之所以这么晚才更新这一期札记,原因真是一言难尽。首先我对这一期很有感情,但我对这一期又不太满意,而我又又明白这一期节目编排的难度的确很大……
1、意外之喜
我对这一期那是很有感情的!那几天我的心路历程是这样的:正月初一夜,无所事事,忽然想起在两年前正月正夜,我与“典籍里的中国”意外邂逅的场景,那一期是关于尚书的,那一期中,伏生来到现代向小朋友们传书,亦如当年向晁错传书那样,这场面即使现在想起也令我悸动不已。因此我忽然起意,打算趁着放假将“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一期的札记整理出来,以纪这个有意义的日子。不过工程量不小,我整理了二夜一日方才完工,发布时已是正月初三了。之后整个白天我都在懊恼,后悔为什么不早点想起整理札记呢,这样我就能在正月正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中发布了!
直懊恼到晚饭时,忽然就转为惊喜!因为当天夜央妈更新了,并且还是诗经这部旷世典籍!因为有这一期,这一天对我就又有了意义。也就是说,我正月初三发这篇专栏也很有意义!我甚至开始庆幸,幸亏没放弃。因为正月正后我脑海中就一直有一个小人儿在那哔哩“反正也赶不上正月正发了,不用再水了,先趁着放假好好玩,以后有的是时间!”不过好在我不为所动,扛下来了,终于赶在初三日整理发布了。否则我到时一定会继续懊悔——怎么当时不再坚定一下,在初三日发也很有意义啊!
当夜,我就开始兴致勃勃的观看这一期视频,这一期的主题很好,是诗经,够大够美够硬核,古今这么多典籍,能美过诗经的还真没几部。因此我对这一期充满了期待……但可惜我却逐渐有点失望。虽然节目组这一期依然属于正常发挥,不过这个正常发挥实在撑不起《诗经》这部千古典籍!
2、有些失望
我对这一期有些失望的主要原因是我的期望比较高,我认为再怎么样,也至少要达到第一季中《楚辞》那一期的节目效果吧!可惜没有……我复盘了一下,《楚辞》那一期之所以能让我热泪盈眶,是因为其虽有大量艺术加工,但一直没有脱离历史文化,因此情感都能落地,节目效果自然很好。而《诗经》这一期先是因毛公记载太少,编剧只能进行大规模原创,以致缺少了历史感;之后编剧虽尽心设计了不少泪点,但可惜架空原创的整体剧情过于俗套,以前我看的太多了,以致于此时看,感觉有点虚浮,实在是难以共情——
一个孤儿濒死之际,遇到好心人救助;救助之后,好心人决定抚养孤儿并收其为徒;然后孤儿竟然发现这个好心人还有一个锃光瓦亮的闺女;然后郎有情来妾有意,双方就顺势谈了一场惊世虐恋;最后这闺女死了、师父死了、关系要好的师兄弟也死了,而这位孤儿成为了一代宗师;嗯,这就是金老爷子在《笑傲江湖》中给令狐冲与林平之这俩孤儿安排的剧情梗概……
当然,如果我没有这么高的期望,这一期仍然是中规中矩,也就不会有这些小失望了。但可惜,这是诗经啊!一部优雅动人的绝美典籍!一部底蕴深厚的绝世典籍!我的期望值又怎么会低呢!
最后再挑个小瑕疵,就是许穆夫人吟诵《载驰》的这一段表达的情绪是不是有些小问题。因为作诗时许穆夫人面对的是春秋历史上最为惨烈最为血腥的历史事件——朝歌隳灭——一个比周天子所居洛邑还要悠久得多的多的古都,竟被夷狄霍霍得只剩七百三十人。要知道,自武丁迁沫殷商中兴以来,朝歌只被攻破过一次,也就是武王破朝歌那一次,而武王心怀天下,因此朝歌并没有遭到太大破坏。但这一次夷狄破朝歌却是彻底毁灭,堂堂古都,所剩人数连个大点的村庄都不如。面对如此惨状,许穆夫人在吟诵时,应该低沉悲痛才比较合适;但节目中却吟诵得清脆昂然,尤其是吟到“女子善怀”时,情绪忽然高亢了起来,这是不是就有点儿不太应景了。【山注|| 当然,也可以有愤懑的情绪,因为这一段是许穆夫人控诉许国不同意自己提出的救卫主张而进行的辩解,即女子是善于思考的,提出的主张并不是幼稚无谓的。对这首诗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惠览我以前水的专栏CV22489475】
3、非战之罪
(1)诗经之殇
虽然我上面发了这么多牢骚,但我也清楚此的确非战之罪,因为自新文化运动以来,《诗经》的确遭到了极大的冲击。简单的说,此时的《诗经》正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状态。即以毛公郑玄为代表建立的旧诗经体系被彻底冲溃;但新的权威性诗经体系却迟迟没有建立完成。这就自然会为节目带来巨大的困难——经义不清,难以下手。
(2)旧诗体系
新文化运动中,旧文化都受到了洗礼,但唯有《诗经》的旧体系是遭到致命性打击的。毕竟其他诸如论语、春秋等典籍,虽然也遭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但其解读和释义没有太多颠覆性的争议,毕竟这些字词句大部分是客观公认的,新文化也只是对其思想消极部分进行了重整和改造。但《诗经》就不同了,基本上整个旧诗经经义解读体系都被冲溃了!
