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主义主义】现象学(3-1)——胡塞尔和他的事业、拥趸、敌人

2023-01-19 12:50 作者:自言自语的小谱  | 我要投稿

3-1 现象学 Phenomenology

胡塞尔和他的事业、拥趸、敌人〖先验还原(直观)(先验自我的不可能)、本质还原(直观)〗

代表人物:胡塞尔(现象学家海德格尔)

●3-1-1 先验现象学

☻胡塞尔认为通过【先验还原(先验直观)】(人类普遍能力),人类可以获得A视角,到幕后(达到先验自我维度)去看自己的意识结构如何去构造世界【胡塞尔认为这是正在发生的、可以做到的(禅宗))】

☼但从符号学、辩证法的角度来说,先验现象学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什么胡塞尔要说谎,用先验现象学做普遍主义呢?

☼先验还原:栗子:听音乐,把音乐悬置起来,切断体验的直接性,不认为音乐是实在的(自然主义维度),不把音乐本身当做存在,而要发现里面有一个机制在起作用:意向性(分为【意向行为 Noesis】【意向对象 Noema】)

*①【意向行为】:听音乐是因为人把注意力集中在上面,想要去听、受它的感动。并且具有一种局域化的原则,不去设想主客体共在的场域,这个场域本身也是由【意向行为建构出来的】【意向行为】一旦把握了【意向对象】,就连带着【意向对象】的背景性场域一起构造、生成出来了(非白嫖的背景)。——所以只有一个【意向关系、认识关系】存在,它只有一个主体侧,一个客体侧,软的、可以被塑造的就是【意向对象】,硬的、自由的、主动持存的就是【意向行为】(如果先验还原水平较高(不停地撤回先验自我),会感受到【意向行为】在主动地铺设自己、把异质性材料铺设到【意向对象上】(统一、差分、完形),像潮水一样涌现于【意向对象】)——一个【意向性】中包含了前景(音乐)和它的背景(空间)、主体和客体

*②【意向对象】:音乐就是一段碎裂的响动(这句话本身也是一种判断,需要悬置)在意识之流中体验到的一种连续的、有规定性的内容,【意向行为】会把这些内容对象化、区分出差异、统一、完形

*使得主客体成为二分关系——其实主客体是三分关系:主体、客体、主客体共存的背景性的场域(主客关系被这个场域所结构)(但在胡塞尔看来三分关系不具有哲学上的严格性,胡塞尔是把二分做到底,只有二分,不设立背景性的域)

☼本质直观(本质还原):人可以通过悬置(拉开距离),将注意力指向意向对象(意识到【意向行为】与【意向对象】的二分),一心二用,一边体验,一边运思(回忆做不到,因为必须要再加入一层意向性)

*从现象学开始,哲学家的分类学来自于【本质直观】(本质还原),不再是白嫖。——栗子:听到这段音乐,就会想音乐中包含一种【本质性】,通过改变它的【相关项】(联想、切分等思维方式)寻找始终不变的地方,就是【本质】

☻3-1-1-(1234)中有本体论路径(如何建构本体论,拯救科学);有实证主义路径(悬置一切本体论,理论热忱,通过心理分析的实证主义路径);笛卡尔“我思”先验路径;价值导向、伦理姿态的路径

☼先验还原中用的语词、分类、命名都是不严格的,都是一种背景性的旨趣、利益倾向、伦理姿态所架设的符号学体系,这个东西是注定失败的。

☼胡塞尔对于传统本体论、形而上学对立的克服,就是靠【意向性】。(意向性就是一个二分法、分类学,但取消了之前的垃圾版本(预设背景秩序的、既定分类学的),只剩下了【功能】与【相关项】)

*胡塞尔的严格性归根结底也是一种话语的暴力(术语库),也是在一定的意识形态、文化结构下产生出来的,也是经过一些学术、思想共同体筛选过的,它是可以直接拿来用、生产出思想的。——了解符号学、现象学,把握里面的概念延流、问题域、方法论、知识论,从而去把握其他学科,去研究政治哲学、观念论、精神分析、美学、伦理学等

●3-1-2 认识论二分为有限与无限(有限主义)

☻哥廷根学派,胡塞尔第一代徒子徒孙,但他们都不相信先验直观,而使用【本质直观】方便研究数学、逻辑学、物理学(通过学者第一人称意识的实证主义排除法、归谬法的原则,列出一系列【差异的分类学】(原初差异、一般差异、重要差异等),从而研究现有本体论【纯靠第一人称心理体验,心理分析(Belike 心理化的实证主义,穷人的实证主义)去质疑所有学说)】

☼胡塞尔认为这还不够:这只是用不同的【意向行为】朝向【意向对象】,没有意识到这样预设了一个前提:人对【意向行为】本身进行的分类是不完备的,人所使用的不同的【意向行为】本身是不完备的、不全面的(无法完全的穷举),所以胡塞尔认为【本质直观】无法达到哲学上所要求的完满性,只是一种局域化的把握。

*所以胡塞尔认为必须要有【先验还原】:直接还原【意向行为】本身,就是主体还可以再回撤一步,撤回一个【自我的先验基地】,这个【先验自我】可以把【意向行为】本身悬置起来,【可以看见自己用怎样的方式看待意向对象,并把握方式之间的差异】——然而这个【先验自我基地】是不可能的。

