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桃芳等志愿军神枪手真实故事

先看一些背景资料。
A.
我军装备史上,真正将专用狙击步枪列为步兵制式装备的是在1987年9月,
同时,也开始设立“狙击手”建制,“狙击”这个词才被列入我军军语。
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我军部队中并没有 “狙击手”建制,
只有 “优等射手”、“特等射手”等称号,(通常会被统一称为神枪手)
这些称号只是对某个普通步兵射击能力的一种褒奖,而不是对其战术运用的定义,
也没有固定编制和专用狙击枪,只要是枪法好,都可以被称为神枪手。
神枪手精确射杀敌方军官、机枪手等重要目标的战术,过去称其为 “打冷枪”。
作为一支补充武器弹药大部分依靠战场缴获的军队,经常强调要节省弹药,
因为弹药极其匮乏,没有足够的子弹训练,大部分士兵的射击水平不高,
部队规定当敌人距离远时不准开枪,要把敌人放近到几十米之内,才能取得命中,
必须要利用好一枪一弹,务求以最少的弹药消耗来换取最大的战果。
当然,我军也存在少数枪法较好的战士。
早期那些神枪手,大多是从长期从军、或在入伍之前有打猎经验的战士选拔出来的,
配发挑选的好枪(普通步枪)、比普通战士更多的子弹,
使用机械瞄具在中近距离能够达到相当射击精度。
1946年4月20日,山东军区警备四旅八团排长魏来国在白马关战斗中耗弹140发,毙敌92名,
7月9日, 魏来国在即墨东格兰庄耗弹125发,击毙110名敌人。
但打冷枪战术并没有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战果,大致有几个因素:
1、必须要在相对静止或稳定的战线上,双方进入有限的进攻态势。
受历史背景和国内环境的限制,我军在武器装备、士兵训练程度等常常处于不利态势,
早期进行阵地战、对垒战的情况较少,更多是采用运动战、游击战。
冷枪战术一般用于防御,很难用于进攻。
在大部队交战时,在高烈度火力条件下,主宰胜负的是双方的重武器和整个战略态势,
缺乏广泛开展打冷枪的条件,因此冷枪战果不特别显著。
2、战术的限制
在战线不稳定的情况下,神枪手需要有高机动能力发挥打冷枪的威力。
但大多数实际情况下,神枪手是作为步兵班成员,直接与敌人面对面射击,
中近距离内在给予一定程度的精准度,相当于承担现代精确射手的职责。
同时,我军在作战时不仅要考虑打击敌人,经常还要考虑掩护群众转移,
不经请示批准单独出击是要受处分的。
3、武器装备水平限制
我军神枪手大部分是使用普通步枪,用机械瞄具可以精确射击的距离不超过三、四百米,
加装瞄准镜的可以达到六、七百米,其间三、四百米的距离差是非常致命的,
神枪手处于敌人射程内,在撤离距离时间越长危险越大。
4、 训练水平限制
打冷枪在战术上某些形式与现代狙击有相近之处,
是狙击战术概念的雏形,算是狙击战术的初级形式。
但那些时期弹药匮乏影响射击训练,自然影响了射击水平的提升。
士兵们的文化水平相对偏低,缺乏成体系的作战理论、战术方法和训练模式,
很难用系统化且快速有效的方式传授给新兵,这就导致一些真正出色的神枪手往往后继无人。
神枪手们只是枪法准,对于如何在战场上配合部队战斗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策略。
更多的是靠神枪手对枪对阵地的悟性、自身的经验、直觉和视力水平来完成任务。
先看一些背景资料。
A.
我军装备史上,真正将专用狙击步枪列为步兵制式装备的是在1987年9月,
同时,也开始设立“狙击手”建制,“狙击”这个词才被列入我军军语。
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我军部队中并没有 “狙击手”建制,
只有 “优等射手”、“特等射手”等称号,(通常会被统一称为神枪手)
这些称号只是对某个普通步兵射击能力的一种褒奖,而不是对其战术运用的定义,
也没有固定编制和专用狙击枪,只要是枪法好,都可以被称为神枪手。
神枪手精确射杀敌方军官、机枪手等重要目标的战术,过去称其为 “打冷枪”。
作为一支补充武器弹药大部分依靠战场缴获的军队,经常强调要节省弹药,
因为弹药极其匮乏,没有足够的子弹训练,大部分士兵的射击水平不高,
部队规定当敌人距离远时不准开枪,要把敌人放近到几十米之内,才能取得命中,
必须要利用好一枪一弹,务求以最少的弹药消耗来换取最大的战果。
当然,我军也存在少数枪法较好的战士。
早期那些神枪手,大多是从长期从军、或在入伍之前有打猎经验的战士选拔出来的,
配发挑选的好枪(普通步枪)、比普通战士更多的子弹,
使用机械瞄具在中近距离能够达到相当射击精度。
我国抗日战争时是否存在狙击手?41 赞同 · 5 评论回答