旧诗经体系是以毛公郑玄的理论为基础建立的,之后虽不断有局部上的争议和修整,但大体上还是以礼义教化为核心,因此多有附会。几乎每一首诗都会被硬生生的附会上一个历史事件和一些大道理,这自然就破坏了诗歌的美感,也脱离了诗歌的本质。
例如我们最熟悉的《关雎》,本来是多么美好的一首诗——一个小伙子忽然见到了让自己心动的姑娘,朝思暮想,夜不能寐;之后花尽心思去追求,然后姑娘终于被小伙子的诚意、才华和真心感动到了,最后二人喜结连理琴瑟和鸣——这是多美的一首诗,但却硬是被旧诗经体系给解读成“周文王追求太姒,太姒感文王之德,亲选贞静淑女为滕,随嫁文王,以示女子不妒之德!”前半段解释我还能接受,无外乎是将诗中青年男女给具体化为文王和太姒,但后半段就离谱了,究竟哪一句是表达太姒主动给文王找小妾的?该不会这首诗是直接被理解成“文王看上了美女而不可得,太姒同床时见丈夫辗转反侧,知道原因后就主动说媒给文王纳了小,最后文王就和妻妾过上了没羞没臊的快乐日子。”若真是这样解读的话,这首诗就真没法看了!
何氏《古义》:“《关雎》,太姒之德也。太姒将归文王,思得淑女为滕,故作此诗。”
朱氏《诗故》:“国本莫重于嗣续,妇德莫难于不妒。太姒能求淑女于窈窕侧陋之间,广为则百斯男之地,厥德又何加焉!”
当然旧诗经体系中《关雎》亦有仿楚辞美人之解,即君子解读成国君,淑女解读成贤人,则君子好逑淑女便是明君求贤也!另外还有其他诸如刺纣王好色说、讽谏康王铭记文王说等等不一而足。就这样,一首美得冒泡的诗,楞被搞成说教大全……
(3)新诗困境
看了旧诗经体系的问题,我想小伙伴的观点和我一样,就是旧诗经体系的确需要进行全面整改,进而重塑新诗经解读体系,以适应新社会的要求。其实新文化运动时就是这样做的,整个旧诗经体系几乎全部被抛弃,然后重新进行解读。
这本来很好,但可惜,旧诗经体系打倒后,新诗经体系却一直没有奠基完成。之后大量的新思想不加扬弃的涌入文化界,而诗经此时刚脱掉孔乙己的长衫,还没来得及穿上劳动人民的工装就被各种新式观点给涂抹得花里胡哨,最终导致新诗经的解读反而更杂更乱。此处我就以我所读的一本书籍中关于诗经的解读为例进行说明:
最后,根据人身隶属的原则,领主对农奴有任意转让(金文中此例甚多)、科罚乃至处死之权。至于任意奸污农奴妻女,这在领主看来,还是对农奴的荣宠。当夫仲春之月,领主们春心勃发之时,他们的游车所至,所有农奴的少女,都可以属之于他们的闺房。只要他们爱谁,谁就得被“载之后车”。如果领主们高兴,也可以同车而归。《诗》云:“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女同车,颜如舜英”又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这些史诗,正是描写农奴的少女,在采集野菜时,遇着了公子(领主)的游车,要把她带走的情形。这样看来,初夜权在西周也是存在的,而这到后来,农民们便用金钱赎回自己的初夜权,这种赎金,至今还以婚姻税的形态而被保存。
——翦伯赞《中国史纲第一卷·史前史殷周史·四初期封建社会·第十六章西周社会的经济结构》(商务印书馆“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版第268页)
这一段是翦老先生在试图通过诗经中的词句来证明西方传来的“初夜权”说法在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类似情况。本来这个观点直接推论就行了,毕竟八百诸侯国,遇到几个占有欲异常强烈的领主搞个类似法令,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但老先生不甘心这样无依据的硬推,于是就硬找证据,然后就用了诗经。因为旧诗经已经被打倒了,也就是说关于诗经的解读没有规范了,那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解读了,反正也没有标准和框架了!于是《有女同车》这么美的一首诗就生生被解读成腌臜了。
诗经 国风 郑风 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这是一首非常美的诗,讲的是贵族小伙子坐着车,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时身旁还有一位美貌之极的姑娘陪伴。车上二人眉目传情,软语温言,共同畅想着未来的幸福生活。多么美的意象,但可惜却直接被翦老先生给考证为贵族领主到乡间猎艳农奴之女的罪证。
其实很明显,这个同车之女绝不可能是乡野贫苦女孩儿,其必然是贵族之女,甚至还不是一般的贵女,毕竟衣着“将翱将翔”之服,身披“佩玉琼琚”之饰,这绝不是普通大夫有财力给女儿置办的装备,至少也要是公子公孙级别才可能有这样的财力和能力。因此诗中描写的“颜如舜华”“颜如舜英”之女,根本不可能是乡野农奴之女。
