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魏拓拔濬恢复佛教

2023-02-27 11:57 作者:bili_40990018854  | 我要投稿

1500多年前,在北魏都城平城,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大同,在一个叫武州山的山脚下,一座令世人瞠目结舌的佛教洞窟群出现了,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云岗石窟。这个人类艺术的瑰宝,像无数动人心魄的美好事物一样,是在磨难之后才诞生的。它是复杂的历史斗争中佛教艺术迎来的黎明。 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掀起灭佛事件后,北魏境内的佛寺全部荒败了,对佛教的热情在政治的压力下消失不见,居住在平城的鲜卑人已经不再礼佛,但还是会按照传统去西郊祭天。公元450年,在平城通往西郊祭天神坛的路途中,人们看到了一片壮观的石碑,这些石碑上面刻写着刺目的字句。这是崔浩主持的一个大型文化工程,里面不仅有华夏文化的经典《五经》,还有记录北魏历史的《国记》。 崔浩和他的父亲崔宏都是北魏皇帝最为倚重的汉族大臣,崔浩曾经向人夸耀他在修《国记》的时候秉了汉人史家“不畏尊者讳,秉笔直书”的传统,崔浩详情记述了北魏的创立者鲜卑拓拔部落的发展,毫不顾忌他们在部落时代婚姻关系的旧俗,而对于日渐汉化的鲜卑人来说,简直就是有意的侮辱。拓拔部落起源于大兴安岭深处,直至东汉末年还处于原始部落的状态,在入主中原并与汉文化融合之后,对于祖先的生活自然不愿提及,而崔浩却触动了他们最敏感的神经,但是也有专家认为,这还不是触怒鲜卑贵族的真正原因,对鲜卑先祖旧习俗的暴露,只是搬倒这些汉人重臣进而废止从拓跋珪开始的嫡长子传位制和其他汉化政策的一个借口。 虽然此时的北魏已经基本建立了帝国体制,但鲜卑贵族的实力仍然强大,而此时这些去往祭天路上的石碑彻底点燃了鲜卑贵族的积蓄的各种不满,他们要求严惩崔浩,拓跋焘虽然倚重崔浩,但他也不敢得罪还握有权力的鲜卑贵族。终于在公元450年7月5日,拓跋焘下令诛杀崔浩,同时受牵连被诛的还有其姻亲范阳卢氏等家族,而这些家族都是北方地区重要的汉族士大夫家族,是儒家文化在北方地区的大本营,。而在崔浩被处死的几个月后,拓跋焘调动60万大军亲征江南,北魏军队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打到了南朝都城建康对面的瓜埠山,甚至在那里建起了行宫。 然而就在南朝几近覆灭的关头,拓跋焘却毫无征兆的带着几十万军队打道回府了,对于拓跋焘的这一举动,正史里语焉不详,没有定论,但是有学者推测,这是因为他怀疑拓跋晃发动政变。拓跋焘在发布《灭佛诏》时,拓跋晃曾经却说,准备殉道的高僧昙曜隐居山林,等待时局的变化,拓跋晃究竟有没有谋反,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在蛛丝马迹间却透露出不寻常的信息,就在拓跋焘回到平城的3个月后,23岁的拓跋晃就忧惧而死,死后被尊谥为“景穆帝”。 传说拓跋晃死后拓跋焘的内心非常懊悔,他对曾经向自己告发拓跋晃谋反的宦官宗爱异常愤怒,感到大难临头的宗爱决定抢先动手。 公元452年,一代战神拓跋焘被身边的宦官谋害,死时不过44岁。 内政的动荡消耗了北魏的国力,拓跋焘死后,他的孙子拓拔𣿰继位,拓拔看到灭佛给社会带来的创伤,继位两个月后便颁布诏书,在北魏境内全面恢复佛教,经过拓跋焘时代劫难的佛教,在拓拔𣿰执政的时候恢复了元气,各地开始重建寺庙,诵经的声音也再次响起。而苦难中沉浮的人们有了疏解痛苦的去处,暴力制造的伤口也在快速愈合。

北魏拓拔濬恢复佛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