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专栏生活回顾

2021-08-09 14:33 作者:Straiack  | 我要投稿

和专栏相识大概是在去年年某的一次文豪试炼场结束之后,那次是由戴建业老师作为评委的活动。因为学业繁忙,我都是等活动结束完了之后才发现的。

戴老师是我非常尊敬和感谢的一位学者,从老师到了B站后开始我都一直关注着。以前的我非常喜爱诗词,还记得B站前几年有圈子的时候,古风圈里特别多的同好一起对对子,出上句求下句的。

那段时间真的是特别美好的时间段。

但学业上枯燥的诗词学习和压力渐渐压榨了我对诗词的热爱,我一度厌烦这些。再读诗词,我静不下来,曾经让我感受到舒缓的语句反而让我觉得烦躁。

可以说,当时在B站点进了戴老师的视频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戴老师活泼生动简单透彻的语言,还有人格魅力感染了我,从他的诗词讲解中,我重拾了对于诗词和文学的乐趣。

可以让自己憧憬的老师看到自己写的文章,我真的好羡慕那些在试炼场上被老师说:“这个小伙子很优秀”、“有前途”、“B站的小伙伴各个都是好样的”之类评语的朋友们。

但是活动结束了,奖项尘埃落定,我错失了这次机会。

 

戴老师也在B站发起了写诗鬼才的活动,我写的诗……哈哈哈写散文的能力甩了诗词好几条街呢。

于是在极度的悲愤之中我随便找了个还在搞的专栏活动,【年度故事】投了个三篇,【我的作文还有救吗】投了一篇。四篇都是我的旧文:

《伤疤》是我参加大学的大型红色比赛的一篇失利文章,投出来就知道一定得不了奖,《病疴难愈》是因为一首由我作词的歌曲,作曲当时给我听小样的时候我想到的故事。

我写小说的水平确实一般,晋江此前更新了一本30万字的小说,原定连载两年80万字左右,但没有什么人喜欢,我也因为学业繁忙没有办法继续,完成了30万字之后就非常遗憾地告别了。因此,《病疴难愈》只能是将我的词生硬的讲了一个故事而已。

至于剩下的《人生没有选择》和《最后的北极》,都是高中时期闲暇之作。《最后的北极》文笔稚嫩,写于高二时期,自信满满地参加了校报投稿,却输给了隔壁一个写破诗的受宠儿。而《人生没有选择》则是完成在18年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之际。

《人生没有选择》的原文是我寄给一个朋友的一封信,信中除了这篇文章,还有一篇关于家庭的文章。

 

《人生没有选择》被评选为了活动【我的作文还有救吗】中的优秀故事,是我在B站专栏获得的第一桶金,算是一个好的开始吧。

其实那段时间我一直处于一种情绪持续低落的状态,被我舍弃腰斩的那本只写了30万字的小说几乎榨干了我所有动力,再加上学业上也遭受了巨大的压力,我甚至在想自己是不是没有写作的才能?

我是不是不能像多年前幼年时期的我一样,能自信地言及自己以后能够依靠写作生活?

可以说那2000块对当时的我而言,简直有着将汪洋大海填平的力量。

 

人越是活着,越了解自己喜欢的领域,就会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疑问。

我是不是太差了?

还记得在余秋雨先生的《巴金百年》里读到过,具体语句我不记得了,大意就是:一个城市有多高贵,看的不是地面上有多少热闹的镜头,而是天边有几朵孤傲的云。


一片静谧美丽的星空中,发着光和热的星有那么多,然而真正能为人远远所窥见的不过寥寥数十。身不在其中,作为一个旁观者,或许只单单为漫天星空的美妙所折服,但是当选择成为一个参与者,选择燃烧自己成为其中一颗星,感受到近在眼前、灼伤人眼的星光之时,就会感到自己渺小和孤单。


每一个初入门的人都会感受到这样的冲击。

因此,我们学会了成长。

专栏走过了四周年,改变和成长有目共睹。

虽然我和专栏的故事也只有短短七个月,但专栏实在和太多的人有太多的故事了,四年间积累下来的故事难以估量。

而专栏也一直都在成长的路上。

希望各位和专栏都能变得越来越好,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吧。

诸君共勉。


专栏生活回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