这本来只是一篇描写男女贵族恋爱的诗歌,诗歌之华美,令人读之就想入翩翩。但可惜被翦老先生解读为领主猎艳乡野贫女,诗歌兴味全失不说,还令人感到腌臜不已。这样解读还真不如旧诗经体系的解读,旧诗经体系虽然将此诗附会成描写郑世子忽以齐大非偶婉拒齐文姜之事,但至少没有从根上破坏此诗的美和兴味,至少读了还能让人接受,甚至配上历史事件还更有兴味。而翦老先生一考证,整首诗都变得寡然无味,甚至令人生恶。
这就是如今新诗经体系建立时遇到的困境,打倒旧权威后,新标准新规范却迟迟无法出世,结果就造成了《诗》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混乱状况。缺少权威性的解读框架,致使新诗经解读中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有些论调甚至比旧诗经体系的解读还要糟糕。当然我们也要明白,新文化改造这条路是正确的,旧诗经体系理论的确有太多需要整改的消极内容,但究竟应如何早日结束诗经这种新旧交替青黄不接的状况,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思索与尝试!
【山注|| 最后郑重介绍一下翦伯赞老先生,我虽然对老先生这样解读诗经的做法很不以为然,但我却对其很是敬重,其所著的《中国史纲》我是认真拜读的。因为他不仅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历史学家,而且是一位勇敢无畏的革命战士。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坚持道义拒不攀诬,最终选择了杀身成仁!虽然我因其如此解读诗经而发了一通牢骚,但也必须为老先生说一句:翦老先生在文史领域的水平是相当厉害的,其所著的这本《中国史纲》很值得一看,此史纲虽不如钱穆先生的出名,但亦有很多精彩绝妙之处,对我们普通人了解中国历史很有帮助,因此绝不希望小伙伴们因我几句妄语就对老先生整个人都怀有偏见,从而错过《中国史纲》这部好书。】
(4)回到节目
我吐槽了半天新旧诗经解读体系,并不是在否认先贤们的努力,而是试图让大家明白如今在《诗经》研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这也是这一期节目难度所在——节目组必须在新旧诗经体系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但目前这个平衡点连学者们都还没有找到,因此这期节目的编写难度就自然很大了。
而比如和《诗经》同列五经的《尚书》,节目组在编剧时就很容易,因为新文化改造时并没有对《尚书》进行过度冲击,书中大部分的字句解读都是客观公认的,旧尚书体系大部分都能继续沿用,只是部分消极思想被改造,因此节目组第一季第一期编写的尚书剧本就非常扎实有力,虽然伏生也是记载不详,但尚书给力啊,于是节目中伏生经历简单带过,然后就直接让伏生带着小撒遨游尚书世界,以与万古先贤神交心流,那节目效果自然炸裂!
但《诗经》就不行了,虽然旧诗经体系中给几乎每首诗都附会了历史故事,但由于旧诗经体系已经被击碎,因此节目组就不能仿照《尚书》那期,安排毛公带着小撒去壮游诗经中的历史长河,从而与旧诗经体系中附会的历史名人进行对话交流。因此节目中只能扬短避长,死磕毛公那少得可怜的记载,最后不得不通过大量原创杜撰进行内容充实,这自然就缺少了厚重的历史感。
而新诗经体系尚未建立完成,因此节目组找不到一个有代表性又有分量,可以取代毛公的新文化人为线索人物去带领小撒识读诗经。故在很多地方就还要顾忌旧诗经体系,比如《秦风·无衣》,这是一首非常好的诗,激烈壮怀,慷慨节义!这期节目若不用此诗必是遗憾,但问题是旧诗经体系中,毛公认为此乃刺诗,是讽刺秦君穷兵黩武的。这就尴尬了,想用此诗,但主人公却是毛公,若让毛公用新诗经体系解读这首诗,那穿帮就穿大了,最后节目组只能借毛公的赵夫子之口打圆场,很别扭的将这个矛盾点给掩盖了,但这其实很出戏,不过两害相权取其轻,也只能这样安排了。
另外这个节目有一个很残酷的编写原则——如果一个和主人公交际很密切的角色是完全凭空杜撰的,那么这个角色很可能要遭剧情杀,以防错乱历史线——《尚书》那期的伏生之子、《道德经》那期的老子友人、《齐民要术》那期的贾思勰之弟……皆如此。因此当我判断出大毛公的赵父夫子以及赵伊和师兄弟乃至整个世外桃源完全是凭空虚构的时候,我就清楚他们必遭全灭,这也就是为什么节目中为他们的退场安排了密集的泪点,但我却难以共情,就是因为我已经知晓他们本就不该出现在大毛公的世界中。
当然对于这一期节目,我也有些想法——为什么节目组不引入荀子,弄成荀子毛公组合呢?而小毛公可以让其出现在最后的时空隧道中。毕竟此次节目在以小毛公为主角的情况下,却让时空隧道中出现小毛公的上司河间王刘德,就有些违和。其实完全可以按照史记那一期中关于杨恽的安排设计,让其先以孩童露面,再在时空隧道闪亮登场。这样安排的话,编剧难度就低很多了,因为毛公虽然记载不多,但毛公的老师荀子,以及诗经的一传子夏,乃至子夏的老师孔子,都是有详细记载的人物,摘录几个与诗经相关的记载作原基,艺术加工后穿成故事,应该就能让这一期很充分,很具有历史感。