*并且,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是一个纯粹静止、沉默、澄明的维度,然后看到整个【意识结构、意向行为】在如何结构这个世界,可以察觉里面的步骤、差异,然后再将其符号化,说出来(I see I tell),解决所有问题。——通过先验现象学,人可以普遍把握到世界所有本质性环节:【不同本体域、实在域的心灵、自我、认识、身体、主体间、外部事物的构造】————被绝大部分学者看做不可能,齐泽克对此的评价:我们恰恰要把【先验还原】作为一种不可能性,人不可能和人体验到的一切(体验的意识活动本身)拉开距离。因为“拉开距离”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个【意识活动】,一种意识姿态(齐泽克:Include me out),这种不可能性就代表【无头的主体性】(Belike 黑格尔绝对精神、世界之夜)。——现象学家最后能回到的襁褓就是【先验自我】,这也是德国观念论的起点。但这个【先验自我】其实是瞎的,【要认识不能存在(唯我论),要存在不能认识(无我论)】,这个断裂在胡塞尔看来无法接受,他认为知识(理论化)的姿态是白嫖的,在这个意义上讲胡塞尔是孤独的,因为他的后人没人帮他,奋斗一辈子追求一个幻象。————他的后人意识到了他的问题,他也未被误解,也被尊重,但无人响应(与黑格尔T0)

●3-1-3 生活世界现象学

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许茨——社会学化现象学

●3-1-4 存在主义,存在论的现象学,反理性主义的(笛卡尔意义上)、反本质直观、反想象学的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放空认识论,不追求科学上绝对超越性,卑鄙小人)


3-1使得哲学通过心理学变为科学,而不是数学、逻辑学

①虽然拒斥心理主义,但大量运用了实证心理学、实验心理学里的方法,他把这些方法统统内在化,可以看做是对自己的实验心理学

②但术语库来自于哲学(新康德主义)和科学体系的抽象术语

场域论 3——先验自我(通过悬置、先验还原、本质还原) 调和 形而下(生活世界)VS 形而上(前科学的本质领域)

本体论 1——Noesis-Noema【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的联结关系

胡塞尔还是要给【先验自我】找一个位置,但不是本体论位

❤❤❤

现象学的代表人物是包括胡塞尔及其徒子徒孙(甚至作为现象学家的海德格尔)。

刘司墨吐槽现象学的学习好像是某种学科竞赛,学的时候好像一下子什么都懂了,过了几年什么都忘光了。这些东西的形式实际上很僵化,某些解析方法最多也就能用在某个特定的概念直观过程上,但其中蕴含的思维倒是很重要的

★3-1-1:信仰胡塞尔所称的先验还原大他者视角从符号学可以获得一个不可能后撤的先验现象学;3-1-2:不相信先验还原的(其实是做不到,胡塞尔真声称所有现象学家都天然能会先验还原,可大家觉得那玩意儿没那么直观,甚至可以说大家有时候做不到)哥廷根学派本质现象学。

本质还原是指一种悬置,好比听着一段音乐时,想办法不要认为有音乐本身,不要认为它存在,而是注意到其中的一种意向性(总是要指向什么)。意向性可以分为意向行为(我想要去听这段音乐)和意向对象两部分进行思考。意向行为在不知疲倦地把那个意向对象可对象化,区分化,完型化(清晰化)

★胡塞尔最伟大的东西就在这个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的二分。我们拿主客二分作对比,这样的二分为什么总是遭人诟病?因为主客实际上是一种三分——主,客,和只在背景性场域中凝结的主客关系但胡塞尔的二分足够彻底,他不设想主体客体所共在的背景性场域,而是通过只承认行为和对象的二分进行了不设背景性场域的尝试(连背景性场域本身也不过是意向性的建构结果)这实际上可以被看做一种局域化原则。

而所谓行为和对象的二分,只不过是一个先验的、一直都在的、够硬的力量和一个比较容易被揉捏的、较弱的力量的差异。

太玄乎了,到底该怎么做?类似一心二用,在听音乐时和自己的体验拉开距离一边在体验,一边在思考)。一定要同时,因为如果不“一边……一边……”而是采取回忆的方式思考音乐,回忆本身却是另外一个有待悬置的意识结构而当我们采取一边一边式的一心二用,就会把握到所有体验中蕴含的一种意向性(如果你把视觉也看做体验,那当然也可以到达这里)

本质还原的“本质”二字又是从哪儿来的?我们假设体验背后暗藏某种本质,通过不断地对自己的意向性进行朝向方式上的更改(我当这是一个A,我当这是一个B……)我们不断改变其他的相关项(然后考虑这个对象会变成什么),找到不断的改变中一直都不会变的那个东西,那个最小共同点,那就是本质

这无疑是一种通过学者的第一人称意识,以心理体验作为材料进行实证主义排除法,并且无疑是一种差异分类学(哪些差异是比较一般的差异,哪些差异是硬朗的差异,那些甚至是原初差异……)。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能说现象学,是穷人的实证主义,是心理化的实证主义,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普遍性

如果作为现象学家的先验还原水平够高,能够频繁地撤回先验自我的话,会把握到整个意识结构正在不遗余力地铺陈自己,把各种异质性的材料铺设为对象,并区分化、完型化(清晰化)。意向性中总是包含着主-客-背景,总是一并给出所有的东西。

