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少年》— 因为活过,方显灿烂

《漂流少年》完结撒花!

虽说七月整体可看的作品不算多,但也有观感非常舒适的《小林家的龙女仆S》和《歌剧少女》,亦有叙事趣味性很高的《平稳世代的韦驮天们》;所以也不算是一个特别孤寂、无聊的季度了。只是,如果要我真的从中选一部私心最喜欢的作品,我或许还是会给到一部评价相对两极的《漂流少年》吧!
是的,对于《漂流少年》,有人会觉得无聊,更有一些观众,会觉得这压根就看不懂的剧情,解读起来一点意思都没有,甚至认为这根本就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但与此同时,认为本作那不明觉厉、却又富有寓意的故事,特别能够带给自己惊喜,进而有着良好的追番体验的观众,也不在少数。
对我来说,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意见,其实是同时成立的;而我的这篇专栏,会先花费一部分的篇幅,去解释本作的叙事为何会带来如此两极的看法。在那之后,我也会以我个人的视角,去梳理本作所想要表达的核心主题,究竟是什么。
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这篇观后感专栏,也希望大家能够三连、分享、关注来支持up主啊!

寓意大于故事的叙事方式
我相信看过本作的观众,无论是谁都能够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本作的叙事风格,是采用了“寓意大于故事”的方式去呈现的。
无论是觉得故事看不懂,还是认为这只是不明觉厉,这些评价都在强调一件事实:本作故事的可解读空间是巨大的,且显然创作者是有意识地想要透过这些细节,去表达些什么。
也就是说,本作是一个细节>主题>故事的作品;而这,其实和我一直以来所提倡的故事>主题>细节考究,正好是完全反过来的叙事模式。
那么如果是这样,本作又是如何征服包括我在内的这些观众的呢?

实际上,本作的做法也并不复杂,它就只是将本作的主线故事,叙写得极其简单,仅此而已。
回顾整部作品,我们其实就会惊讶地发现,本作的主线从头到尾,就只是一个讲述了主角从漂流世界回到现实,的这个故事。
在前六集,作品姑且还花费了一些笔墨,去描写相对懦弱的男主的成长;但是在第六集,那个完结感浓重的一集之后,作品连角色成长的这条故事线都渐渐隐去,那么仅存于观众心中的悬念,其实也就只有主角该怎么回去,这个核心问题而已了。
换言之,与多数观众想象的复杂、看不懂、谜语人有所不同,本作的故事主轴,其实简单到只需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能让人看懂的地步了。

说到这里,或许会有不少观众开始感到困惑:不是说要讨论本作怎样征服观众吗?可是简化叙事主线,很明显它带来的是负面的影响啊?
是的,简化叙事主线,它本质上也是本作最关键的问题所在。
事实上,很多人之所以觉得无聊,比起难以解读的寓意与支线,更直接的问题,出在了本作的主线剧情实在过于简单,以至于它连观众的好奇心,都有点难以调度起来。
而这样过于单薄的主线,再搭配上各种寓意感过重、甚至都有点谜语人的单元故事,这就更进一步地降低对此不感兴趣的观众的观看欲望;尤其到了后半段,连核心角色都有点从各个单元故事中抽离开来之后,作品甚至连一个能够连贯主线叙事情绪的角色,都消失了,观众就只会感到更加的迷失,渐渐失去了对于剧情的期待。
这,才是不少观众会认为本作的故事“无聊”的核心理由。
如果作品的单元剧与主线的关联性更大,主线的叙事目标与野性更大,那么剧情将会有着更强烈的驱动力,去驱使观众的观看欲望;而那些令人费解的要素,也会从意义不明的谜语,变成了足以激起观众期待的悬念,让剧情主轴不至于会让人觉得“无聊”。

虽说,这的确为本作带来了不小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在简化了主线故事之后,它也确实地为本作的故事换来了相对自由的叙事空间。
而这个“自由”说的也不是别的,就是本作那每一集都能引入几乎全新要素的剧情设计。
这,才是本作最有魅力的地方。
说实话,我自己每周在点开本作之前,内心都是兴奋的;都在期待着这集又会玩些什么新花样,又能够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新事物、新元素、新的寓意与解读。
这种“新鲜感”,即便是透过牺牲了剧情主线的复杂度,才得以换来;但是,建立在不破坏故事完整性的前提下,这一个个新事物就如同一个个新世界一样,总能够刷新我们对于作品的认知与想象,并让我们为之震撼。
这也是为什么原本作为吐槽的“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意外地成为了一句十分贴合本作、却又具有正面意义的评价。

那么,具体来说,本作是如何达到这个“自由”,让本作如此奔放的叙事,最终得以成立呢?
首先,切开单元剧与剧情主线在叙事上的关联性,虽然会导致观众难以在单元剧中,获得关于主线的线索,进而使得剧情的驱动力降低;但是,作品却也因此,让单元剧中所出现的各种细节与元素,无需提出具体的解释。
毕竟,这些元素,不管如何解读,甚至不管存在与否,其实都与剧情主线没有关系;那么作品自然就没有这个义务,需要特地花费时间与篇幅,去聚焦到这些细节的交代或揭示上。
换言之,观众因为不会过度地把这些内容,当做会影响主线剧情的伏笔或悬念,自然就会对它们的出现,有着更多的包容;甚至,当作品将解读权下放给观众之后,对此感兴趣的观众,反而会自发性地投入到其中,进而让本作对于这类观众而言,是充满乐趣的。
这才使得本作在出现“无聊”的风评之时,也存在着不少认为它“有趣”的评价。

