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2023-07-31 12:18 作者:choucmm  | 我要投稿

看电影时泪流满面,看完电影一周有余,从电影中获得的感动、思考却未随时间流逝而淡去,反而像经过发酵一般,愈发浓烈,大有不吐不快之势。 还是按自己的本性先赞为敬,被动画中渗透的浓浓中国风感动——是唐服唐礼;是展示诗歌意境时徐徐展开的写意山水画;是击缶而歌,以诗为曲;是娓娓道来的李白高适两人的人生画卷。 关于最后这一条一同观影的老王并不认同,觉得前期铺垫太多,节奏有些慢。 对此我并不认同,我的回答是这是他们的人生,人生并不是为了某个巅峰时刻积蓄力量,直到那一刻发生。时间会公平的对待每个人,对待每个人的人生巅峰与低谷,浓烈与平淡。对时间而言,巅峰时刻并不比其他任何时刻更高贵。所以我更喜欢这种娓娓道来徐徐展开,沉浸在其中做一个李白高适以及大唐命运的旁观者。 作为旁观者,毫不例外的,不能自主,自然而然的便开始起了点评两位主角李白和高适人生选择的念头。 看电影之前对那段历史中的细节知之甚少,只是从小背过李白的诗,喜欢李白诗歌中流露的豪迈豁达,知道他的“千金散去还复来”,知道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知道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知道他“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好了就此打住,否则马上暴露只会背这几首诗的惨烈事实... 对于高适,更是知之甚少,连他是边塞诗人都已经还给了课本。只隐约看过李白有个迷弟叫杜甫,可惜李杜二人不是双向奔赴,杜子美视李白为偶像,但李白最好的朋友另有其人,这个人便是高适。 电影最后有一段文字大意是说高适是同时代诗人中功名成就最高者。 在我看来用诗人和不是诗人去划分当时的人杰们显然过于粗陋,用事业上的失意者和成功者划分更是过于简单。 李白和高适本质上是两类人。 李白自认身负治国大才,却未得唐玄宗赏识,只谋得宣传部长一职,而且也只是写些歌功颂德之文,于是失望离开,试图寻求成仙之路。后又被永王招募,成为败寇同党。 其实只从他的选择中便可得知,李白并没有他自认为的治国大才,他以诗扬名,自然的获得宣传部长的职位,却理所当然的认为唐玄宗应该给他更重要的岗位,一旦未如愿便任性了起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其实任何一个事业有成能至高位者,除了有大才更是人际关系高手,用人高手,因为任何一件大事必集众人之力才能完成,这其中有志同道合者,有志同而道不合者,有志不同而道合者,有志不同道不合者.....这形形色色的人的领导组织,除了识人眼光,用人策略,期间多少隐忍委曲求全必然是少不了的,如果如李白这般任性是绝无可能完成大事,电影借高适之口,也指出李白在识人方面的幼稚。 李白的诗才确是千年来人人都认可的,当时的人,后世人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李白的诗中的底色一半是性格中的豪迈大气激情飞扬不拘小节,一半是有鸿鹄之志却未能得偿所愿的深深的哀愁,估计还得再加上酒水buffe。 高中时背将进酒只觉得豪情万丈,四十岁坐在电影院里的我终于听懂了“万古愁”,不禁泪流满面。 再看高适,为什么李白喜欢高适?因为高适是那个能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的人。有目标,想尽办法努力实现,其间可以劳筋骨,饿体肤,可以动心忍性增益己所不能。 我们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间起起伏伏又延续不绝,其中靠李白们著书立传写诗记录传承文化,更靠高适们于困境中力挽狂澜救众人于水火。 感谢追光动画,让我们看到想象中的盛唐长安景,看到安史之乱百姓流离失所;看到诗人们“斗酒十千恣欢谑”,也看到高适 “相看白刃血纷纷”。 感谢李白用自己的失意酿出的无数诗句,让我们至今仍能从诗中读到锦绣长安。 感谢李白让我认识了高适,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历史中藏着无数高适。 感谢千百年间的高适们,让我们今天仍能用中文感受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历史,继续用这些文字描画我们的未来。 不用重新来,我要做高适,为达吾愿踏实努力,虽百折而不挠也。 ps. 说几句吹毛求疵之语,电影中有两个地方不甚满意,写出来与大家探讨 一处是李白葬友后哀歌一曲,个人觉得可能是配音的演员从未经历过喪友喪亲之痛,配音时情绪略偏高,如果压低一些哀痛悲伤之感更真实。 另一处是将进酒的意境画面,过于富丽堂皇潇洒飘逸,却没有表现出诗中的“万古愁”的这一面。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