自胡塞尔之后,哲学家能够对自己的分类学采取全新辩护:我们是靠本质直观给出这一切的。但胡塞尔对自己已经搞出的东西还不满意。他称这种排除法是一种意向性还原,和真正的现象学还原仍有差距,因为这个排除法预设了我们能够对意向行为进行分类,而胡塞尔察觉了这种差异分类学的自我强称。胡塞尔恰恰在这里保守了一把:我还可以更后撤一步,我可以通过一种最终还原后的先验自我,将意向行为本身都悬置,超越行为和对象,看到我自己在怎样看——看到属于自己的“看的各种方式”的差异

这种热切的后撤实际上是一种费希特、谢林式观点——看见自己怎样看是一种短路,一种非法操作,一种自以为澄明的、沉默的大他者关切。但胡塞尔认为先验自我可以感受到世界是“如何被构建的”。就好像显存不够的《我的世界》,可以看见熔浆河、大海、土地、树木在缓慢地形成——看到整个意向行为的发生。而直观这一切之后,我还可以把它符号化,“说出来”。而这种直观中的差异、精微之处,甚至整个直观在先验自我的条件下都可以被无条件地聆受——我无条件地把握到整个本体论的所有构建环节(包括意识,主体间性,身体性等等)先验自我是基础,也是超越,更是短路

齐泽克的评价是:这种和所有体验、所有意识活动拉开距离的构思是一种不可能性,这种“把我包含在外”的活动就是主体性本身——一种无头的主体性,一种绝对精神的孪生,是世界之夜。

刘司墨说他学海德格尔出身,总有一种“蛇皮玩意儿我你怎么玩的就好了,没必要花心思你怎么玩出来的”架势。他认为那些现象学悬置后仿佛自然涌现的东西,以及所有聆受天命的分类学实际上都是某种符号学背景性旨趣的代言人。他们整个学派所使用的术语来自心理学、哲学(新康德主义),他们所拥有的严格性都可以说是话语暴力。

这是实证主义精神的光辉屌丝延续。不要钱,真不要钱,意识焦点后撤,或者改动可选项就可以进行这种哲学——胡塞尔的3-1实至名归,正在于他通过心理学把哲学变成了一门实验科学

胡塞尔实际上是一个孤独的学派开创者。他的先验计划都被徒子徒孙抛弃了,他自己却通过漫长的实证压抑为后来人提供了许多方法论和研究材料,令人感叹的是,他的后辈全部都在反对他。胡塞尔是一个有意识(被意识到),未被误解的、受尊重的黑格尔,黑格尔确实一个无意识的(自己实在没有想到)、被误解的、未被尊重的胡塞尔,分别代表了人类历史上哲学的最高峰。