1946年4月20日,山东军区警备四旅八团排长魏来国在白马关战斗中耗弹140发,毙敌92名,
7月9日, 魏来国在即墨东格兰庄耗弹125发,击毙110名敌人。
但打冷枪战术并没有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战果,大致有几个因素:
1、必须要在相对静止或稳定的战线上,双方进入有限的进攻态势。
受历史背景和国内环境的限制,我军在武器装备、士兵训练程度等常常处于不利态势,
早期进行阵地战、对垒战的情况较少,更多是采用运动战、游击战。
冷枪战术一般用于防御,很难用于进攻。
在大部队交战时,在高烈度火力条件下,主宰胜负的是双方的重武器和整个战略态势,
缺乏广泛开展打冷枪的条件,因此冷枪战果不特别显著。
2、战术的限制
在战线不稳定的情况下,神枪手需要有高机动能力发挥打冷枪的威力。
但大多数实际情况下,神枪手是作为步兵班成员,直接与敌人面对面射击,
中近距离内在给予一定程度的精准度,相当于承担现代精确射手的职责。
同时,我军在作战时不仅要考虑打击敌人,经常还要考虑掩护群众转移,
不经请示批准单独出击是要受处分的。
3、武器装备水平限制
我军神枪手大部分是使用普通步枪,用机械瞄具可以精确射击的距离不超过三、四百米,
加装瞄准镜的可以达到六、七百米,其间三、四百米的距离差是非常致命的,
神枪手处于敌人射程内,在撤离距离时间越长危险越大。
4、 训练水平限制
打冷枪在战术上某些形式与现代狙击有相近之处,
是狙击战术概念的雏形,算是狙击战术的初级形式。
但那些时期弹药匮乏影响射击训练,自然影响了射击水平的提升。
士兵们的文化水平相对偏低,缺乏成体系的作战理论、战术方法和训练模式,
很难用系统化且快速有效的方式传授给新兵,这就导致一些真正出色的神枪手往往后继无人。
神枪手们只是枪法准,对于如何在战场上配合部队战斗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策略。
更多的是靠神枪手对枪对阵地的悟性、自身的经验、直觉和视力水平来完成任务。
B.
在1952年5月到1953年7月的冷枪冷炮运动中,许多志愿军战士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狙击训练,
使用只有机械瞄准具的普通步枪,共毙伤敌5.26万人。
这是否代表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狙击”很容易或很轻松?为什么之前没展开?
1、起源
1951年冬,敌我双方进入阵地攻防战拉锯状态,拥有绝对空中和地面火力优势的美军大占上风,
昼夜炮击我方阵地,平均每天发射两千余发炮弹。敌步兵自恃有制空权和火力优势,
把警戒阵地修到志愿军阵地前,“敌我阵地间距离(缓冲区)很小,最近者仅数十公尺至百余公尺,
最远的亦未超过三千公尺,而绝大部分是四至五百公尺左右,
这个距离以我们的步、机枪和轻炮射击都是有效的。”

