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喀什之十七——香妃墓

在喀什各类文献中,香妃墓是很独特的一个。
香妃墓,又称阿帕克霍加墓,位于喀什市东北大约5公里的艾孜热特村,距离喀什古城不是很远,现在为喀什重要的旅游景点。如果来喀什要去香妃墓,定位要定位在“香妃园”而不是“香妃墓”,现在的地址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喀什市浩罕乡香妃路。

喀什历来很重视香妃墓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出版于1980年代的《喀什噶尔文存》(第五辑)就是专门介绍香妃与香妃墓的,共有20篇文章,可谓事无巨细。
据介绍,香妃墓是目前新疆境内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伊斯兰教“霍加”陵墓,墓主为喀什噶尔“霍加政权”国王、白山派首领阿帕克霍加及其家族成员。
在很多历史文献中,伊斯兰教有威望的人尊称为和卓(Khwaja),也称霍加,和卓与霍加是一个意思,可以通用,只是不同的文献用词不同而已。
与香妃墓相关的白山派阿帕克霍加家族世系略表如下:
玛哈图木·阿杂木→玛木特额敏→玛木特玉素甫→伊达雅图勒拉(阿帕克霍加)→雅雅霍加→玛罕木特(阿哈玛特)→布拉尼敦→萨木萨克→玉素甫→迈买的明……
根据研究,阿帕克霍加墓始建于1640年,玛木特玉素甫死后葬于此,这是有史可查的第一位葬于此处的人。
阿帕克霍加生前以“霍加政权”帕夏的名义,对原来的墓地进行了扩建,使墓地更豪华。1695年,伊达雅图勒拉(阿帕克霍加)死后葬于装饰一新的新墓地,成为葬于此墓地的第二个名人。
1760年,乾隆皇帝下旨:“喀什噶尔所有从前旧和卓木(即霍加)等坟墓,可派人看守,禁止樵采污秽。其应行修葺分例,并著官为经理,以昭国家矝恤之仁。”意思就是这处陵墓要派专人看守,并不时拨款维护修缮。
阿古柏入侵新疆后,全面整饰扩展了阿帕克霍加墓,1874年完工,基本形成了现今所见的规模。
阿帕克霍加墓后来演变成了香妃墓,有学者经过考证,所谓的“香妃”就是乾隆皇帝的容妃。翻寻历史典籍,从新疆进宫的维吾尔女人确有其人,这就是乾隆皇帝的容妃。
《清实录》乾隆二十六年(1762年)十二月可以查到贵人“霍卓氏”(即和卓氏)的记录:“太后降旨,将贵人霍卓氏封为嫔”。其后霍卓氏不断得宠,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封为容妃。按着当时清朝典制,皇帝有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当年来自新疆维吾尔族的容妃已经是地位很高的人了。
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1788年5月24日),容妃薨,安葬于河北省遵化县东陵附近的裕陵。来自新疆的容妃在清宫生活了28年,但死后并没有运回新疆安葬。
清朝文献中对阿帕克霍加墓有所记载,其中较早的一份文献是《喀什噶尔英吉沙尔事宜》,该文献为清朝永宝修,范建中纂,大约成书于1794年,距离容妃死去的时间不算很长,该文献写到:
回城东北十里许有和卓坟。回人告祀甚虔,祭时男女具牺牲银米于阿浑前,阿浑诵经咒礼拜而散,门外辟放生池一区,修功德者每置雁凫于池中,外人不敢攘也。相传有排罕帕尔者,默克人,去汝木之西万余里,初修祀天把斋之学。西域回人世奉其教,其孙和卓迈哈莫特玉苏普西来卓锡,喀什土人庞牙吗,施此地为传教之所,和卓殁,遂葬于此。回人至令祀之,遂相呼为和卓坟云。
记载很是详细,但此时的墓地与香妃没有关联。

到了1882年至1883年间,清朝官员沙克都林札布在参加与俄国勘界过程中,撰写了一本日记体《南疆勘界日记图说》,其中就有一幅“香妃坟”的画图,这是目前能找到“香妃墓”最早的文字记载。
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事宜》到《南疆勘界日记图说》,其间有80多年的空隙,这80多年是如何把阿帕克霍加墓演变成了香妃坟不得而知,而现在有关香妃墓的美丽传说有多少真实成分,或是有多少未曾发现的秘密,则无法从史料中获得支持,只能当做现代旅游推介的噱头,一笑了之。


在清末民初西方出版的有关喀什各类游记中,多有香妃墓的照片出现。现在看来也有些奇怪,为什么众多西方人不辞劳苦跑到距离古城10余里的香妃墓,而多对古城中的大清真寺没有兴趣?是当时喀什官员的推荐还是乡绅民众的导引,亦或是以讹传讹的从众效应,现在很难从这些历史文献中得到准确答案。
几百年来,香妃墓本身外观变化不大,但其周边环境已经日新月异。对比清末民初的老照片,看看今天的实地场景,原来荒凉的目的如今成了面积很大的公园,遍地坟茔的场地也被弱化,突出了很多人文气息,只是打造的场景过于商业化,失去了很多原汁原味的历史氛围。是保留原始,还是更新换代,是改造旧场所永远存在的矛盾话题,正验证了那句古话“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