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9世纪音乐(诺顿音乐史丛书笔记)

2021-07-07 00:14 作者:摸摸半龙小尾巴  | 我要投稿

“当我们给卑贱物一种崇高的意义,给寻常物一副神秘的模样,给已知物以未知物的庄重,给有限物一种无限的表象,我就将它们浪漫化了。

“浪漫主义”的内核,青春的活力,渴望与陶醉,自古希腊有之,是“一直不断重现的人性素质”

18世纪,交响曲的诞生,占据了“核心体材”,并引领音乐潮流前进,影响了以音乐会为形式呈现的现代意义上音乐生活的社会建制

19世纪,造“神”思想,期盼“艺术救世主”——贝多芬

导论

普通百姓财富得来与地位上升

民主革命

音乐赞助制度(宫廷,教会)瓦解

公众需求的出现

音乐家早期教育相比之前的缺失,音乐世家减少

音乐历史主义,对旧作品的重新评价

,音乐作品延续时间增加,旧作品复兴(巴赫)

贝多芬在维也纳

早期风格发展:钢琴奏鸣曲

贝绝大时间,创新性和典型特征最先出现在钢琴曲

对和声和体裁

《弦乐四重奏》Op.18 No.6

柔板引子的添加

大胆地和声进行

《英雄》

圆号假进入

标题原先是“波拿巴”

《菲岱里奥》1805《莱奥诺拉第二序曲》

1806《第三序曲》

1807《第一序曲》

1814《菲岱里奥序曲》

贝多芬晚期

乳法神曲《威林顿的胜利》

《战争交响曲》

晚期音乐风格

巴洛克对位手法

《迪亚贝利变奏曲》

晚期对变奏曲痴迷

评价

真正杰作的悖论,必须在一些重要方面有独特性,同时又具有典范性,贝多芬的器乐作品就同时具有这两种特征。

贝多芬同时代人:器乐音乐

奏鸣曲,弦乐四重奏和交响曲在这一时代(19世纪早期)逐渐淡出风尚

舒伯特

早期交响乐更接近莫扎特

《未完成》发展部节奏规则,划分严整,想模仿贝多芬却不得

总体上拓展的和声和调性

托马谢克,保守主义者:

选择古希腊诗学术语作为曲名,如《狂想曲》(史诗中的段落)

晚期奏鸣曲

lied:舒伯特和其前辈

1750开始,对原始性的仰慕

  1. 未经驯服,无规则的——18世纪英国花园,莎士比亚戏剧

  2. 简单性,质朴性,自发性——儿童,农民

对民间诗歌,民间艺术,音乐的热潮

北德,柏林乐派

简单性,节奏规整,没有、很少花唱,和声简单

南德,维也纳

戏剧性伴奏

十九世纪歌剧的崛起

18世纪意大利正歌剧

准确形式,3幕,6人,等等 阉人歌手担任男主

宣叙调:戏剧向前推进(可有伴奏或无伴奏),有格律,无韵

咏叹调:达到高潮,有格律,押韵

喜歌剧:约束小

意大利歌剧革新:罗西尼

开场更加复杂:

  1. 合唱:带有次要角色独唱

  2. 慢速段落,主要角色咏叹调

  3. 快速段落,有合唱和独唱

在风格结构上与古典时期意大利戏剧有差异,但在精神上依然是特点鲜明的人物角色和戏剧情境,和精心设计的节奏步调都为这种以机制和戏仿为要职的音乐服务,看不到18世纪末影响喜歌剧的严肃诚挚和多情善感

《理发师》

《赛米拉米德》

《威廉退尔》

多尼采蒂与贝利尼

年青一代作曲家热衷于创作正歌剧的一种变体(1820形成)

体裁不再选用希腊,罗马神话,而是之后的历史故事

法国歌剧

运用对白而非宣叙调

合唱和舞蹈频繁出现

政治宣传

斯蓬蒂尼的壮观展示手法将很大程度上为19世纪歌剧实践设定标准(包括瓦格纳)

德国本土歌剧

罗西尼在维也纳占据风头(意大利歌剧)

舒伯特对抗的失败:他认为歌剧是附加音乐分曲的戏剧,歌曲具有静态性,不能推动情节

ETA霍夫曼这个人形容艺术家被他人不可知的力量所引导,并且常常无法适应日常社会生活,他的生命和艺术无法分割,印象了后世多代音乐家

韦伯对歌剧中孤立分曲建构反对,认为歌剧是整体作品,主张组成歌剧各种艺术门类完全融合,以形成总体大于部分和,这种观点直接来源于德意志浪漫美学的主旨,对十九世纪歌剧后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自由射手》丰富的音色和乐队效果代表不同场景、事物,研究运用了民间风格。

