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德访问学者分享的几点感悟
这几天我的带教老师终于从德国回来了,我对她充满了好奇。因为从我刚入科就听到各种关于秦老师的传言,美女老师,家底丰厚,专业知识扎实,这前几天终于见到真人了,确实是个美女老师,穿着也蛮好看的。
言归正传,前天早会她做了报告分享会,介绍她在德国作为访问学者的所见所闻,涉及学习单位、管理体系、生活、以及德国的医保。
首先让我感慨的就是科室配置,他们放射科除了常规的护士、技师以及医师,还有统计学专家和工程师。这样就保证了设备参数的开发和调试以及研究实验数据的设计和统计的稳定性。在如今的科研中,单打独斗的科研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如何保证科研进度的稳定性和创新的常规化才是科研进步到如今最核心的内容。所以专人专事,才是科室长足发展的基本配置。
其实就是小团队,即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成一个小组,对于脏器的研究达到广度和深度上的探索,这个模式解决了自主性和机动性,减少了人员冗杂而效率低下的情况。这个模式在国内其实已经很常见了,并且取得一些不错的成效。
第三块,也就是淘汰制度,这也是为什么一些顶级研究所能久负盛名的原因。首先,在德国教授是一个稀罕的职位,也可以等同于医院的正高,对于人的要求特别高,我们老师说,除非是科研非常牛逼的人才有机会获得正高,但现实就是大部分的都是主治。其次是在这个研究所待12年就必须离开(我是有疑问的,那他们大老板为啥还能管理这个研究所?)。类似于企业一样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做的比较好的就是美国的梅斯诊所,它是员工主导的淘汰制度。这样即保证了人才的持续优秀和延续性。
那么我就想到几个点,1.成立一个科研小组,前期阶段就是文献的分享和创新点的碰撞。2.找到统计学的同学,加入我们团队。3.加强和带教导师和导师的沟通,强化科研思路。
当然后面还有分享一些德国的风土人情以及和她认识的一些朋友,这些就暂时不分享了。
我接下来也会将小组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优势总结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