驻守黄鸡山前沿的第40军355团第9连副连长徐世祯,未经批准离开阵地独自行动,
擅自打冷枪在一天内击毙了7名敌人,他的行动为部队的战术反击提供了思路。
于是,第40军抽调全军特等射手赴前线打冷枪,经过一段时间取得大量战果。
这种积少成多的战法引起了志愿军司令部的注意,并得到一致肯定。
1952年1月29日志愿军总部向全军发出命令:“在与敌对峙状态中,对敌之小群目标及一般目标,每日指定值班的轻重机枪不失时机地寻求射击,对于单个目标也应组织值班的特等射手专门寻求射击目标。“
由此,志愿军对联合国军发起的高密度、低强度的小规模袭击和狙击战斗拉开帷幕。
5月起扩展成全军范围内的打冷枪运动。
刚开始,是无组织的冷枪运动状态,只是用步枪射杀敌军,
后来,24军214团首创了机枪小组参与冷枪运动、将单兵打冷枪改为冷枪小组。
8月起火箭筒手、迫击炮手紧接着也加入,对敌人某个阵地或目标进行突然炮击,
再后来,坦克部队、位于二线的中大口径炮兵部队不甘落后,纷纷参与打冷炮。
于是从“打冷枪”拓展到“打冷炮”,最终形成全军性的“冷枪冷炮运动”,
一直持续到朝鲜战争结束。
2、射击距离
从一些战史来看,志愿军神枪手通常是在100-200米甚至更近的距离进行射击,
这个距离对于某些神枪手来说,未必“百发百中”,但两三枪击中并不是很困难的事。
同时,神枪手经常要选择距离敌军很近的隐蔽阵地,才能达到观察和准确射击目的。
第15军总结中提到:“在此期间,不少单位曾抽调射手进行测试,一般在三百公尺距离(人头靶)可三弹两中,最差者三弹一中。”
45师战史:“537.7主峰是敌占阵地,而北山是我一连阵地,与敌相距只有一百多米”
“防守在100高地的577团4连,和占据鱼龙里北山的敌人相隔不到一公里,
…1952年12月上旬的一天夜晚,四连三排在火力掩护下,秘密潜伏到敌阵地侧翼约200米处,建起几个巧妙伪装的掩蔽部。他们夜潜昼袭,前沿之敌常常被我突如其来的子弹打死,
山头上的敌人吓得换不成岗、吃不上饭。
近半个月的时间里,三排消灭不少敌人,仅七班冷枪小组就歼敌近100名。”
第15军的经验:“在敌不易观察与射击之处,尽量抵近敌方,挖单人掩体,进行游动射击”,
“如85团4连,在419高地前100公尺处,经常有两至三个射手,早去晚归,始终未被敌发觉,扩大了冷枪战果。”
实战中的神枪手射击距离都在600米以内,射击精度自然会大大提高。
3、冷枪战术分析及部分战绩
志愿军射杀目标通常不是一线作战的士兵,基本上都是麻痹大意、做勤务的士兵。
“根据一三零团三连击毙的169名敌人中,分为十二种:修工事44名、下车22名、
扛木料9名、抬担架4名、挑水5名、开饭17名、走路15名、洗澡洗衣服9名、晒太阳7名、观察的3名,晒东西5名、其它29名。”
光学瞄准具在中远距离上才能发挥优势。
志愿军步枪机瞄远距离射杀极少超过5、600米,当中以100至200米距离最为常见,
在这种中近距离上,光学瞄准具视野窄,对临时冒出来的目标反应慢。
志愿军使用胡莫辛纳干步枪在200米距离上精准度较高,
尤其是老兵使用,能打出不次于专业狙击步枪的高精度,
而且志愿军会集中一些枪况好、精度高的枪支供神枪手使用。
因此,枪械已能保证神枪手在中近距离上以较高的命中精度。
射击准确率方面,许多军史提到的神枪手战绩,一般都是两三发左右击中一名甚至可以更高。
第12军34师100团1营3连潘汉松小组498发子弹歼敌276名,平均耗弹1.8发;
第12军三个月内冷枪歼敌2506名,消耗步枪子弹5843发,己方只伤亡11人。
《第15军军史》:45师135团1连陈风楼,以10发子弹击中10名敌人;
第193师578团6连战士陈中高1小时毙敌7名;
第46师136团11连战士刘新民4天毙(伤)敌18名,日均4.5人;
第68军204师610团炊事员庞子龙在3个月的时间里毙敌54人。

4、敌军的应对措施
起初的“冷枪冷炮”运动进行得并不顺利,志愿军神枪手们没有经过系统训练,
射击后不知道要移动位置,而且周围缺少保护,枪声一响就会暴露,
只要发现志愿军神枪手的位置,不到一分钟敌人就会进行报复射击。
首先使用重机枪点射封锁和小口径迫击炮覆盖的方式,来压制志愿军神枪手。

上图 :为进一步发挥M2型重机枪的火力优势,美军还在机枪上加装瞄准镜来提高射击精度。
不但可以消灭和压制对方单兵,而且还能精确点射,它的火力足以摧毁对方的小型掩体。
然后是各种轻型火炮、如无坐力炮等实施精确射击,并以纵深大口径火炮覆盖炮击。
常常是志愿军神枪手打死一个敌人,敌人就用炮火轰半天。
志愿军神枪手躲避不及,也缺乏有效的防护工事,伤亡较大。
神枪手们感觉得不偿失,普遍产生了畏惧感。
同时,美军陆战一师聘请了很多退役的二战狙击手担任教官,增设普及化的狙击课程,
而且许多装有光学瞄准镜的狙击步枪被匆忙运往朝鲜,
依靠机瞄的志愿军神枪手在面对美军狙击步枪时,就失去远距离的主动权。
志愿军在400米以上距离很难快速寻找并有效锁定对方,
一度只能冒着危险,利用地形和夜暗尽可能接近到300米内才能抵消美军的技术优势。


