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石头记》(癸酉本)的逻辑黑洞

首先先给b站的朋友提前拜个早年,祝大家新的一年里,工作学业顺利,心想事成,开心顺遂!
本文是最新一期讲解《薛宝钗不会嫁雨村》(二)的附录文章,视频稍后上传,等待审核完成后即可观看,希望大家在观看完本期视频后,务必转到专栏里看看本文,也可以先看本文,等视频审核通过后再去观看,二者结合起来,理解会比较深入全面一点。
之所以有些人认为薛宝钗未来会嫁贾雨村,就是因为贾雨村所做的那首对联,但是连同脂批看这副对联,却能发现,这样的结论并不能得到脂批的支持,甚至与脂批相违,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不能确证的证据。先来看对联旁的脂批
玉在匵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甲戌侧批: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甲夹批: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蒙侧批:偏有些脂气。】
既然脂批明确提到这副对联是二宝(宝玉、宝钗)合传,那么为什么会存在第三人——即一些人认为时飞代表的贾雨村?脂批为何不说是二宝和雨村三人合传?既然是二宝合传,为何对二宝之间的金玉姻缘只字不提,却偏偏要提起宝钗和贾雨村之间的所谓“结合”?事实上,金玉姻缘的暗示在书中比比皆是,且宝钗未来将会是宝玉的妻子是脂批明说的,而宝钗与贾雨村之间的联系仅仅只有这一个孤证,而且还不是确证,比较之下,更能看出作者极为重视金玉姻缘,既然要暗示宝钗的姻缘,却在二宝合传的对联里完全忽视如此重要的金玉姻缘,反而只暗示宝钗嫁雨村?何况这还是个几乎没有任何明确证据的所谓猜测?
事实上,《红楼梦》中的男女姻缘结合,大多至少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一、 判词或者曲词及其他诗词回目的暗示
二、 有否交换定情信物或者对等信物
三、 脂批明说
例如,宝玉、宝钗二人有判词曲词的暗示,有对等信物:金、玉,还有从旁和尚说的谶语:有金的要等有玉的来配等等,而脂批曾经明确说过:
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
庚辰双行夹批:妙极!凡宝玉、宝钗正闲相遇时,非黛玉来,即湘云来,是恐洩漏文章之精华也。若不如此,则宝玉久坐忘情,必被宝卿见弃,杜绝后文成其夫妇时无可谈旧之情,有何趣味哉?
这些脂批明确告诉我们最后宝玉与宝钗结合了。同样的蒋玉菡与袭人有汗巾子的交换,有袭人判词:堪叹优伶有福,有脂批明说琪官(即蒋玉菡)与袭人供奉宝玉宝钗,还有蒋玉菡说的酒令“花气袭人知昼暖”,也有袭人的花签词:“桃红又见一年春”暗示袭人另嫁他人。
再比如:小红与贾芸,除了二人之间明写的暧昧情节还交换了手帕,史湘云与卫若兰则是用金麒麟的阴阳暗示男女阴阳结合,回目上明说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史湘云曲词上有:厮配得才貌仙郎的句子,脂批提到了大金麒麟是卫若兰所佩戴:
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所以我们不难得出这些人最后有着情感纠葛或者最终结合。可是如宝钗和贾雨村如此重要的人物,脂批没有半个字明确提到他们二人最终结合是不太正常的,也不符合脂批一惯提前剧透的笔法。二人之间也没有任何信物交换,或者像金玉那样对等的佩戴之物。除了这幅对联,二人再找不出任何判词曲词或者其他诗词的任何证据,这仅仅是一个孤证,并且这个孤证也是不能确证的。