牢骚我就先发到这里了,毕竟我也知道这天下事都是看着容易做着难,我这样一个劲纸上谈兵也的确是矫情了。不过这是因为我对《诗经》这一期的期望太高了,所以一时有千言万语想要吐槽,就不知不觉吐槽了这么多。
最后小结一下,“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真的是很不错的;而我希望小伙伴看完节目后,不要止步于此,最好能翻开《诗经》这本书,至少看几句,因为《诗经》真的很美!我此时实在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这种美,想来想去脑海中就只有四个字——美得冒泡!
一、千古诗经
1、诗经鸟瞰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其创作时间大约从西周早期到春秋中期,是文明进步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诗经》历经凝结、沉淀、传诵千年至今,我们可以从中去窥见当时的社会以及先民们的生活百态与丰富的精神世界。
《诗经》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元典,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之一,《诗经》以语言的艺术传达先民们心灵的歌唱,其全面地反映周代的社会生活,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作为民族的元典,《诗经》又具有文化、政治、社会道德规范、历史文献和语言学等多方面价值。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是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文学的源头活水,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凝结着生命的道理,也描绘着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2、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毛诗序》】孔颖达将“六义”划分成:风雅颂是《诗》之体;赋比兴是《诗》之用。
(1)风对应于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区的地方音乐,相当于今天称呼的秦腔、昆曲……
(2)雅是以夏地音乐为基础而形成的朝廷正乐,区分为大雅和小雅。
(3)颂是祭祀天地时使用的音乐。
(4)赋比兴算是三种修辞手法: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赋”可理解为铺陈叙事。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比”可简单理解成比喻。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国风·周南·桃夭》】“兴”是联想。比如此处由桃花想到新娘出嫁时如山桃花般灿烂的面容。
3、思无邪
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也。【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思乃心中所想,心中所愿。秉心端正,志意无邪。若敢示人,便是“思无邪”!
【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春秋时期,孔子从上古流传的三千余篇诗中整理出三百零五篇作品,传于弟子。而且孔子非常重视《诗经》,重视诗教。尤其重视其培育道德、淳风化俗的功能。故以“思无邪”概括《诗经》的主旨。
古人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将心中的情感与意志表达出来就是诗。诗歌是先民情感的自然表达,学习《诗》可以了解先民们最至真至纯的情感。因此研究诗歌当回归于生活。
《诗经》表达了先民生活、情感的方方面面。诗经世界与情感世界是相映的,透过《诗经》里的真和美,我们能看到先民情感世界中的喜怒哀乐。一部《诗经》 是先贤的吟唱,也是今人寄放心灵的净土,诗意不在远方,而是深植于我们的心底。人生自有诗意,时代呼唤新篇!
