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浙江专升本丨季氏将伐颛臾·必背文言文

2022-07-15 20:54 作者:浙江专升本网  | 我要投稿

季氏将伐颛臾

语文篇 · 必背文言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本文选自《论语·季氏》。《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记言为主。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季氏将伐颛臾”这一事件发生在春秋末期的鲁国。当时鲁哀公在位,而实际上是卿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专权。其中季氏封于费,颛臾是紧挨着季氏私邑费地的一个小小附属国。季氏为了扩充实力,欲吞并颛臾。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为季氏家臣,在季氏发兵前,冉有、季路将此事向老师做了通报。孔子严厉谴责了季氏的侵略行为和弟子的失职。



热门问题:

一、 填空

1、 《论语》 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______________文集, 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

2、 孔子, 名_____, 字________, 春秋末期________人, _________学说的开创者。

3、 北宋时期, 朱熹将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编在一起, 合称“四书”。

4、周任有言曰:“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则将焉用彼相矣?

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盖均无贫,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7、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8、吾恐季孙之忧,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二、 翻译下列句子

1、 无乃尔是过与?

2、 夫颛臾,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3、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是谁之过与?

4、 今夫颛臾, 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 后世必为子孙忧。

5、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6、 今由与求也, 相夫子, 远人不服, 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 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全文翻译: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特殊词义:

(1)以伐为(语气词 表反问)

(2)社稷之臣也(指示代词 这)

(3)均无贫(句首发语词)


词类活用:

(1) 使动用法。既之则之(使„„来、使„„安定)/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使„„来)

(2) 名词作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找借口)


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转折。危而不持,颠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必为之辞/远人不服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不能守也/谋动干戈于邦内

(2) 连词,表并列。固近于费/不患寡患不均/在萧墙之内也

2:之

(1) 助词,的。 是社稷臣也/是谁过与/吾恐季孙忧/而在萧墙内也

(2) 代词。夫子欲(它)/既来,则安(代远人)

3:且

(1)连词,而且并且。在邦域之中矣

(2) 连词 况且。尔言过矣

4:为

(1) 动词,成为。后世必子孙忧

(2)语气词,表反问。何以伐为 

5:也

(1) 语气词,表判断。是社稷之臣也 

(2) 句中语气词。丘闻有国有家者

(3)句末语气词。今由与求也 

6:以

(1) 介词,用。何伐为

(2)连词,表目的相当于“以便”。则修文德来之

7:于

(1) 介词,对。季氏将有事颛臾

(2) 介词,从。虎兕出

(3)介词,在。龟玉毁椟中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求!无乃尔是过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2)何以伐为(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

(3)是谁之过与(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3:省略句

(1)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国君)则修文德以来之(省去主语“国君”)

(2)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省去宾语“之”)


4:倒装句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2)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词宾语后置)

(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词宾语后置)


拓展释义:

季氏:又称季孙氏,鲁国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名肥,把持朝政。颛臾(zhuān yú),鲁国一个附属小国,其位置在今山东费县西北附近,传说颛臾的国君是伏羲的后代,姓风。季氏也称季孙氏,是春秋时期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这一族是鲁桓公的儿子季友的后裔。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冉有、季路: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拜见。

于:引出对象,无意。

有事:这里指用兵。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们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先王:指周之先王。

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在苏教版中,是“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指蒙山,在今山东临沂市西北。主:主管祭祀的人。

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

陈: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就: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列:位,职位。止:辞职。

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持:护持。

颠:跌倒。扶:搀扶。

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兕(sì):独角犀牛。

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龟:龟版,用来占卜。

玉: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

椟(dú):匣子。

固:指城郭坚固。

近:靠近。

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fèi)县。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

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

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均匀。不担心贫穷而担心不安定”。患,忧虑,担心。寡,少。

盖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

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

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

故:假如,如果

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

安:使……安定。

相:(xiàng)辅佐。

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

守:守国,保全国家。

干:盾牌。

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

干戈:指军事。

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

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文章背景:

鲁国三桓犯上,是春秋时代各国贵族中以下犯上的普通例证。鲁庄公有弟三人:长庆父,次叔牙,次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三桓”。三桓就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

三桓既强,其为乱之时便多了。最大的一次叛乱,据《史记》称,当时季孙氏因与郈氏斗鸡生隙,引起冲突,昭公大概对季孙氏的跋扈不满,故站在郈氏一边,助之攻季孙氏。这时叔孙氏、孟孙氏恐季孙失败后自己的势力发生动摇,乃相与救季孙氏,结果把昭公之军大败,并杀郈昭伯,逼昭公奔齐。三桓的势力,至此已登峰造极。(周谷城《中国通史》)

鲁宣公十五年(前594)的鲁国“初税亩”,表示公私斗争的导火线已经点燃了。鲁襄公十一年(前562),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对公室进行反击,“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把公室瓜分了。到了鲁昭公五年(前531),,三家调整了互相的分地,“四分公室”,季氏独得二份,其他二家各得一份。

昭公企图翦除三家的势力,结果失败,被三家赶跑了。(郭沫若《中国史稿》)


浙江专升本丨季氏将伐颛臾·必背文言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