如我上期节目里说过的,时飞既是贾雨村的字,同时也代表着等待时机飞上青云之意,而薛宝钗也有这种青云志,这是从宝钗的柳絮词里可以看出来的,这个“时飞”凭什么不会仅仅是指宝钗与贾雨村都具有的那种热心营求尘世欲望的人格共性,时飞也未必就是特指贾雨村这个人。
就算退一万步说时飞是特指贾雨村,也没有任何明确指出二人是最终结合了,因为对联仅仅说的是钗等待时飞,等待也不能确证是婚姻关系,又由于本期节目我用了大量分析证明薛宝钗实际上最恨的人就是贾雨村,凭什么宝钗待时飞,不是等待时飞来报仇雪恨呢?也就是说在没有确证的前提下,不同的思路,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
为了让这条不能确证的孤证看上去更有力一些,有人找出了上期节目说的那几条证据:
一、 贾雨村葫芦案解救了薛蟠
二、 贾雨村大热天要求见宝玉,宝钗正好在一旁看见了
三、 贾雨村为石呆子案子导致贾琏被父亲揍了一顿,平儿来问宝钗要棒疮药
四、 认为周汝昌支持薛宝钗嫁贾雨村,所以周汝昌参与顾问的87版电视剧里有贾雨村送升官拜帖给宝钗是编导故意安排的情节(原著中没有明确说是薛宝钗亲自接了贾雨村的拜贴,电视剧增加了这个情节),用来暗示贾雨村与薛宝钗的特殊关系(此条上期节目已证明为假)
这些证据链条中,第四条因为造假被排除,就只剩下前三条,而这三条当中没有一条有合理的逻辑能够直接推导出薛宝钗嫁给贾雨村了,因为在这些情节中,仅仅是薛宝钗与贾雨村二人出现在同一段故事情节中,并没有任何使人信服的逻辑指向二人最终结合,这都不是确证。相反,我上期节目说贾雨村判断葫芦案可能导致薛宝钗待选失败;同时,贾雨村叫宝玉出去,薛宝钗很看不上贾雨村大热天还来攀附贾家,说他没意思;并且,薛宝钗从平儿口中口中得知贾雨村干了非常恶劣的坏事都是可以直接逻辑推导出薛宝钗对贾雨村不会留下好印象的,这是符合逻辑思路的,因为存在着因果关系。而薛宝钗后来说“男人读了书更坏了”恰好表明了她对贾雨村这类禄蠹的看法,同样是合乎逻辑的判断。
我把两个人物出现在同一个情节里称为“情节同框”,仅仅是情节同框是不能得出合乎逻辑的证明的,因为贾雨村回回来贾府都要见宝玉的“因”不能得出他未来要娶宝钗的“果”,没有任何逻辑关系。而在这些情节里,并不止是薛宝钗与贾雨村同时出现在同一段情节中,别的人物如宝玉也同样跟贾雨村同框了,例如,贾雨村叫宝玉出去会面,宝玉很不高兴,说每次来了都要见他,这里明显暗示了贾雨村对宝玉无比感兴趣,每次来都要见他,联想到贾雨村曾经是甄宝玉的老师,贾宝玉又跟甄宝玉性情外貌一样,而且贾雨村在小说一开始还发表了一大篇文字,专门说明贾宝玉这类人是秉天地正邪之赋而生不同凡俗的风流人物,这是否就能说明,贾雨村就是对宝玉暗怀深情,未来这二人之间一定有着难以启齿的情感纠葛呢?起码,贾雨村与宝玉的情节同框里,贾雨村起码当面见到了宝玉本人,而且逻辑上要比跟宝钗的同框逻辑关系要明显的多。因为贾雨村明显对宝玉的兴趣要比对宝钗的兴趣大多了。
再比如,薛宝钗听平儿说贾雨村干的坏事,这个情节中,宝钗并不止是与平儿口中的贾雨村情节同框了,她还与平儿口中的贾琏也情节同框了啊,贾琏也出现这段情节中,而薛宝钗听了平儿的话只可能嫌恶贾雨村干的坏事,没有任何因果关系证明贾雨村未来会娶宝钗,宝钗因此会反感贾雨村才符合正常人物心理的逻辑推论,却有可能觉得贾琏这人还挺正直的甚至同情他因为说了几句公道话挨了顿打,并且薛宝钗的棒疮药有可能对贾琏的伤大有益处,贾琏是会因此而感激宝钗的,并且贾琏这人挺风流的,最爱在外勾搭别的女人,再联系到之前,林黛玉讽刺薛宝钗说她就是哭出两缸眼泪也治不好棒疮,会不会是一语双关,暗示薛宝钗暗中也为贾琏的棒疮流了很多泪,从此宝钗与贾琏的情节同框就暗示他俩未来有一段情缘呢?很显然这样的推论是不正确的,我们不能因为仅仅情节同框就得出两人之间有姻缘的结论,没有任何逻辑性。这些都不是确证。而分别与贾雨村和宝钗情节同框的其他人,甚至逻辑关系要强的多。如果可以这样不负责任的推论,那我们推导出贾雨村与宝玉,薛宝钗与贾琏之间有关系恐怕还要更有力一些,起码能攀扯上一些逻辑。但事实上我们不能这样胡乱推论,贾雨村与宝玉,薛宝钗与贾琏当然不会有这类乱拉来的关系。