上图:身穿冬季伪装服、负责搜索和狙击任务的USMC,上边是M1C狙击步枪,下边是M1903狙击步枪。


紧接着,美军又调运了大约1000支T120式夜间狙击枪,专门应付志愿军的夜间渗透和袭击,
部分夜间狙击枪还配备有消声器,让志愿军很难依靠听枪声辨别敌人位置,让志愿军一度失去了夜战的主动权。
很多夜间出去打水的志愿军战士被打死在河边,导致志愿军阵地内几乎断绝了水。
这些都说明具有绝对技术优势的美军会寻找对手的弱点,由此制定针对性的反击战术。
志愿军的神枪手未必能每次袭击后都全身而退。


5、志愿军冷枪战术的调整
志愿军缺乏大规模配发瞄准镜的能力,不得不通过汇总分析经验,调整战术,
探索出一系列的冷枪战术手段:
由2-3名射手组成冷枪小组,其中1人负责观察射手提供目标信息和确认射击效果,
1人为负责射手,1人负责安全警戒,三人分散隐蔽。
根据当面敌人的情况,选择和构筑隐蔽的射击阵地,往往不会选择同敌军正面应对。
一般选在敌人运动通道的高处,这样既可低敌军对自身战术性反击后的命中率,
也可以俯瞰敌军阵地且射界开阔。
阵地与阵地之间、组与组之间、射手与射手之间,均可形成交叉火力,
从而形成一个可以覆盖大部分敌军阵地的火力网。
每个射手构筑3个射击工事,工事构筑要求地势隐蔽,用装土的麻袋加强,
新土上面盖旧土,并用水浇一下,这样开枪时就不会激起尘土暴露位置,
并造一至两个假工事,以迷惑敌人,明暗结合、佯打与主打相结合。
并在附近构筑防炮洞,以便在完成射击后,迅速转移位置,避开敌军火力报复。
在夜间秘密进入射击阵地,白天作战,第二天夜间返回。
通过实地勘察地形, 划分各组的射击地域。为了提高射击精度和反应速度,
将有效射程内的敌军阵地明显目标进行周密侦察分段、分点,依次编号,
并一一进行测距,标定标尺,确保有目标出现时,观察员只需报出目标所在区域的编号,
射手无需长时间的瞄准,即可以突然准确的火力将敌击毙。
把握敌人活动规律。上午9时至下午3时,敌人在阵地上的活动比较少,
在拂晓和黄昏时分活动比较频繁。一般早上起来会到工事外面解手、洗脸;
而黄昏时出来透风。下雨前敌人会出来往掩体上盖雨布,
大雨过后则会出来晒东西、修整工事。
敌军换防时,新接防的部队要看地形,改造工事,运送物资,且情况不熟,缺乏警惕。
敌军飞机和纵深炮火轰击志愿军阵地时,会有许多敌军跑到阵地上看热闹。
这些都是志愿军神枪手下手的好时机。
志愿军神枪手们根据不同情况下目标的不同活动方式,总结出了数种射击要领:
对乘汽车之敌,先瞄准其停车点,等车停下来,第一个刚站起身时开枪,这样可以连续射击;
对外出解手之敌,等其蹲下时再开枪,这样一枪不中还有机会打第二枪;
对洗澡之敌,在其脱下一条裤腿时开枪,这样即使打不中,敌人也跑不掉,可以补枪;
对挑水之敌,等其刚刚灌好第二桶水时开枪,这时敌人动作最慢,不易跑掉;
对于上山下山、前行或侧行运动之敌,要根据不同地形,选择好提前量,瞄准不同部位射击。
15军战士邹习祥在实战中总结出“跑步瞄前、上山瞄头、下山瞄脚”的射击要领、
和三快一准(瞄准快、击发快、转移隐蔽快和打得准)的经验,很快便在全军范围内推广。

C、
张桃芳关联记载:
英雄成名总有缘由。张桃芳所属的第24军是开展冷枪冷炮运动最好、影响面最大的,
主要是这项杀敌运动得到了皮定均军长、廖海光政委等军首长的高度重视。
24军军委号召第一线各部队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冷枪冷炮运动和创造“百名冷枪手”活动。
要求部队广泛地训练神枪手、神炮手。
第24军各个团举办了神枪手训练班,以老带新,包教包学,包学包会。