4、大小毛公
孔子整理三百零五篇诗歌,形成《诗经》,而今人读到的是毛亨毛苌所传的《毛诗》。在今天读到《诗经》的这个历史过程中,这二位诗学大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毛亨对诗学传承,孜孜不倦、矢志不渝。青年时,四方游学,遍寻善《诗》之人,其曾在荀子门下就学。后毛亨因战乱而国破家亡、孤苦无依。回忆起国破家亡的凄凉,让其痛不欲生,但好在还有传《诗》这一个信念在支撑着他。这也就是为什么《毛诗》在经历了秦火和楚汉战争这么一个漫长的纷乱之后,仍然能够得到完整的传承。
毛苌是一位好学笃志,护诗传诗的学者,亦是一位至情至性之人。毛亨对其亦父亦师、恩同再造。因此其对毛亨亦有着无尽的崇敬和思念,有毛亨精神的感召,其传诗的信念亦是非常坚定。 直至西汉初年,毛亨的弟子毛苌在河间一带传《诗》,解读毛亨所著《毛诗故训传》,在其影响下,当地人皆善诗。
毛亨注诗,毛苌传诗,秉承着一种名为“思无邪”的精神,他们在乱世当中寻找并开拓了精神上的避世之所。这正是孔子对《诗经》精神的一种概括和描述。二人都是历尽磨难不改传《诗》初心的智者,故后世尊称毛苌为“小毛公”,尊称毛亨为“大毛公”,而所传之诗则被后世称为《毛诗》,是学生的必修课。
二、诗经传承
1、诗经溯源
诗者,志之所之也。我们自古就是一个多情善感的民族,早在上古时期,华夏先民就会用诗表达情感。相传,自周公制礼作乐起,经过采诗、献诗和数次的收集整理。《诗》被记录和传承了下来,后来成为《诗经》。《诗经》作为中华礼乐文明的精神之花,记录了先民对社会生活的歌唱,书写了中华文化的灿烂篇章。
《诗经》在先秦时代,一直被称为《诗》,是周代礼乐制度的成果,经过数次收集才成形。西周建国之初,建立起了比较成熟的乐官制度。关于《诗》的收集,除了最初为了仪式典礼而创作的乐歌之外,还有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采诗官所采之诗。礼乐制度、献诗制度、采诗制度都是《诗》的来源保障。
《诗经》大多数是采诗官采集而来,因此没有留下具体的作者名字。但根据具体诗句可以知道,里面有王侯公卿、士民百姓。有少量的作者可以在《诗经》等典籍中找到线索。尹吉甫、许穆夫人等是《诗经》当中为数不多的身份明确的作者代表,而《诗经》当中更多的诗篇则是由周朝采诗官从民间收集整理而来。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周代采诗官摇着木铎巡游各地去采集民间的歌谣,通过歌谣来体察民情、民俗,以考证政治得失。因为周朝统治者认为,诗歌是百姓们的心声,采诗可知民情、观风俗。故大周便采诗天下,以观民风,知得失,淳风化俗,安定家国。
《诗经》既是礼乐之文,是德义之府,也是心灵之歌。以《诗》明德,以《诗》传情,民族回首,必见《诗经》!
2、孔子成诗
诗分风雅颂,虽流传至春秋,但当时篇章杂乱。于是孔夫子夙兴夜寐,整理《诗》三百零五篇,其中《风》160篇,《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颂》40篇。
【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孔子传授弟子诗经后,将温柔敦厚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人格修养的进阶历程。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不学《诗》没法与人交流。《诗》的素养成为一种社会的要求。不仅要有温柔敦厚的修养,还要有赋诗言志的能力——真诚、质朴、美好。
3、毛公传诗
到汉代的时候,《诗》的传承影响最大的是“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在汉代被立为官学。而毛诗只是在民间传承。《毛诗》是毛亨和毛苌所传,相传毛亨为《诗》作《故训传》,并把《诗》传承给了赵国人毛苌,毛苌后被河间献王立为博士,所以毛苌所传的《诗》获得《毛诗》这样的名称。
毛亨和毛苌在历史上的记载非常少,但《毛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故后人对毛亨毛苌非常敬重。称毛亨为“大毛公”,“毛苌”为“小毛公”。
到东汉的时候,贾逵、马融等一些大儒就开始注《毛诗》,直到郑玄以“齐鲁韩”三家注《毛诗》,终使《毛诗》为集大成者,今天所看的《诗经》就是《毛诗》。这是一代一代的诗经传人呕心沥血代代传承所铸就。
4、诗心传承
《毛诗》沿袭先秦诗说,秉承孔夫子诗教。毛亨为诗作《毛诗故训传》,后传诗于毛苌。二人通过对《诗经》的注解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诗经》的含义,希冀用《诗》感化人心,淳风化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
西汉河间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其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古籍的收集整理之中。后聘毛苌公为博士,让其入招贤馆讲经授徒,传诗于天下,教以化民。使得《毛诗》得以传承和发扬,传诗于世。
三百多年后,东汉大儒郑玄认为《毛诗故训传》文辞简古,当被奉为圭臬。遂以宗毛为主,兼采三家,笺注毛诗,作《毛诗传笺》,终使《毛诗》大行于世。
又五百多年,诗经流传广泛学子甚多。唐朝诗圣杜甫,则继承风雅的现实主义精神,善陈时事,律切精深,其诗有诗史的美称。诗者,当以前贤为师,学诗中风雅传统,歌君子之德,书百姓之苦!铺陈时事,言百姓心声,不愧于诗圣二字!
每当我们读起《诗经》中的诗句,总能感受到先民们扎根土地,砥砺前行的这种生命力,也能深刻体会到中国人自古以来求真、向善、达美的共同心愿。也正是这样传承千年的中国精神才成为了我们携手并进,创造美好生活的力量之源。
三、诗经摘读
1、为何读诗
捧读《诗经》就像穿越时空,在《诗经》的艺术世界当中,能看到华夏先民最真挚的情感与最生动的人间世界。《诗经》流传千年至今,经久不衰地被人传唱,被人所喜爱,也正说明了其魅力和价值所在。让我们从《诗经》中不断汲取这跨越千年而依旧鲜活的价值和力量!