这个时候一定有人会说,怎么没有证据,有明显的旁证啊,“钗于奁内待时飞”这句对联就是最明显的旁证啊!这等于提前预设了宝钗确定嫁雨村这个结论是确证才可能反过来证明这几条后续的证据是有道理的。现在问题来了:
当初就是因为 “钗于奁内待时飞”是一个不能确证的孤证所以才提出了后面那几条证据试图证明这个对联的,结果,这几条新证据薄弱到了没有任何因果关系无法自己证明自己,也不是确证。这些原本打算用来证明对联的证据,反而要对联来反过来证明这些搜罗来的伪证据的正确。可是对联本身就不是确证,还是孤证,为了证明它不是孤证才提出来后面的几条证据的啊!这就陷入了逻辑死循环,等于说,为了证明证据A是正确的,才去找了证据B、C、D来试图证明A的正确,结果B、C、D自己都不能证明自己,也无法证明A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反而需要没有任何根据的预设证据A的结论是正确的才能证明B、C、D的合理性,这等于说用不确证的证据证明另一个不确证。结果谁也无法证明对方,谁也无法证明自己。
我管这种逻辑死循环称之为逻辑黑洞,事实上吴氏石头记和为了证明吴氏石头记(癸酉本)的一套说辞,存在着许多这样经不起推敲的逻辑黑洞。
例如,贾宝玉说的酒令: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
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
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
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一般认为,前两句暗示薛宝钗强求宝玉读书上进,后来宝玉抛弃宝钗出家,留她一人独守空闺悔恨不已,而吴氏石头记虽然情节雷人,但是基本上也是符合这两句谶语的暗示,而后面一句女儿乐,则被吴氏石头记暗示未来宝钗荡着秋千露着香肩来勾引贾雨村的那个雷人情节。
首先,吴氏石头记里薛宝钗活到了老年,但是结局也依然悲惨,因为贾雨村锁枷扛了,薛宝钗跟着被流放,最后孤单的死在了冰天雪地里,那么,女儿悲这句酒令就很奇怪了,如果薛宝钗最终的悲剧命运结局并不是守空闺,而是后来嫁给贾雨村,女儿悲这句暗示薛宝钗最终悲剧命运的谶语就不应该是“青春已大守空闺”,而应该是“可怜金簪雪里埋”之类的暗示薛宝钗真正结局的谶语才符合她的最终命运。而又因为薛宝钗在癸酉本中并没有守几年空闺,那叫什么女儿悲呢?凭什么用守空闺来暗示她的悲剧命运呢?她实际上并没有守空闺呀,她最后嫁给贾雨村享受了多年的荣华富贵,既然没有守那就不算女儿悲啊?如果说女儿悲这句不算是薛宝钗的最终结局的谶语,只是她阶段性的悲剧,那么酒令里还有其他暗示薛宝钗最终悲剧的句子吗?好像没有吧?只有一句“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明显是针对宝玉抛弃宝钗的情节的,假如贾雨村飞黄腾达才是薛宝钗想要嫁给他的原因,而她最后也如愿嫁给了觅封侯的雨村,而且对方并没有抛下她而去,觅封侯何以有悔?所以这一句是指宝玉抛弃宝钗的,可是这样一来,关于薛宝钗的所有悲剧结局的谶语都不是金簪雪里埋啊!而是被抛弃孤独终老,吴氏石头记说它最符合前八十回线索是否可信呢?
同样的,红楼梦中的女儿都是薄命司里的人,所以女儿悲来暗示她们最终命运是悲剧是符合前八十回的总设定的,也就是说,女儿悲一句应该是指女儿的最终命运,可是吴氏石头记不单不符合守空闺为最终悲剧命运,后面还添加了不少情节,用女儿喜, “秋千架上春衫薄”来暗示薛宝钗勾引贾雨村,等于说,女儿悲的最终命运之后,还增加了好的后续命运,并且还是喜剧?那如何称得上是薄命司女儿的悲剧结局呢?如果这不是最终悲剧结局,如何仅用阶段性悲剧,临时性的守空闺来代表一生的悲剧结局呢?
