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谈读书 第一篇就是谈读书,第一句话就让我羞愧。最近正烦恼没时间读书。 “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是啊,虽说换了新环境,忙的不可开交,但真的抽不出时间吗?就拿假期来说,睡到八九点起床,玩电脑刷手机,不知不觉,一晃一天过去了,然后懊悔没有好好读书,我都觉得好笑。(决心,要拿出决心啊!忙是真的忙,好烦啊!) 养成读书的习惯很重要,小时候感兴趣的事,长大了不是没精力,就是兴味索然了。比如小时候迷功夫片,想学功夫,现在连基础都没有,比登天还难十倍。 像要运动,买了轮滑,也吃灰了。一直馋的游戏机,买了switch,也是偶尔玩玩,找不回童年的感觉了。不服老不行啊! 举了富兰克林和孙中山先生的例子,我要向他们学习,正在看富兰克林自传。 然后说读什么书的问题,要慎加选择。一般来说,老书是比新书要好的,经典经得住考验,别的事可以学时髦,唯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 “我所指不必读的书,不是新书,是谈书的书,是不值得读第二遍的书。” 哎,以我现在的水平,我还是先广泛阅读,以量取胜吧! 也许根本没有什么“青年必读书”,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怎么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几种书呢? 不能全靠别人指导,自己也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 读书方法,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 我现在读书先追求量吧,博览。阅读量打了才好选择啊! 最后还有一句你嫌弃这信太冗长了吧! 每篇还署名你的朋友孟实,感受到了亲切,不像老师和学生、青年的关系,真真像一个朋友了。会谨记先生的教导。 唉现在谁还写信呢? 谈动 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这样,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 “舒畅”,“抑郁”这两个字样可以用作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 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如果把孟子的“尽性”两字懂得透彻,我以为生活目的在此,生活方法也就在此。 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 我劝你多打网球,多谈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意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就在此祝你 谈谈笑笑,跑跑跳跳! 动,我向来不爱动,小时候活泼一些,现在暮气沉沉,没有朝气。他们喜欢的篮球足球我也不看,现在连规则也不清楚。 主要也没有时间,我也是很想运动的。 最后先生说假如不喜欢这些玩意儿,笑笑,跳跳也是好的, 很感动! 谈静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 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你偶尔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这里引用了很多诗,陶渊明的,嵇康的,王维的。 21。梁任公,《饮冰室文集》,詹姆斯《与教员学生谈话》里的几篇,有机会要读一读。 如何领略趣味,“半某方糖”中如何有天光云影,源头活水? 一半由于天资聪颖一半也由于修养。 我看起来是很静的,不爱说话。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内心有多乱,波澜不惊的海面下翻腾奔涌。 瑜伽,正念冥想这些也有用吧,能让人静下来。 我现在的生活,又忙又累,也能感受到静趣吗? 眠食诸希珍重,谢谢先生。 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标题下的注释说本篇文章创作于20世纪初,建议结合时代背景阅读。 民国嘛,社会纷乱,我是很向往那时候的大师的,也买了很多讲述那时候的书,相信读了之后会了解更多。 虽然讲的是那时候的社会,应该对现在也有启发吧! 一派认为一切青年都必须加入战线去革命,一派严禁学生参加革命,先生对这两种都不赞同,救国读书都不可偏废。 在学者不言学,在工者不言工,空谈爱国,结果学废工弛,如何救国? 思想革命成功,制度革命才能实现。 到民间去,丢开学生架子。现在一般青年的心理大半都还没有根本改变。学生自成一种特殊阶级,把社会看成待我改造的阶级,这种学者的架子早已御人于千里之外,还谈什么社会运动? 孙中山先生回到香山县扫街,使我想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哎,这才是真正革命家! 从小事做起。 君子求诸己! 谈十字街头。 偶然想到的《出了象牙塔》和《走向十字街头》。两种解释。 现代哲学与文艺都逐渐趋向写实,于是大家都极力提倡与现实生活接触。 另一种意义是特殊的一般化,须得流布人间的以求雅俗共赏。 