❤❤❤

讲主义主义的3-1——phenomenology现象学,代表人物胡塞尔,还有一整个的他徒子徒孙,海德格尔也算在里面他的存在学,不是存在主义,作为现象学家的海德格尔。(3-1-2)哥廷根学派那些人基本上是还相信有限和无限的二分的,他们那边基本上是个有限主义。然后先验现象学是胡塞尔的神话,胡塞尔认为通过先验还原或者先验直观,人类可以获得大他者视角的……人类可以到幕后去看自己的意识结构如何去构造这个世界,可以到一个先验自我的维度去……但是胡塞尔认为这是在发生的,但是我觉得除了禅宗和尚可以……不是,禅宗可能不行。这个是能做到的,但是……这是逻辑上或者是从符号学……如果我们作为一个符号主义或者符号学家的一个身份我们要承认先验现象学是不可能的,从辩证法的角度先验现象学是不可能的。但是问题是我们要想胡塞尔他为什么要说谎呢?为什么要用现象学做普遍主义呢?什么是先验现象学,下面这个3-1-2它的代表人物就是哥廷根学派,当然就是胡塞尔他自己带出来的第一手徒子徒孙,但是他们都不相信先验直观、先验还原,可能先验还原就是胡塞尔一个人能做到,但是他却把它设定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学家都会拥有的一种能力、先验还原的能力。那么什么叫先验还原呢?本质还原是很好理解的,本质还原就是我们可以通过悬置……悬置就是说:你体验到一个东西,比如说你听了一段音乐,一边听,一边悬置,把这段音乐悬置起来,什么叫悬置起来?把他的体验的直接性给它切掉,不要认为它是一个直接的、实在的;悬置起来就是把音乐不要看成是这个东西本身,不要去认为有音乐本身存在,而要发现里面有一个机制在起作用,这个机制叫意向性,要注意到你自己的意向性。本质还原也需要注意到你的意向性,但是注意力集中在……意向性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叫意向行为、还有叫意向对象。你要在本质还原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基本上是指向意向对象的,就是你要意识到意向对象和意向行为是有个二分的;你听这段音乐是注意力集中在上面,想要去听、想要去受它的感动,有一种意向性在那边,但是这个意向性本身……这段音乐实际上是碎开来的响动(但是这也是一种判断,它到底是什么?不要去判断它。)在你的意识之流当中你能体验到的是一个连续的、然后充满了各式各样规定性的一个实在、内容,然后我们会发现意向行为在里面首先把它对象化,然后把它分别开来,然后不停地把它区分,然后不停地又把它填补,就是要不停地要把它完型,你听到那个音乐其实你不停地在把它进行对象化、把它统一起来、组织起来然后把它划分出差别、区分出差异,然后又完型把它构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东西,你不停的在做类似的这些活动、在组织起音乐。那么你怎么来发现这些意向对象它是意向行为不停的构造出来的?你怎么发现这一点?怎么来发现这里面有一些本质性的结构?有个办法:你听着这段音乐的时候不停地对你这个体验要悬置起来,拉开一定的距离,有点一心二用的感觉,一边在体验它,一边在运思…你不能回忆的,靠回忆没卵用的,如果你回忆的时候,你要加一个回忆,再加一层意向性,再加一层意识结构才行的。就在你听音乐的时候,你的思维就要注意力集中到你这个体验,就是你体验当中具有一种意向性的结构,对于所有的体验都具有意向性的结构,然后意向性的结构就是意向行为 (noesis)和意向对象(noema)二分,这个二分是胡塞尔现象学最了不起的一个二分,它使得主体和客体的二分,其实主客二分它问题就在于它不是二分,主客实际上是三分关系:主体、客体、还有一个他们共存的背景性的域,这个背景性的域使得主体在里面、客体在里面然后发生关系,就是他们之间的主客关系,主客关系就被域所组织、所结构。那么这种三分,或者这种多分法是不具有严格性的、很容易出错的,不具有胡塞尔那种哲学意义上的严格性的。那么胡塞尔是把二分做到底,就是只有二分:只存在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只存在心理活动和它的援结对象,不设立背景性的域,就是说在这个意义上它有个局域化的一个原理,这个有点像量子力学,局域化的一个原则,不去设想主体和客体共同在的一个背景性场域,而要意识到包括背景性场域本身也是由意向行为、也是由意向性所建构出来的,我把握了意向对象如果我把握了,我就是连结着他的整个背景域一块构造、一块生成来的,而不是说有一个白嫖的背景,然后我在这个背景当中:我是一个东西,客体是一个东西,我们相互之间发生了一个认识关系…不是这样的,而是只有意向性,也就是只有一种意向关系存在,只有一种认识关系、意向关系存在在里边,意向关系它有一个主体侧、有一个客体侧,这两侧其实除此之外啥都没有,比较善变的、比较可以被构造的、比较被动的、比较被揉捏的那一部分可以说成是意向对象,比较硬的、一直有的、比较主动的、就是由这个……甚至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自由的,如果你的先验还原水平比较高的话,你能够不停的撤回到先验自我上的话,你会发现这些机制如潮水般涌向这些东西,这些意向行为,就是意识结构的主动去铺设他自己、主动去把异质性的材料铺设成对象,然后对它进行差异化,然后统一起来、连续起来,然后完型的这种力量它是不停的在那边搞的、不停在搞,甚至这个背景性的域也是援结出来的,如果我们说除了我听到这个音乐之外还有背景性的一个场域它也是不停的就从一个意向性里面包含着前景和背景、包含着主体和客体、包含着所有的结构,一个意向性里面包含着意向的……你这个体验的……你当然可以用一种临时的分类学说,我对音乐是一个意向性同时我有另外一个意向性是在我的坐在椅子上的屁股的感觉,我又有一个其他意向性、又有一个怎么样一个意向,但是他们相互之间又是通过一些本体论……不叫本体论,也是通过一些心理学的机制,或者说是一些身体现象学的机制再连接起来,他们之间也是连接起来的,胡塞尔话他后面会不停的用分类学,但是这些分类学的来源都是通过……就是说从现象学开始哲学家的分类学的来源不是白嫖的,分类学来源是来自于本质直观,来自于本质还原,本质还原就是本质直观,在本质还原里面这种侧重点不一样,本质还原里面就是说我们对……比如说我听到这一段音乐我就会去想着音乐里面有一些本质性的一些东西,怎么来发现这些本质性的东西?通过改变它的相关项、改变它的……去假设、去想象如果它不是这样的,它怎么怎么样不是这样子的……怎么样它不停的去假装变一变、假装变一变它永远不会消失的那个东西,我举个例子比如说你听一个音乐哆瑞咪发嗦,你可以把朵-瑞哆来咪发嗦这边见(停?)