除此之外,作品在一开始,就架构了一个能够承载着这一切的“漂流”世界观。
近乎无限多的“平行世界”、不同的角色所拥有的不同能力、不同世界自身的运行法则、还有主观上不同的时间流速等;这一切,都让作品能够不断借由开创新世界的方式,去引入更多有趣的内容,以及那些富有寓意的元素与符号。
更厉害的是,作品的这些新东西,即便会突破原有的设定与架构,但它一般上不会产生致命的逻辑矛盾;而那些存在着些许矛盾的地方,有时反而能够成为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世界观,对整个作品的表达形成更具体的认知的切入点。
换言之,作品打从一开始,就为它自由的叙事,提供了非常扎实的基础,让故事能够尽情地玩、尽情地表达。

所以回到最一开始的问题:本作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这是因为,本作的主线剧情本质是简单的,造成它难以调度起观众的期待与欲望;再加上大量富有象征意义的细节与符号,导致那游离于简单的主线剧情之下的寓意与表达,需要观众去细细思考才能得到,而这对于就想看一个精彩的故事的观众而言,无疑是无聊与枯燥的事物。
只是,不是所有观众都只有“追求精彩与刺激”的这一目的;
本作的寓意与表达,在其自由的创作空间下,其实不会破坏故事的完整性;而实际上,我所倡导的“故事>主题>细节”中,所谓的故事,即便自然是叙写得越精彩越好,但,我对它的最低要求,就是故事的完整性。当一部作品满足了完整性的要求后,它其实就有可能透过更多元的细节映射,与更精彩的内核表达,来唤起观众对其的共鸣。
所以,即便是那些不那么热爱考究或思考的观众,当他能够与这些表达形成共鸣之时,他的感动也绝对是确实存在的;就更别提那些喜欢考究作品细节的观众了。
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本作的主线剧情简单,隐喻也有点过于抽象,它依旧能够征服好一批观众,并深受他们喜爱了。

因为活过,方显灿烂
前面我们聊了本作的叙事,以及叙事所能够带来的观感;但是这个富有寓意与表达的作品,如果不聊其内核,中感觉少了点什么。
不过我在这里,也不想对每一个单元故事里的每一个符号去进行解读;毕竟一来我没这个能力,二来这么做我觉得也比较吃力不讨好,所以比起这个,我更想去试图拆解这整部作品,在如此五花八门的寓意与表达的背后,是否有一个统一、且贯穿始终的内核。
而在我思考之后,我认为本作的内核,应该落在“过程”这件事情上。

之所以会这么认为,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本作在众多故事中,都引入了相对悲惨,甚至是凄凉的结局。
例如第四集中,热衷于棒球规则的猿猴被杀死了;
又像是在第六集,众人发现自己在原本的世界里已经毕业了,作为“分身”的自己,失去了回去的目标与渴望;
第七集里,毫无目标的工人日复一日的工作,唯一一个见识并渴望着光明的二星,最后也惨死了;
在第八集,再次感受到幸福的山彦,最终却眼睁睁地看着小玉以及其他的居民,因病而死;
第九集中的“双胞胎”,在一方杀了另一方之后,他自己也选择了自杀;
还有第十集希的死亡,以及第十一集拉吉尼塔所讲述的两个故事,与它们对于死亡的探讨。
这一切,无一不在表达一件事情:不管是怀揣希望,还是庸庸碌碌,最后的结局,我们都难以控制;在死亡的这个宿命面前,仿佛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当这么多遗憾与无奈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回过神来,却会发现,即便结局是固定的,但在结局到来之前,它的过程、我们所经历过的一切,就算荒唐与荒谬,却也十分耀眼。
实际上,每一个单元故事里,即便结局给人的感觉都是凄凉的,但是作品本身,却很少去着重放大这份凄凉的情绪;作品更喜欢将视角与篇幅,留给前面那些美好的事物;而我相信,因为这些美好而被深深地感染着的,绝对不只我一个。
甚至当我们将目光放到整部作品的叙事而非其中的一个单元故事,我们也会惊觉:整个作品的结局就是简单且仓促的;但留在我们心中更多的,却是主角们在这漂流世界里,所遇到的各种光怪陆离的事件。
换言之,比起结果是什么,过程早就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更重要的刻痕、更难忘的回忆。