十字街头的腐败剂,学术思想不免俗化,看看道、佛易、学的结果就知道了。 十字街头的两种习俗,传说,时尚。传说尊旧,时尚趋新。殉道者。 先生说英国有雪莱,罗素等,印度还有一位泰戈尔和一位甘地。替中国人汗颜,先生悲观了,当时中国还是有很多锐意进取立志改革的大师的。 打破习俗,把一切市场偶像打的粉碎。 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 我想到了以前的民科,还有最近的韩国常温超导事件,现在还没有验证真假,众说纷纭。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也有这个观点,说现在的哲学、科学书越来越难懂,是写给专业人的专业书,苏格拉底时代哲学还看的懂,现在…… 专业性很强方便专业人士的交流,但是大众也需要好的科普。 谈多元宇宙 也许会联想到詹姆斯的哲学名著,哪个詹姆斯?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 一般人所以为最切己而最推重的是“道德的宇宙”。善恶是它的价值标准。 “科学的宇宙”中的适当价值标准只是真伪。 “美术的宇宙”也是自由独立的。 道德行为都是起于意志,而美术品只是直觉得来的意象。 而意境必须超脱现实,不能“脱实”便是不能“脱俗”。 在“恋爱的宇宙”里,我们只能问某人之爱某人是否真纯,不能问某人之爱某人是否应该。 它是至上的、神圣的、含有无穷奥秘的。在恋爱的状态中,两人脉搏的一起一落,两人心灵的一往一复,都恰能 合无间。 在这种境界,如果身家、财产、学业、名誉、道德等等观念渗入一分,则恋爱真纯的程度便须减少一分。真能恋爱的人只是为恋爱而恋爱,恋爱以外,不复另有宇宙。 真有这样的恋爱吗? 好想拥有。 冲突怎么办?先生认为在各自的宇宙中道德、恋爱都至上。维系社会,需要道德。为爱不顾一切,也是分所应有的事,因为不如此则恋爱不真纯。 先生为真正恋爱辩护,不愿为纵欲辩护,不愿青年在血气未定的时候,去盲目地假恋爱之名寻求泄欲。 想到维特对绿蒂的爱,那当然是不道德的,但我们能说那爱不真纯吗?还有失乐园里久木和凛子的惊世骇俗的爱,为爱殉情,这种爱里更多的是性吗? 先生里面也提到日本是一个有生气的民族,为嫌怨杀人,为恋爱自杀,中国人是温汤热,一被发现恋情便登报自辩,这倒是可以探讨的问题。 谈升学与选课 中国社会还带有科举时代的资格迷,买卖便乘机而起,租三间铺面,拉一个“热衷教育”的名流来当“名誉校长”。 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 中国人、印度人、美国人游历到瀑布前,中国人感叹自然的美丽,印度人感叹神力的广大,美国人感叹水力的实用。 许多人因为站在狭路上,只能见到诸方面的某一面。 要树立基础,不要早谈专门。做到博学守约。 我感觉我没有生活,真的,真不知道过的是什么日子。 模糊的理想,想要的永远在变,见异思迁,拿不定主意。 我的基础也很薄弱,不要谈专门了,连入门都还没做到。 道阻且长啊! 谈作文 我极羡慕他人做得好文章,自己所久想说出而说不出的话,被他人轻轻易易地说出来。 文章是可以练习的。需要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 福楼拜和莫泊桑师徒对文章的探讨,托尔斯泰对稿子的反复修改。 小泉八云对稿子的誊清。 小泉八云以美文著名,我记得我买过他的怪谈,还没拆呢。 一般人也许以为这样咬文嚼字近于迂腐,他们总以为能倚马千言、不加点缀。 甘地每逢作文之先,必斋戒静坐沉思一日夜然后动笔。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 中国古代背诵古文,揣摩呻吟。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 须勤作描写文和记叙文。理解和知识大半都很贫弱,胸中没有议论,初学议论文是容易走入空疏俗滥的路上去。夏丏尊《文章作法》。 文章作法我也有,还有其他许多。作文当作家算是我的第一理想?可我现在没动笔,最主要的还是基础太弱,想起一句话,你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还谈什么当作家,我真的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 现在知道作文章也是要费功夫的。 谈情与理 争点:我们的生活应该受理智支配呢?还是应该受感情支配呢? 规范与事实。 规范是应该,是以人的意志定出一种法则来支配人类生活的。事实是实然的,是受自然法则支配的。 他们既没有把规范和事实分别清楚,而又想离开事实,只凭自家理想去定规范。 他们想把理智抬举到万能的地位,而不问在事实上理智是否万能;他们只主张理智应该支配一切生活,而不考究生活是否完全可以理智支配。 依现代哲学看,宇宙的生命、社会的生命和个体的生命都只有目的而无先见。………… 在心理学方面,边沁的享乐主义转到麦独孤的动原主义。策动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情结、升华。升华指把本能的心理形式转化为个人和社会所允许的形式,以降低冲突情境中的紧张。 这段哲学、心理学的叙述还没看太明白…… 没有心思细想了吗? 问理的道德,问心的道德。 孝是什么?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仁比义更有价值。“仁者心之德,义者事之宜。” 孝不应该是一种报酬,看成一种义务。出于衷诚的敬爱。 我对母亲的孝是因为什么呢?我孝吗?母亲腰椎骨折,每早晚要给她做饭,倒夜壶之类的,也会有怨言,生气。