1830-1848的巴黎

资产阶级地位日益提高“资本主义贵族”

大歌剧 Grand Opera

商人经营歌剧院,与新闻界联合的正面宣传,有组织的捧场人

创造激动任性,恢宏壮观的场面

《胡格诺教徒》

炫技演奏家

往往演奏自己为炫技所写的乐曲

帕格尼尼,发明左手拨弦

公众对“魔鬼”特质的喜爱幻想

钢琴演奏家,改编歌剧片段的幻想曲,变奏曲

当时的青睐音型——旋律在中间音区,上下加以琶音装饰

当代钢琴的发明

李斯特

改编歌剧序曲,立德,交响曲!

用钢琴模拟整个乐队

最终,开创了(真正的)独奏音乐会

之前,音乐会有独唱演员,乐队伴奏,器乐协奏曲等

并且演奏其他人的钢琴作品,如贝多芬,成为炫技演奏家之外,另一种——演绎诠释着

《b小调钢琴奏鸣曲》通过精细复杂的动机联系三个乐章,称为“主题变形”

标题音乐:音乐带来的感受可以在其他人类活动领域找到相似之处:如诗歌,视觉艺术

肖邦

发展了三种舞曲:波兰的玛祖卡,波罗乃兹舞曲,奥地利圆舞曲

叙事曲

协奏曲的总体结构和乐队互动方面比较随意

钢奏op.35的末乐章,短小

叙事曲,与18世纪英国,德国叙事歌有联系,一种诗歌与音乐理想化民间叙事的联系

《g小调叙事曲》:宏观结构上,出现了两个清晰各异的第二调性,但不是惯常期待的关系大调(小调的同升降号大调)和属调,实际上出现了2级大小调和6级大调

延留音的音乐形态

法国浪漫主义

法国浪漫主义开始最晚

专制独裁对艺术上非正统思想都充满敌意

莎士比亚与贝多芬作品的被接受

柏辽兹

起初,歌剧作品,失败

几乎所有作品都带有标题

《幻想》并不是对那个女演员史密森的感情!(首演时两人还未相识)

对同一固定乐思的完全不同处理(71-79,234-248,412-415)

音乐与标题:通过音乐音响进行的有固定关联的模仿,产生于音乐对情感的表现

舒曼及德国同时代人

舒曼:未有早期音乐教育,学习钢琴,但遭遇疾病失败

热衷文学,曾从事乐评,创办杂志,并以此出名(类似柏辽兹)

《蝴蝶》早期通过将小型单元组合成长达作品的能力。

标题性提示,音乐并非描述场景,事件或动作本身,而是传达伴随这些因素而产生的情感,“灵魂的状态”

舒曼式特征:

旋律处于中声部

柱式和弦进行

左手大跨度伴奏,向上接近旋律线条

《狂欢节》《诗人之恋》《艾辛多夫声乐套曲》

强化并灵活运用的伴奏,丰富的和声语言,给利德大发展,舒曼:“贝多芬后唯一的重大发展”

门德尔松

早期教育遵从北德的传统,巴赫风格

《仲夏夜之梦》:带有快速表层运动的轻薄透明的织体

开创了标题性音乐会序曲这一体裁

《第五》《第四》交响曲,1832,1833

《第二》《第三》1840,1842

《意大利(第四)》通过清晰规则和古典主义旧价值观体现意大利

《颂赞歌(第二)》是贝九的影响

室内乐:《八重奏》《d小调钢琴三重奏》

他的音乐被认为与他本人一样具有完美的做派,深深根植于传统,迥异于哪些令人不安的反传统做法

瓦格纳与乐剧

瓦早年热衷意大利歌剧(说明他的观点会变化)

