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回顾】程派《宝莲灯》失传(张古愚)

【张古愚人物小传】张古愚,生于1905年,男,京剧史论、评论家。安徽定远县人,世居浙江镇海。2008年1月31日,农历丁亥年十二月廿四日,20时40分因冠心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黄浦区中心医院病逝,享年102岁。
张古愚先生从小喜爱戏曲,为研究中国的戏曲组织形式和特点,在青年时期便深入民间对戏曲进行考察。1921年到河南,对开封以东地区的“靠山红”、“罗罗”、“越调 ”、“大梆”等进行实地考察。1924年到湖北考察了汉戏和花鼓戏。对中国戏曲形式及其特征有着比较真切的感受和领悟,并搜集了不少第一手资料。
1928年,张先生在上海对京剧专门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许多有关京剧的评论文章。后与梁子华、刘慕云等合编《戏世界报》,由他担任报社主任;不久又与冯小隐、张肖伧、郑过宜、徐慕云等组成上海国剧保存社,由他担任社长并主编了《戏剧旬刊》,后改名《十日戏剧》,发行118期;其后又主编了《戏剧日刊》,应邀担任了上海中华国剧学校校长,并经理上海天蟾舞台。1942年应聘担任西安抗战时期地方戏剧改进协会指导委员,以戏曲宣传抗日。抗战胜利后返回上海,开始筹办中国戏剧改进协会,并由他主编会刊《半月戏剧》。
1949年以后,张先生一直从事京剧研究工作,直到耄耋之年,仍有文章不时在报刊上发表。

梅兰芳好与老生合演《宝莲灯》,王凤卿、高庆奎、奚啸伯、王琴生都与梅兰芳唱过《宝莲灯》。解放后在上海曾同周信芳合作唱过《宝莲灯》,秋儿与沉香还是梅葆玥与陈正薇扮演儿子。到了北京以后,听说又曾与谭富英、马连良合作《宝莲灯》,说也奇怪如今学梅派的旦角,都不学这出《宝莲灯》,造成今天老生都不唱《宝莲灯》。上海京剧院有一本新编的神话剧《宝莲灯》,与传统的《宝莲灯》不能同日而语的。
程砚秋也好演《宝莲灯》,老生郭仲衡、贯大元、王少楼、陈少霖都曾与程合作,这场《二堂舍子》戏,程砚秋的嘴上、脸上与身手台步,确实精彩备至。在胜利后第二年,天津有一场义务戏,剧目是与马连良合作《宝莲灯》,程砚秋存心要让天津观众看看他的剧中王桂英和身段台步,程先与马连良和他的操琴的李慕良提出要求,在刘彦昌唱完二黄原板“左难右难难坏了我”上句以后本来要接唱二黄散板“后堂内请出了儿的娘亲”,现在改为你唱完上句二黄原板,下句二黄散板由我唱,就是不要沉香、秋儿,请娘亲出堂;我也不唱导板“忽听得二姣儿一声请”与接唱二黄慢板“后堂内来了我王氏桂英”,也就是删去老生唱完上句,再接唱下句二黄散板,旦角不唱导板,就把二黄慢板唱句改为“站立在屏风后侧耳细听,他父子因何故大放悲声,”简单说老生不唱二黄散板(上句),旦角不唱导板,其他不动。
可是程砚秋经琴师周长华一提,周长华说:“这不是旦角跟着老生调门唱吗?旦角二黄是六个眼(D调),老生二黄是四个眼(F调),相差两个调门,你能唱得上去吗?”程砚秋说:“只要把‘父子们因何故大放悲声’中‘父子们’三字改唱‘他父子’不是把高腔改成低腔了么?高腔克服了,旦角与老生同一调唱,是不成问题的。”
那一场程、马合作的《宝莲灯》,果然受到广大天津观众一致好评,可惜程与马不曾重演《宝莲灯》,程门弟子恐怕也很少再有唱这出《宝莲灯》的了。(张古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