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方志远教授:明初的文化和文字狱

2022-02-21 13:46 作者:方志远讲明史  | 我要投稿

        随着明太祖对四种人的打击,明朝就成为一个严峻的“酷吏”朝代,有着严峻冷酷的政治气氛,但是别着急,有出路。什么出路?明太祖向民众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耕读之家。你好好地种田,好好向国家交税,不要偷税漏税,另外子弟考科举,这就是康庄大道。在洪武十五年的时候,发布了一条户部的“榜文”,明太祖告诉他的臣民“为吾民者当知其分,田赋、力役出以供上者,乃其分也”。在我们明朝做百姓,你要知道怎么做百姓,你好好种田,有人就服役,有粮就交税,这就是你的本分。“能安其分,则保父母妻子,家昌身裕,斯为忠孝仁义之民,刑罚何由而及哉”。安分守己,那么国家的刑罚对你就形同虚设。“近来两浙、江西之民,多好争讼,不遵法度,有田而不输租,有丁而不应役,累其身以及有司,其愚亦甚矣”。那个时候做江西人是很风光的,和浙江和长江以南的现在的江苏、安徽是一片经济发达区。两浙、江西之民老去打官司,越是田多的人,交租越多,民众觉得这个量太大了,就逃租。明明有丁壮,逃避徭役,是极其愚蠢的事。“曷不观中原之民”,中原之民就是河南、山东人民,“奉法守分,不妄兴词讼,不代人陈诉,惟知应役输租,无负官府,是以上下相安,风俗淳美,共享太平之福”。


       谁说明太祖只会杀人,不给教育?明太祖要求每个家族的初一和十五学习乡规民约,学习政府的法令,要每个子弟都知道国家的法令是怎么样的,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而且要求每一个村做两个亭子,一个叫做“旌善亭”,就是表扬好人好事,另外一个“申明亭”,哪个干了坏事,也在上面写上,那叫做“移风易俗”。他动了很多的脑筋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如果你家里有粮交租,有丁服役,子弟考科举,这个家庭就是好家庭。为什么明太祖建立的明朝能够长治久安,跟这一套法制是有关系的,但是问题也出来了。

       在明太祖以及他的儿子明成祖统治的时候,应该说整个国家的形势还是相对严峻的,一是因为中原地区由蒙古统治了一百多年,一个新兴的王朝出来以后,它要巩固自己的政权。另外从1351年到明太祖创建明朝的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定都以后继续北伐、西进、南征,然后出师东北,又打了十来年的战争,这样一来对于社会经济、人口的摧毁是极其大的,医治战争的创伤需要时间,新的政权要巩固、社会经济要恢复,那么社会的意识和社会的形态就需要统一了。这个时候一个新兴政权采取一些措施,打击一些势力,严格说起来是无可厚非的,至于其中出现了哪些过分的做法,有的时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能够分得那么清楚?谁该打击,谁不该打击,有的时候是没办法分开的。

       中国有一句话叫做认命,什么叫做“认命”?当你受到冤枉、委屈的时候,你只能认命,因为你在这个世道,总不免玉石俱焚,一场战争到来,一场地震到来,大家都是平等的,全死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的。我们有的时候说学一点历史可以使人能够对世上发生的事情的想法更开通一些,没有必要老陷在自己的小窝窝里头,拐不过弯来,老钻牛角尖,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对自己家族不公正。但是这样一来,明太祖就受到不少人的怨恨,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对他抹黑,各种各样的关于他的残暴,他儿子的残暴的文学艺术作品就不断地出来。


申旌二亭遗址

       明朝有一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大概这在很多朝代都是这样,但是明代表现得特别突出,就是朝廷对于社会舆论的把握,明朝有的时候把握不住,正能量的舆论引导他不是做得太好,这样一来对他会产生一些负面的舆论导向和负面的影响,比如文字狱。当然坦率地说,明朝的文字狱比起清朝的文字狱完全是小巫见大巫。有一篇短文里说明朝的文字狱是文盲或者半文盲胡乱杀人,他是胡闹的,杀了以后他觉得杀错了,又给你平反,杀得也并不多。清朝的杀人是文化人杀文化人,而且是蓄意地杀人,动辄几十个,几百家,放到宁古塔,那才是真正的文字狱。我有的时候跟朋友说中国文化人的脊梁在明朝是挺起来的,因为还有可能得到平反,国家还保护一种正义,但是在清朝,文化人的脊梁是被折断的,他把文化人打翻在地,还要踏上一只脚,不断用舆论来贬损你。明朝不会弄这一套,明太祖知道自己错了就改掉。

      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明太祖在盛怒之下,有一个御史提了他的意见,也涉及到人身攻击,他准备把这个御史杀了,结果一想,那小子也是一气之间说了不懂事的话,我也是一气之中要杀他,立即让锦衣卫把他追回来,别杀了。但是面子上过不去,要这个御史认错,这小子从午门被推回到奉天殿。皇帝说,你认错就不杀了。这小子坚决不认错。他说,不是我的错,是你的错,你当时想杀我就是你犯的错误,现在你不杀我是你纠正错误,你纠正错误怎么还要我向你认错?明太祖一怒之下仍然把他推出去,不认错就杀。这小子走到奉天门和午门之间,东边是翰林院,在路上还高喊,今天翰林院是哪一些学者在值班,你们赶快记下来,皇帝无缘无故杀死一个正义的御史某某某,让我的名声留在史书上,结果他的名声果然留下来了。


         孔子汲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教导人们怎么做儿子,叫做“子受于父,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儿子犯了错误,老子要惩罚你。过去都有家法的,一根一尺到一尺半长的鞭子,或者篾片,或者硬木杆,挂在墙上,子弟犯了错,把家法请下来,子弟乖乖地趴在凳子上,然后把屁股露出来开始打。这个家法既是对小孩子犯错误的一种威慑,同时也是对执法者的一种提醒,你不要知法违法,你不能往死里打。如果一个父亲盛怒之下抄起硬木凳,朝你打过去,你应该干什么?你应该跑掉,找你的祖母,母亲,能够管住你父亲的人,把事斡旋一下。你说有种的朝头这里来,不朝这里来就没种,于是父亲打下去了,这叫什么?这叫陷父于不义,父亲要受到国家法律的惩罚。

        明太祖经常被别人陷于不义,他下不了台,下不了台他就杀,杀了又后悔,又给他平反,也是了不起的人,所以他培养了一股正气。明代士大夫为什么敢说话?因为说了话以后即使被杀也是错杀,还可以平反的,他的子弟和学生很风光。清朝是杀死了你,白死,永世不得翻身。


(作者:方志远,系江西师范大学教授、传统

社会与中国现代化中心研究员)






方志远教授:明初的文化和文字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