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超!冰!
动物园粉丝乐此不疲的玩着同质化的群组游戏,创造了一个幻想的网络共同体,并用词汇将他们自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而今天我就想聊聊冰,冰是bin的同音,冰又是享乐媒介(刺激性体验,新鲜感)的代名词,而且非常惯常地被粉丝用作称赞以动物园为题材的创作品的低级-精致程度。在这些作品里,低俗必须是第一标准,但不能是核心主导媒介,只用做调剂,但是是必不可少的调剂,就像你不能只吃盐,但同时你做饭不能不放盐。但一直让我感到不适的一点是,这个字眼非常规地被滥用了,就好像它失去了它的严肃指代一样,而作者也在疯狂地附和这一标准,但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些作品的同质性。
首先有填词加围绕参演角色的玩梗,这两者的结合是体现作品包装价值的点位,然后有以创造效果为核心目的的系列,对于一些歌词填词和调音知识的要求并不高,但要求有情节编排的成分在整个作品中,要有一个外在的也就是引入性的内容的逻辑和作为脚本的素材的逻辑的交融,而对于作品的评价也由结合的巧妙和制造的效果决定,这基本上成为了一个在这个流行语圈层内的创作的规则,这意味着一个亚文化圈严格地对于创作内容的要求,但也意味着一种发展的zzzq,这是这一亚文化空间的复兴但也是限制,这意味着这种创作必然被限制在其主要角色的梗史梗词中。
回到冰的话题上,冰作为一种评价规范基本上以作品的精致和激情程度作为基准,就像一个纯粹是跳脸恶心人的作品,你可以说它很搞,但你不会说这是冰,冰所评价的是一种极大刺激,满载空洞话语但充分填充了词句的无意义的精致包装,对于这种作品的期待近似于对于商品的恋物癖,但还涉及一种对于群体的谄媚,这种谄媚中包含对于群体性覆灭的恐惧和期待,因为这一评价指标本身就指向着崩坏,为什么?因为冰指向的是虚假的叛逆,是一种极端被压抑下的另类挑衅,只是很多时候在粉丝享受这种宣泄性挑衅的时候他们自身并不会注意到这是种(无谓的)挑衅。这让动物园相关的梗文化延伸,面对两种威胁,一种是无害化,也就失去其本质性的高辨识度的元素,但即时会有新的无谓的挑衅性的亚文化代替其存在,至于存在形式未可知(事实上超出娱乐范畴的挑衅性的“文化”共同体我不止一次地提到过了--觉醒者,红丸主义等等,它们与动物园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们的愚蠢在自我包装中大放异彩,而动物园粉丝本身是不避讳自己的庸俗的);另一种是在加速的轨道上撞毁,比如在宽泛的语境中触犯平台规则,或者因为涉及人物自身的行为被封禁(尽管并不太可能),即时也会被新的保守的挑衅性的话语代替。
冰的重点在于加速的增值性享乐,在于不断地对于象征法则的僭越,我们很难评价这是否正确,但显然在大部分时候它都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自作聪明的处在团体内部的表演性反叛,这就是一些文化实质的演变,也许在以前可以是附带有技术性的表演如摇滚一类的,但现在我们在相互疏离的现代生活中所得到的就是这些捡垃圾得来的残渣碎屑,是观念的残余物,是拼凑的缝合的享乐材质,与享乐行为的重复更为接近,和沉思更加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