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有比「马男波杰克」更丧的家伙


作者/爱瓜
编辑/彼方
排版/饮川
“那些厌世的讥讽、抱怨,其实正来源于对这个世界最深切的爱。”
上月末,《马男波杰克》最后一季的第二部分在网飞上线。从2014年第一季播出以来,这位马头中年用他的毒鸡汤将“丧文化”传遍了全球青年。一时间,在网络上任何一个对生活失望、无奈的角落,你都能看到这颗忧郁的马头,或者《马男波杰克》中那些心酸而睿智的台词截图。

我们是如此地爱这匹马,但Bojack堕落、自私、愤世嫉俗、毫无自制力、沉溺于过去、搞砸一切事情。这位几乎没有什么正面的品质的中年角色的魅力是从何而来的呢?

在马男的所有糟糕品格中,最复杂的也许是他的“厌世”。在多数情况下,厌世者的形象是负面的,但厌世这种品格又不同于嗜血、贪婪等简单的恶。
一方面,过分的厌世确实会让人丢掉宽容和信任,走向暴戾和残忍,也会让人疏离朋友、变得孤家寡人,最严重的厌世者甚至连自己都痛恨,最终投入虚无主义的深渊。另一方面,尽管厌世绝对不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品质,但也伴随着人类最深刻的智慧和最有力的洞察。
伟大的思想家如尼采、叔本华都是无可救药的厌世者。厌世的根源是对荒唐社会的厌恶和对生活真相的洞悉,我们并不会因为Bojack是一个烂人而爱上他,我们爱的是他刻薄而精准的讽刺、他对人生意义的怯魅以及他提供的存在主义模型下的生活真相。

那么,动画当中的是否还有其他的厌世者呢?动画中的厌世者们,还有着怎样的特征与魅力呢?
Eric Duckman , 另一位厌世者
我们对这种睿智的厌世者的喜爱也不止是从马男开始的。在文学史上有很多例子:卢梭就认为莫里哀笔下的《厌世者》阿尔赛斯特拥有正派的英雄潜质,加缪则塑造了一个值得同情的暴君《卡利古拉》。
而早在《马男波杰克》诞生的20年前,Bojack主演的《胡闹小马》还正当红的时候,这种自私堕落、愤世嫉俗的角色就出现在了动画荧幕上。

1994年,USA有线电视网推出了一档名为《鸭男》(Duckman)的动画剧集。剧中的主角Eric Duckman看起来就是一位90年代的BoJack Horseman。与马男一样,鸭男也是拟人化的动物角色。
鸭男的为人也非常糟糕,极度自我、缺乏自制、酗酒嗜烟。在工作上,鸭男也像马男依赖Princess Carolyn那样依赖他的助手Cornfed。更重要的是,Duckman对他的人生、对这个世界也有着发不完的牢骚和抱怨。其中大部分也不乏振聋发聩的论断。
在《鸭男》的《A Room with a Bellevue》一集中,Duckman试图通过精神鉴定的方式逃脱牢狱之灾,但他在医生面前情绪失控,歇斯底里地发出了《鸭男》中最著名的一段咆哮:
https://v.qq.com/x/page/g3059joeor2.html
这段独白并不像《马男波杰克》中的抱怨那样精准又简洁。它混杂着疯疯癫癫的废话、一些毫无意义的排比,但你还是能从中感受到厌世者Duckman的魅力所在——他的激情、智慧和洞察力,正蕴藏在这些不敬又真诚的牢骚中。
正如《鸭男》的创造者Everett Peck所述: “他是个有些反传统的人,也是个有点古怪的人。Duckman有一种当事态发展不如他意时去表达事情本应是怎样的方法,他更有意愿去表达他对生活的苦恼与不满。”这些苦恼与不满积压在我们每个人心底,而鸭男或马男这样的厌世者,则拥有帮助我们释放这些东西的钥匙。

除了Duckman发不完的牢骚,我们也能在《鸭男》中看到任何动画情景剧都少不了的离奇、荒诞的闹剧。鸭男的故事也游走在各种奇妙、疯狂的时空。
从破败的城市、到美国西部的荒原、到越南的雨林、到未来的世界、到无垠的太空。Duckman的疯狂事迹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瑞克和莫蒂》的历险。Duckman买过老婆,卖过名字,进过监狱和疯人院,去好莱坞做过制片,当过中美洲小国的独裁者。
在《Exile in Guyville》一集,Duckman和他姨姐Bernice之间的争吵引发了全国的性别战争,两性从此建立了相互隔绝的国度。而在《Apocalypse Not》中,Duckman在误认为所有人都消失后,放纵地大肆破坏,几乎毁了整座城市。