今人仍然沿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所见所感。这是因为今人与古人的情感是相通的,诗经中对善恶美丑的诗句传到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说明古今之人依然心灵相通。在《诗经》中我们与古人分享了这同一个烟火人间。
先贤们历经了坎坷、磨难,却仍然用诗歌去寄托对生命的探索,对理想的追寻。坚定而富有诗意的词句在千年之后,依旧可以打动人心,让后世人为之折服。《诗经》中的美好会永远流传,不断诠释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力量。
2、吉甫作诵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诗经·大雅·荡之什·崧高》】相传周宣王时期,申伯因为能力出众被周宣王分封谢邑,镇抚南疆。临别之时,尹吉甫作《大雅·崧高》以赠申伯。尹吉甫是宣王中兴时期的大臣,在《大雅·崧高》和《大雅·烝民》中有“吉甫作诵”的记录。
【山注|| 尹吉甫是西周宣王的肱股之臣,不仅文压天下,而且武镇四方。其曾代宣王坐镇东都,专断东土征伐之事。故宣王作《六月》以彰其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两个世纪都快过去了,而秦穆公一咏起《六月》,晋文重耳立刻纳头就拜,拉都拉不起来,因为尹吉甫的确是个了不得的人物。秦穆将重耳比作尹吉甫确是一件非常重的褒奖,重耳焉能不重礼拜谢,而晋文也不辱尹吉甫威名,数年后便扶天子,败荆蛮,一举而霸绝天下。】
【山录||《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
【山注|| 关于尹吉甫,我倾向于认为尹是官职名,而尹吉甫是兮氏名甲自吉甫,关于这一点主要是依据《兮甲盘铭》中的“兮甲从王”与“兮伯吉父”等语。小伙伴若是对尹吉甫的生平故事有兴趣可以看我以前水的视频BV1v14y1a7tG。】
3、许穆夫人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诗经·国风·鄘风·载驰》】相传许穆夫人乃卫昭伯之女,远嫁之后,卫国遭遇战乱,许穆夫人忧思故土,写下了《鄘风·载驰》【山录||《左传·闵公二年》——许穆夫人赋《载驰》。】许穆夫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女诗人,其同时也是一位爱国诗人。【山话|| 关于《鄘风·载驰》的内容和解读,可参见我以前整理的双语完整版CV22489475】
【山注|| 许穆夫人是一位奇女子,但她的身世、经历、命运都不太好。虽然明面上是卫侯正宫夫人之女,看似很风光,但可惜啊,按辈分其父亲却是她名义上的兄长。你没有看错,许穆夫人是由名义上的母子所生,即使是在粗犷开放的春秋时代,烝母聚麀也是一件离谱之事。而这场离谱婚姻的产物——许穆夫人,其童年少年时究竟会遭遇什么呢,史书无载,但想必大家也可想象一二。】
【山话|| 当然,也不必过于苛责许穆夫人的父母,因为许穆夫人的母亲齐宣姜更是一个苦命女子,对于她的选择我们实在无法指摘什么。因为篇幅有限,此处我就不多介绍了,小伙伴若是有兴趣可以惠览我以前水的专栏CV13231935。】
山笺|| 《鄘风·载驰》的历史背景——朝歌隳灭。
周惠王十七年(鲁闵公二年,卫懿公九年,齐桓公二十六年,元始前660年)冬十二月,北狄伐卫,卫懿公好鹤废政,疲敝军事,以致都灭国亡。而此卫都朝歌乃昔日殷武丁所建之沫,后纣大兴土木,扩建为朝歌,待武王伐纣定鼎天下后,周人西归回镐,而朝歌则交给了弟弟卫康叔管理,这也就是卫都朝歌。之后直至此次北狄灭卫,朝歌都未再被攻破,哪怕是春秋首霸齐桓奉天子命大军伐卫,也只是迫使卫侯签署城下之盟,而没能破都。但这一次朝歌却被夷狄破了,并是最为惨烈的隳灭。
