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十八年前的古装悬疑剧如何用寥寥数笔勾画出彩的“风尘”小人物形象

随想:
00:45 注意主角宋慈,此时面对这群乐伎流露出的鄙夷态度,潜意识认为其自甘堕落。
00:52 此女子并无面露羞愧之意,说出“此中行情”四字,表明对自己身处乐籍,并以此谋生的身份认同。
01:13 借配角底层官吏之口,侧面反应世人对娼妓群体,“以色侍人”的职业偏见,注意这也是主角的心理态度,该捕头等于是他的嘴替。(想到一个细节:早年的编剧压根儿不存在“古代娼妓群体能卖艺不卖身”的观念!)
01:15 短短一句台词,将此乐伎自尊自立,不屈权贵,胆识过人的形象完美立于荧幕!
01:59 题外话
关于人物塑造问题,本人认为好的剧情中小人物配角的人设塑造,与主角形象的完善是相互映衬和成就的,从以上片段中主角随后对娼妓的态度转变上分析,宋慈虽然没有直接对该乐伎女子公开表达歉意但从对组织者书吏的表谢,对乐曲表演进展的同意,侧面也反映其认同了该女子的所说所为,对其处境有所共鸣。
借这一小小女子表现了编剧所赋予的,宋慈刚正不阿,却又自视清高,些许不通人情,喜欢死抠的复杂人格,并基于其出自士大夫阶层,身处封建时代的局限性,所以对书吏以酒色花船相讨好,对本质还是以色侍人的娼妓群体必然处以鄙夷的态度,但其内心纯良,心系百姓,对以乐伎群体为代表的底层人民的苦难处境又报以同情。
02:48 再次借妓女之口表达对权贵腐败阶层不务正业,沉湎酒色的嘲讽不屑,紧扣全剧主题。
03:26 通过妓女的这句自嘲侧面反应其社会地位低下,自小受人压迫,任打任骂,毫无人权尊严可言
03:54 这里此乐伎为高官所包养,当得知此人为了试图盗取官银,残害忠良时,说出了如下这段慷慨之词
05:00 真正对风骨“在心不在形”的完美诠释——为知音者,只论品性,不论出身贵贱
碎碎念几句
某些败絮其中的所谓神剧实则是越强调什么越缺什么,mhl这部通篇都是在宣扬女子互助自立,主要人物基于风尘女子身份背景塑造的剧却是主角与该阶级严重割裂,各种人设前后矛盾,三观炸裂。
而对娼妓群体的立体形象构建,竟还不如将其作为小人物龙套出场,只用寥寥几句台词勾画的悬疑剧!甚至也比不过近年的其他古偶题材,像大宋少年志,御赐小仵作这样的没有基于女性视角的群像剧所创造出的众女子形象,所以整什么花里胡哨,假大空的立意宣传都是徒劳,剧情立意回归真实的历史和群众生活本身,讲好故事逻辑,端正主题才最为重要!
不要低估观众的眼睛,是金子还是屎,或者包着金子的屎,我们是能辨别出来的!时间也会给出最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