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南艺考研 | 艺术学基础知识《我这一辈子》10

2021-10-11 11:12 作者:深美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我这一辈子》——石挥

哈喽啊,小伙伴们,今天小深美给大家带来了石挥导演的作品《我这一辈子》。那么石挥作为第三代电影人中的出色导演,早在30-40年代从事话剧创作时就已有巨大名声,在电影角色创作上也取得了出色的成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知名导演给我们带来的作品吧!

导演介绍

石挥(1915年3月2日-1957年),原名石毓涛,出生于天津市,中国电影、话剧演员、导演。

1935年,在北京明日剧团的话剧《买卖》中客串茶坊,第一次登上舞台,继而开始演艺生涯。1937年,在话剧《日出》中扮演老谋深算的野心家潘月亭。1940年,加入上海的中国旅行剧团,在话剧《家》中饰演封建家长高老太爷。1941年,主演表现文天祥事迹的话剧《正气歌》。1942年,主演话剧《秋海棠》;同年,主演的剧情片《乱世风光》首映。1944年,除了编导话剧《机器人》之外,还主演了话剧《林冲》。1945年,在根据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改编的话剧《乱世英雄》中担任主演。1947年,主演的爱情喜剧电影《假凤虚凰》上映。1948年,编导剧情电影《母亲》,该片是其首次独立编导的电影作品。

1950年,其自导自演的剧情电影《我这一辈子》上映。1951年,自编自导自演战争片《关连长》。1953年,执导儿童片《鸡毛信》。1955年,执导神话题材黄梅戏电影《天仙配》。1957年,自编自导个人最后一部电影《雾海夜航》;同年,被打成“右派”,随后在上海失踪。1959年,确认死亡。197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为石挥平反。1995年,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


人物评价

《国家人文历史》评

从先天条件上来说,石挥并不适合当演员,在同时代的男明星中是个异类。他与英俊搭不上边,像这样的人往往只能演丑角、配角,而他戏路之宽,鲜有人能超越。石挥的演技是超越时代的,他的表演方式已经很生活化 。

导演黄佐临评

石挥迷恋艺术,在这方面总是保持着一股孩童般的纯情。他的舞台道德良好,排戏认真。作为演员,他有得天独厚的天赋和异常的表现能力,技巧娴熟,创作欲极强,是个舍得拼命的人,而且从不盲目自得。在《大马戏团》中,他演的慕容天锡,不是主角,却演得活脱神似。每场演出他都保持着新鲜感,赋予角色新的光彩。他戏路宽,什么样的角色全能演,而且悲剧、喜剧、闹剧、正剧都能演得好。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在角色身上把人物与自我融化得协调和谐。同时,他也是一名优秀的电影导演,用功、有设想,有创造,即使影片的题材并不惊人,他也能拍得很有特色 。

导演叶明评

从表演艺术来说,石挥创造的人物形象,不但性格鲜明,而且在年龄、体态色彩上有多种不同地表现。看他主演的影片和舞台演出,除了对戏中人物命运的感染之外,他的表演才华会给人一股强烈的美好享受,这种艺术魅力的境界不是每位优秀表演艺术家都能达到的,这就是他之所以特别杰出和难能可贵的地方。

演员程之评

石挥一生对于艺术创作都保持着严肃的态度。他尤其擅长扮演老年角色,语气、声调、体态、动作无不惟妙惟肖,达到神似的地步。他还是位优秀的电影导演,影片《我这一辈子》中的几场戏在导演手法和表演技巧方面处理和刻画得极其细腻生动,耐人寻味。他的导演和表演艺术技巧都是从刻画人物出发,因而使影片具有强烈的的艺术感染力 。

影片信息

导演:石挥

编剧:杨柳青

主演:石挥

片长:108 分钟

上映时间:1950年

剧情简介

“我”是一个奉公守法的北京老巡警。清末,二十多岁的“我”失业后,由邻居巡警赵大爷介绍,当上了清政府的警察,目睹了清兵的腐败。“我”曾被派到秦大人家当门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秦大人倒台,“我”升了巡警,并结识了学生领袖申远且成为好朋友。几年以后,秦大人又上台了,“我”又被派往秦公馆当门警。秦大人的官愈做愈大,老百姓却愈过愈穷,“我”被降为三等警察。“我”的妻子病死,留下了女儿大妞和儿子海福。紧急关头,“我”救助了地下共产党申远。抗战时,“我”让儿子参加了八路军。后来“我”因儿子之故被关进了监狱,狱中又与申远相逢,在他的教育启发下,“我”对自己过去糊里糊涂的一生有了认识,但未及解放,“我”便在街头冻饿而死。

获奖记录

1956年 1949-1955年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故事片二等奖)

影片评价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舒晓鸣评

石挥在改编中强化、发展了原作的结构。景片从满清统治写到国共两党决战,头绪繁多,内容庞杂,但剪裁得当,繁简适宜,脉络清晰,转换自然。影片既有史诗般的构架,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又能抓住几个主要人物的生活遭遇中的具体事件深入展开,既有高屋建瓴,又有细致入微;既有总体把握,又有细部描绘。影片是散文式结构,但形散神不散,繁而不乱,足见石挥驾驭历史题材的能力和组织影片情节结构的才能。

太原晚报评

石挥在创作上极大程度地忠实甚至可以说发展了原作,以一个老实善良甚至有些窝囊的老巡警的视角去听、去看、去想40多年经历的一切,不仅真实可信,而且所显现的事实,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全片展示的是一个人的悲惨命运,映射的却是时代的历史沧桑。个人命运和民族历史相融合,让观众在悲剧世界里品味到悲剧的人生,在诙谐中体味到生活的种种辛酸、苦痛和沉重。整部影片完全是悲剧的人生在悲剧的世界里的真实展现。从影片一开始那“北京的老百姓,真苦啊”的一声感叹;从窄窄的街道上,灰暗的天空里,苍老无力衣着褴褛的“我”孤独地站着的画面里;到电影结束,在老年的“我”天问式的慨叹中,观众感受到的是深刻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力量。

最后的话

那么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更多干货欢迎大家关注

希望小伙伴们在初试都能取得好成绩哦

为你们点赞


南艺考研 | 艺术学基础知识《我这一辈子》10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