朝歌隳灭后,卫国百姓迎来了一场血腥的大逃杀,整整一都百姓,被夷狄衔尾追杀,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就这样跑啊跑,逃啊逃,然后黄河天堑阻住了去路,此时似乎已经路绝,上天似乎要将这最后的幸存者也给全部留下来,但大道五十,天道四九,自留一线生机,而这一线生机正落在了他们那已经稀薄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血脉联系上了。
完全无法想象数百年的时光之刃,竟然还没有斩断那老殷商人之间的血脉羁绊。如果要问一个民族的血脉联系究竟能有多么牢固,我希望能一起看一下这场大逃杀的终局。我们这数千年来经历了太多的同室操戈,太多的兄弟阋墙,这让我们几乎忘掉了,其实在这个世上还有一种最朴素的羁绊叫做血脉。
昔武王伐纣功成,但天下未定,殷商故地暗潮涌动,待武王崩后,立起三监之乱,糜烂东土。幸得天降猛人周公旦,力挽狂澜,成功平叛。平乱后,周公制礼作乐兴亡继绝,终使天下安定。而在处理殷商的问题上,周公则提出了宋卫分治的方案。
即让周公之弟康叔在殷都朝歌建立卫国去管理商遗民,然后让殷纣之兄微子启在殷城商丘建立宋国去管理剩余的殷民。于是一对儿奇特的组合就这样产生了。本来按照正常的思维,这两个紧挨的国家会琐事摩擦不断,之后双方殷商人的血脉羁绊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变淡变薄,直到变成两个完全独立乃止敌对的国家势力。但恐怕连周公都没有算到,在这个世界上,血脉的强度,竟真能跨越时光。而这血脉之力正是此时黄河之畔那群绝望中的幸存者手中唯一的生机。
让我们将视线重新拉回那场大逃杀中最绝望最黑暗的终点——黄河之畔。幸存者们望着滔滔河水陷入了绝望,太阳逐渐西落,天开始暗沉,寒冷的夜晚终于来临,而这却可能是他们人生中的最后一个黑夜,他们似乎已经能再次听到夷狄的马嘶之声,但他们什么也做不了。他们缓缓的走向河边,注视着这汹涌的河水,准备随时融入其中。他们是殷商人,曾经最骄傲的成汤之民,流淌着烙印有“与日俱亡”血脉的无畏之士,他们怎会甘心匍匐在蛮夷的脚下。
夷狄的追兵近了,又近了。河畔的殷商遗民已经做完了死前最后的祈祷,他们向祖先一一祷祝,他们即将投入祖先的怀抱,与他们相聚重逢。深吸一口气后,他们开始坚定的向冰冷的河水终走去。冷冽的河水逐渐没过躯干,寒冷与饥饿开始席卷众人疲惫的身躯。他们似乎开始出现了幻觉,因为他们的眼睛看到漆黑的河水上居然有火光泛起,因为他们的耳朵听到安静的河水上居然有呼喊响起!他们逐渐意识到成汤并没有完全抛弃他的子孙。
这不是幻觉,更不是幻想!这是祖先的显灵,这是血脉的回应!殷商帝乙之子微子启的子孙们,在宋国的国君宋桓公的带领下如天兵下凡般出现了……就在数日前,宋人惊闻噩耗,卫国覆灭,曾经的殷商同胞将有灭顶之灾!没有任何的犹豫,老殷商人立刻开始了集结;这里没有利益的心机考量,没有得失的深思熟虑,甚至都没有想过会不会被夷狄以逸待劳,会不会被诸侯趁机插刀,会不会与卫一起深陷绝境。这里有的只是那最为纯粹的人性之光——那里的百姓曾是我殷商的百姓,那里的人民流着和我相同的血液。
宋桓公带着老殷商人终于赶到了黄河之畔,但此时天已经黑了,本就暗流涌动黄河,在晚上更加凶险,但没有人提议要不要过一晚再救,应该也来得及,他们只是希望宋桓公能留在岸边不要涉险。因为前面凶险莫测,老殷商人不会退缩,只是万一……至少也要留住殷商人最后的“王”。但宋桓公严词拒绝了,很简单,只因为他身上也流着的是和对岸相同的血脉。
在这纷乱的春秋乱世中,一切都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一切又都是那样的顺理成章!宋桓公激发出烙印于成汤血脉深处那“与日俱亡”的无畏勇气,不顾生死的宵济黄河,终于赶在凶残的夷狄铁蹄到来前,救下了那些一只脚已经踏入鬼门关的殷商遗民。繁星之上的九天看着眼前的一幕,终于缓缓放下了手中的生死簿。就这样,在殷商覆灭数百年后,老殷商人终究是又扛过了一道生死大关!