我是因为应该这样做而做的吗? 这其中是有一点爱的吧!虽然我和母亲嫌隙很大,但这是以前了,剑拔弩张的,现在好多了,平静了。 这是一场辩论,理智和情感。我也赞同人是受情感支配的,绝对理性是不科学的,现代心理学,生物学等也是这种研究,多巴胺什么的。 后面还有一篇附注。想到智能路障说的鲁迅先生,鲁迅的很多杂文看的不知前因后果,云里雾里,其实是和他人的登报辩论,要结合当时的时事来看,才能全明白,知全貌。 先生真是博学啊,对心理学也有研究。看了附录才知道先生也选修了心理学。 谈摆脱 《安提戈涅》这出悲剧,黑格尔以为凡悲剧都生于两理想的冲突。 世间有许多人站在歧路上只徘徊顾虑,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 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 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摆脱得开的例子:释迦牟尼菩提树下、苏格拉底耶稣、屈原从容就死、第欧根尼摆脱生活欲、卓文君司马相如当垆卖酒、张翰菰菜莼羹鲈鱼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孟敏堕甑,不顾而去,“甑已碎,顾之何益?”…… 因为人人都“摆脱不开”,所以生命便成了一幕最大的悲剧。 我就是摆脱不开,不喜欢这份工作,又怕辞职没了生活来源。唉 我总是举棋不定,犹犹豫豫的。 又想到了思特里克兰德,他是真能摆脱。 谈在卢浮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在微尘中见出大千,在刹那中见出终古。 希腊的生气、罗马的淫欲和中世纪的神秘。 从中世纪到现世纪,这中间有多么深、多么广的一条鸿沟! 我们固然没有从前人的呆气,可是我们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了。 布朗宁(Browning)的一篇诗。 “效率”决不是唯一的估定价值的标准。最高品估定价值的标准一定着重人的成分。还要问它是否由努力得来的,是否为高尚理想与伟大人格之表现。 所以能惊赞热烈的失败,能欣赏一般人所嗤笑的呆气和空想,能景仰不计成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太贪容易,太肤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我们比古代进步,但是也缺少了一些东西。从前车马很慢…… 谈人生与我 先生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顺应自然…… 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就也是目的。 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 孔子所谓“知命”,孟子所谓“尽性”,庄子所谓“齐物”。 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我们居住的世界是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 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 人和鸟兽草木虫鱼诸物一样,在和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炎暑寒冬中也还是那样活着。生老病死何为苦。 这一篇很有哲理,我还没有那么通透,很苦恼。 另外想对青年说的话 谈理想的青年 不过无论一个人将来干哪一种事业,我以为他都需要四个条件。 头一项是运动选手的体格。一切道德行为都由意志力出发。意志的“力”固然起于知识与信仰,似乎也有几分像水力电力蒸汽力,还是物质的动作发生出来的。这就是说,它和体力不是完全无关。 懒是万恶之源。 其次是科学家的头脑。你必须冷静、客观、虚心、谨慎,不动意气,不持成见,不因个人利害打算而歪曲真理。 第三是宗教家的热忱。 他们见得一件事应该做,就去做,就去做到底,以坚忍卓绝的精神战胜一切困难,百折不回。 最后是艺术家的胸襟。 科学易流于冷酷干枯,宗教易流于过分刻苦,它们都需要艺术的调剂。 艺术是欣赏,在人生世相中抓住新鲜有趣的一面而流连玩索;艺术也是创造,根据而又超出现实世界,刻绘许多可能的意象世界出来,以供流连玩索。 常是在不满足的状态中,常被不满足驱遣作无尽期的奴隶。 名为一个人,实在是一个被动的机械,处处受环境支配,作不得自家的主宰。 人家既然可以做得到,我就没有理由做不到。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自暴自弃。 给苦闷的青年朋友们 当时的环境,时局,青年确实是苦闷的。 苦闷总比麻木不仁好,苦闷至少表示对现实的缺陷还有敏感,还可以激起求生的努力。 向什么目的或方向去奋斗挣扎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在人为。 你们自己的品格、学识和才能就是“器”。 谈现实与立志 一切烦闷都起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我相信一个人如果有自信力和奋斗的决心,无论环境如何困难,总可以打出一条生路来。 自己不肯对自己负责任,把一切错都推诿到环境。举了 沈从文先生的例子,有自信力,有奋斗的决心。 有志者事竟成。