一下或者哆来咪发-嗦这样听,或者是哆来-咪发嗦不同的这种方式你可以有不同的意向性、不同的意向行为援结、朝向同一个对象,在某种意义上你可以这个时候假假地说我同一个对象,但实际上他是不同的对象,但是你要看这里面、这些差别之中有什么东西是一直有的、有什么结构是一直有的,do就是do,re就是re或者说他们do和re之间可以连接起来那种连接性,就是两种……这个时候通过大量的生造术语,其实胡塞尔是大量的生造术语,但他认为这些术语都是比较贴切的,大量生造术语去说这是什么然后……去把里面的本质给它找出来这一种意向性里面、这一种意向活动里面它一定会有的…听音乐、听哆来咪发嗦、听这个东西的时候一定会有的,比如说so的连续,Do ra mi FA so它的节奏还有……所有的这里面无论怎么更改一直会有的那个本质,就把它当成一个本质,这是本质还原。所以本质还原,胡塞尔的小兄弟们认为这很好用,因为这可以去研究比如说数学,研究物理学、逻辑学,整个哥廷根学派他们是倾向于用本质还原去做本体论的,或者说去看看其他的现有的本体论哪些是不行的、挫的,哪里是这种……这种本质还原它有一定的实证主义色彩,我还说它有一种实证主义色彩就是通过通过排除法,有实证主义色彩他可以用这种原则、实证主义的原则、排除法的原则,去把……而且由于是意向性它直接是可以通过本质直观、去通过学者的第一人称意识就可以了,不需要做实验就通过学者的第一人称意识……其实这个第一人称意识就是把握你在调整里面的参数变量的时候,去看它后来的结果产生的差异,其实就是一个差异分类学的一个问题,这个时候的分类学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白嫖的了,这个底层的分类学,哪些差异是一般的差异,哪些差异就是没问题、小问题,哪些差异是一些重要的差异,哪些差异甚至是原初差异,对于差异本身有个分类学,在本质直观的时候不停的去改里面的这些一些参数、改里面的一些组织方法怎么去领会它、把握它、体验它的一些不同的这些东西,但是能改的只有你的意向性,就能改的、不停……就是你朝向它的方式,你把这个当成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把这个当成一种……不停改里面一直不变的那个东西,它就是被当成本质,所以它有实证主义色彩,但实证主义色彩它就是纯靠心理体验,然后对心理体验加以分析、纯靠心理分析,也就是说现象学它其实它是一种心理化的实证主义,他是穷人的实证主义,就是你不需要花钱去买材料,你靠心理化的一种实证主义去通过内心的试错法、内心的对于这个理论体系的一个演绎,什么演绎或者什么样的……只要它是一个意向性只要里面包含主体侧和客体侧、包含noise和noema,那么所有体验都包含这个东西,所以普通人就可以借助这种本质还原的方法去质疑所有的科学、所有的知识、所有体验、所有的学说,那么他的学生、胡塞尔的学生他就去搞本体论去了,这些人还是……所以我给他们放到3-1-2里面,他们认为就是说:很好可以做到认识论上很好、很了不起了,知识论上很够了、很美了、已经美滋滋了。但是胡塞尔不满足,胡塞尔认为这还不够,胡塞尔认为你只是朝向了意向对象用不同的意向性、试着用不同的意向行为去和他怎么怎么样、去改啊怎么怎么样,但是你没有意识到这些……就是它预设了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可以对于意向行为本身进行分类,我们能够察觉到意向行为有不同的意向行为,你怎么朝向它,确实这种朝向方式不一样,那种朝向方……就是它……你要使得本质还原具有严格性、哲学上的严格性而不仅仅是一种隐喻,或者只是一个临时的一种……就是局域化的一种,而不仅仅是局域化的一种把握的话,你必须要有先验还原,先验还原他的对象直接就是还原 noesis,直接还原就是意向行为,就是说他认为还可以再往后撤一步,主体还可以撤到一个纯粹的先验自我基地,纯粹先验自我它可以把意向行为本身也悬置起来,也就是说先验自我可以看见自己在做什么、看见自己在怎样看,他可以看见自己不同的看的方式的差异,这个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个是在辩证法……这个费希特、这个谢林,这个其实是不可能,但是胡塞尔认为可能,就是说胡塞尔认为我们可以撤到一个先验自我(transcendental),那种超越性的自我的、纯我的,就是笛卡尔路径还是什么我都不知道我怎么服了…他认为可以撤到这个路径上去、撤到纯粹的我思上面去,然后去把握到意识结构、意识行为是如何构成每一个意向性、每一个意向对象的,整个世界是如何被构造出来的,相当于你可以撤到……你有没有玩过游戏……玩过那种……特别是你那个游戏如果显存不够的情况下你进入一个场景你会发现这个场景慢慢被建构出来先是钢筋混凝土然后贴图贴上去然后又是草然后光什么都有慢慢被建构出来,胡塞尔的想法也是类似,他认为我们可以撤到一个最原初的点、最原初的一个先验自我那个点,然后看到你的意识行为,好像发生了一种……你这个意向行为不就是你自己?但是他认为我还可以不是意向行为,我就是一个纯粹静止,我可以是一个……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它是一个纯静止、纯粹静止、纯粹沉默它不干涉,但是它……然后是一个明证性、澄明的,海德格尔就要批判这个东西了,我可以撤到一个不存在的位置,然后可以看到我整个意识结构、意向行为的机制在如何构造这个世界,我可以察觉里面的差异、察觉里面的步骤环节、察觉里面……然后我在直观过这一切之后我再把它符号化、再把它说出来、再给它第一人称报告给说出来,或者我直接明证性地我就领会到这些东西应该如何说,最科学、最恰当。那么胡塞尔他自己就是这样说的,他认为他的那个,比如说内时间意识现象学里面的对于那些结构的把握就是这样说的,就是他看到了他说。I see ,I tell.我看见,我道出真相。