说到这里,我们或许能够稍微理解本作要将客观时间的流速静止下来的理由了。
因为,当时间静止下来,当我们拥有无穷多的时间的时候,无论再怎么复杂、庞大、宏伟的目标,也不管多么巨大的困难与挑战,它都有被克服、被实现的可能性。而这么一来,一向来被看重的结果、终点、成就,这一切的意义,也会随之消解;而当一切意义都消失之后,人就真正意义上地死去了。
那么既然“死亡”不可避免,终点始终都会来临,那么与其这样,不如珍惜过程中所能够带来的意义;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够感受到自己是真正的活着,因为这样,真的临近终局,我们回顾一生,才能感受到它的绽放。
而这,或许也解释了不同人所感知的时间流速会不一样的原因:因为只有那些活着的人,他的时间才会被赋予意义,他的时间才会变得贵重,所以时间才会变得缓慢。

所以在我看来,那个串联起本作的核心表达,就是它对于“过程”与“活着”,的一种崇拜与向往了。
而实际上,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地,将这个表达,直接套用在作品对于“青春”的诠释上。
“青春”,这个被定义出来的词汇,这个发生在我们十多岁的人生短暂阶段,这个必定迎来终点的美好过程,无一不和本作的这个核心表达对应上。

作品中,十四十五岁的少年少女们,来到了这个漂流世界之中;在这里,他们可以逃避原本必须面对的成长,可以无限制的生活在青春时期之中。然而,这看似不会结束的青春,其实也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美好;因为即便我们不主动终结“青春”,“青春”也会在不断地消耗下,迎来它自己的死亡。
所以,与其干等着,与其让“青春”充斥着大量暗淡的、无意义的、空洞的事物,还不如坦荡地接受自己的成长与变化,坦率地迎来青春的终点;毕竟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青春过程中的美好,给显现出来,不是吗?
或许也是因为这样,长良才会坚定地选择回到原本的世界;终结“青春”,迎来“成长”。
他后悔吗?他不后悔。
毕竟这段青春的过程与风景已经如此美丽,即便尚存留恋,但也了无遗憾了。

总的来说,本作是这个季度里非常神奇的一部作品。
它的观感取决于观众对于故事精彩度的追求,以及对于这个抽象的内涵的共鸣程度;也因此,本作才会出现评价相对两极的局面。
只是对我个人来说,本作虽然剧情本身的设计不算精彩,但整个故事却相对完整;在此之上,每集都会出现地多元且新颖的元素,以及这些元素所映射的寓意与表达,乃至于串联起来之后,那对于“过程”与“青春”的内核,都是本作让我在追番过程中,深受震撼与感动的部分。
这确实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的叙事方式与内核表达;但只要你能接受这样的叙事,只要你也喜欢这样的内核,那就来和我们一起,享受这份只有动画才独享的浪漫与感动吧!
简单评分:9.1/10
ps:本作的制作,尤其一些演出方式,其实是相对跳跃与割裂的;但这明显是作品的有意为之。我认为它至少存在两个目的:一个,尤其在那些较为惨烈的结局,进行这样的演出,明显就是为了让观众不要沉浸在这样的情绪中;但因为情绪被刻意的压抑起来,到了作品想要抒发的时候,其感染力反而会因此提升。另一个,则是透过这样的撕裂感,迫使观众去投入思考;毕竟本作确实有着许多具有寓意与映射的符号,所以作品想要透过演出的方式,逼迫观众去考虑到这一层,而非仓促的带过。当然,这么做对于不想进行过多思考的观众来说,无疑带来了更多负面的观感,这就更进一步地让本作的评价分化开来了。
ps2:本作的这种叙事,说白了就是极其强调作者性的叙事方式;而这种充斥着创作者个人表达的作品,很能够让人想到好一些动画创作者,例如几原邦彦和今敏。
只是,几原邦彦的作品中,符号与元素是统一且与主线息息相关的,再搭配上他魅力十足的演出方式,使得故事整体上能够有着更加集中,让人在情绪上会更加聚焦。
而今敏的《妄想代理人》虽然与本作特别地相像,都在间中夹杂了不少个人表达欲望十足的单元故事;但它有着更具有悬念的主线,且支线也没有表达得那么晦涩,所以整体观感也的确会比本作来得更加舒畅一些,即便其主线故事最后收尾也收得比较仓促。
所以本作虽然也是侧重作者性的作品,但在我看来,比起更加大佬的创作,本作确实还是略显稚嫩了一点点。但,这样更自由的表达方式,或许也是夏目真悟导演所追求的目标吧!
ps3:最后一集在回到了原本的世界之后,长良貌似又变回了那个尚未成长的他,甚至连那句“再做朋友”的话,都没办法对希说出口;这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大的遗憾了。然而,就如同瑞穗最后对长良所说的,“只要长良心中还是那个漂流世界回来的长良,那就一定没问题”,其实就是在说明此时的他确实已经成熟了。只是未来怎么样,谁也不知道,就如同在最后的最后,长良自己所说的那样;而这种对过去保有遗憾,对未来尚有期待,或许也是作品对于“活着”的又一次表达吧!
ps4:别的不说,本作的主题曲「少年少女」真的极其对味,尤其那句“少年啊,与少女相遇了”,真的是对本作内核表达中“青春”的部分有着极强的情感共鸣,这里分享:

ps5: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这篇观后感专栏,也希望大家能够三连、分享、关注来支持up主啊。对于专栏或动画有任何想要讨论的,也欢迎到留言区告诉我哦!