对各种文化符号戏谑的模仿、引用也相当充实。有不少剧集的情节就改编自文学、影视名作,Duckman与亡妻相遇的故事是仿照《廊桥遗梦》的情节展开的,姥姥在俄国时的往事是《战争与和平》的翻版,曾获得艾美奖提名的《Noir Gang》一集,则套用了五十年代黑色电影。《哈姆雷特》《音乐之声》《星际迷航》《老友记》等各种类型的作品也都有露面。

在大量戏仿中诞生的是对电影、电视等媒介本身的解构与自嘲。在《In the Nam of the Father》一集中,回到越南的Duckman逐渐会想起自己在越战期间经历的恐怖往事,但其实这些回忆不过是他从越战电影中得来的。在《Planet of the Dopes》中的一个场景中,展示了Duckman、Bernice等人作为《鸭男》演员坐在沙发上等待开机的场面,尽管这和故事情节没有任何关系。
各式各样的电视节目也是《鸭男》经常调侃的对象。在《American Dicks》中,Duckman接受了一档跟拍记录他破案工作的节目邀请,整集都是以摄像机视角呈现的动画“伪纪录片“。

剧中角色有时还会提醒观众自己是虚构动画人物的事实,比如Duckman曾经调侃自己没有耳朵、没有生殖器。鸡王在向Duckman揭示自己造了个假学校时讲到”这都是动画做的“。
在《Inherit the Judgement: The Dope's Trial》一集中,鸡王试图用某种涂料让世界消失。结果这个涂料真的让画面从上完色的动画回归了粗糙的线稿。


此外,《鸭男》作为一部动画却不排斥真人影像的出现。小到闪过一瞬的实拍资料,大到一整出真人表演的节目,仿佛我们的真实时空也是这个疯癫世界的一部分。
比如在《My Feral Lady》中,Duckman带着邮寄老婆上了著名的美国真人秀“今夜娱乐“,与真人同台共演。而在《Papa Oom M.O.W. M.O.W.》中,走红的Duckman为自己拍了一部电影,也由真人来扮演他自己。

黄金时代的过客
这些大胆出格的故事模式、戏谑琐碎的文化拼贴,已经在《鸭男》中被运用得相当娴熟,与今天的动画情景剧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很容易让人忘掉这是一部90年代的作品。
而Duckman这个角色的年龄还比这部动画更早一些,他来自80年代,诞生于漫画作者Everett Peck的笔下。Peck生于1950年的加利福尼亚,在《疯狂杂志》漫画与迪士尼动画的共同影响,他走向了绘画的道路,并曾与迪士尼九老之一的金博尔有过较密切的联系。
大学毕业后,Peck做过杂志插画、广告设计、路人肖像、动画角色设计等各种杂业。1988年,他在《黑马的礼物》杂志第22期上第一次刊登了这只鸭子侦探的故事,到了90年,黑马漫画出版了一本独立的《鸭男》漫画。

漫画时期的《鸭男》与后来有着不小的差异。Peck创造鸭男时,是从超级英雄漫画的模式下笔的。在起初,Duckman还拥有一套滑稽可笑的假肌肉制服。
到了早期的动画剧集中,还保留了一些对“英雄漫画”特别是对蝙蝠侠的指涉。Duckman居住的城市(芝加哥)同哥谭市一样混乱、破败。而他本人作为侦探,也与蜘蛛侠类似,一直处在与犯罪接触的第一线。


不过《鸭男》最终并没有往英雄漫画的方向发展。Duckman本人的糟糕形象与伟岸无私的超级英雄南辕北辙。
他自己就不是什么守法公民,他骗保、逃税,因此欠下巨额债务而被政府通缉。他还曾过失或蓄意杀人,也没有受到惩罚。更荒唐的是,Duckman甚至也完全没有能力胜任侦探的工作。
他总是保持着狂躁不安的状态,注意力极易分散。他会因为一通电话就忘掉正在追捕的罪犯,会因为见到漂亮女性涎水横流、彻底丧失语言和思考功能,也会被一些非常简单的花招骗过,落入敌人的陷阱。


如同马男的工作多亏了Princess Caroline照料,鸭男侦探所真正的支柱是Duckman的助手Cornfed,一只矮小、冷静、说话没有语调、几乎无所不能的猪。他要解决所有侦探所的案子、把Duckman从他惹出的麻烦中解救出来。
然而,Duckman的贪功、浮躁和自我又让他妒忌Cornfed的能干多劳,经常无视、打断Cornfed的建议,还因为固执己见一度将Cornfed开除。