很多战士并非一开始就是神枪手,都是临时以其他兵种的身份突击训练出来的。
张桃芳战友吕长青回忆:那时候没有专业的冷枪训练,班长直接把新兵带到前沿阵地,
现场指点着怎么测距,怎么定标尺,怎么算提前量……然后就指着一个目标说“你练练”。
测距根本不能用望远镜,否则很容易被敌人看到。
班长把大拇指一伸,将右眼视线、拇指和目标连成一线,然后睁开左眼,闭上右眼。
从左眼和右眼不同的角度观测,拇指和目标之间便会产生横向的误差,根据这个误差的大小,就可以估计出目标的距离远近,以确定射击标尺。
这本是炮兵在缺少必要器材时的目测距离法,却在打冷枪中派上了用场。)

开始,冷枪效果并不高,平均20发子弹毙伤一名敌人,
一个月后,便上升为平均3发子弹毙伤一名敌人。
在五个月冷枪冷炮活动中,24军获得歼敌1500余人的重大战果,涌现神枪手13名。
张桃芳同连战友黄兴海杀敌百人以上、吕长清杀敌178人。

张桃芳就是在这种氛围下从入伍3个月的新兵磨练成“熟手技工”的,
当然,也说明张桃芳本身具有一定的射击天赋。
张桃芳晚年回忆,远距离成功射杀只有两次,在800米、600米距离各毙敌一名,
其它基本上都在400米以内,绝大部分在100-200米的距离。
也曾使用过加兰德步枪,在350至550米内能保证较高的命中率。

有三点要特别说明:
1、在第24军第一个获得“歼敌百名狙击手”光荣称号的并不是张桃芳,
而是第74师221团4连3班长陈柏金,他在70天里用375发子弹打死打伤敌人120名,平均3.125发子弹毙伤敌1人。
2、张桃芳毙敌214名耗弹436发,命中率49.1%,并不是最高的,
第15军135团1营1连机枪排排长邹习祥,耗弹206发击毙敌人203名,命中率是98.54%,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冷枪英雄”称号。
3、第72师214团3营8连9班选出张桃芳、吕长青、宁彩堂和李彪组成4人冷枪小组,
分成两班,轮流用同一支莫辛纳甘步枪轮流射击。

张桃芳面对有效攻击范围超过自己一大截的对手时,取得如此战绩往往要冒着极大的风险,
他曾经被美军用加装瞄准镜的M2重机枪压制,最后凭借射过硬的战术,将这个机枪火力点打掉。
张桃芳所在九班的一名神枪手就在阵地上被敌人的子弹击中脑门,当场牺牲。
敌人因为连续遭到冷枪袭击,调动两辆坦克对冷枪阵地抵近射击,进行疯狂报复,张桃芳的战友张余福和魏国清同时牺牲。
C、
张桃芳后来为什么没有继续打冷枪?
在214团换防后撤休整,张桃芳直到击毙214名敌人之后才撤下阵地。
全军性的冷枪冷炮运动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
D.
抗美援朝结束后,张桃芳为什么没留下当“狙击教练”而转行做飞行员?
1954年春,志愿军选拔战斗机飞行员。(当时不少中飞行员是临时把身体好、年轻的陆军战士进行突击训练,跟着教练学了五六十小时就直接单飞上天战斗)
24军有198名战士通过初选,最后仅张桃芳一人入选,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歼击战斗机飞行员。
从此,他再也没有上过战场,也没有拿起狙击枪。
也侧面说明我军在那个时期是没有狙击战术概念,对于打冷枪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层次,
没有建立起相对专业的射手选拔和培训体制,平时主要依靠经验更为丰富的上级和老兵的传授和指导,需要时则开办各种训练班以突击培训的方式培养技术骨干。
短期集中培训就是选拔优秀射手参加几个月的集中训练,回到原部队充当教练员组织训练。
这种临时集训队时间短、主要依靠经验更为丰富的上级和老兵的传授和指导,
缺乏系统性。而且在选拔、集训考核中,各单位都存在争名次的现象,出现锦标主义。
没能形成稳定的队伍,一些好的经验少有传承和保留。

上图 :邹习祥所在部队,第15军45师135团2营6连所驻守上甘岭537.7阵地北山时,
共计冷枪歼敌3558人,被美军称之为“狙击兵岭”。
这也是现代战争中因狙击活动而冠名的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