熟读前八十回的读者都知道,贾宝玉厌憎仕途经济,喜欢的正是女儿的纯真与干净,而这酒令的形制正是贾宝玉规定要分别说出女儿悲愁喜乐的,这正是在暗示贾宝玉对女儿悲剧命运的同情和他对女儿纯真的向往,可是吴氏石头记中,薛宝钗并不是女儿发自内心的喜乐,而是充满心机的勾引贾雨村,才露香肩,荡秋千勾引贾雨村,这哪里是女儿喜,仅仅能称作女儿婊而已。
诚然,如果每一个推论都是需要类似脂批说宝玉宝钗最后成其夫妇这样明确的证据才能成立的话,我们将无法做任何探佚工作,因为八十回后文本的丢失,我们手头除了少数脂批的剧透,并没有太多的明确证据,也因为如此才需要探佚,可是我们同意可以做适当的推演与猜测可能的剧情走向,但不等于抛开人物性格发展的正常脉络,事理人情的正常逻辑和前八十回的一贯风格乱来,也就是说符合逻辑及人物性格正常发展脉络的合理推测才是我们愿意接受的,例如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其实是一曲女性的悲歌,作者对于女儿始终是且怜且珍惜,也会歌颂她们的美好纯真并肯定她们的才华和人品,但是在吴氏石头记里,那些女儿们各个变得丑恶不堪,或者恶毒或者心机甚至变身与贼寇同流合污的淫贱之徒,与作者心中女儿形象有着天壤之别,一个很明显的证据就是《葬花吟》,葬花吟不是单指林黛玉的悲剧结局,而是通过林黛玉之口来为未来大观园众女儿的悲剧命运做谶,脂批明确写道:
【庚辰:《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故用在践花日诸艳毕集之期。践花日不论其典与不典,只取其韵耳。】
【甲戌: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
这说明,在作者眼中,大观园中的众女儿都如花般的美好纯真,又如落花一般命运飘零,结局悲惨,令人叹殇,则如此作者眼中的众女儿,与吴氏石头记后二十八回描写的众女儿有着完全相反的形象,后二十八回中的众女儿性情大变之外,已经无法用美丽的花朵来形容她们了,这就与上面的脂批是相违的,这就是一个不符合逻辑,也完全不按原著人物性格发展塑造人物的典型现象。吴氏石头记的真正恶毒之处正在于此,它完全否定了女性的价值,而肯定女性价值正是前八十回原著在封建男权时代创作出的这部经典作品的真正划时代之意义所在,吴氏石头记中不断暗示悼亡明朝之意,等于说朝代更替才是作者写书的主旨,而不是歌颂那些个性鲜明,美丽纯真的女子,等于说女子的价值并不重要,作者只在乎政治上的争权夺利,这也与作者“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的主题思想相违背。同时吴氏石头记将女孩们的形象大肆进行扭曲污蔑,更是将其死死钉在了耻辱柱上,展示了其作者内心的猥琐低级与厚颜无耻。而今天还在大力宣扬和拥护吴氏石头记这部荒唐伪书的女性读者,可以说是最最可悲的一个群体了。
而不负责任的推论者,假定吴氏石头记的情节是既定事实,然后根据结论去推导,等于用结果来证明其论据,而不是正好相反。例如,花了极大的功夫证明薛宝钗在被抛弃后是可以改嫁的这件事就是提前设定好结局,因为就算证明了薛宝钗在被贾宝玉抛弃后是可以改嫁的,是符合当时风俗的,也拿不出任何证据证明薛宝钗当真改嫁了,更何况,荡着秋千露香肩勾引男人,还婚前开房这种行为,无论如何也是不符合当时风俗的,这种推论是难以服人的。说宝钗因为身逢乱世,又遭宝玉抛弃无奈只能想办法生存所以才勾引贾雨村更是如此,因为身逢乱世,这种推论也是原著中找不到任何实质的证据证明。前八十回原著找不到结局会改朝换代的任何直接证据。牵强附会的则难以使人信服。