这样一位无能无德的草民“英雄”却正是Peck所追求的形象。“我是说,当你拥有肌肉、一堆超能力和一套很酷的制服时,是很容易同邪恶势力干架的。这有什么乐子?把这只大嘴巴、没有生殖器的瘦弱鸭子扔出来对抗整个世界,才是我喜欢的主意。”

在漫画领域小有斩获后,Duckman赶上了电视动画的黄金时代。89年底播出的《辛普森一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鸭男》这种成人化的、离经叛道的作品也有了登上电视的机会。
1991年,Peck与《辛普森一家》早期的制片、导演之一Gábor Csupó合作,制作了一集《鸭男》的试播。1993年,他们的团队加入了派拉蒙的编剧,并终于在次年让Duckman登上了荧屏。

动画版的《鸭男》明显受到了辛普森一家的的影响,将很多剧集的重心放在了家庭中。在漫画中,鸭男已经结婚,但是对于他的家庭并没有太多顾及。
而到了动画中,Duckman的家庭则有了更完善的背景。他的妻子Beatrice在动画剧情开始前已经去世,原因很荒唐,来自Duckman乱丢烟头导致的一系列连锁灾难。除此之外,《鸭男》基本保持了一套家庭情景剧的角色设置。Duckman带着三个儿子与亡妻的姐姐Bernice一同居住。Bernice是一位泼辣的的健身狂人,看起来受到女权主义影响,但也保留了一些家庭主妇的特征。

大儿子Ajax高大肥胖、满脸青春痘,在愚蠢的表面下是若隐若现的大智慧,有着超人的艺术天赋。次子Charles和Mambo是一对机敏的连体双胞胎,偶尔会打架。两人性格似乎没有差别,Duckman也分不太清他们,还始终记不起来Mambo的名字。家中的胖姥姥几乎是个植物人,永远沉默地坐在沙发上,唯一的交流方式是放屁。

《鸭男》在作为动画延续的4年中,表现出了不错的品质。它曾三度得到艾美奖提名,还在94年带动了《鸭男》漫画新系列的开启。但在90年代动画情景剧的大潮中,只播出了4季70集的《鸭男》算不得多么成功的角色。尽管它吸引了小众青年观众,但总体的收视率一直不尽人意,无法满足USA电视网为阖家受众服务的定位。于是《鸭男》的播出时间逐渐被调整至深夜,最终在97年9月寿终正寝。
可以感觉到创作者对于《鸭男》被砍的不甘。在全剧的最后一集中,编剧还设下了Duckman的亡妻复活归来的重大伏笔,可惜他们再没有机会将故事继续讲述下去。《鸭男》制作公司的CEO曾遗憾地表示:“我们在错误的网络上生产了正确的节目。”

从鸭男到马男
《鸭男》并没有对《马男波杰克》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我们仍能从这两部作品间找到一些历史的脉络。从鸭男到马男,动画情景剧的风格和趣味发生了一些改变,厌世者角色的面目也变得迥然不同。

在《鸭男》播出的时候,动画的制作还基本离不开手绘,而《马男波杰克》则采用了二维骨骼动画。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媒介。二者在动画上的趣味也是截然不同的。
在《鸭男》中,我们能看到不少滑稽夸张的肢体笑话。Duckman讲起话来张牙舞爪,而他本身的造型也很滑稽:他是剧中唯一一个长期一丝不挂的角色,他的眼睛并不在自己身上,而是长在他的眼镜上。

还有一些颇具动画自身传统的桥段,像是从华纳或弗莱彻的那些滑稽荒诞的早期动画中继承下来的。比如剧中经常出现Bernice等人夸张地殴打Duckman的滑稽场面。这些殴打桥段中有相当一部分同样在情节上无足轻重,由于成本紧张最终的动画效果也一般。但明显能感觉到,制作组并不愿意放弃这些古老的肢体暴力笑话。


然而,到了拥有数字技术的《马男波杰克》中,这些肢体段子似乎被抛弃了。你只能在Bojack的幻觉里、或是背景角落里那些奇异的人形动物身上找到这种简单而暴力的快乐。
在大多数时间里,角色的情绪还是只展露在角色的眉头和嘴角。电视动画角色僵硬的面庞一开始确实诞生于成本的限制,但在这些重视文本、尖酸刻薄的情景剧中,扑克脸也许拥有更贴切的魅力。