然后通过先验现象学,它就可以普遍的去把握到整个世界的所有的本质性环节,整个本体论的……就是不同本体域、不同实在域的所有的心灵的构造、自我的构造、认识的构造、身体的构造、然后主体间性的、还有主体间的身体的构造、还有外部事物的所有的构造环节,都可以通过先验还原去把握,但是先验还原是个基石,他说最高的单元是最低的,它是一个基础,从这里出发我可以了解一切-整个世界是怎么被构造出来的,这个东西被看成是不可能的,这个东西被看成是……被绝大部分学者认为是不可能的,先验还原齐泽克给他一个面子,也就给他一个面子,就是说齐泽克对此的评价,就是说我们恰恰要把它作为一种不可能性,这种不可能性就是完全拉开距离,我可以和我体验到的一切、以至于我的体验本身、我的所有的意识活动本身拉开距离,这是不可能的,这代表一种不可能性,因为你的拉开距离这个姿态本身是意识活动、本身是一种意识活动、是一种行为,而且是一种姿态这个姿态就排除在外了,那么齐泽克对于这种不可能性的说法是延续 include me out把我包含在外,他认为这种不可能性就代表主体性,而且代表一种无头的主体性,那么他就把胡塞尔对于这种绝对的、抽离的这种自我、抽离的这个点的先验自我,它就看成应该是和黑格尔绝对精神类似的一个东西,但是比如李幼蒸他就认为……我刚刚看了观念三,他后面那篇,重回胡塞尔,他就认为在欧洲科学危机里面他并没有领会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当然黑格尔说不定没领会他自己,或者说黑格尔……到底什么是黑格尔呢?对不对。但齐泽克认为这种不可能性、这种绝对孤独的、绝对抽离的无头的主体性就是黑格尔的世界之夜,就是观念论的起点,那么这个东西它……胡塞尔认为这种经验还原是可以做出一整个……就是可以作为万金药、万金油去解决所有问题,然后当然胡塞尔自己仓促的又转向了生活世界现象学,又转向了……当然他没有转向存在论,或者存在学,所以3-3就是生活世界现象学,就是说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是要放在3-3还是放在3-2这个东西我都要想一想就不确定的,我不确定、我自己都不确定,然而生活世界现象学比如说许茨这种人,还一些社会学化的现象学、然后美学化的东西要看它水平,有些现象学美学家就看它的水准,主体间性这个结构是不是吃得很透、是不是着重去分析主体间性,分析生活世界,就是胡塞尔自己所领会的生活世界,那么我在去想哈贝马斯这个时候是不是要重新要复活了,就不知道了,很多东西就不知道。然后3的话就是存在主义或者存在论的、存在学的现象学,它3-1-4的话,就是非理性的,或者说反本质直观的,海德格尔那时候他存在与时间他也用到了本质直观,大量的用到了,只不过字里行间他都是没有注明的,他大量的向胡塞尔的现象学的一些方法、一些精神……就是最小二分法,但是最小二分法就是克服关系性的思维、克服一个背景性场域存在的思维,但是它存在与时间里面也就是……海德格尔是个小人、是个卑鄙小人,他的存在论学就是说相当于认识论上放空、不去追求任何的……他不是不追求超越性、不仅不追求科学、绝对普遍意义上的那种超越性,他也不追求其他的师兄弟追求的那种有限的、可以反复用的那种、效用性的、或者一种秩序性的那种、图像化的那种,他也不追求,他追求的是在认识论上解开来,那么在3-1-4我们就会遇到海德格尔反理性主义的那种,就是反笛卡尔主义的、反笛卡尔意义上的理性主义的,我们会……当然并不意味着就是说我在3-1-1里面就通通都是延续这个观念1里面的笛卡尔主义,或者笛卡尔我思那种路径,虽然它是先验现象学但是我更要去……我们当然都知道这观念二、观念三包括后面的转变胡塞尔是一直在变的,但是他变得很局限,他自己是老头子了,他不可能就是放得开,放不了那么开,所以它会分4个、1234不可能说我一本书给它对应一个,这太野了把它拉满了我只能把的他一些主要的旨趣,自己的目的论上的一些转化可能会对应他的不同的时期;然后它的路径其实有很多条杂芜的...有那种……有那种本体论路径、有本体论的路径,如何去建构本体论,如何去拯救那些科学,有实证主义路径,就是第一人称心理分析,然后类似实证主义的那种路径去,就是我把一些本体论都悬置起来,甚至说我把一切那种先验哲学理论热忱我都悬置起来,胡塞自己有的时候能做到、有的时候做不到,就是通过心理运思的那种实证主义、心理实证主义的那种路径,我觉得都挺好、这些方法都挺好。然后我们要说他有没有第三条路径,或者还有一条笛卡尔先验哲学路径、笛卡尔我思式的,那么有没有最后一条路径,就是一种价值导向的、价值论的、伦理姿态的路径、胡塞尔的那个路径,李幼蒸认为没有,因为胡塞尔蛇皮,他来不及了快死了、哪有年岁去学这种东西,我在想不一定,布伦塔诺学经院哲学出身的年轻的时候都曾经风流过,历史变迁看了那么多人情冷暖,也就是说胡塞尔再木讷、再呆呆的他也会有一定的反思,所以我觉得你不要小觑天下英雄,我觉得他还是有伦理导向的,否则他生活世界现象学这么转,普通人就不转了,因为换成什么石里克,但是他死了…什么卡尔纳普,当然他跑了…然后去混饭吃了,或者他在学界的那个……就是换成维特根斯坦…我觉得都会有…我没有时间读那么多文本、我没有时间去复读那么多文本了…我都是那个时候一边打dota看个两三页然后匹配到了就开始然后就一个学期就把3、5本这些鸟书都看完了…你说我真的学到那个啥我也学到了点,你说我没学到其实看完就忘了,所以我一直不讲现象学是有原因的是因为我确实小时候看的,然后大学的时候看的时候也是走马观花,我没有很用心的在学这个东西,因为我是一个学海德格尔出身的,学海德格尔出身的是有点那种泛诗性的,那种我不在乎这种I don't care这结构,这蛇皮玩意我知道它基本方法就去自己瞎逼玩了,我是觉得先验还原里面他那些语词、它里面用的那些严格的分类、严格的命名都不严格,都是某种背景性的一种旨趣,或者一种利益倾向或者他自己某种伦理倾向所架设的一个符号学体系,根本来说这个东西是注定失败的,这个东西是注定失败的,但是我最后要说一点就是说这个3-1其实真的是实至名归,因为2-4-1、2、3、4其实……特别是反形而上学,反形而上学里面的实证主义,实证主义直接可以引到这个,因为胡塞尔现象学是有很强的实证主义精神,它不设置本体论前提,然后你要反过头去通过你的……你的本质直观,或者说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靠你的运思、靠你的心理分析、自己第一人称陈述,自己对自己说话,也是一种实证,但是这是穷屌、屌丝的实证,这是穷屌丝的实证、不要钱的实证主义,就是靠你的意识去……靠你的意识焦点的后撤或者自由的去更改可选项,然后去看有没有出问题,它使得哲学可以变成……就是说他3-1实至名归,现象学使得哲学变成一种科学,而不是变成一种逻辑学和数学,它是变成一种科学,它是通过心理学变成科学的,我再要强调一点,虽然它拒斥心理主义,但是它大量地借用实证心理学、实验心理学里面的方法,但是他把这些方法通通内在化,因为它不需要……相当于说,你可以把现象学看成是一种对你自己意识活动的实验心理学,这个实验心理学……我始终就是要说他的术语库是来自于……它的术语库是来自于新康德主义、来自于那些哲学术语库,来自于科学和哲学、来自于当时的科学体系里面的一些比如说什么域呀,这些抽象术语术语库都来自那个比实验心理学