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考研上岸专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潘同学:跨时315天,史上最长考研终于结束


“ TUWEING · 中国针对性设计考研备考平台 ”
♥
2020届目标院校高分专访
本期院校:杭州电子科技
本期专业:工业产品设计
2011.01-2020.06
十年如一日,每一年坚持找寻一个新方向
👇
۰ ۰ ۰
文稿 /突围君@TUWEING
字数 /5266字 /14MIN
因为2020年冬天疫情的缘故,国内的所有高校都推迟了自己原本的复试时间计划,今年的考生们也开始了突然按下暂定键的漫长等待。随着开学时间一次次延迟、各类考试一场场延后、城市的喧嚣一批批暂停的现状,形势虽然艰难,但对于我们来说,重新沉淀成为突围十年最好的开始,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生活的车轮依旧还要走向未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知道今年的考研会给你带来怎样的收获?这次疫情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在后面重新备考的日子还会怎样的安排?
本年度的突围高分经验专访,请跟随我们的脚步,探索他们的心路历程,与研一们的直接对话,期望可以带给你新的力量!
这一年你最长听得一首歌曲:《等你下课》
每天都在幻想自己卖蛋饼
跨时315天
史上最长考研终于结束了
潘同学
本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本科专业:产品设计,报考院校&专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产品设计,初试分数:413,设计理论:137,设计手绘:130,最终排名:3,突围全程班次学员,2020届成功上岸。
TUWEING-ER
突围“针对性”设计考研专访人
2011年成立,2014年全国首创“针对性”设计考研《突围模式》,出版了《视觉传达设计考研高分攻略》、《工业设计考研高分攻略》、《环境艺术设计考研高分攻略室内篇》、《环境艺术设计考研高分攻略景观篇》、《设计考研理论红宝书》等设计考研必备教辅书籍;成功原创出品了“院校微访谈”、“设计考研上岸专访”、“设计理论21天打卡STUDIO”、“3×7天手绘打卡STUDIO”、“设计考研最后四套卷”、“复试与调剂通关宝典”、“造型解构十六周在线手绘基础课”、“逻辑建构在线理论课堂”等一系列设计考研原创产品与课程体系。
👀
“
聊聊你自己,
选择这条路。
Q:聊聊你最终决定选择这所学校的心路历程吧。
潘同学:首先我对自己学校的印象不错,虽然研究生导师我之前都没有接触过,复习期间我也没有去见过就在自己学校的老师。
其次我比较保守,首先要明白自己是为了什么考,对我来说考上的这个结果大于院校的选择。在这里向跨考和报考江大浙大的同学表达我的佩服之情。
最后保守不代表没有考上的决心,不管选了什么目标,都全力以赴。
Q:那在你确定这所学校的时候做了哪一些功课?具体聊聊你是如何分析这所学校并且怎样权衡自己的判断的?
潘同学:就仔细看了学校往年的文件。
Q:考研的这四门科目,你认为你发挥最好的一门或者你认为发挥最差的一门是哪个?能具体聊聊回顾一下之所以这样,你的经验或教训么?
潘同学:政治发挥不好,总结教训就是忙着复习没有去关注时政,肖秀荣最后出的时政其实还不够,就比如去年政治香山这道题,其实当时在复习纪念长征这条时政的时候只要上网查一查就知道去年主席去了香山了。除了书本上的东西,多动手查一查补充一下,知识都是互通的。
Q:可以介绍一下你的课余生活或者复习之余的生活是怎样的么?
潘同学:不过我是很恋寝室的人,十二月之前我每天四五点就往寝室赶了,回寝室室友会打电话看电视,我就插着耳机画画、找产品方案和补充知识。
“
这些备考的日常,
似乎再也回不去。
Q:对于你的这个目标,你有没有给自己制定一个复习计划,或者说阶段性一定达成的复习目标与状态,能否讲述一下?
潘同学:7月:手绘。8月(回校了):手绘+设计理论+英语。9月:设计理论第二轮,英语二的十年卷已做完两遍。九月下旬开始听政治。10月:设计理论第三轮。英语开始做英语一十年卷和英语二的二十年卷。政治做完1000题。。11月:设计理论第四轮,英语二的卷子放缓步伐,一直安排到考前。政治整理1000题错题,做肖四肖八,整理错题,背诵错题。快题:保持练习。12月:确定快题模板。为设计理论自己押题写小论文,背诵肖四肖八错题,看时政,背肖四,开始看英语作文。在此基础上,每天背320个单词,十月以后每天背230个。
Q:在突围学习的日子里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让你记忆深刻?
潘同学:当然是大家一起在教室熬夜的日子了。周围有那么多人和你有同一个目标一起努力的时候,你不会觉得孤独了。此外突围的学姐真的很好。有一次在突围见到了很漂亮的彩虹,那天无锡的天空特别好看,大家都拍了那个彩虹当成幸运符一样哈哈。
Q:整个复习的过程中,你觉得对你来说,最好用的一个,或者说自我感觉效率最高的方法是哪个?
(潘同学:用ONEnote和华为的智慧识图整理政治错题,华为手机都有这个功能,把拍照的图转化成文字,准确率很高。然后把答案解析也整理一份,打印出很厚的一叠去背。背到后来整理出总是忘记的部分再打印出来背。

“
关于设计理论,
逻辑的建构很重要。
设定目标分数:120
我的最终得分:124
Q:请先介绍一下你们今年理论考的具体题型和所用的核心参考书。
潘同学:《艺术设计概论》,我背了四个月都不能说我背下了这本书……计划如上。然后突围的学姐都开过一些直播答疑课,可以去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推荐书目什么的。
Q:今年的初试理论考题中,哪一个题目你回答的印象最为深刻,你是如何解答这道题目的?