吴氏石头记的拥趸总是说这个版本的后二十八回是现今最符合前八十回原稿和脂批线索的版本,可是,这话很容易被打脸,因为吴氏石头记明明存在着大量与前八十回不符合的地方,例如本期视频里讲到的那些,以及其他多到不计其数的不符合原著本意的内容,有些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原著中说,《乞巧》一出戏暗示元春之死,乞巧是七月七日七夕那天,而王熙凤在请刘姥姥给生于七夕的巧姐取名字的时候说:正是生的日子不好呢!暗示七夕这天是与元春之死有着重大关系,在贾宝玉的灯谜诗中说:“琅玕节过谨隄防”,琅玕节是道教节日,时间正是七月七日,等这日子一过,就要谨慎提防,因为大祸就要临头了,正是暗示元春死后,贾府跟着倒台的事情。而吴氏石头记明确说林黛玉婚礼这段时间是春天,而就在婚礼当天,元春被押送法场凌迟了,元春死于春天,不是七夕,元春获罪也与七夕毫无干系。这仅仅又是其中一个线索而已,关于吴氏石头记存在的大量矛盾和不合逻辑之处在网上也有很多人在分析探讨,大家可以一一找来看看,这里就不多说了。
而每当有人提出吴氏石头记线索并不符合前八十回的时候,就有人说这是因为吴氏石头记仅仅是一个原始的底本,而曹雪芹最初是得到了这个底本,对其增删修改过,增删修改过后的曹氏前八十回已经不是原稿的风貌,所以才存在着吴氏后二十八回与曹氏前八十回不符的情况。但是吴氏石头记之所以宣称自己才是石头记最古早的真本恰恰是因为它声称其后二十八回是最契合前八十回线索的版本。这个逻辑是很令人费解的,因为吴氏石头记后二十八回是一个情节极度鬼畜雷人,人物性格品行大变,文笔粗陋,诗词唬烂,思想格调低下的作品,除了它宣称自己是所谓“最契合曹氏前八十回线索”这唯一一条自封的证明以外,没有任何一项文学成就足以使人信服它就是石头记最原始的底本的或者跟曹氏前八十回有什么关系。根据前八十回脂批,我们得知,其实曹雪芹是写完了的,并且脂批还透露了一些八十回后的情节和回目,吴氏石头记正是宣称自己最契合(实际上并没有)这些脂批和原文里透露的线索的,但问题是,这是曹氏前八十回的脂批,符合的是曹氏的版本的情节,后二十八回既然是增删前的底本,又存在着巨大的文学水平落差,只能证明吴氏后二十八回理应跟前八十回原著包括脂批在内差别巨大,为什么吴氏要宣称自己的后二十八回线索要跟曹氏前八十回的脂批透露的回目一模一样呢?那不是增删修改过的吗?唯有增删修改的说法成立,吴氏才有底气坚持自己就是古本真本,但是一但接受了增删修改的前提假设,则吴氏后二十八回底本的细节就不应该跟前八十回脂批透露的回目一样,因为吴氏自己坚持说曹雪芹增删修改导致了跟前八十回比文笔文风的巨大差异,甚至线索的不够契合,但如果吴氏说自己文笔各方面水平差是因为曹雪芹后期增删修改后导致曹氏版本精致了许多,那吴氏石头记就应该宣称自己跟曹氏前八十回线索不契合才能使这种所谓增删的说法不矛盾,但是吴氏偏偏拼了命的说自己最契合现存曹氏前八十回线索。又一个逻辑黑洞。
现在,有大量证据也证明了其实吴氏石头记也并不符合前八十回的线索,就连它唯一立足于世的所谓最契合原著线索这一条依据都不能保证,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证实了,吴氏石头记的确是曹雪芹增删过的,所以才不符合前八十回。可是这样一来,不单吴氏石头记自封的最契合原著的说辞一秒破功,而且,吴氏石头记就彻底沦为了情节极度鬼畜雷人,人物性格品行大变,文笔粗陋,诗词唬烂,思想格调低下还完全不符合前八十回线索和主旨的作品,这样的东西,有正常判断力的人会相信这是一个完全造假的版本,还是相信它是所谓真本古本呢?我看恐怕前者才更加接近事实也更加符合正常的逻辑一点。
吴氏石头记倘若坚持认为自己是真正原始的石头记底本,按照这个逻辑,现存前八十回就是曹雪芹根据吴氏石头记前八十回增删修改过的,可是吴氏石头记既拿不出吴氏的前八十回版本原稿也拿不出任何吴氏后二十八回的任何底本或影印照片,但这个前提下至少有一条结论可以推导出来,那就是吴氏石头记后二十八回,必然是完全契合吴氏石头记自己的前八十回原稿线索的,不单如此二者文学水平也应该是一致的,因为都是同一个人的同一部作品的前后两部分。而吴氏石头记后二十八回存在着跟曹氏前八十回的巨大文学水平落差,那至少可以得出结论,吴氏石头记的前八十回也跟曹氏前八十回(即现存红楼梦)存在着同样巨大的文学水平落差。而且必然曹氏情节线索对吴氏前八十回有了巨大的改动才可能变成现在我们看到的那种经典名著,奇怪就奇怪在,吴氏石头记后二十八回宣称跟曹雪芹的前八十回线索最契合,而不是宣称跟吴氏石头记自己那丢失了的前八十回(理应跟现存前八十回差别巨大)线索最契合。一个早期底本为什么要追着后来有着巨大改动的曹雪芹增删修改版说跟增删修改版的线索一致呢?