……但是实验心理学可能在德国的时候还比较高级的,跑到美国去就low起来了,当然有好多德国人跑到美国去继续搞实验心理学,但是他后来就是又人本主义化了、又生活化了、又行为主义化了,就变白痴了,他分类学体系和术语库实际上是一个学术传统里面很宝贵的东西,因为里面包含了很多洞见,很多不一致的,为什么还得这样分类你看,其实胡塞尔他对于传统本体论的一个克服、传统形而上学认识论这种对立的一个克服,就是靠分类学,说穿了靠意向性,意向性就是一个二分法,人人视二分法如虎,但是比如说索绪尔、比如说胡塞尔,他们就用二分法去奠定了符号学、奠定了现象学,二分法是彻底取消了之前那个挫货、假二分法、暧昧的预设背景性秩序的、预设一个随时可以调取函数的,调取其他功能和关系的、调取多余的分类学的、调取一个既定的另外的一个分类学的背景的,把这个背景拒斥了之后就剩下这两个:一个主动的、还有一个被动的;一个功能、函数性的、还有一个是它的相关项;然后这两个,符号学也好、现象学也好,他都是亲合于你的第一人称意识的,就是只要你是个穷人,读过那几本书,你就可以自己去玩这个游戏、自己去推演去构造,这个很便宜,不需要买实验器材,但是这个活是很累的、很辛苦的,你要不停的去调整,然后不停地要按照过来人他告诉你这样分不对,要这样分,这样去连接它们的关系不对,要这样连接,这样去排除不对,要这样去排除,而不停的要修正,不停的怎么样,因为你的自己术语库、还有你的话语习惯都会是有残余的,有些悬置不够彻底,或者是怎么样、但是这种严格性归根结底是一种话语的暴力,这种严格性归根结底也是有问题的,他也是在一定的意识形态、一定的社会文化的背景之下被结构出来的,但是人类理智是目前就现象学和符号学抵达了这两个高峰,他没办法,他一定要有术语库,但这个术语库它是经过一些思想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它筛选过了,然后它是可以拿来用的、直接拿来去生产、去思考的,你说分析哲学它也用它的术语库,对不对,它也用它的一些现成的体系,但是我要说的就是说为什么我不喜欢分析哲学?因为它和观念论和整个欧洲大陆传统的思想……太割裂了,然后他和政治学、伦理学和意识结构和这些精神分析这些东西它们隔得太远了,它就像个大陆一样的、像个孤岛一样的,所以我不想碰他,因为他被割了、被阉割了,除非他自己长出来、全长出来,那我等到猴年马月,我作为行动者我没有时间的,所以我更倾向于你去了解符号学、了解现象学,把握里面的这些概念史的脉络源流,然后这样你可以去一个比较好的一种问题域,还有一种方法论、知识论去把握不同的其他的学科,然后你这个时候你再去研究政治哲学、研究观念论、研究精神分析、研究一些美学、政治、伦理学这些东西就会比较得心应手一点。当然我们说康德的先验哲学也是直接启发现象学的,但是说先验哲学之前的那些,它其实……也就说它接受康德不够多,他接受什么笛卡尔、莱布尼兹这些东西的理论热忱还是接受了一点,因为布伦塔诺这个鸟人他就是一个……他就是一个有点莱布尼兹那种、心理主义的那种、相互认识的那种东西,我对布伦塔诺不是很了解,我只是二手地通过一些论文,或者说一些介绍性的文章稍微了解但是我就觉得怪怪的,但是他能够启发胡塞尔,但是我更佩服胡塞本人他创造的这些东西。反正就先讲到这边,就先讲到这里,3-1的话就是整个现象学运动,现象学也算是一个运动,但是它是一种智性运动,它是个理智史上的一个智性运动。然后当然还有后面的一些认知主义、和认知主义结合的一些自然主义的现象学,那么这些东西我还是会放到(认识论)4里面去,因为在认识论上它开掉了、解开来了,它背离先验理想太远了、背离得太远了,甚至直接采取实在论的一种,一个实验室里面合作的一些朋友,他自然主义者,或者是一些直接庸俗实在论者、科学实在论者,我也跟他合作,背离太远了没有严格性,比如说喜欢研究直接……但是把他们和海德格尔放在一块有点怪怪的,海德格尔不批评技术理性吗?但是好像又映衬了,只能在深渊中得到拯救不知道、放到一块就有点讽刺的意味,所以我要再想一想到底3-1-4里面要放谁,3-1-4你可以看成是反现象学,完全是非常灵活的一种姿态的,就扎哈维本人就有一点语境主义的那种调和姿态,他完全没有意识到……不是完全没有……他意识到了,但是他要去做、他要去挣钱、他要去过学术生活,去有他的生涯,他就得去这样搞,没办法的这是一个宿命,他就得自然主义化,他就得把自己包装的像个穆勒一样,否则他不受欢迎,那个老古板的就是做现象学,真的如果你哲学然后就做现象学,不变成什么……不跟德勒夫斯这种人掺和一脚,梅青格这种,你就吃不到饭了,你不去和什么科学哲学混合一点(就.....),但是我觉得现象学家要有点尊严,你底色还是现象学,现象学家最后能够回到的襁褓还是先验主义、还是先验还原、还是先验的自我、我思,这个东西其实是德国观念论的起点,这个东西是德国观念论意义上的,这个东西你可以撤回到纯粹自我,但是这个纯粹自我其实是瞎的、其实看不到,它要存在不能认识、要认识不能存在,这种断裂在胡塞尔看来他受不了的,他认为知识的姿态、理论化的姿态是无条件白嫖的,但其实不是白嫖的,就是说……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虽然他……这就怪怪的,一个很孤独的老人形象冒在我眼前,就是他很孤独,自己开创了一整个学派,然后是他最重要的东西他希望整个的徒子徒孙能够去帮他去完成的一项计划,没有一个人搭理他,他后面的人都不搭理他,一个人就他一个人奋斗了一辈子,追求一个幻象,然后他这样去做又无害于他整个体系,他又在方法上在实践操作上告诉他的后辈该怎么去做到这一些,然后它的后辈全部反对他,我在这个意义上讲胡塞尔可以看成是一个……胡塞尔是个有意识、未被误解的黑格尔,他的徒子徒孙都意识到他的问题,然后没有误解他,但是都向他学习,未被误解、但是被尊重的一个黑格尔,而黑格尔则是无意识的,他自己是没有意识到他会被那样误解,然后他是被误解的,但是未被尊重的胡塞尔。这两个家伙是19世纪和20世纪绝壁双姝,我认为这两个人代表了人类历史上哲学的最高峰,最高峰、最高成就海德格尔卑鄙小人降到T1或者降到T1.5这两个家伙算T0他们的思想的灵活度、视野的高度,都是下了神仙棋,胡塞尔像司马懿、黑格尔像诸葛亮,就是说都下神仙棋,那么在不同的文本里面它都打过不同类型的仗,那么诸葛亮也打过那种呆仗、也打过妙招,当然你说诸葛亮也有好几个版本,你这样去理解,我觉得这两个家伙算是成就最高,然后当然你也考虑到黑格尔没活那么久,如果让他多活20年他可能变得更糟糕,都不叫误解了完全变成大家误解的黑格尔,或者他会拯救他自己,都不确定。说了之后3-1走完我们就可以走到3-2,3-1的起点是胡塞尔、3-2的终点是黑格尔,都是非常有意思。

