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秋月圆时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故事,当独自在窗前,凝望这银盘似的明月,有的人会回味心中的凄苦,有的人会泛起心底的甘甜。
每年中秋这天,我就盼望着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因为,在银色的月光的照耀下一切都变的这么宁静、这么安详,似乎一切都变的美好了,在月光下,家人们围在一小桌旁,切几个月饼、切几个黄梨,还有一盘散着清香的、热气腾腾的板栗和毛豆,这就是我童年记忆中的中秋之夜。
儿时的记忆像一个多年未见的老友,没有预兆地突然造访,我的思绪也就随他一起遨游过去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秋节,是异常热闹的,传统文化赋予中秋许多故事,人们向往这些美好的故事,于是,街上就热闹起来了。有卖灯笼的、有卖瓜子花生炒豆的,当然最热闹的是买月饼的摊子,当时物资并不充沛,副食也还要凭票购买,有干菜票、糖票、酒票、面票米票,唯独在这天,买月饼是不需要凭票的。每家每户都要买几包回家,月饼厂家也不遗余力的创造这种繁荣,月饼的品中也就多了起来,有白糖馅的、有玫瑰馅的、有麻仁的、有洗沙的,但最吸引我的是火腿馅的月饼,吃在口里,甜丝丝的,在那个连荤菜都要一月才吃一次的年代,我对这种味道,是没有任何抗拒力的。
吃过晚饭,我和姐姐就迫不及待地央求父亲赶紧把月饼摆出来了,这时候,父亲含着笑容把小方桌抬到院子里了,我和姐姐赶紧把预备好的盘子摆在桌上,母亲则依次把热气腾腾的板栗和毛豆盛到盘子里。月光均匀地洒到桌上了,照着花花绿绿的月饼。于是我又央求父亲赶紧把月饼拆开——当时的月饼是纸包的,一张方方的纸,被月饼的油脂浸成半透明的了,一个月饼分量很大,我们这里俗称“四两砣”意思是一个月饼有4两这么重,现在考证起来,应该有250克吧——父亲依旧带着笑容拿起一个月饼放到桌面上左手伸开轻轻地按月饼上,右手用一把小裁纸刀,伸到包装纸中,“嚓”的一声轻响,包装纸就切开了,然后把纸打开,如果是金黄的颜色的就一定是硬壳火腿月饼了,如果是酥皮的,就是其它馅料的。月光照在父亲的脸上、照在母亲的脸上、照在姐姐的脸上,也照在我的脸上。我想,每家的中秋节,都是这么幸福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