吴氏石头记倒贴曹雪芹版本还不止这一点,吴氏石头记完整版应该是一百零八回,因为他的情节刚好是接续现存红楼梦第八十回的情节写的,后二十八回回目也是从第八十一回开始算的。可是既然是一个独立的非曹雪芹原创的早期底本,它存世以及部分原稿丢失的情况,为什么不是独立的?它可能丢失了前四十回,保留了后六十八回,它还可能丢失了前九十回,保留下来了后十八回,可是吴氏石头记既然不是曹雪芹的版本,只是曹雪芹所根据的底本,它为什么偏偏要从曹雪芹丢失的八十回后开始写起呢?曹雪芹丢失了自己写的八十回后的这件事,跟吴氏石头记这个原始版本不应该存在着任何因果关系啊!曹雪芹八十回后丢失了,并不代表吴氏石头记也刚好是从八十回后开始丢失的,吴氏石头记为什么要恰好从人家曹氏版本丢失的地方续起呢?你是早期版本,为什么你的存世流传跟曹氏后期版本的存世流传恰好严丝合缝的对上了,这巧合也太刻意了。看上去就好像吴氏石头记恰恰好的紧紧扒着曹雪芹的版本不敢有丝毫脱离一样。
由于吴氏石头记始终宣称现存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增删修改过的,我们前面也推测出吴氏石头记的前八十回应该跟后二十八回文笔水平一致,但是现存红楼梦前八十回却是集文笔生动,结构严谨,诗词优美、思想主旨深邃,人、物、景、情节描写俱佳,等等一系列优点的千古奇书,不愧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顶级巅峰作品。那么是否可以得出结论,是曹雪芹的增删修改使得吴氏石头记前八十回那种跟后二十八回水平一致的作品变成了一个非同凡响的绝世经典,换句话说,是曹雪芹天才般的工作,将一坨垃圾变成了神奇的珠玉,也就是曹的增删修改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部分,是曹雪芹的所谓再创作导致了经典文学的诞生。又由于,脂批透露曹雪芹后面写完了的,可惜原稿丢失,那么曹雪芹版本的《红楼梦》结局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那个版本,假设吴氏石头记后二十八只是曹雪芹增删修改的底稿,那总还是存在过曹雪芹增删修改后的曹氏红楼梦结局吧?鉴于曹雪芹的创作才是真正导致经典诞生的原因,那么无论吴氏石头记后二十八回是不是真本,是不是曹雪芹依据的底本,是否在当今流传于世都是没有意义的啊?因为它没有价值,我们需要追寻的不仍旧是曹雪芹创作的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那个曹氏版本的红楼梦结局吗?对于读者来说,高价值的作品不是才是对我们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吗?并且曹氏版本的结局看起来应该跟吴氏后二十八回差别巨大的样子。换句话说曹雪芹有本事化腐朽为神奇,而吴氏石头记写的低俗不堪,前八十回哪怕就算是增删修改的曹雪芹也才是唯一真正的天才,而吴氏石头记的水平告诉了我们原作者的不堪与低级,还有死命倒贴曹雪芹前八十回的嫌疑。
事实上,在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借石头同空空道人的一大段对话,批判了与之同时代的庸俗小说的格调低下,并表示不屑与之为伍,在后面又借贾母破陈腐旧套,将那些鄙俗的小说戏文都驳斥了一遍,假设真的是曹雪芹增删修改过吴氏石头记底本,那么上面提及的这些内容,有可能是曹雪芹自己添加的,也有可能是所谓增删修改前的吴氏底稿里的,又由于吴氏石头记的水平太低级,连那些石头和贾母批判的那些庸俗小说戏文都不如,所以吴氏石头记的前八十回底稿里应该没有那个底气来驳斥别家小说的低级,所以这些不屑于与庸俗小说为伍的话应该是曹雪芹增添进去的,这个举动证实了一件事,那就是天才作家曹雪芹非常看不上那些庸俗低级的作品。