潘同学:大概是设计和文化的论文吧,把自己准备的内容写上去。
Q:你在复习设计理论的过程中,你自己是怎样总结自己的理论复习方法的,有没有特殊的技巧可以分享给大家?
潘同学:首先理论的内容并没有那么多吧,在天都要背的情况下已经理解了也疏通了脉络关系,针对每个单元准备小论文,锻炼文笔的同时,帮助自己默写理论知识。最后在考场上我押中了……那种感觉真的。
Q:现在很多学校的理论考题对于用书本上的原话来回答题目给分都不会太高,那是否意味着自己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背书和记忆了?
潘同学:要背,写小论文时理论是一切的基础。
“
我的手绘快题设计,
总有一些达成目标。
设定目标分数:120
我的最终得分:124
Q:你这一年的复习时间中,你是如何对自己这一门科目展开具体的复习时间计划的?
潘同学:就是从突围回来以后趁热打铁练习了一段时间重心就转移到快题的思路上去了。
Q:你是如何看到很多考生刚开始决定考研的时候过于看重所谓的风格一说的这件事的?对你来说,你是怎样的风格呢?
潘同学:如果说画风的话,画的好肯定是件好事。但其实设计重要的还是对产品的思考,只要能清楚表达你的设计思想,就够了,画的不够好也不要焦虑,从设计思路上再努努力。
Q:进入考场后,有没有特殊的经验教训可以提供给后面的考生?或者在考场上有没有发生一些自己的意外情况或周边考生的特殊情况可供提醒?
潘同学:看错时间了,以为五点半考完,所以后面一直在赶时间。不过也没有人有我这么粗心吧。
“
学习英语,
永远离不开真题。
Q:对于自己的这个英语基本功,你是采用的怎样的策略去应对的?
潘同学:我英语底子不错。方法如上,考研的阅读蛮有挑战性的,所以后来买了英语一让自己服气了。
Q:可以介绍一下自己所用的英语参考书籍或者参考资料么?
潘同学:我没有用恋恋有词,直接用的墨墨,单词解锁大概花了八九十的样子,所以不贵的。
Q:很多同学说学习考研英语就是要死磕单词,你也是这样认为的么?
潘同学:单词和长难句都要抓的。此外我也没有像别的同学一样在纸上默单词,可能我觉得写作文不需要这么多单词吧。
“
特殊时期的复试,
也是沉淀自我的时候。
Q:请先谈谈今年你的目标院校复试考题什么?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潘同学:科目是综合面试,英语、手绘和专业知识问答都包括在内。具体考题记不清了因为当时太紧张了,考完就忘记了。要求就是不要带耳机,我看网上有的人说要买个耳麦之类的,所以还是要看仔细学校的要求。
Q:今年复试考场上,老师面试你的时候出了哪一些题目?是以怎样的面试形式进行的面试?你是如何作答的?
潘同学:题目不会特别刁钻的,我在网上找了很多复试经验的视频,里面提到了一百多个老师可能会问的问题,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去准备。比如为什么要选这个专业、你在设计方面的优势等等。
Q:你认为你报考的目标院校导师更看重你的哪一类优势,之所以你成功录取,你自我感觉你最大的优势在哪?
潘同学:大概是对这个专业有自己的理解吧。
Q:今年复试进入了全民隔离的生活,长达三个月的复试准备周期给你带来了什么暂时性的影响呢?是更好地准备了还是拖太长已经失去状态?
潘同学:状态是面试那天才有的,之前一直很佛系又很全面地在准备。
Q:宅家积累作品的过程中,是否有遇到过瓶颈?有什么寻找灵感的方式推荐?
潘同学:多看看同行大师的作品激励自己吧。
Q:可以简单聊聊你今年复试时候的心态么?
潘同学:无法放松。到名单出来考研也没有结束,外界条件不管怎么样,自己准备的部分还是要做好。
Q:从一年前的开始复习到如今的复试结束,你是怎样看待自己这一轮备考的自己的,你自己感觉自己提高在哪些部分?
潘同学:查资料的能力提高了哈哈,因为考研过程中一直在网上搜索各种行业信息和补充资料。对这个专业的理解也加深了,还看了很多小论文。
Q:压力就像是每一位设计考研人时刻绑在身上的“定时炸弹”,请你谈谈你是如何拆掉这份压力的?
潘同学:每天幻想自己卖蛋饼。
Q:考研就是车轮战,你的一年结束了,那你最想对后面的考生们有些什么可以说的?
潘同学:选择需要勇气,面对压力需要勇气,面对失败和重新开始也需要勇气,每个人都是普通人,每个考研人都是好样的。
۰ ۰ ۰
我们看见与听到这些可爱的学员们在面对无数次挣扎中的自我反思,也看到了他们在各种现实困难与心理困境面前及时转换的心态——从复习环境的改变,到复习节奏的革新,再到对当下考研如此竞争激烈后的冷静思考——谁都知道,走完这一切不甚容易。但我们依然相信,考研这一关,关关虽难过,但从过去、从身边、从各类同质化的竞争中找到突出重围的方法与经验,实现明年研一并不算难。
有人读后在思考,有人读后会忙碌,我们期待有人也会迎着困难往前冲。
*对所有接受突围受访的考生深表感谢
*所有的图片来源于突围官网、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