除了那些根基于动画传统的肢体暴力的幽默,《鸭男》中还有一些更血腥的暴力在90年代才登陆电视动画。尽管在《鸭男》之前,已经有诸如《瘪四与大头蛋》(Beavis and Butt-Head)《莱恩和史丁比》(Ren and Stimpy)这样的作品,但“成人动画”在当时还是一个非常年幼的标签。需要一些血腥、猎奇、暴力的画面来彰显该作区别于儿童受众作品,尽管有时它们在情节上毫无必要。
在《鸭男》中,Duckman的两位助理,是一对极端耐心善良,说话时自带充满童心的音乐的毛绒玩偶。但是他们的耐心和善良却总是莫名地激起Duckman的怒火,一次一次用火烤、车碾、生吞等极其残忍的方式将他们杀死,但在之后的剧情中他们又会安然无恙地再次登场。

鸭男和马男作为厌世者的形象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尽管马男和鸭男都是愤世嫉俗、生活堕落的家伙,但如果一定要让他俩分出高下的话,马男似乎要比鸭男更有魅力,但也更加无可救药。
Duckman总体上是个愚蠢的人,很难发觉他的长处,即使是他疯疯癫癫抱怨中的灵光也只偶尔闪现。这让鸭男这个角色的魅力大打折扣。而马男的牢骚则比鸭男多一点幽默、聪明,少一点被逼无奈。他的“金句”“毒鸡汤”能够在网络上蔓延,不只是因为悲观、也是因为狡黠。
不过,也正是由于鸭男的憨痴,让他的为人显得不那么糟糕了。他所闯的一切祸事,似乎都可以归因为他不可控制的愚蠢、狂躁、注意力缺失。再加上他糟糕的生活环境、被所有人看不起的地位,往往让Duckman处于一种被人怜悯的位置。马男却不是蠢人,不缺爱他的人,也没有生计上的难题,但他依然会搞砸每一件事,这才是不折不扣的烂人。

而两部动画迥异的叙事结构也扩大了两人性格上的分异。《鸭男》的叙述模式非常类似于《辛普森一家》,是完全非线性、碎片化的,每个故事都限制在一集之中结束。
对Duckman来说,纵使他闯了再荒唐、再恐怖的祸,无所不能的Cornfed也会帮他把问题在当集处理完。当下一集开始的时候,故事重新他破旧而熟悉的家中展开,死掉的助理已经复活,毁掉的城镇完好如初,制造巨大风波的Duckman重新变回一个小人物,只有极少数事件会持续影响到后续的剧情。这让他做的任何坏事都显得无足轻重。

但在最近十年间,动画情景喜剧的叙述模式已于当年有了变化。线性、连续、贯穿整个故事的主线情节被不少作品捡了回来。《马男波杰克》中设计了贯穿多个剧集甚至整部作品的主线,每一季也都有各自的主题。更长的故事线让《马男波杰克》比《鸭男》对“犯错”及其带来的创伤有了更深入的刻画。

情景喜剧特有的“归零”正是《马男波杰克》试图避免的地方。马男非常眷恋的《胡闹的小马》中那个随意重启的世界,正是马男生活的反面。
他所犯下的过错不会被清零,他对恩人的背叛、对Todd的伤害,对Sarah Lynn死亡的责任,都刻在他的人生轨迹上,让他的步伐越来越沉重。Bojack的行动和不再像是鸭男那样滑稽、暴力但不需要负责任的胡闹,而是成了会带来不可改变的悔恨与伤痛的沉甸甸的抉择。这让马男变得更像是一位真实的人,让他愤世嫉俗的抱怨更加有力量,也暴露了厌世者最大的困境:厌世者的价值来自对丑恶真相的憎恶,但这种憎恶也可能将厌世者自己吞噬。

结语
从不太成功的《鸭男》到引领潮流的《马男波杰克》,从可怜滑稽的小角色到睿智迷人的大烂人。我们看到了厌世者的角色如何在动画情景剧中成熟起来。
不过,这种成熟也会抛弃一些宝贵的东西。《马男》对社会批判的内容显然较之《鸭男》有所收缩。Bojack机智而幽默,但他讽刺的艺术大都没有离开他个人的精神生活和富庶的好莱坞,困扰他的东西也无非是情景喜剧讲烂的亲情、友情、个人事业、自我认同。

而在《鸭男》这个更莽撞、幼稚的世界中,却更常展露出Diane那样对社会、对世界的责任感。
当片尾角色们带上耳机开始合唱时,你明白这些其实都是不大认真的调侃和戏弄、但还是会被那种对人类、对世界真诚的关切所打动,让你意识到那些厌世的讥讽、抱怨,其实正来源于对这个世界最深切的爱。





本文来自「动画学术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