那么ok,前面证明曹雪芹的创作才是为作品增添高价值的行为,所以曹雪芹才是天才,而吴氏石头记以其庸鄙的作品证实其作者创作力的低下,思想境界的低层次,而且多处涉嫌抄袭电视剧和高鹗,而天才曹雪芹又明确表达了不屑庸俗低级的作品,那么天才的他为什么要依据水平那么差的他根本看不上的作品来增删修改而不是根据自身的经历来从无到有的创作呢?对外宣称说红楼梦是曹雪芹依据吴氏石头记底稿增删修改而成,实在是过度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行为,实际上,真正的天才往往不屑于与那些作品为伍,更不会去以这样的底稿去增删修改,就像曹雪芹在石头和贾母的言论中表达的那样,他都看不上的作品又为什么会去理会它呢?
从来只见有为了利益盗仿名牌的盗版商品,何曾见过,有精品名牌反过来拿着一件低级的作品去大修大改一番,把它增删修改成为一个绝世经典名牌的,与其这样麻烦,精品名牌商早就用自己的天才设计师去设计出自己原创的经典作品了。如果事情反过来,就不像是正常逻辑了,也不怎么符合人性的特点了。因为精品设计师看到低级的作品先就恶心死了,如何会忍受低级作品散发的恶臭着手去改造它,而不是扔到垃圾桶里,另外着手创作属于自己的经典作品?何况曹雪芹明确表达了对庸俗小说的反对和不屑,何况他是有着那样的家世做底韵的。而被强拉进来的吴梅村或其他明末遗老却没有这样的家世背景。比较起来,描写一个大家族的兴衰,是有家世背景的人会写的好,还是没有家世背景的人写的好呢?
吴氏石头记不仅仅是用腥臭不堪的作品侮辱了天才曹雪芹的原著,还带累坏了一代才子吴梅村的名声,这样的大家岂能写出如此低劣的作品?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红楼梦》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经典,当我们的文明面对世界文明时,别的国家说,我们有莎士比亚,我们有雨果,而中国人却可以拍着胸脯自豪的说,我们有曹雪芹,我们有红楼梦,可是,如果我们引以为傲的经典文学被这样低档次低格调的跗骨之蛆来拉低到臭水沟里,何以自夸于世界文学史?又何以不为世所耻笑?如果推崇这么一个版本,就是为那些真正蹭原著热度和知名度来为自己牟取私利的人来当马前卒了,何况对方还可能一边数钱一边嘲笑你的傻。而作为一个理智红迷,难道不应该站出来,为维护真理而出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发出一点微弱的声音吗,也是尽了自己一份心啊!这也是某些人眼中的所谓蹭热度吗?
作为一个hp迷同时又是红迷,当我第一次看到伏黛cp的时候整个人都不好了,但是我永远不会去专门反对人家,因为人家摆明了是娱乐,没有涉及原著,没有声称自己才是最符合原著的线索的版本,如果吴氏石头记自称只是一部续书,自然不会引起争议,而吴氏石头记从一开始就是强拉着原著来恶心原著,说自己才是原作者依据的底本,说自己才是最契合原著线索的这种自相矛盾又亵渎原著的话,脂砚斋说:“一日卖了三千假,三日卖不出一个真”,我知道我的话永远无法叫醒故意装睡的人,但是我同时更知道,不会装睡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多数,我的视频是希望大多数那些不会装睡的人,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然后做出独立的判断,相信一切自有公论。
最后附上知乎关于这个版本的一些讨论,更多人的理性分析辨伪,站在真理一方的人是大多数,有助于全面理解这个版本的荒谬绝伦之处:
如何评价网上流传的癸酉本红楼梦?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729445/answer/741058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