《黎恩济》法国大歌剧,恢宏壮观的衍生性作品

《漂泊(飞翔)的荷兰人》更具独创性的德语歌剧

提供了超自然因素和地方色彩魅力,以及瓦氏歌剧主体——通过爱情而实现的救赎

与荷兰人相关联的动机反复运用,对角色,观念,物体,的动机指涉的精确运用

还是分区歌剧,但许多音乐之间是完全连续的

《唐豪瑟》中世纪传奇

清晰可辨的宣叙调比例要远远小于《荷兰人》,取而代之灵活的咏叙性演唱,乐队的重要性大大加强

半音化复调

《罗恩格林》主要人物都有标志身份的音乐

用音乐材料统一的前奏曲导入戏剧,而不是对全剧音乐概括的歌剧序曲,前奏曲的戏剧意义往往后期才能体现

《未来的艺术作品》:提出“整体艺术作品”,体现它的艺术革命观

原始主义,唯我中心

晚期作品的主导动机,通过充分调用主导动机,戏剧中时间,人物,物件和观念有具体的音乐动机表示,由此出现了一套复杂精细的音乐指涉系统,强化并支撑着戏剧文本。

”回忆“动机,乐队动机让人联想起之前的事件,由此揭示演员没有说出的想法

尼伯龙根指环

主导音乐写作一种朗诵调风格,在两极见游刃有余:一,节奏规则的旋律,二,与乐队音乐形成对位的不连贯和声声部

瓦格纳式韵文:极短与稍长诗句组合,每句有两到三个强重音,通过头韵组织

半音语汇,运行于错综复杂却有调性的和声框架中

音乐的不终止,属和弦终止,不向主音解决

节奏不固定性,对重音的压制,不确定,未解决的印象

瓦格纳歌剧演出前景不力,因资金借债问题逃往国外

《名歌手》关于艺术创作的寓言,迂腐的歌手和年轻创新富有灵感歌手的对决

晚年成就

巴伐利亚国王的赞助

拜罗伊特艺术节

瓦对德语歌剧家的印象类似贝多芬对19世纪早期交响乐作曲家的影响

19世纪后期意大利歌剧与法国歌剧

意大利名族独立解放1848-1860

威尔第

《纳布科》政治色彩,1842年的意大利人:

整个意大利独立运动期间,威尔第和他的脚本作者协力在歌剧中加入政治和爱国主题

《埃尔纳尼》:典型威尔第时沉浸于爱情的男高音

《弄臣》政治敏感而被禁演

经过某些调整实现复杂隐晦的戏剧目的

对宏大题材的兴趣:主要人物之间勾结冲突代表了社会群体和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

十九世纪晚期歌剧支配性原则:对连续性的追求

与瓦格纳主义有不同,更多关注剧中人物的揭示和发展,而不是让乐队表演主导性

意大利同时代人

很长时间,都在威尔第阴影之下

马斯卡罗《乡村骑士》

普契尼歌剧中有足够多让人过耳难忘的曲调,让歌手和观众心满意足,再度保证了从罗西尼开始的意大利歌剧传统的连续性

法国歌剧

“抒情歌剧”的发展:几乎没有大歌剧的浮华盛世,取材于近现代文学作品的辛酸爱情故事,很大程度排斥各种暴力

奥芬巴赫《地狱》《巴黎人的生活》

《卡门》与法国异域风情歌剧

瓦格纳的影响

民族主义音乐

政治动荡和革命即是民族主义运动的动力,也是运动的工具

十九世纪早期,对边缘语言(捷克语,匈牙利语,俄语)作为文学载体兴趣的不断升温,

对民间歌曲,民间舞蹈对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特有音乐语汇的热情

例:圆舞曲

匈牙利

1867独立

威尔本科斯 舞曲(征兵舞曲) 降二级,升四级

恰尔达什 舞曲

波西米亚的斯美塔那

19世纪民族独立进展缓慢、1918才独立

捷克语

《被出卖的新娘》

斯美塔那作品都相对保守

他的个人风格有多种元素组成,其中一些模仿了波西米亚的多种民间风格


德沃夏克

早期(到1875)贝多芬古典范式

受到瓦格纳影响,但是不协调   歌剧

《大协》

较为保守,调性明确

俄罗斯

5/4 拍,俄罗斯民间音乐,《彼得鲁实卡》《柴六慢乐章》

19世纪中叶,圣彼得堡音乐文化类似一个世纪前的伦敦

五人团

其中领头人却并未有太多俄罗斯民族作品,更多的欧洲实践风格

穆索尔斯基

大量未完成作品,由里姆斯基修改

歌曲

歌剧《鲍里斯》

里姆斯基

辉煌,清澈,生动的音响色彩,

《西班牙随想曲》《舍赫拉查达》《俄罗斯复活节序曲》

避免重低音区引入令人注意的音乐一凸显主要旋律线条,配器

俄罗斯格局特征:歌剧结构为一系列静态场面而非具有目标导向性的戏剧,群众场面极其重要

早期巴列夫斯基影响

与“五人团”看似不同是因为体制上的对立,实际上柴也用民族语汇

新古典主义特征,有意识的拟古

《b flat minor 一钢》开头主体在 D flat major 上,而且从未再次出现

晚期交响曲,音乐学院传统和呈现富于情感和表现力的对抗

斯堪的纳维亚

挪威,瑞典,丹麦

一直处于德意志音乐实践之下

贝尔瓦尔德四部交响《离奇交响曲》

挪威的斯文森,

格里格

发展独具挪威特色的音乐语汇

本位四级音与升四级音之间的暧昧关系

歌曲,抒情旋律和和声风格的探索

英国

文学大发达,绘画也有透纳,康塞特布尔的风景画作为孤立高点

音乐却只消费不生产,英国音乐似乎就应该模仿欧洲大陆的模式

萨利文:开创英国轻歌剧传统

推动文化民族主义的因素——反对压迫,文化自卑,在英国都不存在,英国主要出于对“凯尔特边缘”的兴趣,苏格兰,爱尔兰等

宗教音乐:宗教康塔塔,赞美歌 ——塞穆尔·塞巴斯思安·韦斯利

西班牙

衰落,意大利风格占据

伊萨克。阿尔贝尼斯,让德彪西,拉威尔对波莱罗舞曲感兴趣

恩里克.格拉纳多斯

德.法雅:戏剧作品,乐队作品在二十世纪是西班牙在现代对艺术最大贡献

十九世纪晚期交叉流派

新的艺术观点:对现实的真实描绘可以体现一定的社会观点

李斯特与“新德意志乐派”

作曲家偏爱独特性,特殊趣味表达,最为主观印象,使他们放弃交响曲,奏鸣曲等老旧却坚固的体裁

霍夫曼,叔本华的浪漫美学潮流:最高的是纯粹的器乐音乐与黑格尔看法的冲突

黑格尔:有序艺术发展进程:象征性:建筑,古典型:雕塑:浪漫型:绘画,音乐,诗歌,精神内容对感官的统治逐步上升,所以与诗歌相结合的音乐精神内容得到强化

李斯特交响诗,用新的姿态探索管弦乐,同时避开了贝多芬的影响

“新德意志乐派”政治自由主义,德意志民族主义

勃拉姆斯

反对新德意志乐派

不理会对新奇性的追求,继续传统题材的创作

生涯中有明确集中于莫一题材的创作时期

《德语安魂曲》复古风味:运用大量对位织体,三六乐章以赋格结尾

降二级音,弗里几亚特色,也是勃的特色

《四交》末乐章固定低音主题上的三十个变奏,以及其他位置的中古调性

《小协》几乎构建于主三和弦的音,让人想到贝多芬

布鲁克纳

早期宗教音乐,有莫扎特风格,拟古性

晚期宗教音乐用浪漫语汇写成《感恩赞》《诗篇150》

济利亚运动:主张效仿更加古旧的宗教音乐风格:格里高列圣咏

交响曲:首尾乐章往往是大型快板-奏鸣曲

《三》之后,开头的主体会在乐曲结尾回归

慢乐章通常有两个主题,并且轮流变奏,类似《贝九》慢乐章

“始于虚无”,第一乐章开始于微弱模糊或者弦乐震音

“三代二八分 两个八分” 的布鲁克纳经典节奏

贝多芬后第一个试图扩展交响乐体裁的作曲家

巴黎

圣桑:传统保守

福雷:法国艺术歌曲(melodie)源于舒伯特利德在法国的流行

三部歌曲集

世纪末的德国和奥地利

新德意志乐派正统继承人:理查施特劳斯

音诗:音响上的力量和多样性,拟声等特征,虽然理查说这些音乐在不涉及标题时也可以理解

马勒

自由修改润色舒曼,贝多芬的作品,在《菲岱里奥》最后一场前插入《莱奥诺拉第三序曲》

《马一》三乐章英雄塑造对贝多芬柏辽兹英雄形象的依赖,但他给予音乐反讽性

文学性,自传性

和声主要传统,除了渐进调性:某调开始,另一调结束,体现他认为交响诗有机体在演化的思想

胡戈 沃尔夫

增和弦

尾声

科学的发展,促使了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与浪漫主义矛盾

19世纪末另一种反浪漫主义潮流“自然主义”“现实主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提出某种社会观点,避免艺术家的个人诠释干扰

但实际上音乐并未收到很大影响,或许是因为瓦格纳的绝对中心地位

唯有在19世纪,西方世界见证了音乐在公众领域的繁荣发展,见证艺术家对原创性与公众对可理解性的要求之间岌岌可危的平衡

PPT



19世纪音乐(诺顿音乐史丛书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