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更新时,闲情何处寻?靠近生活的几种方式

“闲情”所带来的舒心,是对比“闲愁”而存在的。
宋代贺铸曾有词道,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他以自然界中的三个意象来象征人在闲愁时的状态:正如这梅雨时节的遍地青草,随风而逝的满城飞絮,以及淅淅沥沥的春雨。闲愁,也就是无聊和散漫所带来的愁绪,尤其在万象更新之时,对照着那欣欣向荣的一切,未免不会有一丝喟叹。
如何去打败闲愁所带来的感伤?首先需要了解人为何而闲愁、为何而无聊。
马丁·杜勒曼曾着重研究过无聊感,关于闲愁和无聊,他一共分为四种:
“情境性的无聊
即空虚感,空闲的时间过多所产生的无聊。情境性的无聊最为常见,比如等候某人、在餐厅等菜。
“餍足性的无聊
即重复带来的无聊感。当人反复进行同一件事情时,生活中的刺激感远远低于他的需求,因此会有强烈的空虚感。
“存在主义的无聊
这种是之于无聊之上的强迫行为,越是心中空洞无物,越有想抓住任何事物的渴望。而且它不易被表达出来,需要深入思考。比如思考人生价值、思考万事万物。
“创造性的无聊
更多是过程中的压迫所带来的反抗心理,很多时候创造受制于规定性,没有主观能动性,所以会有一种因此会陷入创造性的无聊。

而闲情与闲愁不同,它是悠然自得的。在闲愁的基础上,愁思变成了安适,从而有了更多靠近生活的方式。掩盖了“愁”,萌生了“情”。
中国文化深奥幽眇。明代陈继儒曾在《太平清话》中,列数过文人们的诸般闲情:
“凡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候月、听雨、浇花、高卧、勘方、经行、负暄、钓鱼、对画、漱泉、支仗、礼佛、尝酒、宴坐、翻经、看山、临帖、刻竹、喂鹤,右皆一人独享之乐。”

纵观古代中国,人们对于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已经拥有了多样性,或是鼓琴侯雨,或是対画看山。
放到当今社会,人们面对生活中的空虚、无趣感,虽然拥有了更多合适的选择,但是很多依旧与旧时不谋而合。有哪些是自己主动去靠近生活,从而获得闲逸时光的?
一、户外漫步,享受春光
春天的气候温暖舒适,适合到户外游玩、散步或骑自行车等。
人们在自然环境中行走,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宁静,缓解压力和疲劳。还可以到公园、乡村或森林中漫步,探索自然的神秘和优美。
自然美所带来的心旷神怡,对于心中的空虚感有足够的疗愈性。

春天的意志和暖流正在逐渐地驱走寒冬。
——纪德
二、阅读与思考
让阅读成为自己的朋友。书中自有黄金屋,作为读者既可以从书籍中寻找共鸣,亦可以从其中获得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只是读过还不够,最好还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像西川说过:“你开始观察你的厌倦,厌倦就会成为你的一个大主题,无聊也一样,无聊是我们什么都不想干,但是当我们开始面对无聊的时候,无聊就变成一个非常有趣的一个思考的对象。”

三、走进剧场,欣赏音乐或戏剧
在一切社交场合中,走进同一个剧场的两个人,在喜好方面的重合度有可能很高,可以称作是志同道合的人。不过结交朋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如果是参加音乐会,听音乐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和心境,让人感到轻松愉快,亦是一个发泄和抒情的渠道。不论是流行歌曲、古典音乐、爵士乐还是世界音乐,都可以让你享受其中。
同时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比如走进戏院听一场京剧,去看一场王珮瑜老师口中,那“颠覆的、先锋的、浪漫的京剧。京剧其实很好玩,中国人生来就会看戏。”

四、与朋友聚会
与朋友和家人聚会,可以增强彼此的联系和友谊,同时也是一种学习交流的机会。聚会不论是在家中或是户外举行,人们提前准备好食物和游戏,等待朋友的到来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冰心在散文《闲情》中写道:庭院无声,枕簟生凉,温暖的阳光,穿过苇帘,照在淡黄色的壁上。浓密的树影,在微风中徐徐动摇。窗外不时的有好鸟飞鸣。这时世上一切,都已抛弃隔绝,一室便是宇宙,花影树声,都含妙理。是一年来最难得的光阴呵,可惜只有七天。
偷得浮生半日闲,既用“偷”字,便也说明了闲散时光的难得,像冰心写的一样。闲情逸致是有美感的,并能够使人为之触动。如朱光潜所说,美感活动是人在有限中所挣扎得来的无限,在奴属中所挣扎得来的自由。
只要感受到这种自由,不需主动去靠近生活,有时生活就在逐渐靠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