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
念楼学短29
1
跋韩晋公牛 陆游
予居镜湖北渚.每见村童牧牛于风林烟草之间.便觉身在图画.自奉诏紬史.逾年不复见此.寝饭皆无味.今行且奏书矣.奏后三日.不力求去.求不听辄止者.有如日.
2
我家住鉴湖(亦称镜湖)北岸,牧童们常在湖边放牛。每当轻风将树上的枝叶吹得微微颤动,青草地在初升的阳光照射下,升起一层有如薄雾的轻烟,牧童和牛在其中慢慢地踱着,为这番景色所吸引的我,自身也仿佛成为图画中人了。
自从被调到临安来编史书,经年不见鉴湖风景,觉得生活真是越来越单调,吃饭、休息都越来越乏味。现在好不容易完成了任务,可以退休了。三天之后,如果还不坚决请退,请退以后,如果不能一再坚持,坚持早日回到鉴湖上去的话,我是可以指着日头发誓的。
3
韩滉的《五牛图》已成稀世之宝。跋韩滉画牛,无一字及韩氏之画,只叙因画牛而想起故乡的牛,又因而勾起强烈的归乡之念,则画之动人可想见矣。
4
编《唐诗百家全集》时,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通常被认为作品最富有“人民性”,最能“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人,其个人生活往往倒比较优裕,很少吃苦。最突出的例子当然是白居易,官做得大,房子建造得华美,小老婆也讨得多。他的《卖炭翁》《秦中吟》,小学生都读过,可谓深入人心;但在他的两千八百多首诗中,“忆妓多于忆民”却是不争的事实。
相反的,那些生活贫困、地位寒微或身世不幸的诗人,例如刘希夷、崔曙、周贺、寒山的诗中,却极少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样的句子。
这个现象,初看似不好理解,但仔细想想,也就释然了。因为“朱门酒肉臭”的气味,这些穷酸落魄的人可能根本没有闻到过;而在真正受冻挨饿时,大概也不可能还有心情写诗,只能在压力稍小时偷着乐一乐,以写诗发泄一点个人的无聊。
5
自题小像 张岱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6
理想呢,早已无影无踪。
事业呢,成了逝去的风。
为国捐躯最好,却怕打冲锋。
也想下田种地,腿脚又抽筋。
写书写了二十年,只留下废纸若干斤。
就是这样一个人,大家看呀,中不中?
7
模糊与精明相对,却又与糊涂各别。大抵糊涂是不能精明,模糊是不为精明。
8
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为清季四大笔记之一(其余三种的作者为曾国藩、翁同龢、李慈铭),都是作者生前宣传众口,死后很快成书的。
9
廿二日.晴.刘心葵来谈.亦云吴大澂欲立洋马头.余独以为不然.节前将至矣.以余度之.必先杀人.而后要钱.乃为文武之材也.
10
七月廿二日,晴。
刘某某来,也说吴抚台新官上任头把火,就会要在长沙修洋船码头,我则以为未必。
照我想,他的头一件事,一定会抓紧在中秋节前杀一批犯人。先杀人,再创收,这才是既突出了政治又能搞活经济的得力大员嘛!
11
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12
从我住的临皋亭往下走,只几十步,便到了长江边。日夜奔腾的江水,至少有一半,是从我们四川的雪山上融化后流下来的。住在这里,每日烧茶煮饭、洗脸洗脚用的全是它,我时时刻刻都在亲近故乡的山水,何必还要想着回乡呢?
江中的水,眼中的山,天上的风云,世间的景色,本来属于所有的人。无论是谁,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闲适的心情,便都可以享受这一切,做它们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