老殷商人此次虽然捱过了这场大逃杀,但结果却实在是太惨烈了。我此时实在难以用三十七度的双手打出后续那冰冷而可怕的文字,故此处请允许我直接抄录史书以给这场千古悲歌一个完整的结局:【《左传·闵公二年》——及败,宋桓公逆诸河,宵济。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立戴公以庐于曹。许穆夫人赋《载驰》。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归公乘马,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封卫于楚丘。……卫国忘亡。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
3、诗经友爱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诗经·国风·邶风·凯风》 】要孝敬父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男女之间美好的爱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国风·卫风·木瓜》】【山注|| 旧诗经体系中,一般认为《木瓜》是在朝歌隳灭,齐桓助卫复国后,卫人所作,以鸣谢齐桓大恩。不过新诗经体系认为这就是一首求爱诗,并且可能是女追男,即一个男青年帮助了女青年,也许是爱意也许是感激也许是兼而有之,女青年随诗回馈定情之物,欲永以为好!】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国风·郑风·子衿》】【山注|| 这一首诗,豫视和小破站曾联手制作过歌舞版,传送门是BV1HF411a7WX。在第1期的相和歌那一章中。人美、曲美、舞美、诗更美。不过需要大会员……小点声告诉小伙伴,要是没有大会员也没事,有勇者竟然在2233娘眼皮子地下搬运了,直接在小破站搜索“郑风·子衿”就能找到,悄悄的欣赏,别被小破站发现了】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看不见情人的时候,内心是何等地焦灼。【山注|| 这首诗也被豫视制作成歌舞版了,象象和晚晚手上有简版,传送门BV1FB4y197fj。不过简版删掉了前奏等处,其实前奏等处虽然无歌,但姑娘们舞得可好看了,因此……传送门BV17t4y1W7iN。这个大家悄悄的看,别让象象晚晚发现了,因为我也没搞明白这个up何许人也,是不是成功潜伏在象象身边的高人,因为其搬运的竟然没有台标和水印】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山注|| 这首诗本来是写战友情的,不过如今常用作爱情祝福】
4、诗经农业
古人相伴为邻,聚居而生;然后辛勤垦荒、开辟家园;之后挖掘沟渠,引水灌溉;就这样年复一年的改良田地,才最终有了如今这千里沃野!筚路蓝缕多有劳苦,但先民却用汗水和劳作将家园、丰收与诗统统留给了我们!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诗经·国风·豳风·七月》】农业是周人的立国之本,也是它的文化根脉所在。此诗记录农事生活,相传是周公所做,其以一年的十二个月作为时间线索,将蚕桑耕种、狩猎活动等劳作场景,编织在一块儿形成了一幅美丽画卷。这幅画卷生动描绘了一个古老的农耕文明。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诗经·大雅·生民之什·生民》】周始祖后稷带领先民开垦土地,传播稼穑之法。只要顺应天时,挑选良种,善加耕作,就人人都能种出好粮食。因此此诗倡议子孙后代垦荒稼穑,择天时耕种,以修后稷之德。
我们每一代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还是历史的书写者,更是历史的创造者。后稷重视农业,尊重农民,遂传耕种之法;先贤则将重农耕、善稼穑,择天时、应地利的农耕之道传授于先民;先民一年一年持续不断地改造家园和土地,终于见到了成效【打枷,打枷;颗粒归仓。】;就这样代代相传,直至古今丰收节上的硕果累累【如今的中国农民丰收节被定为每年的夏历秋分】,古今之人终于能共同举起丰收酒,齐诵诗经,于天地间回荡起这跨越千年的同频情感共振。
5、诗经修身
无数先贤会去寻找一处静谧之地,结庐修书,开荒种地,然后一年一年地持续下去,最终共同建设起这美好家园,并为我们留下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佳作。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借淇水边的猗猗绿竹起兴联想到君子,而切磋琢磨都是成就美玉的方法,以此比喻君子要自我磨炼。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诗经·国风·秦风·小戎》】以形容谦谦君子。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文王》】牢记先祖的美德,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幸福的生活。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鹿鸣》】记录欢聚宴饮的场景。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国风·秦风·无衣》】讲述征战时,战士同仇敌忾的场景。如遇侵略,热血男儿自当挺身而出,保卫家园。此乃秦先祖时期留下的诗篇,但毛公认为此是刺诗,讽刺孤心自用、连年征战之君。虽然战乱是最大的民劳,战争会使家国破碎、百姓流落,但面对侵略,唯有抗争才能保卫家园。
6、诗经小康
诗歌不仅可以述文明之悠远,传文化之美善,更可以立青年之志向,养民族之精神。在中华大地上,我们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前行,不断书写新时代的人民诗篇。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民劳》】天下战乱不断,百姓疲苦,难求康定。因此“小康”在后世就成为了一种社会理想——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而这先贤们朴素的理想正在我们的手中逐渐变成更为美好的现实。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国风·魏风·硕鼠》】如此乱世,民不聊生,何等的沉痛!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采薇》】天下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希望能寻得乡野之间的避居之所,躲过乱世。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诗经·小雅·鸿雁之什·鸿雁》】只有安定才是最好的休养生息。《古训传》曰:“美宣王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意思是周厉王暴政,以致于万民离散,不安其居,就好像鸿雁一样,连个筑巢的地方都找不到。但周宣王励精图治,派使臣安抚难民,叫回故土,就连矜寡都得其所居。
四、附录
主持人:王嘉宁、撒贝宁
访谈间:
马银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诗经学会常务理事
郑任钊——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思想史研究室主任
蒙 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演员:
毛亨(老)——张晨光
毛亨(青)——曹磊
毛苌 ——吴樾
赵伊 ——吴倩
(20230124——1: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