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是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动乱的时代,一个悲苦的时代,群雄割
东汉末年是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动乱的时代,一个悲苦的时代,群雄割据,连年征战,当时的人们颠沛流离,饥不饱食,时间一长,难免伤到脾胃。 张仲景感念苍生之疾苦,于是提笔写下一张六味药的方子,小建中汤就这样在乱世中横空出世了。 小建中汤,中就是中焦脾胃,建中就是健运脾胃,小建中汤它就是粮草官,专门发配粮草入到脾胃去,让脾胃阴阳平衡、气血充盈。 小建中汤:桂枝9g,甘草6g,大枣6枚,芍药18g,生姜9g,饴糖30g。 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桂芍甘枣姜,这五味组合起来就是大名鼎鼎的桂枝汤,中医会在一个基础方之上盖楼,小建中汤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把芍药量翻倍,加上饴糖,就变成了一个彻底补脾胃的方子。 桂枝是桂树枝头最上面那一小节嫩嫩的树枝,因为长在尖端,所以阳气最足,最具有生发之性,因为长在尖端,所以它的药性是往上走的,往上走就能把阳气带到心上去。 桂枝温心阳,它能给心脏添柴加火,把心火点燃,补脾胃的方子为什么要温心阳?因为脾胃的运化需要热量,这股热量就来源于心,就像土地长养万物,离不开太阳的照射一样,缺乏太阳照射的南北极,阴冷草木难生。而心在人体的作用就相当于高高在上的太阳,脾胃是山峦大地,心火一暖,脾胃就有劲了。 心火下降于胃的过程,中医叫作火生土,所以桂枝用在这里,它是点火的一味药。 桂枝把阳气升发起来,白芍呢,能收能补,它能把阴血收起来,能把阴血补足。桂枝向外散,白芍向内收,白芍两倍于桂枝,这样一来,桂枝外散的力道被缩小,整个方子意图将能量往里收,补中的作用更强一些。 甘草、生姜和大枣,这三味药太平凡了,它们不外乎就是调和中焦脾胃,帮你把气血酝酿出来,相当于给虚弱的身体补充能量。 其中,甘草除了补中,它还是和事佬,可以调和诸药,什么叫调和诸药?一个人吃凉的肚子痛,吃热的又上火,中医上叫寒热胃,这个时候用寒药不行,用热药也不行,只能寒温并用,寒药温药一起用,这一寒一热,一动一静,性子完全不同,在一起就容易有矛盾,容易打起来,人吃了呢也不舒服。这个时候,有甘草坐镇,就能把双方的矛盾调和好,让它们和谐相处,团结一致,保证这个地方不出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