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反思死亡(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用拉康与黑格尔来解读生与死的关...

2022-12-10 00:41 作者:自言自语的小谱  | 我要投稿

__________________

❤️❤️❤️

1、人类被其独有死亡驱力迫使陷入一种死循环,这种诡异死循环本身就能带来快感,也就是失败本身就是一种另类的胜利从而获得另类的快感,也就是痛苦的快乐。

2、黑格尔认为:人是一只可怜的人形动物,因为人被一种可怕的反生物学节律的死亡驱力寄生在人的身体上。

3、马克思说:对人的解剖学决定了对于动物的解剖学。

4、人的符号系统能压制自己的生物学节律,但这种死循环能异化就会让人上瘾,从而把人的身体弄垮,所以这也就是死亡的力量。

5、这种不管不顾,极为无机的一个机制深藏于人的灵魂。

6、方生方死也就是说人早就死亡了,人早就被种一种死亡性的力量所寄生的。

7、猎艳者征服美女是以失败为目的的,从而实现欲望再生产。

8、但人只有这种僵死的力量才能突破因果性体系/生物学节律。

9、人能凭空产生一种自旋类的粒子,这种凭空产生物质能被因果类不能被捕捉。

10、人有绝对的能动性可以让理论和现实拉开距离。

11、有的人被一种因果律体系支配,其实这就是世俗循环带来世俗快感——世俗秩序的无脑循环(去主体化)拉康的第一种死亡驱力

12、你要相信你有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能动性,你要知道生命的本质和死亡的本质是一样的,你生命就是要突破世俗秩序支配去设立自己的循环,把你自己获得快感坚持到底,尽管这是被所鄙视与污名化不允许的。(第二种否定性的死亡驱力

13、符号学节律就是意识形态,你不能成为意识形态的动物(这不是人),真正的人是既要超脱生物学节律也要超脱符号学节律的

主体性就是那个异质性他者,所以这个场域是敞开的,不可能性的能动性。

1、“死亡驱力”(反生物学节律)

一方面;产生

人类被其独有的“死亡驱力”(反生物学节律)迫使陷入一种死循环,这种诡异的死循环本身就能带来快感,是那种“痛并快乐着”。

也就是失败本身就是一种另类的胜利并获得另类的快感(神经系统代偿机制凌驾于整个身体的稳态机制/上瘾),

这种不管不顾的自我循环机制可以代表“死亡”的力量,这种不管不顾,极为无机的一个机制深藏于人的灵魂(自说自话无限自旋);

但人只有用这种“绝对的僵死的本体性力量/绝对的能动性/人的主体性内核”才能突破生物学节律/因果律支配

换言之,人最伟大的地方在于能无条件的唤起一种僵死的自我循环,凭空产生某种自旋粒子通过脑链放大产生思维和行动,人的符号系统由此压制人的生物学节律;

但这种死循环/异化会让人上瘾,可能把人的身体弄垮(神经系统代偿机制凌驾于整个身体的稳态机制/上瘾),所以这也就是死亡的力量。另一方面;运用

人类为了避免陷入到这种诡异的死循环无限自旋,“快感”本身就是防御性的力量避免神经系统掉进死循环把自己搞崩,

快感”引诱着人类围绕着那个“不可能的点”旋转,旋转的过程中带给人类“快感/苦乐二元机制下的奖励——乐”,

过于靠近“不可能的点”就会感受到“疼”,不绕着旋转就不会得到“快感/苦乐二元机制下的奖励——乐”,

人的欲望在被暂时满足前有着必然的被压抑的疼苦,暂时满足后又会有“过剩/意犹未尽”的感觉,人这种苦命儿由此继续上路。

在这个意义上,方生方死,即,人早就死亡了;人早就在(婴儿时期)被一种死亡性的力量所寄生了, 在很愚蠢且无意义的循环中都会有快感。

比如,猎艳者征服美女是以失败为目地的,不断在外围消费着“此女不过如此”,从而实现欲望再生产。

__________________

❤️❤️❤️

1 死亡驱力 快感 #自旋的粒子 

2 人 总是已死的

3 欲望的目的是 失败

4 已死 临终前的回忆录像 我们是残影 #宿命论

人类图是一个结合基因参数的系统

我人类图承载的基因天命 

就是关于 意志力 压抑 超越死亡 虫洞 门户

吃的食物往往难转换成“气” 只能耗先天气

靠意志力自己一个人在单一方向里运作

直至耗空自己全部能量

【方死方生】

当停下来时 便是一种伟大的臣服 

封印的开启

这个能量的天赋 便是全身放松

解开 就会释放全身细胞中的业力

进一步地 启动嵌套在肉体内的层层光的身体

撼动其他能量模版层面

(仅仅是一种全然的放松 意志力全然彻底地不控制 不去施加力在每个细胞上 )

在玛雅历中

白世界桥 代表 死亡 均等 机会

死亡 是神圣的臣服 宽恕

溶解假我 连通至真我 

死亡 确实像一座桥 门户

死亡 是一种幽默感 笑话

评论:

我尝试用玻尔兹曼的视角解读:

在非稳态系统中依然存在涨落,而人类的主体性是可以捕捉到涨落中更偏离恒稳态的那一部分,把这一部分“熵”通过符号学来禁锢住。从这一方面来说←代表更偏离恒稳态,→代表更接近恒稳态。



【反思死亡(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用拉康与黑格尔来解读生与死的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