  他的场域论上这个3,3个场域。形而下的就是生活世界,形而上是一个本质领域、本质性的领域,生活世界是个前科学的,本质领域是科学的。然后调节它们的就是自我,更进一步说先验自我、纯粹自我,就是自我可以通过还原来抵达本质领域,通过悬置然后还原,本质还原、还有先验还原可以抵达本质领域,甚至可以去把握更屌的本质领域,就是说比科学更屌,意识结构都给它突破了,都知道我整个所有的意识环节、意识结构它是怎么来构造出来的,怎么来一步一步的.....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全都给它弄清楚。然后在本体论上,就是一某种意义上讲,还是有观念论的……就是异质性他者、原始的原初的物、那些材料性这东西一定要和我的体验相联结、一定要和我的意向性相联结,你可以看成就是意向性:noema和 noesis,他们是1,他们之间不是对立关系,本体论上是1。然后自我某种意义上会被看成是一侧,或者说自我本身就是纯粹自我、纯粹我思,他的地位就变得很尴尬,所以整个现象学运动实际上……胡塞尔现象学他就是想要给自我……还是要给先验自我找个本体论的位置,但是他不认为这些东西叫本体论、他不把这些东西叫本体论,胡塞尔的本体论恰恰不是(自我)注册到这个本体论里面去了,这个自我……反正很复杂,每本书里面都不一样,而且我现在记不得了,我不好乱说,我只能说大概是这么一个架构,然后后面不同的现象学可能这里的本体论假设会有变化,那就不管了,我会换不同的词、换不同的术语先讲到这边。

评论:彻底拉开距离是不可能的,胡塞尔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胡塞尔认为哲学要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不存在的客观,这种“去中心化”就是他结构出的中心。作为一门科学的哲学,就是希望为所有的科学寻找一个共同的根基,即使这个根很可能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可能是无法被符号化的。胡塞尔只能假设它的存在,然后在它存在的基础之上向着它进行本质还原。

读完黑格尔之后,再读胡塞尔的现象学,会感到一种“粗糙”:现象学想要去掉一切的预设,在这个过程中,却又规定了大量的范畴,似乎远不如黑格尔的哲学“完美”。而且,光凭着脑子空想,真的能得到现象学期待的真理吗?

【主义主义】现象学(3-1)——胡塞尔和他的事业、拥趸、敌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