志, 它可以解作“意志”或“决心”,可以解作“愿望”,也可以解作“目的”。 而“有志者事竟成”一句话中的“志”应该是兼含“意志”和“目的”二义。认清“目的”和达到“目的”的路,下坚忍不拔“决心”向那条路走去,不达“目的”不止。 “愿望”往往只是一种狂妄的妄想。 成功的秘诀并不在幻想中树一个很高远的目标,并不在打航空奖券种彩后的计算,而在抓住现在,认清现在环境的事实,认清自己的责任与力量,觉得目前事应该怎样做,就去怎样做,不把现在应做的事拖延到未来再做。时时抓住现在,随机应变,未来的事到时自有办法。 “延”与“误”两字永远是连在一起写的。 三此主义:此身,此时,此地。 一、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让此身(自己)去做,不推诿给旁人。 二、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再做。 三、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种环境去做。 从现世修来世。 游戏与娱乐 民族的生气流露余游戏和娱乐。先生提到欧美人的生活,他们看起来确实很快乐,我看外国名著,好像连每个农民家里都会唱歌跳舞弹乐器一样。 古代中国有那么多游戏,现在好像倒退了。中国人的生活,现在还是一样,牛马一样的劳作,加班996,筋疲力竭。做既然没好好地做,玩也没有好好的玩。 先生这篇也算是预言了。 生命是需要流动变化而厌恶单调板滞的。 谈理想与现实 理想,它不外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可望而不可攀,可幻想而不可实现的完美”。另一种是“一个问题最完美的答案”或是“可能范围以内最圆满的办法”。 如果它属于后一种,他就应该有决心有毅力,有方法层次,按部就班地去使它实现。他就不应该因为理想与事实冲突而生苦恼或怨天尤人。 谈交友。 在中西文里“友”字都含有“爱”的意义。其他四伦中,也都含有友谊。 一个人在处友方面如果有亏缺,他的生活不但不能是快乐的,而且也决不能是善的。 ?这句话。 它是一种精神上的饥渴,不满足就可以威胁到生命的健全。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刚好在论语注释学而篇里读到这句。我也很惶惶不安,假如大家都打这样的算盘,你我之间不就没有做朋友的可能么? 你所“取”如何,就看你所“与如何” 如果你我在性灵上有高低,我高就须感化你,把你提高到同样水准。 唉,我没有朋友,一个也没有,真孤独啊!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第一次浮上心头的词句往往不是最好的词句。 意境要经过洗炼,表现意境的词句也要经过推敲,才能脱去渣滓,达到精妙境界。 要有超人的意志,对于环境困难所表现的意志力。 能从冬天被窝里起来,便是对于最大抵抗力的征服,你的企图的成功。 孔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耶稣在沙漠苦修,四十昼夜的挣扎。 这是“一发千钧”的时候,“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挣扎立即可成为圣贤豪杰。生命就是一种奋斗。罗马人,清朝旗人不就是打下江山之后腐化堕落的么。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谈青年的心理病态 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家庭学校社会的不良影响,有了压迫,寂寞,空虚的感觉。 “自然厌恶空虚” 青年人富于感受性,少定见,好言是非而却不真能辨别是非,常轻随流俗转移,有如素丝,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 如何医治、拯救自己? 第一,青年人对于自己应有勇气负起责任。环境影响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 其次,青年人应知实事求是,接受当前事实而谋应付,不假想在另一环境中自己如何可以显大本领,也不把自己表现不能显本领的过失推诿到现实环境。 第三,青年人应明了自己的心病须靠自己努力去医治。 法国心理学家库维的治疗术,自暗示,这个方法。一个人如果有什么毛病,只要自己常专心存着自己必定好的念头,天天只朝好处想,决不能朝坏处想,不久他自会痊愈。 自信是一个不幸的人,就随时随地碰到不幸事,自信是一个勇敢的人,世间便无不可征服的困难。 如果能接受事实,有勇气对自己负责任,尽其在我,不计成败,则压迫感觉不致发生。 人生来需要多方活动,精力可发泄,心灵有寄托,兴趣到处泉涌,则生活自丰富,空虚感觉不致发生。 这些事都不难做到的一般青年人所以不能做到者,原因就在没有自信,缺乏勇气,不肯努力。 附录 先生年轻的时候已经学贯中西,这本书是1929年写的,算来,也才32岁。我真是惭愧啊,真是无地自容。 考取官费留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巴黎大学,特斯拉斯堡大学。 那么多名家好友,学生,也都是大佬,天啊! 生在他乡梦故乡,故乡今已是他乡,画师酒后应回首,世相无常画有常。 先生是美学大师,我有一本谈美,以前看的,现在全忘了。 之后还会重读再拜读其他著作的。 书的封面是灯塔,先生的这些话真是像灯塔一样,照亮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